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的研究及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74.65 KB
- 文档页数:3
2012
年第05
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5,2012
第28
卷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Vol.28
(
总281
期)TotalNo.281
基金项目:
湛江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W0518)。
收稿日期:2011—10—12
作者简介:
陈秀芹(1971—),
女,
广东湛江人。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讲师,
硕士,
从事认知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称呼语的研究及其进展
陈秀芹
(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
称呼语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社会语言学的范围内,
而是转向研究称呼所传递的语用信息。
新的研究观点拓宽了对称
呼语研究的视角,
丰富了称呼语研究的内容:
语符表征形式同思维方式及心理结构有密切关系;
称呼语选择反映说话者对语
境的认知和倾向性;
思维方式、
价值观、
文化深层结构制约称呼语的结构和语义。
同时,
本文还指出对外交往中称呼语研究所
处的状态。
关键词:
称呼语;
进展;
老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119—03
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
恰当的称呼能
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称呼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语
项,
可以说,
言语交际中所表达的许多意义,
往往不
是通过语句,
而是通过称呼语表达出来的。
语言学
家对称呼语的研究有的从社会角度进行,
有的从语
用角度进行。
他们对称呼语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Zwicky、Levinson
和Quirk
认为,
称呼语是用来维系
或强调称呼人与被称呼人之间关系的呼语。Braun
认为,
称呼是“
一个具有它自身规则的语言学领
域”。
中国学者適永顺对称呼语做了类似定义。
他
认为:“
称呼语就是当面打招呼用的,
表示彼此关系
名称的词语。”
以上三条定义都是从社会语言学角
度出发,
强调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
然而关于称呼
语,
还有其它的定义。
如卫志强、
贾冬梅。[1][2]
我们认为,
称呼语是一种言语行为,
是言语交际
的最小单位之一。
称呼语与人际关系密切联系。
言
语交际中的语言使用者双方的主客观因素共同制约
着称呼语的选择。
一、
称呼语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外早期对称呼语的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在60
年代就对美国
英语中的称呼语系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他们认
为,
称呼语的使用主要受制于权势和同等关系。[3]
关于汉语称呼语,
我国学者大多从文化、
历史、
民族角度来研究其意义及其演变。
总的来说,
称呼语早期研究大多局限在社会语
言学范畴内,
是一种静态描述。
语用学的兴起为称
呼语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
许多人探讨
了称呼语的各种功能,
运用语用分析的观点考察在
具体的动态使用过程中,
称呼语所传递的语用信息。
至此,
称呼语研究从探讨称呼的基本形式以及静态
条件下称呼的使用规则逐渐地转向研究称呼所传递
的语用信息。
人们认识到,
称呼语不仅是语法单位,
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
(
二)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研究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
最频繁的词
语。
目前,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
注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及称呼冲突等
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称呼语的差异为切入点,
通过对不同文化
称呼模式的对比,
剖析文化的深层结构,
从而对该文
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就英汉称呼而言,Hudson、
Scollon、
陈原、
李晋荃、
祝畹瑾、
陈月明、
谢明、
陶洁等
分别对英汉语的称呼系统及称谓词语的文化内涵进
行了描述分析。
揭示了汉语称呼语种类繁多、
丰富、
独到,
蕴含着汉民族尊老爱幼,
敬人谦己的传统美德
以及长幼有别,
男尊女卑的宗法伦理观念,
同时也体
现中华民族重视天下为一家的儒家思想。
英语称呼
911语简洁、
明了,
是英美民族重个体、
讲平等、
赞赏独立
意识的反映,
而由社会地位差异导致的不对等的称
呼也正趋向于减弱。[4][5][6][7][8][9]
2.
以文化深层结构为基点对差异原因深入剖
析,
进而为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沟通提供参照。
3.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各类交际活动
中涉及的因素。
4.
一些具体研究。
如关于语用失误研究。
在
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各个文化中称呼语的使用习惯
各不相同,
如果称呼语使用不当,
常会产生误解,
造
成语用失误。
于是,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就成为当今研究的一个热点。
(
三)
与称呼语使用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50
年代末,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题为《
论言有所
为》
的讲座中反对逻辑-
语义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
的中心的观点。
美国语言学家瑟尔进一步发展了奥
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和间接两
种。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30
年来,
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
点,
并针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较为深入的
研究。
这方面较有影响的理论学说有语域理论、
社
会心理学说、
言语调节论和会话策略理论。
美国语
言学家CarolMyersScotton
曾就“
会话者身份协调”
问题提出过“
标记性和代码选择理论”。
言语交际
的理论的观点是言语交际是通过编码和译码传递信
息的过程。[10]
称呼语的使用也有被接纳的问题。
从
编码角度说,
交际者对称呼语的选择是多样的,
同一
对象往往可以有多种称呼法;
从解码角度看,
不同称
呼语往往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
成功的称呼语选择
要符合心理学中的“
人际接纳”
原则。
词语的意义
是什么?
心理语言学中有三种理论:(1)
指称理论;
(2)
意念理论;(3)
使用论也称语境论。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从使用角度考察词义是一大趋势。[11]
社
会心理语言学的观点认为,
语言和言语的选择反应
了说话者对言语环境的认识和倾向性。[12]
交际者的
动机、
感情、
态度等主观因素与社会语境的诸项客观
特征交互作用,
共同制约着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言语
的建构和理解。
社会心理语言学把使用语言时的主
观因素考虑进去,
而且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制约言
语选择的环节。
即无论客观语境如何,
言语选择主
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认知和意愿。
社会心
理语言学的观点拓宽了对称呼语研究的视角,
丰富
了称呼语研究的内容。
三、
对外交往中的称呼语研究
对外交往中的称呼语是指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的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
在本文中,
专指中国人在
同外国人交往时使用的称呼语。
(
一)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对外国人
称呼的变化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主要有“
外国人”、“
洋
人”、“
西洋人”、“
洋鬼子”、“
西人”、“
外宾”。
随着
与外国人交往的日益密切,
中国人对外国人态度也
发生改变,
由尊敬转化平常心,“
老外”
一词也就应
运而生,
成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口头上使用频率极高
的一个名词。[13]
(
二)
从语言学的角度比较对外交往称呼语的异同
“
外国人”、“
洋人”、“
西洋人”、“
洋鬼子”、“
西
人”、“
外宾”、“
老外”,
以上称呼虽然都用来指称外
国人,
但它们的词义范围、
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并不
完全相同。“
外国人”
的词义范围最大,
泛指除本国
以外、
其他国家的人;“
洋人”
虽然也指外国人,
但过
去多指西洋人,
而把日本人称为“
东洋人”;“
西洋
人”“
西人”
的词义范围较小,
特指欧美国家的人。
“
外国人”、“
西洋人”、“
西人”
多用于书面语;“
洋
人”
既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
洋鬼子”
则多用于
口语,
带有憎恶的感情色彩。“
外宾”
是对外国客人
的尊称。“
老外”
是年青人对外国人的一种随便、
轻
松、
热情的称呼。
(
三)“
老外”
一词的含义
许多研究者发现,[14]
在对外交往中,
称呼外国
人为“
老外”
业已造成了言语交际的障碍,“
老外”
这
一称呼语在言语使用者那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
对这一问题,
许多学者曾经进行分析。
一种看法认
为,“
老外”
是一个中性称呼,
是现代中国的年轻人
对外国人的一种既随便、
又亲热的称呼。
第二种看
法认为,“
老外”
是一种昵称第三种看法是,“
老外”
是一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出口伤人的称呼,
具有相
当的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对“
老
外”
一词的文化内涵和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行研究,
没有深入到言语使用者的社会心理。
如果仅停留在
对“
老外”
这一称呼语作字面义、
语法义和文化义分
析的水平上,
难免会见仁见智。
四、
小结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我们发现,
称呼语的研究
已取得重大进展。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
一)
对称呼语研究的角度还不够全面。
称呼
语是一种言语行为。
但已有研究主要从语言学、
社
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去研究制约称呼语选择的规
则,
即语言使用者由于民族、
职业、
年龄、
性别、
出生
地、
教育背景、
阶层的差异以及由于交际的时间、
地
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