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黑格尔关于方法的论述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在其哲学体系中对方法论有着深刻且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方法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认识过程本身,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过程的表现形式。
以下是黑格尔关于方法的一些核心论述:
1. 辩证法: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辩证法”概念,这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和变化的方法论。
他认为真理是通过一系列对立面之间的冲突、矛盾、融合和超越而实现的。
辩证法体现了事物内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它体现在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2. 绝对精神: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他将世界理解为绝对精神的展开历程,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绝对精神自我认知的过程。
因此,正确的方法不是静态地把握事物,而是要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矛盾运动,即通过思想来揭示宇宙和人类历史的内在逻辑。
3. 理念论:黑格尔强调理念的重要性,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和内容,同时也是认识的方法。
通过对理念的理解和
把握,人们可以逐步揭示现实世界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
4. 逻辑与历史一致:黑格尔主张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这意味着逻辑范畴的推演过程与历史现实的发展进程相吻合。
他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应当揭示出这种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性。
5. 具体普遍性:黑格尔倡导一种具体普遍性的方法,即在分析任何现象时,不仅要看到其特殊性,还要挖掘其中包含的普遍原则或共性,以达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把握。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方法论是一种宏大的、系统化的辩证思维模式,它旨在展现真实世界及其认识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动力,并强调思维过程必须与客观事物的实际进程保持一致。
论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所创立的哲学系统,它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它们分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则。
这篇文章将对这三个原则进行详细讨论,并探讨它们对黑格尔哲学的意义和影响。
在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原则中,黑格尔着重强调了思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思维和现实是辩证统一的,互相作用、相互影响。
黑格尔指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上,而是要通过辩证的思考和分析,逐渐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在思维和实践中要追求真理、追求全面的认识,不能被片面和表面所蒙蔽。
黑格尔哲学的第二个原则是关于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他提出了著名的辩证法观点,即事物的发展是逐步前进、螺旋上升的,通过相互矛盾、斗争和统一解决矛盾,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
这一原则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对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具有重要启示。
黑格尔哲学的第三个原则是关于理性与自由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高的能力,它可以超越感性的限制,追求智慧和真理。
而自由则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人们应该追求自身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黑格尔看来,理性和自由是互相关联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这一原则提醒我们,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自由的关键,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原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理解世界的视角。
通过关注思维与现实的关系、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以及理性与自由的统一,我们能够更好地认知和改造世界。
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三个原则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拓宽思维、提升智慧,更能够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世界观和哲学本源的错误1. 黑格尔认为,哲学无起源,也无定义【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
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为终点,亦即成为最后的结论。
】【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哲学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到它自身之时。
这样一来,哲学就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因而哲学便没有与别的科学同样意义的起点。
所以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才可以这样说,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谓起点。
】艾斯认为,哲学并非是玄学,当然有其定义和起源。
哲学的定义,是全世界的根本性科学。
哲学的起源,是科学,这已经为哲学的发展历史所验证。
起初,哲学是和物理学、数学等各种具体科学混合的,最后逐步脱离清晰。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命名为“物理学之后”,也初步暗示了哲学的本质。
2. 黑格尔认为,哲学和宗教不可分【哲学的对象与宗教的对象诚然大体上是相同的。
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
此外,两者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的关系。
】【那些坚持宗教和思维分离的人,心目中所谓思维,大约是指一种后思(Nachdenken),亦即反思。
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
忽视了哲学对于思维所明确划分的这种区别,以致引起对于哲学许多粗陋的误解和非难。
须知只有人有宗教、法律和道德。
也只有因为人是能思维的存在,他才有宗教、法律和道德。
所以在这些领域里,思维化身为情绪,信仰或表象,一般并不是不在那里活动。
】艾斯认为,黑格尔的观念,是对科学和宗教关系的逃避和草率。
黑格尔没能有效给出哲学的定义,并且将哲学和宗教两者混为一谈,没有看清科学和宗教的本质区别。
由于西方流行基督教,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往往是一个忌讳难解的课题。
但无论如何,科学和哲学,在形态、特征上都有极大的不同。
简答: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这就是永恒发展的思想。
恩格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得出人类历史是永恒发展的,并不具有最终性质,虽然科学证明人类可能灭亡,但人类的终结并不是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
可以看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显然,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逐步推导出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黑格尔的继承关系。
2、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的方法和体系间的关系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它的唯心主义性质体现在黑格尔所讲的发展的主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某种神秘的“绝对精神”。
在他那里,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基础。
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他的哲学观点来看(“哲学的认识是这样”),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发展是无限的。
但是,他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的认识一个终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
二是从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过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但是,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终点,硬要给人们一个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这个完美的国家就是他所谓的以等级制君主政体为内容的普鲁士王国。
在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中,体系占主导地位。
恩格斯说:“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黑格尔哲学的保守的体系窒息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方法,所以使他不能从自己的革命方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来。
1、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
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
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出现了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
局限性:1)、他并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解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分裂由有世俗中的人的自我分裂决定的。
2)、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把宗教的产生仅仅归结于人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3)、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及爱的宗教。
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命题?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
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
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论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的矛盾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之间的矛盾的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主体向客体的转化,认为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达到顶点以后,就突破自身而异化为自然界。
在熟悉领域也是这样。
在黑格尔哲学中,异化概念还包含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思想。
在黑格尔看来,主客体之间不仅存在着决定和适应的关系,而且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的关系。
客体一经从主体产生出来。
就与主体相对立。
并反作用于主体,而主体则总觉得客体与自己是格格不入的,极力想摆脱客体对自己的束缚。
绝对精神在自然阶段就处于这种状态。
正是由于主客体双方的矛盾对立,才促使绝对精神最终摆脱了自然界物质外壳的束缚,进入精神阶级,并在黑格尔哲学中熟悉自己。
异化概念正是对主客体双方这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它深刻地体现了黑格尔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构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
”但是,黑格尔的异化概念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统统被禁锢在唯心主义的外壳中,为了拯救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必须对异化概念进行批判和改造。
首先:唯心主义异化观与唯物主义异化观相对应。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核心问题。
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在黑格尔看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这种异化思想的唯心主义素质。
他说:“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的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经对观念”自身。
主体向客体异化的过程是主体的劳动过程,但黑格尔所承认的劳动是精神劳动,马克思从人和自然的现实关系上去理解劳动,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
黑格尔辩证法三大规律引言: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方法,它包含了三大规律,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否定的否定和事物的内在联系。
这三大规律贯穿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对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对这三大规律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同时每个事物又有其独特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表明了事物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事物是没有矛盾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例如,生命和死亡、积极和消极、存在和虚无等等。
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事物具有了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了每个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
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是具体而特殊的,它们体现了事物的个性和差异。
例如,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是不同的,每个矛盾都有其特殊的性质和作用。
二、否定的否定否定的否定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第二个重要规律,它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被否定和超越,进而形成新的事物。
这个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事物经过否定和超越,进而产生了新的事物。
这种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消灭和消失,而是在保留旧事物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和特点,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发展的新事物。
例如,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产生是一种典型的否定的否定。
否定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螺旋上升的特点。
每一次否定都是对前一次否定的肯定和发展,事物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超越和超越自身,实现着更高级的形态和结构。
三、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内在联系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第三个重要规律,它指的是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澄清——重读《费尔巴哈论》摘要:19世纪下半年,资产阶级企图复活德国古典哲学来歪曲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迷惑无产阶级,党内思想一度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重新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
也指出了与二者的根本不同。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渗透到工人运动内部,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影响最大的就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个人,在此,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与二人的联系与区别做了重新阐释,重点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二者学说的不同。
一、恩格斯澄清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原因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有的著作中,只有《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并且这部著作出版较晚。
在恩格斯晚年,资产阶级处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无比尖锐,资产阶级不仅在政治上对无产阶级施压,而且企图利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残渣拼凑起来的折中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
(一)理论原因: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活19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巴黎公社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爆发革命,巴黎公社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此时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随时有可能爆发,各国资产阶级为了镇压和反抗无产阶级运动高潮,他们不仅采取高压的政治措施,还意欲在思想上宣传资产阶级,进而麻痹无产阶级,以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为代表,以歪曲的形式复活了已经终结了的德国古典哲学。
(二)现实原因:指导新兴的工人政党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在与巴枯宁、蒲鲁东和拉萨尔等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绝对胜利。
到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都已经完成,无产阶级纷纷行动起来,为争取自身的利益不懈斗争。
《实践论》思考题1、《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两论”的学习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2、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3、《实践论》中毛泽东是怎样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下定义的?4、《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是如何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的?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认识论的唯物论的含义是什么?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出自什么著作?其哲学含义是什么?7、为什么说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必须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统一?8、《实践论》的中心主题思想是什么?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来理解它的理论和现实价值?9、什么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0、简述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过程?11、《实践论》中毛泽东是如何揭露“左”“右”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12、认识的辨证过程指的是什么?13、《实践论》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的?14、为什么说认识必须回到实践去?1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认识论的辨证法的含义是什么?16、《实践论》中毛泽东分析认识运动具有的特性是什么?17、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是什么?其辩证关系如何?18、《实践论》中毛泽东是如何分析认识的辩证过程的?19、原文理解:“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20、原文理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21、“马克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
”23、“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对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如何理解黑格尔逻辑学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哲学家,他的逻辑学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需要考虑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以下是一些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关键要点:1.辩证法(Dialectics):黑格尔的逻辑学基于辩证法,这是一种通过矛盾的运动和解决来推动思想发展的方法。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对立面的整合和超越,而不是简单的排除或取舍。
2.三元论(Triadic Structure):黑格尔的思维以三元结构为基础,通常表现为“命题- 反命题- 统一”的过程。
这三个阶段形成了一种发展的螺旋,每个阶段都包含前一阶段的元素,并通过发展和深化达到新的层次。
3.绝对知识(Absolute Knowing):黑格尔认为最高形式的知识是绝对知识,即对于现实的完全理解。
这个概念体现了他哲学中的目标,即实现思维和现实的最高程度的一体化。
4.主体与客体的一体化: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主体和客体不再被看作对立的元素,而是通过绝对知识的实现而达到一体化。
这反映了黑格尔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独特见解。
5.历史和逻辑的一体化:黑格尔认为历史是逻辑的实现过程,通过历史的发展,逻辑的结构逐渐显现。
他的逻辑学与历史哲学紧密相连,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理解逻辑的发展。
6.自由的重要性: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自由被看作是实现个体和社会最高目标的关键。
他的逻辑学中强调了个体和自由的地位,而这也在他的政治哲学中有所体现。
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需要深入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如《逻辑学论》("Science of Logic")等。
这些著作可能较为复杂,但通过系统性地阅读和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黑格尔的逻辑体系。
同时,也需要考虑黑格尔的时代背景和他对哲学传统的回应,以更全面地理解他的逻辑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一、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这种矛盾和冲突所引发的变化和发展的必然性。
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是思想的最高形式,它揭示了人类思想深处的本质,从而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辩证法的核心在于对立统一的思想,即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正题、反题和合题的三个阶段,其中正题是直接的统一体,反题是直接统一体的否定和矛盾,合题则是正题和反题的统一。
在辩证法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不断地斗争、转化,最终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后世哲学、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被进一步发挥和发展,成为了理解社会和历史变化的重要方法。
同时,在现代哲学中,辩证法也成为了探讨知识、真理、意义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二、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世界的本质和最高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归宿。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是一种超越了感性经验和个体意识的绝对实体,它不断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最终达到了完全的自由和自足。
绝对精神通过一系列的逻辑范畴和概念来表现自己,这些范畴和概念是绝对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的运动和发展就是对这些范畴和概念的超越和否定,最终达到了绝对的统一和自由。
绝对精神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绝对精神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概念,被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和物化现象。
在现代哲学中,绝对精神也被视为一种思考世界和人类存在的重要概念。
三、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而这些逻辑和规律都是由绝对精神所决定的。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从东方到西方,从野蛮到文明,人类社会不断地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作者:任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摘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40年后回顾与总结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这一章中,分析了黑格尔乃至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作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讲述了黑格尔哲学学派的解体,指出正确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
关键词:恩格斯;黑格尔哲学;辩证法作者简介:任莉,生于1985年,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19世纪80年代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的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已经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确立了统治地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派别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把德国古典哲学中一些学说改头换面,称之为“新哲学”《费尔巴哈论》正是出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全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代表就是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哲学。
一、黑格尔哲学的产生黑格尔哲学产生于1848年革命的准备时期,“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1]他们是用资产阶级哲学取代了封建地主阶级哲学,哲学从为封建专制制度转化为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从为地主阶级辩护转化为为资产阶级服务。
哲学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具有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家、唯物主义者,敢于去“同一切官方科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他们的著作要拿到国外,拿到荷兰或英国去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着进巴士底狱”。
公共管理学院09思想政治教育2班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的?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
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章中,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接露了黑格哲学中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及其体系解体的必然性。
恩格斯首先回顾了当时德法哲学的特点,并揭示出它们都含有革命的思想。
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为例,阐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恩格斯写道: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
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
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
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
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
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
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
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黑格尔辩证法哲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第1篇: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辩证法哲学的革命变革恩格斯参与了马克思思想转变和哲学变革,一起形成了完全区别于之前一切哲学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的关系问题,可以从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中找到答案。
一、黑格尔辩证法哲学的革命性和保守性从恩格斯对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原理的解释,就可以看出黑格尔辩证法哲学的革命性和保守性。
恩格斯说:“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1]221即是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被封建统治阶级当作自己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依据,同时就受到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反对和愤怒。
这体现了这个命题的保守性。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才体现的是革命性。
恩格斯说:“在黑格尔看来,绝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乎理性的。
”[1]221历史上的一切的社会状态或者政治状态都不过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的阶段而已,在它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是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也就是存在的必然性。
但是一旦出现新的条件,即它内部产生更高的条件的时候,就变成不巩固的东西,并且跟着就失去它的存在的理由和依据,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这个更高的阶段也不会避免上一个阶段衰落和灭亡的命运。
黑格尔决不认为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都已经无条件地是现实的。
从黑格尔举出的普鲁士国家的某种税制的例子,黑格尔并不认为这种税制具有合理性。
恩格斯说将“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
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
论黑格尔哲学及其宗教观作者:李成龙李晓东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3期摘要:黑格尔创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而严整的形而上学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的内核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题的时代精神,外壳是作为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深刻而富有内容的复辟的辩证唯心主义。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方法和体系、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宗教哲学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宗教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3 — 0014 — 04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有着严格的逻辑进程,它是一环扣一环地推进的。
尽管黑格尔以其智慧和博学深刻而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但由于哲学的逻辑链条在他这里还没有完成,他的哲学工具尚不足以让他所领悟到了的现实世界及其规律具有科学的表达形式。
费尔巴哈的哲学缺乏时代的内容,但他是在黑格尔之后马克思之前唯一真正的哲学家,他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链条扣上了重要的一环,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创造了条件。
当马克思为德国古典哲学扣上最后一环、发现了感性活动的个人时,马克思走到了唯物史观的入口处,为表达时代精神提供了科学的、自觉的和合理的理论工具。
在马克思这里,时代精神的内容和它的表达方式之间的矛盾没有了,但在黑格尔那里,方法和体系、内容和形式之间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无论如何,黑格尔哲学包含了合理的内核,那就是时代性的内容,这是马克思重要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着力拯救的东西,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对话的真正平台。
费尔巴哈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偶然的,它是费尔巴哈缺乏黑格尔哲学的时代内容的必然结果。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无可避免地延伸到其宗教思想中,这是研究黑格尔的宗教思想所不能不重视的。
一、黑格尔哲学的内核:政治经济学批判黑格尔创立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而严整的形而上学体系。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哲学从严格的科学性、普遍性、无可争辩的思想丰富性来说,要超过以前的一切哲学。
浅析黑格尔哲学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摘要: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之间是有矛盾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的辩证法,而是一种反科学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而且是一种为自己哲学体系服务的辩证法。
正是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为它的哲学体系服务的,因此从它的辩证法中不能做出革命的结论来。
关键字:黑格尔;合理内核;辩证法;体系;矛盾一、黑格尔的“合理内核”1821年黑格尔在自己的著作《法哲学》序言中指出了一个有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显然是为当时普鲁士王国唱赞歌的,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做辩护的,把这个专制的、警察式的国家说成是合理的。
因此,黑格尔这个命题在当时不仅迷惑了普鲁士的国王威廉三世,而且也迷惑了不少政治家和哲学家,他们都以为这个命题是为普鲁士王国当时实行的一切制度做辩护的。
因此,那些拥护普鲁士王国现存制度的人们也就拥护黑格尔这个命题;那些反对普鲁士王国现存制度的人们,也就反对黑格尔这个命题。
所以,恩格斯才在这里指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在当时引起了“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愤怒。
”现存的东西不一定是现实的、合理的,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合理的呢?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看来,只有那些带有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由此可见,黑格尔讲的“现实的”东西,并不就是“现存的”东西,而是指合乎规律的、带有必然性的东西。
这种认为凡是带有必然性的东西就会一天天的成长起来,凡是失去必然性的东西就是要一天天的衰亡下去的辨证思想,就是黑格尔的这个著名命题的革命因素。
现实的东西和现存的东西并不是一回事,现存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必然的、现实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因此就说黑格尔把世界上的东西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永远具有必然性的、现实性的,一部分是绝对没有必然性的、现实性的呢?不能。
恩格斯指出:按照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必然性并不是某一部分的事物所固有的、永恒不变的属性。
相反,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事物的现实性、必然性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哲学的一大特色。
黑格尔站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用辩证法来克服近代哲学机械世界观的局限,以辩证法为结构,第一次使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辩证法乃是黑格尔解决哲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而,辩证法既是黑格尔对哲学的伟大贡献,同时也是其哲学中受到人们批评最多而且遭到人们误解最多的地方。
譬如我们现在专门讨论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本人肯定会不以为然。
因为他的辩证法与他的哲学体系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毋宁说辩证法就是他的哲学体系。
所以,我们实际上既不可能脱离辩证法来讨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不可能脱离他的哲学体系来讨论他的辩证法。
换言之,理解黑格尔的哲学首先应当理解他的辩证法,而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又必须把握他的整个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部重要哲学着作,他代表了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分析批判。
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之外的思维”是十分荒谬的。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唯心论直接地将理性神化”,“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将精神、思维“外在化”为自然的学说,不过就是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从精神里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帐不找掌柜”,“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山倒海,用语言使瞎子复明”,“等于处女借圣灵而生救世主”。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黑格尔哲学方法是辨证的,体系却是形而上学的、或者说本体论的,这种体系束缚了辩证法的贯彻——缺乏实践性和革命性,科学性也不彻底。
说实话,我很喜欢黑格尔哲学,世界上需要有这么一部书!严整庞大,深刻完备,令人崇敬不已……
但可以了,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到此终结,它本身具有基督教唯心主义的明显特征不说,剥离这些之后,这种沉重的体系也妨碍为革命实践而进行的科学反思;虽然哲学家、思想家少不了做这种细致而广泛的研究工作,但这种体系构建很容易形成僵化的教条,需要一种生机勃勃的思想形式和哲学形式。
“哲学家总是按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批判反思学术和现实,具体指导社会实践,这样的哲学是理想的哲学——而“思想大全”式的黑格尔哲学应属一代风尚之神品,在科学发展全面挺入旧哲学各个领域的今天,这种哲
学形式已经落后,它也妨碍新思想从实践中破土而出——今天所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会成为它最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