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 格式:doc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30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是指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该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对于促进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探讨其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首先,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这意味着要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弥补城乡教育差距,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规划纲要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
这意味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规划纲要还强调要注重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加强教育对外开放,提高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水平。
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和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通过推动教育改革和加强教育质量监控,纲要促进了教育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其次,规划纲要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通过关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纲要也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的进一步实现。
再次,规划纲要的出台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通过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我国的教育事业可以与国际接轨,借鉴先进经验,为推动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然而,纲要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纲要要求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仍然存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不均衡现象。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
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全文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本文摘要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支持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相互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
对校企合作办学中积极参与支持实习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表彰奖励。
目录序言第一章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二)战略目标(三)战略部署第二章基础教育(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第三章职业教育(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十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第四章高等教育(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第五章学习型城市建设(十七)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十八)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十九)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第六章教育体制改革(二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二十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二十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二十三)办学体制改革(二十四)管理体制改革第七章教育开放与合作(二十五)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二十六)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二十七)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八章教师队伍建设(二十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十九)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三十)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三十一)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第九章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经费保障(三十二)加强对空间布局调整的规划与实施(三十三)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三十四)依法增加政府投入(三十五)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三十六)优化经费分配结构(三十七)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第十章教育信息化(三十八)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三十九)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四十)创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方式第十一章依法治教(四十一)完善地方立法(四十二)严格依法行政(四十三)推进依法治校(四十四)加大督导力度第十二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四十五)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四十六)加快“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第十三章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四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四十八)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四十九)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五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序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
附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育部二○一二年六月目录一、发展环境 (1)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5)(一)指导思想 (5)(二)主要目标 (6)(三)基本思路 (9)三、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11)(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12)(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3)(三)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15)(四)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18)四、创新国家教育制度 (20)(一)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 (20)(二)完善教育公平制度 (21)(三)完善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 (22)(四)完善民办教育制度 (23)(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25)(六)创新教育家办学制度 (26)(七)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27)(八)健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 (28)(九)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 (29)(十)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31)(十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31)五、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 (32)(一)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32 (二)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36)(三)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 (37)六、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 (38)(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39)(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1)(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42)(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43)(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44)(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45)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6)(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46)(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48)(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 (49)(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52)(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53)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54)(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54)(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55)(三)推动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56)(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58)(五)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59)九、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60)(一)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60)(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61)(三)提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 (61)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62)(一)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63)(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64)(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66)(四)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67)十一、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68)(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69)(二)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70)(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71)(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72)(五)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72)十二、组织实施 (74)(一)加强组织领导 (74)(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75)(三)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 (75)(四)确保校园稳定安全和谐 (76)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南京审计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是我校实现“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名校”发展目标关键性的五年,我们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形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究未来,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
高等教育课程的多样化、传授方式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阶段性特征对传统的教与学提出了全面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发展方式的转变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高教热点问题,对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提出全新要求。
与此同时,我国审计事业迅速发展,审计功能、内容、范围、技术和方法等方面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急需培养综合素质高、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
江苏省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实施分类管理、扩大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多维度改革,将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设“教育强省”。
这些特征与变化对快速发展中的南京审计学院,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南京审计学院1983年建校,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4年年底新的党政领导班子组建,提出了“开展二次创业,创建特色名校”的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国家审计署的大力支持、省教育厅的直接指导下,学校抢抓机遇,锐意改革,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显著成效: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实现跨越,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大幅增强,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办学实力与日俱增,“特色名校”展现雏形,为学校“十二五”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冶职校“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冶职校“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一2020)》发布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述学校未来五年发展思路、预期目标,明确学校工作重点,部署推进规划实施的战略、政策、措施,是前瞻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概况大冶职校创办于2006年,五年的办学历程,在学校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确立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办名校”的办学目标。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每年都实现了预定的发展目标,为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学校确立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办名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
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学校招生从2006年招生67人增加到2010年招生792人,招生工作呈上升之势;教学工作,拓展内涵深度,规范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学校工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社会声誉逐年提升。
2、专业建设成绩斐然学校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重视学生技能培养。
学校紧紧围绕数控、模具、电子电工等工科专业,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开展讲练结合、人人考核过关,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具有一技之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学校学生六次参加省市数控、制图、计算机等技能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受到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的赞扬。
2007年,黄石市计算机技能大赛,学校四人分获得一、二等奖;2008年,黄石市机械制图竞赛,学校六人分获得一、二、三等奖,学校获得团体奖,湖北省幼师技能竞赛,三人获三等奖,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两人分获省11名、13名;2009年,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两人分获三等奖、优秀奖;2010年,一人获省数控技能大赛三等奖,三人获省幼师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优秀奖。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
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
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因此,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事。
为了使教育事业更好发展,国家制定了“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
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指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这份纲要是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质量优先,促进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为宗旨的。
在这个纲要中,国家对未来五年的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做出了规划,内容涉及到了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等方面。
教育体制的变革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部将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治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其中,学校治理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它将推动教育行政管理改革的深入和加快,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本质上来,即回归到教育本身,而不是成为其他方面的工具。
教育方式的探索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教育方式上,纲要提出了要加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让教育更加普及和便捷。
同时,纲要中也提到了要注重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这意味着,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实际和实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考试评价到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部将继续深化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推动全社会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这将促进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力。
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纲要中提到,要推进教育质量的落实和监管,推进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这将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水平,使教育更加值得信赖和尊重。
总之,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国家为未来五年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性文件。
纲要中对未来五年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方向规划和任务部署,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等一系列方面。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