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愚公移山学案新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愚公移山》导学案

教师寄语:有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的朝目标走下去,才能达成愿望。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资料链接】(一)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简介: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2、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愚公移山》的文体是(),作者是()。

(二)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太行.()万仞.()惩.()塞.()

汝.()曾.()诸.()箕畚

..()

荷.()孀.()龀.()叟.()

匮.()亡.以应()厝.()雍.()

2.解释下列词义:

且:面:惩:塞:迂:汝:许:损:置:荷:叩:畚:龀:易:叟:惠:彻:匮操:陇

通假字:反:惠:亡:厝:

3、请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

阳古义:今义:

阴古义:今义:

指古义:今义:

曾古义:今义:

诸古义:今义;

荷古义:今义:

毛古义:今义:

息古义:今义:

虽古义:今义:

已古义:今义:

4.词性活用

险:箕畚:面:

5.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6、虚词

之而

其以焉

7、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二、合作展示。

1、训练朗读。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注意下列句式: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4、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三、达标检测。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河阳之北()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投诸渤海之尾() 4.始一反焉()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6固不可彻()

7.而山不加增() 8.无陇断焉()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甚矣,汝之不惠。

A河阳之北 B.跳往助之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告之于帝

8、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

9、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请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收集这样的成语故事,请将你们收集的成语写出来。

四、提升小结。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五、反思

我的问题:

小组问题:

21.《愚公移山》导学案(编号:011第2课时)

教师寄语:有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的朝目标走下去,才能达成愿望。

九年级(上)执笔:刘志开审核:课型:新授课执行时间:16.9.

班级组名姓名评分小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学习重点】

1、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成果展示。

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二、合作展示。

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用原文回答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②妻子的“献疑”体现了她的什么心理与用意?

③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