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支持的教学

技术支持的教学

技术支持的教学
技术支持的教学

技术支持的教学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又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

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追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因而派生出信息化环境下的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比如基于资源的主题

教学、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式教学、微课教学、视网研创教学等,同时创生了多种

教育新形态,比如慕课、智慧型课程等等

1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是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利用各种技术搜寻和阐释相关资源,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问

题的解决、探究、创新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是以主题开发为前提,以活动探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并从多维角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如图5-6

所示。

_1_ —

资源

情境务向动料送川|

—T l| ?L

评价反思

: --- 问题意识■

――探究能力

: --- 反思能力

T

工具

图5-6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

一个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电磁场”,主题是“碳棒”,绕在“碳棒”外的线圈就是活动探究过程,评价反思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旦这个过程接通,就可

产生磁力作用,整个磁场可以将“铁屑”(与主题有关的资源)从各种“屑”(所有资源)中筛选出来,为达到教学目标所用。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步骤如下:

①明确问题,阐述问题情境。描述问题产生的情境,恰当地呈现/模拟问题情境,使学

生进入问题情境。

②形成假设,确定探究方向。就问题的答案和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设想,明确探究方向。

③实施、组织探究活动。整个教学 /学习过程的核心,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组合多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

④搜集、整理资料,找出资料的意义。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找到资料的意义,使资料发挥最大作用。

⑤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确定并阐明问题求解者的多种意见、立场和观点,生成多个可行

的问题解决方案,评价各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在最佳的行动方案上达成一致意见。

⑥探究结果展示/交流。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和交流,主要有报告、角色扮演以及辩论 3种方式。

2.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 WebQues)

WebQues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活动的内容往往围绕一个特定的情境任务(问题或项目)展开。学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网络中获取大量有利于任务完成的因特网导航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分析与综合,最终创造性地解决任务。

WebQuest按学习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WebQuest和长期 WebQues。短期 WebQuest

目的是知识获取和整合,一般1至3课时完成。长期 WebQuest目的是拓展和提炼知识,即

学习者除了要整合知识外,还要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一般为 1 周至1个月左右。

在WebQuest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教学目标,

编制学习方案并精心设计成网页。学习方案体现的是如何让学生学,学生直接与教师设计的

网页和资源对话,根据网页上的学习任务、活动指南、过程等开展探究、合作、讨论、创作等活动。

WebQuest通常包括6个部分:

①导言。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主要提供背景信息和设计动机因素,目的是让学生

了解WebQuest项目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做好研究的准备。

②任务。阐明学生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这个任务须是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真实或接近真

实的。

③过程。教师要告知引导学生遵循什么样的步骤来完成任务,如时间限制、人员分组、任务分配等具体计划和安排。

④资源。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教师编制网页,将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信

息资源以超链接的方式整理成网页资源清单。

⑤评价。制定明确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工作,目前大多采用量规形式进行。

⑥结论。提供机会给学习者总结经验,鼓励对过程的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

3.TPACI整合模式

(1)TPACI整合模式概述

TPAC整合模式是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模式,是在反思WebQuest教学模式基础上

提出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方式,旨在弥补只强调技术和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教师所需知识以及学科知识、教学法、技术之间复杂的关系的

误区,对于有效使用技术进行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2)TPAC模式的构成

TPACI模式由3个核心要素、4个复杂要素和1个境脉因素构成,如图5-7示。

TPCK 框架及其知识耍鸞

图5-7 TPAC 模式构成

1) TPAC 模式的核心要素

① 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 , CK 。具体的学科知识以及教师对于所教学科 结构以及学科关系的深刻理解,是一种“超越事实和概念”的知识。

② 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 ,PK)。普通教学法知识,是所有学科所共享 的一般教学法,是基本的、普遍适用的、不具备学科内容针对性。

③ 技术知识(Tech no logical Kn owledge, TK)。包含传统技术和数字技术,

TPAC 框架

中最具变化性的成分。

2) TPAC 模式的复合要素

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交互形成了

4种新的知识,即4个复合要素。TPACK 模式的4个复合要素和境脉因素是:

①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综

合而成的,是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化”,适用于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学科 内容知识(CK)与教学法知识(PK)的复杂互动,能否正确理解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对 教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这两种知识的有机结合就是学科教学知识( PCK 。 ② 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 Tech no logical Co nte nt Kno wledge ,TCK)。由技术与特

定的学科知识双向互动产生, 包括教师对新技术的学科影响以及使用技术合理表征内容的知

识。

③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Tech no logical Pedagogical Kno wledge , TPK)。由技术和

一般教学法相互作用产生的知识, 包括理解能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各种技术手段, 并以此进 行合适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开发,也即具体技术应用于“教与学”过程的条件下,“教与学”

应如何有效开展的知识(包括对相关技术工具可提供哪些教学功能以及对这些功能的适用性 及局限性的了解)。

④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ech no 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 nte nt Kno wledge , TPACK 。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 3个核心元素之间的复杂互动,是整合了这 3种知识以后

“整合”形成的一种新知识形式。代表着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需要,综合考虑

C 、 P 、K 而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即使用技术有效表征和呈现内容以利于教学和学生理解的知 识。TPAC 既是一种整合了技术的全新学科教学知识,又成为一种能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 科教学过程的新的可操作模式。 PAC 读成“TPack”,意为教师知识的总包装 (Total PACKage 。 学甘内容lai

o 了耳rt 节妞圧

丿

圈1 莊件it 点慚

毕科内$miR

ip ■■阿斗融

慢奇挫樓的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教学反思 (3)

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综合性太强、知识跨度特别大,注重实际应用。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 不仅要求学生学好地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更重要的是不断 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老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 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本学期我任高一班主任,并担 任地理教学,经过两个月的教学,为了以后真正做到打造高效课堂。特做反 思如下: 一、反思教学观念和方法 以往的地理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我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在学校倡导高效课堂的契机下,我积极的探索高效课堂的环节,教学设计等等方面的东西,也从众多老师的优质课堂上学习了不少好的经验,并且在 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以期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 不足和需要大力改进之处,希望能进一步的改进。 二、反思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 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 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 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改进措施: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 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 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 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 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 的学习困难。 三、反思教学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 改进措施: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 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总之,我个人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只有多学习,多反思,才能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 不足,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 优秀的地理教师。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凤来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将会改变,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逐步引起重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未来教育,势必走向信息化,即所谓信息化教育或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任务驱动式;信息素养;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1.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在社会踏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Internet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是人脑的延伸。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创造的火炉而不是装答案的容器,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苦苦追寻的目标。 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很多信息来不及也不需要装进大脑中,而是装进电脑里,学生只需要学会查询信息的技能。因此,传统的灌输方式,其意义越来越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步引起重视。 2.学科教师亟待提高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百分之六十的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这一比例越来越高,随着技术日益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全新的生活技能,以编制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任何学科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计算机教师。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实际意义。 3.信息技术将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简单地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我们基于传统模式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只能强化传统教学,使传统教学更加传统,达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1。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祝智庭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语知归类: ⑴生字注音: 蓦然(mò)翘首(qiáo)咀嚼(ǔ jué)j囫囵(hú lún) ⑵词语积累: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翘首:抬起头来望。 蓦然:突然地。 (一)趣味导入: 师:“木”字加一笔会变成什么字? 生:禾、未、末、术、本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找出文章中围绕“枣儿”讲了哪些关于“枣儿”的故事? 2、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 (“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 3、读课文,明冲突 (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三)赏读片段 1、分角色读“走与留”“期盼与冷落”“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评价二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 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四)明确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

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反思

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反思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进入教室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环境,由大屏幕多媒体投影发展到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拓展了学生的信息量。电子白板走进课堂教学中,只需电脑、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相应软件,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即可构成完整的白板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它具有的诸多优点非常适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另外,电子白板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科教学的电子档案和课程资源,为教师改进教学、总结和反思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但在电子白板的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一部分教师不能熟练地掌握其功能,进而被动地应用电子白板,不能够充分体现电子白板的应用功能,仍然处于传统的黑板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应用的基础上。为此,作为新世纪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学习应用电子白板,充分发挥其独有的功能。 二、电子白板激活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电子白板的功能确实很强大,通过白板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多元化互动,增强自主性学习

课前教师可以灵活地把上课需要用到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机调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白板上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随时在计算机界面、网页上进行标注、圈画等操作。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师生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以便问题的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 1.实现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实现自主学习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总体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存储、回放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从而培养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督促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学习。 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活跃,对于拓展性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往往会得出多种结论。交互式电子白板独有的生成性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并将其与小学数学发散性相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有助于突破习惯性的刻板的思维定势、培养符合数字信息化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38632769.html, 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 作者:王亮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9期 [摘要]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日新月异,近年来,教育界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特别是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也推动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精准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精准教学的概念和内涵,然后分析了精准教学对当前教育的重要价值,重点论述了信息技术在精准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多精准教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精准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经验主义的成分,一方面,学生处在学习的被动地位,学习压力大,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教师任务繁重,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全面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教学的方法的选择也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也不能客观、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先进的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大数据为各项技术的推行提供了信息基础,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这场革命性的浪潮,实现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准教学为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一、精准教学的概念及其价值分析 1.精准教学的概念分析 精准教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格登·林斯利于20世纪60年代基于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 提出的方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精准教学的应用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时代,精准教学指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准测量学习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实现班级内授课的差异化教学。有三个点值得注意:首先,关于精准教学的要义。精准教学是教师通过对课堂各要素的分析研究,使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有效整合,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之科学高效的现代教学模式;其次,关于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精准教学在课堂上强调行为目标和及时反馈,主张教学就是提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以训练、反馈和纠正性补救等措施,形成所要求的行为即达到目标并立即给予强化,对于那些偏离目标或未达到目标的行为,则在不强化的前提下进行纠正;再次,以流畅度为指标衡量学习表现。精准教学使用流畅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它涵盖“准确度”与“速度”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理发师教学设计

《理发师》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的澳大利亚民歌,歌曲表现了理发师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把理发师为他人服务时的愉快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理发师》,感受歌曲、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劳动的乐趣,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情感态度。 2.通过读节奏、唱谱,提高学生的识谱。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作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理发师》。 (二)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劳动的乐趣,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响板、自制沙瓶。

五、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1 2 3 4 丨5 —‖ 同学们好 1 5. 1 5.丨5 4 3 2 丨1 —‖ 您好您好老师您好 (二)新课导入 模仿理发师的动作 过渡语:同学们,老师请两名同学来表演一个动作,大家来猜他们在干什么?(教师请两名同学前来,在耳边悄悄告诉他们) 同学们自由回答进行猜测 同学们猜的非常准确,他们表演的就是理发师的工作状态。那我们想一想,理发师在工作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只手拿着剪子、一只手拿着梳子,有时候还用推子。 理发的工序是什么样的你们知道吗? (洗头、吹干、剪、(推)、喷摩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理发师》 (三)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 我们先来一起听一遍这首歌,听的时候我们思考一下,歌曲表达怎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活泼、欢快) 2.学习歌曲 (1)再次聆听(学生聆听歌曲时,让学生观察曲谱,培养学生观察曲谱的习惯。) (2)按节奏朗读《理发师》歌词,体会内容,启发学生讨论歌曲所表现的情景。 (3)唱谱子,老师范唱,学生跟唱 (4)老师唱谱学生自主填词 (5)完整演唱歌曲 (四)在欣赏中参与、模仿,加深体验。 1.播放《理发师》,布置活动任务。教师先自荐当理发师,选择一名学生扮演被理发的顾客,围上围布,煞有其事地在乐曲声中为顾客理发。然后再让学生上台随音乐分组表演《理发师》,台下同学当观众评判,同时用相应的道具或仿声加入“伴奏”,显现“咔嚓咔嚓”或“沙沙沙沙”的理发声。

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反思

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反思 庆阳市东方红小学马彦芳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进入教室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环境,由大屏幕多媒体投影发展到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拓展了学生的信息量。电子白板走进课堂教学中,只需电脑、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相应软件,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即可构成完整的白板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它具有的诸多优点非常适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另外,电子白板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科教学的电子档案和课程资源,为教师改进教学、总结和反思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但在电子白板的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一部分教师不能熟练地掌握其功能,进而被动地应用电子白板,不能够充分体现电子白板的应用功能,仍然处于传统的黑板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应用的基础上。为此,作为新世纪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要学习应用电子白板,充分发挥其独有的功能。 二、电子白板激活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电子白板的功能确实很强大,通过白板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多元化互动,增强自主性学习

课前教师可以灵活地把上课需要用到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机调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白板上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随时在计算机界面、网页上进行标注、圈画等操作。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师生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以便问题的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 1.实现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实现自主学习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总体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存储、回放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从而培养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督促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学习。 另外,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活跃,对于拓展性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往往会得出多种结论。交互式电子白板独有的生成性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殊功能,并将其与小学数学发散性相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有助于突破习惯性的刻板的思维定势、培养符合数字信息化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最大化的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 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

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的例1、例2,完成第50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从而推倒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体积的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4、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习惯目标: 培养学生倾听和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难点: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圆锥体积的公式 重点:运用圆锥体积公式正确地计算体积。 学生思考: 如何把圆锥体转化成另一种学过的图形来求其的体积? 教师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推倒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锥,其实圆锥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 (课件演示,圆锥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那么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由圆柱体的体积来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提出质疑: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演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b、将水装满圆锥体,然后往空圆柱体内倒水,看倒几次能将圆柱 体装满水。 c、通过演示推导圆锥体的体积。 (3)质疑:通过观看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所有的圆锥体 都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4)学生总结: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1/3 =底面积×高×1/3 2、教学例1 (1)flash课件出示例1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 3、教学例2 (1)flash课件出示例2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 4、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麦的底面积和高? A、讨论后,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B、教师介绍测量方法,边叙述flsh课件演示 屏幕上呈现近似于圆锥形的一堆小麦,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小 麦堆两侧、测得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底面直径。也可以用绳子在 底部圆的周围量得小麦堆的周长,再算出直径。 测量小麦的高:将一根竹竿过小麦堆的顶部水平位置,另一根竹 竿竖直与水平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 “做一做”P50页第2题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教材第50页“做一做”1题、2题。 2、判断题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用常用的路程时间问题引入学习内容 问题: 1.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 2.要想比谁走得快,我们可以比什么? 方法1:比较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 方法2:比较走1km所用的时间(本课时先解决方法1,方法2可机动)。 二、自主操作,深入理解。 解决方法1:小明平均每小时走多少km? 问题: 1.怎样求上面的问题?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路程÷时间=速度) 请你列出算式。(2÷2/3=)

2.思考,在刚才的线段图上如何表示小明1小时走的路程? 问题:1.为什么要把2km平均分成2份? 2.你是怎么想到要补充1份的? 3.这部分表示什么? 4.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所画的意思吗? 5.结合线段图,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三、新课讲授--分数除以分数。 问题: 1.小红1小时走多少千米呢?根据信息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2.根据线段图,列式并计算。 3.结合线段图说一说。 4.请你比较,谁走得快些? 5.观察上面两个算式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得到什么收获? 六、作业

技术支持的教学

技术支持的教学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又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追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因而派生出信息化环境下的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比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式教学、微课教学、视网研创教学等,同时创生了多种教育新形态,比如慕课、智慧型课程等等 1.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是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利用各种技术搜寻和阐释相关资源,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探究、创新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是以主题开发为前提,以活动探究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并从多维角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如图5-6所示。 图5-6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 一个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电磁场”,主题是“碳棒”,绕在“碳棒”外的线圈就是活动探究过程,评价反思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旦这个过程接通,就可产生磁力作用,整个磁场可以将“铁屑”(与主题有关的资源)从各种“屑”(所有资源)中筛选出来,为达到教学目标所用。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步骤如下: ①明确问题,阐述问题情境。描述问题产生的情境,恰当地呈现/模拟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②形成假设,确定探究方向。就问题的答案和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设想,明确探究方向。 ③实施、组织探究活动。整个教学/学习过程的核心,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组合多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 ④搜集、整理资料,找出资料的意义。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找到资料的意义,使资料发挥最大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

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教师要向学习者及时反馈

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设计新发展

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设计新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必要因素。本文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的热点,从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式与方法以及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有全面的认识,进而希望促进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改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二是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三是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四是由教案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长期努力过程,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1]。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推出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以支持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说到底,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是必然的参与者,教师参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求与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此,加强教师心理的研究、积极探索教师本身的特点,是寻求教师专业发展可能性出路的有效途径。钟祖荣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教师职业和教师个体获得和提升些专业特征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二.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综观世界各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目前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可归纳如下:①根据最新发展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②根据新的教学技术、教学目标、课程和教育研究更新教师的技能、态度和方法,使教师能吸收课程或教学实践方面的主导性革新;③使学校能开发和运用课程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新策略;④使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术机构、企业家等之间交流信息和专业知识;⑤帮助能力差的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2]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而定的,一直以来在内容选择上存在两种主要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强调教师的知识更新。认为学科知识的丰富是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要求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的掌握上要占优势,因此,要进行定期知识更新,尤其教自然科学或技术科目的教师。另一种倾向是强调教师学习新的技能与技术。终身学习要求儿

如何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教育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教学已经密不可分。通过昨天学习的”技术改变教学“系列课程,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

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化的工具。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 ①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 ②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 ③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④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⑤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关于前苏联的历史,我们已在必修一当中详细介绍。只不过,由于模块的 倾向,必修一的讲解以政治史为主,而必修二则要侧重的是前苏联的经济建设史。我个人认为,人为地割舍或分离历史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够实际的。我现 在所教的学生大多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苏联解体时,他们基本还没有出生。即使在后期学习过,或从其它渠道了解过苏联的相关历史,想必也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要使学生学习到真实的、客观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学生才会 有真实的感悟,才会真正地透过历史的表象把握历史的本质,这是学以致用的 前提所在。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本章的教学安排上我将必修一及必修二的内容 进行整合,对于问题的讲解,及时补充该补充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在教法和学法上,采取了师生的合作探究。为了使师生互动环节更加有效,我 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分出若干个小组,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的教学,我借鉴了陕西省西安 中学的郭富斌老师的《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中史参》2010 年第 10 期)。他的设计很独特,也很好理解。即把前苏联的前期经济建设概括为三大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意在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只有在摸索中总结,用实践检验真理。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援引了普京总统 1999 年 12 月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的一段讲话《数代人吞食的苦果》,并介绍了自苏联解体到 今天的俄罗斯经济发展现状和困境。引导学生反思:苏联曾经走过什么样的路? 什么原因使得它解体?为什么这种恶劣影响直到今天还在继续?这一切昭告我们 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本课学习。 新课教学中,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主张和观点积极加入了师生的共同探究。 争论最大的还是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大家争论很激烈。如何评价?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大家都知道,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同学们总结出那么几点:对斯大林 的评价不能等同于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只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种方式,不能以偏概全;对历史事物的评价要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不能求全责备;评价一种经济模式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是否能够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尤其可贵的是,在联系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时,同学们不仅能够从苏联问题中吸取教训,还提出了对当前经济建设的良好 建议。在这堂课上,我真的有一种与学生分享智慧的感受。《二战后苏联经济 的改革》一课的教学,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这一课线条清晰,三个人的改革,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所以三个人及改革内容由学生总结,重点放在失败的 原因和苏联的最终解体上,还是以师生讨论探究为主。在三个人改革的背景上,我补充了国际背景。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上,我补充了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 革内容及苏联解体前的国内矛盾,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这一课我感觉到的不足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苏联的解体是个难点。学生普遍都 知道苏联解体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真的想一想,总会生有疑问:苏联怎么就 这么解体了呢?也许是由于孩子们年龄小、阅历浅、理解问题滞后吧,有些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无师自通了。

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背景、模式、内容等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现状。并从多角度阐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将传统教学资源与现代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众所周知高中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能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纷繁的生物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计算机为载体,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运算速度快等特点,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计算机获能够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能够说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现今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背景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在生物教学中,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1、计算机演播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但能够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够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能经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用音响适中、悦耳精炼的语言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特别是电教媒体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教学反思 (2)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的内容,经济生活内容本来就艰涩难懂,学生学习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本部分内容根据十九大精神又进行调整和补充,里面有大量专业名词:如“新发展理念”“实体、虚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等,给学生和教师教学无形中又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挑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德育渗透?都需要一定教学手段的辅助来解决。所以在设计本课内容是主动运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它以快捷的信息组织方式、存储方式和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等特征,使政治课堂生动又直观,从而改进了政治课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眼睛、耳朵以及大脑,直观的图像和生动的画面以及真实的视频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出学生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们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会主动去学习,甚至是创造性地去学习,这样学生们的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活跃。借助视频《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困境》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它在形式上的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很好地激发起了学生们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首先,我们要了解所讲授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偏重于理论性还是偏重于实践性、是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还是内容较为抽象;然后在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来决定是否选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选用哪种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及怎样使用这些多媒体技术;同时,我们要结合教材实际,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不易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如课件中运用视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次,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环境,对所选择的课外知识进行筛选,努力到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生动的再现,有利于学生情感教育的升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为情感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它把生动的图像、具体的音频和视频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地接受了德育中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实现了审美的愉悦、心灵的满足、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如在介绍中华民族精神时,在教学过程中收尾穿插两段视频:《港珠澳大桥》和《中国一分钟》,创设情境,创造气氛,再现有关场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主动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意识。 但同时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注意力分散,忽略效果。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课件中有声音的出现,会更增添一份吸引力,但声音的过分刺激,会喧宾夺主,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是课堂容量大,学生难应付,做笔记难。一节多媒体课的容量相当于一节半普通科的容量,课堂容量比较大,教师要想在一节普通课上把内容讲完,上课的速度就要比普通课的速度快,并且很多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地方,往往已被设计到课件中,学生思考的空间少了,思考的问题少了。这对优等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吸收大量的知识,但这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来说,如此大的课堂容量,再减少了思考空间,一下子接受不下,更不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