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 形而上学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演变与发展一、介绍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metaphysics)作为最古老的哲学分支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发展。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实体和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古希腊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和形式。
他认为物质是构成实体的基础,而形式则赋予物质以特定的结构和特性。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事物的目的性和最终原因,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本质和属性,人们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三、中世纪形而上学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中世纪的形而上学哲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领域。
尤其是在基督教哲学中,形而上学被用于探讨神的本质和存在等问题。
圣奥古斯丁将神定义为“至善至伟至真”之存在,而托马斯·阿奎那则探讨了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四、现代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地位相对较小,因为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科学和逻辑学。
然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丁·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概念,重新引起了对形而上学的关注。
他将形而上学理解为研究存在的一种方式,关注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五、分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20世纪的分析哲学运动对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认为形而上学是含糊不清和无意义的,并主张将哲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然而,随着语言哲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它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六、当代形而上学在当代哲学中,形而上学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尽管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和具体内容仍存在争议,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哲学的基础和起点。
当代形而上学包括对实体、属性、关系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寻找真理和理解宇宙的本质。
七、形而上学的价值与局限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的演变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存在和本质的追求。
它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研究宇宙的途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形而上学思想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概念。
它源自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形而上学一词本身就暗示了其研究的对象,即超越经验世界的本质和存在。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思想主要涉及对现象世界背后的实体、本质和意义的探讨。
形而上学追问的问题包括:存在是什么?事物的实质是什么?世界的结构是怎样的?形而上学不仅关注物质世界,还观察到了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比如心灵、价值、意义等。
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被认为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真实的本质存在于理念中,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认为,物质是虚幻的,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种观念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哲学家如尼采、黑格尔等都在柏拉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
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对形而上学的贡献在于对实体和存在的详细研究。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种因果关系:材料原因、形式原因、动力原因和目的原因,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系统。
他认为,存在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最直接的实在。
近代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看法各不相同。
笛卡尔将形而上学置于神学之上,认为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找到存在的绝对真理。
康德强调了形而上学的有限性,他主张通过批判性哲学来确定人类认知的范畴和限度。
黑格尔则试图将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结合起来,将存在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通过对存在、实体、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形而上学使我们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探求真理的根源。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断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也激发了人类思想的无穷创造力。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形而上学》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作为《形而上学》的导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主张形而上学是哲学的终极目的,是对存在最高层次的研究。
他认为,形而上学应当是对实体的本质和属性的研究,是对存在的根本原理的探索。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实体、本质、因果关系、形式与物质等方面的思考,这些思想构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
二、《形而上学》导论的内容《形而上学》导论是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概括性介绍,全书共分为14章,主要内容包括对存在的总体考察、实体的分类、形式与物质的关系、原因和目的的思考等。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试图系统地阐述他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存在的总体考察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导论中首先对存在进行了总体的考察。
他认为,存在是指实体的存在,实体是具有自足性和内在原则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将存在分为四类:物质、形式、运动和静止。
他指出,这四种存在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哲学思考的起点。
四、实体的分类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他根据实体的性质和属性将实体分为十种类别,包括物质、形式、运动、静止、数量、质量、空间、时间、关系和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类别涵盖了一切实体的本质和属性,是对实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框架。
五、形式与物质的关系形式与物质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对形式与物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形式是实体的本质和属性,是实体存在的根据,而物质是实体的载体和基础。
形式与物质相互结合,构成了万物的本质和实质。
六、原因和目的的思考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亚里士多德还对原因和目的进行了思考。
文献西方科学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来源:《文史哲》2003年第4期作者:魏屹东在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metaphysics)概念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指“有形物”背后隐藏的规律和原理,它描述“存在本身”的本性以及事物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
依照《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国学者将其译为“形而上学”;二是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超经验的本体论,即超越以经验为基础的实证科学范围,研究关于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和学说。
卡尔纳普把这种形而上学称为“直觉形而上学”,意指“一种不是理性的而是纯粹直觉的过程的结果。
”[1]科学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指第三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西方科学哲学在整个20世纪的演进中,就其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特点而言,经历了一个“拒斥形而上学→肯定形而上学→内化形而上学→回归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深刻地表明:形而上学在科学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不论科学哲学家们如何看待形而上学,只要还有哲学,就少不了形而上学;只要还有科学,就摆脱不了形而上学。
一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把形而上学当作无意义的抽象思辨来反对,早在休谟那里已经开始了。
休谟反对经院哲学或神学这种形而上学脱离经验事实的抽象空谈、诡辩和幻想,因为它们既不包含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也不包含关于实在事实的任何经验推论。
孔德的实证主义继承了休谟的观点,把知识局限于对经验事实和现象的描述,把现象背后的本质和世界内在的必然联系当作形而上学问题来反对,因为他认为人的理性能力不能解决形而上学问题,尽管它们有意义。
逻辑经验主义从语言分析、逻辑分析和经验主义相结合的角度看待形而上学,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它们既不能用经验证实,也不能用经验证伪。
也就是说逻辑经验主义以其“经验证实”的意义标准判定了形而上学命题的无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其形而上学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目的和本质。
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主要包括对物质、形式、本质、目的和形而上学原理等方面的探讨。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由物质和形式构成。
物质是事物存在的实体部分,
而形式则是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属性或结构。
他认为,物质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同时具备物质和形式才能完整存在。
亚里士多德将物质看作是潜在的存在,而形式则是实现这种潜在性的活动。
其次,亚里士多德强调事物的本质和目的。
他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本
质和目的,而这种本质和目的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和行为。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和目的的探讨,试图揭示世界的秩序和整体性,并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实践生活。
此外,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原理。
他认为,世界是有序和有意义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原则或本体,这种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支配者。
亚里士多德将这种原则称为“第一动因”或“纯粹的存在”,它是整个世界的最高形式和最终
目标。
总的来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强调了世界的有机整体性
和秩序性,以及事物的固有本质和目的。
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后世许多哲学家和学者的思考和研究。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的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意义,从而引导我们更好地实践生活和追求真理。
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问题——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展开全文和许多学科一样,哲学也有所谓的基础学问,比如说,经济学需要以经济学原理作为出发点,接下来才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而哲学这门学问也有所谓的基本科目: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被称为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问题。
•一、形而上学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泰勒斯在所有的哲学中,形而上学大概可以被视为最古老的一门学问。
远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勒斯(Thales,624–546B.C.)就已经提出形而上学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并尝试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又被称为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我们可以从这个名称看出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在哲学上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研究事物本质与基本原理的学问,希腊文原意为“在自然之后”。
笛卡儿以大树作比喻,将人类知识分成三部分,最基础的即是形而上学,比作树根;其次是物理学,比作树干;最后是其他自然科学,比作树枝。
所以形而上学又有“第一哲学”的称号。
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从伽利略的研究中获得了启发,提出著名的牛顿力学三大运动定律,以此推动科学革命的开展。
牛顿力学深深影响当时的思想家,许多人开始认知到世界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则,万事万物似乎都依循着物理定律有规律地运动,我们可以根据物理定律预测下一时刻的物理状态。
这似乎意味着所有的物理事件都是被先前的物理事件所决定,而我们只是看着这些事件发生。
哲学界涌出许多决定论(determinism)与自由意志(free will)的争论,争论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下的决定,究竟是出于我们的意志,还是早就被物理定律决定好了呢?形而上学讨论的主题十分丰富,除了上述提到的主题外,还包含了因果关系、等同关系、可能世界等概念。
如果桌上放了一杯水,而我们在水里插一支筷子,从外面我们会看到筷子好像被折断了,水下的筷子与水上的筷子在接合处有一小段落差。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历史渊源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
这是一股强大的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是西方古典哲学在黑格尔形而上学之后对西方哲学的反叛,它拒斥形而上学,否认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历史渊源,割断了现代西方哲学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一、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根本原因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它们都拒斥形而上学,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弄清形而上学的本质。
由于社会开展和人的认识开展受生产力开展的制约,形而上学的本质在西方哲学的历史开展中,始终被层层的现象掩盖着。
一谈起形而上学,现代主义哲学家无不把它与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等的纯粹思辨联系起来,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一种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的理念、信仰或观念,于是他们要么否认要么改造,以展示现实生活为宗旨,以倡导个人幸福为目的,纷纷构筑他们的反形而上学理论体系。
例如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家尼采就是这一典型,他在?权力意志?的哲学体系中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片面地否认形而上学的全部理论意义,用虚无主义来取代人类的一切哲学文化。
如果从历史开展的角度讲,现代西文反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或许包含着某种合理因素,但是,从理论开展的视角看,他们都陷入了不同的误区,其共同的缺陷就是在于他们都没有认识到形而上学的本质。
只有正确认识形而上学的本质,才能正确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从而也就能把西方现代哲学与形而上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防止机械地把现代西方哲学和形而上学割裂开来,片面地肯定一方而否认另一方。
二、形而上学的本质在希腊文中形而上学的原意为物理学之后,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在历史上,人们在研究形而上学时,只注重对它的对象、根源、实体和认识世界的范畴体系等的研究,但对形而上学的本质是什么,却很少涉及。
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是人在本性上是求知的。
从这一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形而上学所张扬的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浅析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与变革本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一般概念入手,历史的考察形而上学的形成、演变及其地位,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途径,在此基础上对形而上学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通过对其研究发现,形而上学在科学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只要还有哲学,就少不了形而上学;只要还有科学,就摆脱不了形而上学。
因此,研究这一课题对于确立正确的哲学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形而上学的定义及其发展过程(一)形而上学的一般概念“形而上学”的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
它最初只有书目编排的秩序意义。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形而上学一般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
现象世界只是一个幻灭无常的虚假世界,本质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实在的世界;现象世界是可以经验到的世界,本质世界是超越经验的世界,本质世界高于现象世界。
相应地,形而上学一般也把人二重化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
感性的一方面相应于现象世界,与现象发生关系;理性的一方面相应于本质世界,与本质发生关系,同样,理性高于感性。
形而上学的任务就在于用理性主义方法揭示这个超验的本质世界。
(二)形而上学的形成形而上学形成于古希腊时期,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
在古希腊早期,形而上学首先是作为宇宙的本体论问题而被提出来的,而且先哲们对宇宙本体的认识,最初是始于形而下的。
面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当时的哲学家们企图用某种自然元素来说明宇宙万物,并把这种自然元素看作是宇宙的本原。
泰勒斯提出“水”是宇宙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宇宙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宇宙的本原,色诺芬尼提出“土”是宇宙的本原。
这里,对宇宙本原的看法尽管不同,但认知的方法、途径是一致的,这就是对宇宙的感性直观。
用这种有限的直观的思维方式解释世界,必然要遇到自身无法解答的难题:世界万物都有其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单一的或几种有限物如何能孕育出无限的世界?巴门尼德看到在形而下的有限物中探寻宇宙本原所遇到的困难,把“存在”确立为哲学的对象,真正开始了对宇宙本体的形而上的思考。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在哲学史上,西方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本质、自然和人类精神本质的学问,它探究的是事物的本体、属性、变化、原因等问题。
形而上学也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关注的问题十分广泛和深刻,涉及到科学、宗教、文化等方面。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思想的发展,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化。
形而上学的滥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形而上学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科学、宗教以及文学等领域。
然而,由于人们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探究,形而上学逐渐被滥用和误用。
一些人将不确定的陈述与形而上学混淆,认为难以解释的陈述都可以用形而上学来阐述。
这种滥用观念导致形而上学的概念变得过于模糊,不仅使思想陷入泥潭,也严重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形而上学的遭遇批判从现代哲学开始,人们开始关注“语言”问题,认为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对形而上学的概念提出了批评。
根据语言分析学派的观点,如果一种理论或观念无法用符合语言规律的语句来表达,那它就是无意义的,从而宣告了形而上学范畴不可描述的命运。
根据现在的理解,形而上学问题常常被视为语言概念上的问题。
不再是对存在本质、人类精神等问题的直接探究,而是成为反思语言、哲学中的重要领域,以期避免语言上的误用和滥用。
形而上学的走向如今,形而上学的观念范围不再像古代或中古时期那样广泛,而变得更加具体和专业。
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形而上学也在不断地转变,趋向更加科学化和严谨性。
形而上学问题也转变为对某些规律、现象的本质和存在状态进行探究。
与此同时,新的形而上学领域和观念不断涌现,如“认识论形而上学”、“科学形而上学”、“实用形而上学”等。
这些新领域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形而上学的实质,促进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形而上学的启示虽然形而上学的概念已经被批评和调整,但它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启示仍然深远。
通过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究,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变化趋势,理性地判断和处理事物。
探究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一、西方哲学的形成西方哲学的故乡是古希腊,它被喻为欧洲文明的摇篮。
公元前7或前6世纪,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前提。
古希腊神话中讲述了开天辟地,神的诞生以及人类的起源,故事中的人物都被赋予了英雄主义色彩,他们的出生、经历、事迹虽说都很曲折离奇,但却反射出古希腊人民在长期和自然力量斗争中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的力量。
可见,古希腊神话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形象化的、生动化的反映。
西方哲学用离奇曲折的神话作为思索的基础,深刻的表达了对万物起源的所理解的真谛,这对后世的希腊哲学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古希腊人积极进取、不畏险阻的人生态度就是通过神话这样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正是古希腊神话可贵的地方。
古希腊神话就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和最初形成的摇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西方哲学经历了包括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的哲学思想。
二、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形而上学一词的由来,是源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的名字。
《形而上学》一书讲述的是自然万物最质朴的、最本真的共性,这本书可以说是辩证法产生的基地。
它反对柏拉图对于事物永恒不变的定律,主张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康德从宇宙论的角度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新的阐释。
他通过论证表明,要想科学的认识形而上学,就必须摒弃那些逻辑上相互矛盾,互不变通的理论,例如: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其构成单位是单一还是复杂,其存在必然发生还是偶然幸存,这些都可谓是“先验的幻象”,是要摒弃的,应该把焦点放在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现象上。
黑格尔对于康德的这一思想理论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对形而上学最根本的认识,对西方哲学有着深刻的进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的本质是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这种矛盾的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思维中,还体现在万事万物中。
矛盾具有特殊性,也是对立统一的,不论是思维还是事物,都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论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与科学革命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对终极存在的追求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总特征。
通过它,形而上学达到了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由此形成了对世界万物和现象的解释。
这种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关怀始终指向一个终极目标——确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寻找人生意义的根基。
它们相应地决定了形而上学的主题——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
科学作为人类把握终极存在的一种方式,无疑与形而上学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主题作了规定并确定了它的基本特征。
在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遭到批判而退出历史舞台。
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科学的基础。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早已不止是亚里士多德的其部书的名字,从一诞生之日起,“形而上学”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漫长的西方哲学演进过程中,形而上学的含义时有变更,不同时代、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不同的理解或对之采取不同的态度,但形而上学始终是说之不尽、挥之不去。
康德说,形而上学属于人的本性,黑格尔则视形而上学之于一个民族如神之于一座宙宇,形而上学的至圣地位可以略见一斑。
经过从古代到近代的艰难延续,形而上学在现代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马克思沿着黑格尔的思路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对之展开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将形而上学视为一堆不符合逻辑句法的无意义的陈述而予以拒斥,海德格尔则走上了一条不同的克服形而上学之路。
尼采从道德心理寻根溯源,以期取消神学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来自“道德光学的幻觉”,即道德心理的虚构。
人们把世界加以二分经过这样一种道德心理过程:此岸世界是有条件的、充满矛盾的、令人恐惧的,因而根据道德原则必定存在着一个无条件的、摆脱矛盾的、令人神往的彼岸世界。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