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3
土壤碳酸盐的测定气量法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土壤碳酸盐测定气量法的影响因素,并确定最佳测定条件。
实验原理:土壤碳酸盐是指土壤中可溶性钙、镁等离子与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的碳酸根离子(HCO3-)。
测定土壤碳酸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气量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一定量的样品加入到含有已知浓度的酸和碱溶液中,通过测量气体体积的变化来计算样品中碳酸盐的含量。
影响因素:1.酸度:酸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较大,过低或过高的酸度都会使测定结果偏离真实值。
2.pH值:pH值对测定结果也有影响,通常情况下,pH值在6~8之间较为适宜。
3.温度:温度对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一般认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4.氧气压力:氧气压力会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生气体的量,通常情况下,氧气压力为0.1MPa时效果较好。
5.样品质量:样品质量越大,测定结果越准确。
实验步骤:1.根据标准操作程序准备样品和试剂。
2.将样品加入到含有已知浓度的酸溶液中,记录下初始气体体积V1。
3.加入适量碱溶液,使pH值达到7左右,记录下气体体积V2。
4.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出样品中的碳酸盐含量。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气量法测定土壤碳酸盐的曲线图,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酸度的增加,气体体积逐渐减小;随着pH值的升高,气体体积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体积逐渐增大;随着氧气压力的增加,气体体积逐渐增大;随着样品质量的增加,气体体积逐渐减小。
结论:综合上述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酸度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2.pH值在6~8之间较为适宜。
3.温度对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4.氧气压力对反应速率和产生气体的量有一定影响,但也不是主要因素。
5.样品质量越大,测定结果越准确。
142 5 6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日期: 成绩: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加深了解碳酸盐含量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测定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岩石中的碳酸岩主要是方解石(CaCO 3)和白云岩(CaMg(CO 3)2)。
反应容器体积一定,一定量的岩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CO 2气体,容器内的压力增加。
反应式如下:CaCO 3+2HCl=H 2O+CaCl 2+CO 2↑CaMg(CO 3)2+4HCl=2H 2O+ CaCl 2+MgCl 2+2CO 2↑岩样中碳酸盐含量越多,容器中产生CO 2气体的压力越大。
首先用不同质量的纯碳酸钙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绘制纯碳酸钙的质量与产生的CO 2气体压力的关系曲线,根据岩样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的CO 2压力,可反查出岩样中折算含碳酸钙的量(岩样中的碳酸钙、碳酸镁和白云盐都与盐酸反应)。
由计算出岩样中折算含碳酸盐的量。
三、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主要由夹持器、反应罐、样品伞、压力传感器等组成,如下图5-1所示。
图5-1 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 1.电源开关; 2.放空阀; 3.压力显示; 4.夹持器; 5.反应罐; 6.样品伞1.用样品伞称取0.2克左右纯碳酸钙。
2.将样品伞安放于反应室盖上方,用顶杆顶住。
3.量取20ml 、5%的稀盐酸倒进反应杯内,并将反应杯置于夹持器中,转动T 形转柄使之密封。
4.关闭放空阀,拉动顶杆使样品伞掉进反应室中,使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5.当压力稳定后,记录压力P 。
6.打开放空阀,逆时针转动T 形转柄取出反应杯,用清水冲洗反应杯与样品伞。
8.用样品伞称取0.2克左右岩样粉末,按上述步骤测量反应后的压力并记录。
五、数据处理与计算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纯m 和一定质量的岩样岩样m 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CO 2气体压力21P 、P,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
碳酸盐检测碳酸盐含量检测一:碳酸盐检测概述(003)科标无机检测中心提供碳酸盐检测、碳酸盐成分检测、碳酸盐含量检测、碳酸盐含量测定等相关检测服务,可按国家标准出具权威检测报告!碳酸盐可分正盐M2CO3和酸式盐MHCO3(M为金属)两类。
自然界存在的碳酸盐矿有方解石、文石(霰石)、菱镁矿、白云石、菱铁矿、菱锰矿、菱锌矿、白铅矿、碳酸锶矿和毒重石等。
二:碳酸盐的部分检测标准DB45/T 550.2-2008 谷物及其制品中赭曲霉素A的测定第2部分: 重碳酸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DL/T 1151.16-2012 火力发电厂垢和腐蚀产物分析方法第16部分:水溶性垢中碱、碳酸盐及重碳酸盐的测定DL/T 1151.20-2012 火力发电厂垢和腐蚀产物分析方法第20部分:碳酸盐垢中二氧化碳的测定DL/T 502.6-2006 火力发电厂水汽分析方法第6部分:总碳酸盐的测定DZ/T 0184.17-1997 碳酸盐矿物或岩石中碳、氧同位素组成的磷酸法测定DZ/T 0184.18-1997 微量古生物化石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GB/T 10304-2008 阴极碳酸盐分析方法GB/T 10305-1988 阴极碳酸盐粒度分布的测定离心沉降法GB 10306-1988 阴极碳酸盐GB 11064.10-1989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汞量法测定氯化物量GB 11064.11-1989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重量法测定酸不溶物量GB 11064.12-1989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吸收滴定法测定二氧化碳量GB 11064.13-1989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铬天青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测定铝量GB 11064.14-1989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砷量GB 11064.15-1989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量GB 11064.17-1989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共沉淀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和.铅量GB 11064.18-1989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离子交换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钙、镁、铜、锌、镍、锰、镉量GB 11064.5-1989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钙量GB 11064.6-1989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镁量。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四: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岩石中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碳酸盐含量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岩石中的碳酸盐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CaC)和白云石(CaMg(C)2),反应容器的体积一定,一定量的岩样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C气体,容器内压力升高,反应式如下:岩样中碳酸盐含量越多,容器中产生C气体的压力越大,将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和一定质量的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C气体压力进行比较,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计算公式如下:式中----纯碳酸钙的质量,g;----岩样的质量,g;----岩样中含有碳酸盐的质量百分数;,----分别为纯碳酸钙及岩石反应后的压力,kPa;三:实验流程四:实验步骤1.称取纯碳酸钙0.2克,放入样品伞,并用一定量的丙酮酸润湿,去20ml、5%的稀盐酸放入反应杯中。
2.打开放空阀,将投样控制开关处于ON位置(样品伞插孔有磁性),将盛有纯碳酸钙的样品伞插入反应杯盖下方的小孔中,把盛有盐酸的反应杯旋入反应杯盖中,使之密封,关闭放空阀。
3.将投样控制开关处于OFF位置(样品伞插孔失去磁性),样品伞掉入盐酸中,调节开关使得磁力搅拌器调制合适的转速。
4.观察压力显示,当压力稳定后,记录压力值;5.关闭调速开关,打开放空阀,旋下反应杯,清洗反应杯和样品伞。
6.称取岩样0.2克,放入样品伞中,重复1~5的步骤,读取岩样的反应压力。
(注:压力显示器的初始值不为零,反应后的,需要矫正)五:数据处理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和一定质量的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C 气体压力为,,可计算出岩样中所含的碳酸盐的含量。
计算公式如下:y=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原始记录y==(69.3/105.2)(0.219/0.217)=66.42%六:实验小结本实验是一个原理简单,操作方便的实验,但是在实验时要注意试验中反应的密封性应良好,这是实验成功的条件,本实验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岩石的组成成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浅谈碳酸盐含量分析一、碳酸盐含量分析原理1、气体体积测量CaCO3+2HCL→CO2↑+CaCL2+H2O100g+73g→22.41 (0℃,一个标准大气压)1g →224ml (0℃,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在t℃时,所得到的体积就应该用下式进行计算:Vt=Vo×(1+t)=224×(1+t/273)举例来说,在20℃时,1g CaCO3与足量HCL起反应,所得到的体积应该是:V=224×(1+20/273)=240ml若1g含CaCO3的样品与足量HCL反应,得到120ml的CO2气体,则此样品中所含的CaCO3的含量为120ml/240ml=50%。
同样我们也可以分析得到白云岩的含量。
2、速度原理由于岩样样品的化学成分不同(含Ca、Mg),与盐酸反应的速度则不相同。
经过实际测定:CaCO3与HCL反应的速度远远高于与CaMg(CO3)2的反应速度。
根据大量测试得出以下几种情况:(1)灰岩反应速度大于白云岩。
(2)白云质中先是灰质部分进行反应且速度特快,随反应时间的延长,才是反应白云质的成分。
(3)泥质白云岩反应较慢。
(4)其他类型的白云岩反应时间更长。
在通常情况下,0~3分钟反应的是钙质部分,3~10分钟反应的是白云质成分。
二、碳酸盐测定仪原理常用碳酸盐含量测定仪有两种,一种是法国地质服务公司生产的机械式测定仪;另一种为国产的电子压力传感式测定仪。
二者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测量岩样和盐酸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的压力,建立一条碳酸钙含量随压力变化的函数曲线,从而间接得出碳酸钙的含量。
三、碳酸岩的称量仪器常用碳酸岩称量仪器有三种,1.天平式称量仪2.电子天平(只有一位小数)3.电子天平(四位小数)。
最精确的称量仪器为四位小数的电子天平如下图所示(图1):图1 电子天平最大称量:110g实际分度值:0.0001g四、碳酸盐含量分析操作流程及误差操作流程:挑标准样1~2g→干燥→研磨成粉末状→称量1g→倒入反应池,注入18%的盐酸5mL反应→看曲线读值。
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一开始的时候,我真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个大概方向,就是得想办法把碳酸盐从岩石里弄出来,再去算量。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酸处理。
我把岩石样本弄成小块儿,就像把一块大石头敲成小石子那样,然后放进稀盐酸里。
我寻思着碳酸盐遇到酸不是会反应嘛,这样就能看出个大概了。
可我当时真是傻,我都没考虑量的问题,就放了一大块岩石进去,结果那反应太剧烈了,酸液都溅出来了,搞得一塌糊涂。
这就是第一个教训,测定之前得先确定好样本的量要合适。
后来我就学聪明点了,我事先称好一定量的小岩石块儿。
可问题又出现了,我只知道看反应的剧烈程度是不靠谱的。
那怎么办呢?我就又去查资料,查到可以通过收集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来确定碳酸盐的含量。
我就开始捣鼓怎么收集那二氧化碳。
我找了个像气球一样能密封的容器,把反应瓶和这个容器用管子连起来,想着反应产生的气体就会跑到气球里。
但是,这个气球老是鼓不起来,或者鼓起来一点点又瘪下去了,我研究半天发现是管子连接的地方密封性不好,好多气体都漏出去了。
这也就告诉我,做这种测定,仪器设备之间的连接一定要密封好。
再之后,我重新做了实验,这次管子接得严严实实的。
我收集到二氧化碳后,又不知道咋计算碳酸盐含量了。
这可难倒我了。
我又得重新找资料,找那种简单易懂能算出碳酸盐含量的方法。
后来我发现有一种比例关系可以用,就像做饭的时候看菜谱的比例一样,我就根据二氧化碳的量以及这个比例算出碳酸盐的大概含量。
不过我这个方法可能不是最精确的,我也还在摸索中,我觉得肯定还有更好的办法能让这个计算更加准确。
像那种专业的化学实验室,肯定有更精密的设备和更科学的方法。
我就想有机会能去看看学学就好了。
反正到目前为止,我在这个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方法上,就是从最开始的莽撞尝试,到一点点改进问题,但是感觉还是有好多可以提升的地方不见不散。
我还想试着不同种类的酸会不会效果更好,或者改变反应的温度啥的会不会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实验三中性岩类(2学时)〃〃〃〃〃〃〃〃〃〃〃〃〃〃〃〃〃〃〃〃〃〃〃〃〃〃〃〃〃〃〃〃〃〃7 实验四酸性岩类(2学时)〃〃〃〃〃〃〃〃〃〃〃〃〃〃〃〃〃〃〃〃〃〃〃〃〃〃〃〃〃〃〃〃〃〃8 实验五未知岩浆岩鉴定(2学时)〃〃〃〃〃〃〃〃〃〃〃〃〃〃〃〃〃〃〃〃〃〃〃〃〃〃〃〃9 实验六沉积构造和颜色(2学时)〃〃〃〃〃〃〃〃〃〃〃〃〃〃〃〃〃〃〃〃〃〃〃〃〃〃〃〃9 实验七、八碎屑岩的观察描述(4学时)〃〃〃〃〃〃〃〃〃〃〃〃〃〃〃〃〃〃〃12 实验九泥质岩、火山碎屑岩薄片的观察描述(2学时)〃〃〃〃〃〃〃〃〃18实验十泥质岩、火山碎屑岩手标本观察描述(2学时)〃〃〃〃〃〃〃〃〃20实验十一、十二碳酸盐岩的观察描述(4学时)〃〃〃〃〃〃〃〃〃〃〃〃〃22实验十三热接触变质岩薄片观察描述(2学时)〃〃〃〃〃〃〃〃〃〃〃〃〃〃〃24 实验十四区域变质岩薄片的观察描述(2学时)〃〃〃〃〃〃〃〃〃〃〃〃〃〃〃25 实验十五变质岩手标本的观察描述(2学时)〃〃〃〃〃〃〃〃〃〃〃〃〃〃〃〃〃27岩石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岩石学实习课是岩石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
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并能掌握辩别岩石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习以求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各类岩石的基本特征。
2、掌握常见岩石的结构与构造特征。
3、学会观察和描述岩石的基本方法。
4、学会对各类岩石的正确命名,熟悉岩石学的分类命名原则。
5、利用岩石学特征来恢复形成条件与环境。
实验一超基性岩类(2学时)实验项目编号:01012013一、目的要求1、通过观察超基性类代表性的岩石类型,了解超基性岩的基本矿物共生组合和主要的结构构造特征;2、学会独立地观察鉴定岩石,正确的给岩石定名并编写岩石鉴定报告。
二、实验内容1、纯橄榄岩、蛇纹石化橄榄岩、辉石岩、斑状金伯利岩、角砾状金伯利岩。
2、基性岩:橄榄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三、实验指导(岩浆岩的一般观察与描述方法)(一)岩浆岩的一般观察与描述方法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内容主要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次生变化和产状等。
油层物理实验报告目录实验一岩石孔隙度的测定 (3)实验二岩石比面的测定 (6)实验三岩心流体饱和度的测定 (9)实验四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12)实验五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14)实验六压汞毛管力曲线测定 (17)实验一岩石孔隙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巩固岩石孔隙度的概念,掌握其测定原理;2.掌握测量岩石孔隙度的流程和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根据玻义尔-马略特定律,在恒定温度下,岩心室体积一定,放入岩心室岩样的固相(颗粒)体积越小,则岩心室中气体所占体积越大,与标准室连通后,平衡压力越低;反之,当放入岩心室内的岩样固相体积越大,平衡压力越高。
绘制标准块的体积(固相体积)与平衡压力的标准曲线,测定待测岩样平衡压力,据标准曲线反求岩样固相体积。
按下式计算岩样孔隙度:式中,Φ-孔隙度,%; Vs-岩样固相体积,cm3;Vf-岩样外表体积,cm3。
三.实验流程与设备(a)流程图(b)控制面板图1 QKY-Ⅱ型气体孔隙度仪仪器由下列不见组成:①气源阀:供给孔隙度仪调节低于10kpa的气体,当供气阀开启时,调节器通过常泄,使压力保持恒定。
②调节阀:将10kpa的气体压力准确的调节到指定压力(小于10kpa)。
③供气阀:连接经调节阀调压后的气体到标准室和压力传感器。
④压力传感器:测量体系中气体压力,用来指示准确标准室的压力,并指示体系的平衡压力。
⑤样品阀:能使标准室内的气体连接到岩心室。
⑥放空阀:使岩心室中的初始压力为大气压,也可使平衡后岩心室与标准室的气体放入大气。
四.实验步骤1.用游标卡尺测量各个钢圆盘和岩样的直径与长度(为了便于区分,将钢圆盘从小到大编号为1、2、3、4),并记录在数据表中;2.将2号钢圆盘装入岩心杯,并把岩心杯放入夹持器中,顺时针转动T形转柄,使之密封。
打开样品阀及放空阀,确保岩心室气体为大气压;3.关样品阀及放空阀,开气源阀和供气阀。
调节调压阀,将标准室气体压力调至某一值,如560kPa。
浸泡6小时,记录其体积是V 。
第三,量取样品。
当萃取液状态澄清后,可以使用定性滤纸完成过滤。
将液体过滤至三角瓶内,借助移液管量取10ml 的过滤液放入另外的三角瓶中等待测量。
第四,准备滴定。
在25ml 的棕色碱性滴定管内加入硝酸银溶液,将调刻度和排气数值调整到整数范围。
第五,空白滴定。
利用移液管量取10ml 的萃取液,再转移至三角瓶内,再加入5滴的铬酸钾指示剂。
借助硝酸银标准溶液完成滴定,当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后停止操作,记录消耗的硝酸银溶液,其消耗量为V 3。
第六,滴定样品。
建议将调样品的ph 值设置为6.3~8.5,重复滴加2~3滴铬酸钾试剂,记录消耗的硝酸银溶液。
第七,计算岩心氯盐的含量,具体公式如下:B=式中:B 为岩心氯盐含量(mg/kg);C AgNO 2为硝酸银的标准溶液浓度(mol/L);V 为萃取液的总体积(mL);V 3为试样硝酸银的溶液消耗量;V 4为空白测试阶段硝酸银溶液的实际消耗量(mL);m 为岩样萃取的质量(g),在计算后填写相关检测报告。
1.4 碳酸盐测定分析1.4.1 杯碳酸盐测定实验其一,制备样品。
建议使用瓷研钵、金属研钵粉碎样品,使用0.6mm 的标准筛过滤,将其放置在105±5℃的环境中烘烤4小时。
其二,称取样品。
依据岩石的编码情况称取0.050~0.400g 岩石粉末。
其三,开启GMY-3A 碳酸盐含量测试仪,输入岩样编号。
其四,测试样品。
开启阀门1和2,打开测定仪的反应瓶,量出10~25mL 的盐酸溶液。
借助镊子将石子放入样品容器内,闭紧反应瓶。
其五,开启设备测试功能,通过磁搅拌方式科学调整转速,反应时间设置为15分钟,确保压力曲线的稳定性。
其六,当反应结束后,应点击压力录取功能,借助电脑软件计算实际的百分比,得出最终化验结果。
1.4.2 10杯碳酸盐测定实验(1)制备样品。
使用瓷研钵、金属研钵粉碎样品,借助0.6mm的标准筛进行过滤,将其放置在105±5℃的环境中烘烤4小时。
气量法与差减法测定岩石中碳酸盐含量的对比研究李博文;刘高辉;袁健;孙进【期刊名称】《世界核地质科学》【年(卷),期】2024(41)1【摘要】为探讨气量法与差减法对于岩石中碳酸盐含量(以碳酸钙计)测定的差异性,从实验条件、方法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和显著性检验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气量法对于测试环境的温度-压力要求较为严格,环境温度每变化1℃,样品中碳酸盐含量的测定结果会有0.34%的差异;大气压力每变化100 Pa,碳酸盐含量的测定结果会有0.10%的差异,所以气量法需要在温度-压力恒定的条件下进行。
而温度-压力的变化对差减法的测定结果基本无影响。
气量法的检出限为0.02%低于差减法的检出限0.04%,2种方法分别平行测定碳酸盐含量低、中、高的岩石样品6次,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两种方法的精密度良好。
对不同类型的岩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进行测量,气量法与差减法测定碳酸盐含量的结果均落在参考值的不确定度范围之内,表明2种方法的准确度满足要求。
采用t检验进行不同方法的显著性检验分析,2种方法计算出的t值均小于t检验临界值2.228,表明在置信度为95%的条件下,气量法与差减法对于岩石中碳酸盐含量的测量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气量法对于岩石样品的称样量较大,为0.5~10 g,远高于差减法的称样量0.2 g。
为此,提出2种测定方法均可准确精密地测定岩石中的碳酸盐含量,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少量零散的样品优先选择气量法进行测量,大批量样品检测选择差减法更有优势。
【总页数】6页(P82-87)【作者】李博文;刘高辉;袁健;孙进【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32【相关文献】1.EDTA差减法准确测定铜盐中铜含量方法的研究2.热分析法用于碳酸盐岩石中碳酸盐矿物的定量测定3.ICP-OES快速测定高纯度金饰品中金含量——差减法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差减法测定高纯金中金的含量5.离子色谱法与国标法测定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对比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石观察实验报告结果1. 引言岩石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质物质之一,对于了解地球演化过程、构造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观察实验是地质学教育中常见的实践环节,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质地、成分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性质和成因。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岩石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索岩石的构成和形成过程。
2. 材料和方法2.1 材料实验需要的材料包括:- 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 放大镜- 手电筒- 锤子- 钉子2.2 方法1. 准备样本:将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准备好,清洁干净,并编号以作区分。
2. 观察颜色和质地: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块岩石的颜色和质地。
记录下来以备后续分析。
3. 硬度测试:使用锤子和钉子在岩石样本上敲击,观察岩石的反应。
根据敲击的声音和岩石的反应,初步判断岩石的硬度。
4. 化学试剂测试:使用酸性试剂或其他常见化学试剂对岩石样本进行测试,观察是否会产生反应,以推测岩石的化学成分。
3. 实验结果和讨论3.1 观察颜色和质地在观察不同岩石样本的颜色和质地时,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例如,样本A呈深灰色,粗粒质地,而样本B呈红色,均一细腻质地。
这些差异可能与岩石的成分和形成环境有关。
3.2 硬度测试硬度测试是判断岩石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对每个岩石样本进行了敲击测试,发现样本C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并且没有明显的碎裂。
这表明样本C可能是一种硬度较高的岩石,可能是一种石英岩。
3.3 化学试剂测试在进行化学试剂测试时,我们使用了酸性试剂来检测岩石的反应。
发现样本D在酸性试剂作用下产生了明显的气泡,这表明样本D可能含有碳酸盐矿物,如大理石。
4. 结论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不同岩石样本具有不同的颜色和质地,这可能与它们的成分和形成过程有关。
- 硬度测试可以初步判断岩石的硬度,从而提供一定的指导信息。
- 化学试剂测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推测其成因。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只是初步观察和分析,还需要结合其他地质学手段来进行综合研究和判断。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日期: 2012/10/29 成绩:班级:石工10-15 学号: 10131504 姓名: 于秀玲 教师: 同组者: 秘荣冉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定岩石中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碳酸盐含量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岩石中的碳酸盐主要是方解石(CaCO 3)和白云岩[CaMg(CO 3)2]。
反应容器体积一定,一定量的岩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 CO 2气体,容器内压力升高。
反应式如下:CaCO 3+2HCl=H 2O+CaCl 2+CO 2↑ (2-10) CaMg(CO 3)2+4HCl=2H 2O+CaCl 2+MgCl 2+2CO 2↑ (2-11)岩样中碳酸盐含量越多,容器中产生 CO 2气体的压力越大。
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 酸钙和一定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 CO 2 气体压力,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
计算公式如下:21P P ym m =⋅岩样纯 (2-12) 式中: m 纯 — 纯碳酸钙的质量,g ;m 岩样 — 岩样质量,g ;y — 岩样中含碳酸盐的质量百分数;P 1、P 2 — 分别为纯碳酸钙及岩样反应后的压力,kPa 。
、三、实验流程与设备(a)流程图(b)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控制面板四、实验步骤1.称取纯碳酸钙 0.2 克左右,放入样品伞,并用一定量的丙酮润湿;取 20ml、5%的稀盐酸放入反应杯中;2.打开放空阀,将电源打开,把反应杯上的圆形拉手向外拉,将盛有纯碳酸钙的样品伞插入反应杯盖下方的小孔中,松开拉手,把盛有盐酸的反应杯旋入反应杯盖,使之密封,关闭放空阀;3.记录初始压力P把把手向外拉样品伞掉入盐酸中进行反应;4.观察压力显示,当压力稳定不变时,记录压力值 P1;5.打开放空阀,旋下反应杯,清洗反应杯和样品伞,并将样品伞就毛巾擦干净;6.称取岩样 0.2 克左右,放入样品伞,重复步骤 1~5,读取岩样反应前后的压力值P0和P2。
采集岩石实验报告岩石采集实验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采集和分析岩石样本,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历史和演化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探讨岩石的形成机制,了解岩石的组成和特征,并通过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实验开始前,我先进行了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选取了地质学研究较多的地区进行岩石采集,以保证采集到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其次,准备了采集工具,包括小锤、小凿、尖锐的锤子、手提钻等。
同时,还准备了标本袋、标签、相机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采集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第一天,我选择了附近山区进行实地考察。
首先,我仔细观察了山区的地貌特征,并根据经验判断可能找到的岩石样本的位置。
然后,我开始寻找具有代表性的岩石样本。
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纹理和结构,我可以初步判断岩石的类型。
在找到目标后,我使用小锤和小凿将岩石样本从山体中取下,并放入标本袋中。
在采集过程中,我还注意了样本的位置和方向,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天,我对采集到的岩石样本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分类。
首先,我使用放大镜观察了样本的细节特征,包括颗粒的大小、结构的类型、矿物的种类等。
然后,我根据观察结果将样本进行了初步分类。
我发现采集到的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火成岩具有块状、晶状或玻璃状的特征,表明其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沉积岩则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往往伴随着化石的存在。
而变质岩则经过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形成了新的矿物组合和结构。
接下来,我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化学测试,以进一步了解岩石的组成。
我使用盐酸来测试岩石样本中是否含有碳酸盐类矿物。
通过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可以初步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碳酸盐类矿物。
此外,我还使用琼脂糖试剂来检测样本中是否含有脂类物质。
在加热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滚动的胶状液体,则说明样本中可能含有脂类物质。
通过实验的结果,我进一步了解了采集到的岩石样本的特征和组成。
我发现,这些岩石样本具有不同的颜色、纹理和结构,反映了地质历史的不同阶段和演化过程。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日期:同组者:实验四 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岩石中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碳酸盐含量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岩石中的碳酸岩主要是方解石(CaCO 3)和白云岩[CaMg(CO 3)2]。
反应容器体积一定,一定量的岩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CO 2气体,容器内的压力增加。
反应式如下:CaCO 3+2HCl=H 2O+CaCl 2+CO 2↑CaMg(CO 3)2+4HCl=2H 2O+ CaCl 2+MgCl 2+2CO 2↑岩样中碳酸盐含量越多,容器中产生CO 2气体的压力越大。
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和一定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CO 2气体压力,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
计算公式如下:21P P ym m =⨯岩样纯式中: 纯m -纯碳酸钙的质量,g; 岩样m -岩样质量,g;y-岩样中含碳酸盐的质量百分数;P 1、P 2-分别为纯碳酸钙及岩样反应后的压力,KPa 。
三、实验流程1-电源开关;2-放空阀;3-压力显示;4-夹持器;5-反应罐;6-样品伞25 4图一 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四、实验步骤1.称取纯碳酸钙0.2g放入样品伞中,并用一定量的丙酮润湿;取20ml、5%的稀盐酸放入反应杯中;2.打开放空阀,将投样控制开关处于ON位置(样品伞插孔具有磁性),将盛有纯碳酸钙的的样品伞插入反应杯盖下方的小孔中,把盛有稀盐酸的反应杯旋入反应杯盖,使之密封,关闭放空阀,记录压力值初始值P;3.将投样控制开关处于OFF位置(样品伞插孔失去磁性),样品伞掉入盐酸中,调节调速开关使磁力搅拌器调至合适的转速;4.观察压力显示,当压力稳定不变时,记录压力值p;'15.关闭调速开关,打开放空阀,旋下反应杯,清洗反应杯和样品伞;6.称取岩样0.2g,放入样品伞,重复步骤1-5,读取岩样反应后的压力值p;'2五、实验数据处理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的和一定质量的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气体压力,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1/10/26 成绩:
班级: 中石化09-3 学号: 09133206 姓名: 冯延苹 教师: 同组者: 王根柱
实验四 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测定岩石中碳酸盐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碳酸盐含量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岩石中的碳酸盐主要是方解石(CaCO 3)和白云岩[CaMg(CO 3)2]。
反应容器 体积一定,一定量的岩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 CO 2 气体,容器内压力升高。
反应 式如下:
CaCO 3+2HCl=H 2O+CaCl 2+CO 2↑ (2-10)
CaMg(CO 3)2+4HCl=2H 2O+CaCl 2+MgCl 2+2CO 2↑ (2-11)
岩样中碳酸盐含量越多,容器中产生 CO 2气体的压力越大。
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 酸钙和一定岩样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产生的 CO 2 气体压力,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
计算公式如下:
2
1
P P y
m m =
⋅岩样纯 (2-12) 式中: m 纯 — 纯碳酸钙的质量,g ;
m 岩样 — 岩样质量,g ;
y — 岩样中含碳酸盐的质量百分数;
P 1、P 2 — 分别为纯碳酸钙及岩样反应后的压力,kPa 。
三、实验流程
图2-6 GMY-Ⅱ型碳酸盐含量测定仪
四、实验步骤
1.称取纯碳酸钙 0.2 克,放入样品伞,并用一定量的丙酮润湿;取 20ml、5%的稀盐酸放入反应杯中;
2.打开放空阀,将投样控制开关处于 ON 位置(样品伞插孔具有磁性),将盛有纯碳酸钙的样品伞插入反应杯盖下方的小孔中,把盛有盐酸的反应杯旋入反应杯盖,使之密封,关闭放空阀;
3.将投样控制开关处于 OFF 位置(样品伞插孔失去磁性),样品伞掉入盐酸中,调节调速开关使磁力搅拌器调至合适的转速;
4.观察压力显示,当压力稳定不变时,记录压力值 P
1
;
5.关闭调速开关,打开放空阀,旋下反应杯,清洗反应杯和样品伞;
6.称取岩样 0.2 克,放入样品伞,重复步骤 1~5,读取岩样反应后的压力值 P
2。
五、数据处理与计算
根据一定质量的纯碳酸钙 m
纯和一定质量的岩样 m
岩样
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
产生的 CO
2气体压力 P
1
、P
2
,可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碳酸盐含量。
计算公式如下:
%
100
1
2⨯
⋅
=
岩样
纯
m
m
P
P
y
表 1 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数据记录
纯碳酸钙重量 m 纯(g ) 0.231 初始压力P 0 ,kpa -0.4 反应后压力表读数P 11,kpa 192.4 反应后气体压力P 1 kpa 192.8
%10012⨯⋅=
岩样
纯
m m P P y %100220.0231.08.1924.99⨯⨯=
=54.1%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试验的操作,我掌握了测定岩石中碳酸盐含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通过亲手操作掌握了碳酸盐含量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在实验操作中要特别注意漏气问题,反应杯必须拧紧,当读数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稳定时方可读数。
岩样重量 m 岩样(g ) 0.220 初始压力P 0 ,kpa -0.3 反应后压力表读数P 22 kpa 99.1 反应后气体压力P 2,kpa
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