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非90年代长篇小说的思想意蕴
- 格式:pdf
- 大小:38.37 KB
- 文档页数:1
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文化意蕴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文化意蕴无论是从创作数量还是作品影响上来讲,贾平凹都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
作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他的文学创作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和冲突。
一方面,他小说的文化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从老庄、苏轼到鲁迅、沈从文等古今思想家、文学家身上,汲取着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养料;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从现代作家如马尔克斯、川端康成等身上汲取着思想与艺术的营养。
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社会“文化失范”的局面,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着眼于当下人生存状态的展示和精神家园的重建,思考着具有民族意义的文化建构命题,寻求民族灵魂救赎的途径。
从1993年创作出颇具影响的《废都》开始,贾平凹先后出版了《白夜》(1995)、《土门》(1996)、《高老庄》(1998)等一系列长篇小说。
四部小说中,《废都》和《白夜》属于都市叙事,《土门》和《高老庄》则是乡村叙事。
如果说作为都市叙事的《废都》、《白夜》重在言说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灵魂)迷失的焦虑与困惑,并试图予以拯救,那么《土门》、《高老庄》则是重在思考和寻求精神家园的重新建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开始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知识分子也面临着急剧转型。
但随着文化理想的破灭和社会经济的升温,知识分子当中普遍充满着彷徨感、虚无感的情绪,不知该往何处去。
这时,他们就特别容易陷入一种迷茫、徘徊的情境。
《废都》以西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为原型,以“著名作家”庄之蝶的命运为主线,写出了他在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废都”中,由一位“文化精英”堕落成一个“文化闲人”的生活历程。
当昔日的社会理想与文化雄心不复存在时,他便陷入难以自拔的沉沦和委靡。
他企望在“性”中追求美,但这除了给他带来短暂的精神慰藉和肉体快乐外,根本无法使他获得精神的复苏,等待他的只能是灵魂的迷失。
文永远的返乡与命运之思○梁芬奇摘 要:《望春风》作为格非继“江南三部曲”与《隐身衣》后的最新长篇力作,它的构思巧妙意蕴丰富,尤为突出的是作品饱含了作者深沉的归乡情结和厚重的生命积淀。
小说勾勒了为数众多的人物群像,他们每一个人都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作为故乡与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望春风》从故事层面到精神层面都围绕“返乡”展开,同时作者对于个人命运的变幻无常也有独到的感悟。
小说以主人公赵伯渝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儿童被父亲独自抚养长大到失去父母双亲,从年少到老去,从儿童的天真的叙述到成人审慎的自白,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得以重返故乡,重拾生命中的温暖与希望。
关键词:返乡 文本分析 互文性一、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构成的时空对话格非的《望春风》与鲁迅的《故乡》一样,在叙事上均选择了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自己返乡路途和情感经历。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指出:“第一人称叙事是有意识的美学抉择的结果,而不是直抒胸臆,表白心曲的自传的标记。
”[1]这段话表明,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是作家匠心独运的表征,不可以随便等同于作家自传,应承认其艺术运思的存在。
《望春风》用第一人称叙述,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叙述模式。
在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中都可以出现内聚焦叙事。
然而,第三人称内聚焦与前者还是有着细微差别。
如“第三人称内聚焦叙事文一经叙述者传达,则存在着两个主体,既有人物的感觉又有叙述者的编排。
并且,运用内聚焦的第三人称叙事文在视野范围上有一定自由度,即使作品中的叙述者悄然移动一下角度,也不至于像第一人称叙事文中那样明显生硬。
”[2]但是作者坚持选择第一人内聚焦这一颇受限制的叙事方式实际上别具匠心。
以“我”的口吻贯穿全篇,自然所叙述之事都是“我”的选择,包蕴了“我”的思索,浸润了“我”的情感。
这样一切叙事都是在“我”的选择下进行的,主观体验性较第三人称内聚焦更强。
对于这个文本内聚焦可以做以下细致分析。
论格非中篇小说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认识许瑶【摘要】仅就中短篇小说来看,格非的创作始终以先锋小说家的质疑、探索姿态,从形式和意味等方面表达着他对生命存在及其本质的思考和认识。
这在其文本中主要从三方面来体现:用感觉抵御遗忘,以记忆确立时间(存在);运用“重复”和“断裂”等叙述策略,建立同时拆解历史和存在;在焦虑的情绪中体验生命存在之虚无本质。
【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27)006【总页数】4【关键词】格非;小说;存在;意识·中国文学研究·格非,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创作中呈现的“空缺”、“重复”、“迷宫”等小说叙述革命的浓重色彩,一再颠覆着中国传统小说的言说方式和书写定式,因而多被论者从形式实验的视点评判、强调。
然而,格非小说的意义又远非繁复的文本实验以及由此带来的玄奥怪异风格所能概括。
在一期与网络媒体对话的节目里,面对主持人有关他“先锋作家”身份的提问,他说:“这个先锋的概念不是我认同不认同的问题,我觉得中国文学永远需要一批人去开拓,需要有一些新的形式、新的方法、新的文体出现……先锋也好,现代主义也好,后现代也好,都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短暂的间瞬,重要的是精神内涵,而不是徒有其表的概念。
”这里,格非显示了一个作家对自己创作背后应有的一个完整的理想境界,即他对自己的创作应达到的境界的期待。
陈思和曾指出:“1985年以后,学术风气对宏观研究的强化和西方理论学说的不断引进,导致了学术界盛行新方法和新理念,对文学史的理论研究逐渐取代了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文本细读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文化批评渐渐成为一种技术性、工具性的僵固模式,在这一理论套路的操练下,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被遮蔽了。
”[1]那么,就让我们关注格非文本外在面目的同时,通过细读他的几个中篇,来尝试寻找其中的精神脉络和精神内涵。
同20世纪80年代其他先锋作家一样,格非也陷入了对终极的探索与迷失之中。
诗骚的邀约与风景的象征世界———格非《江南三部曲》再解读◆颜水生从1994年到2011年,从构思到完成《江南三部曲》,格非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江南三部曲》包括《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艺术作品,已有研究成果也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江南三部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
然而已有研究不可能穷尽其艺术创造。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研究大多忽略了《江南三部曲》在风景书写方面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可以肯定地说,风景书写不仅耗费了格非大量的心血,也是《江南三部曲》重要的艺术魅力。
在《江南三部曲》中,格非特别提到了唐朝崔护《题都城南庄》、宋朝王淇《春暮游小园》、宋朝张孝祥《鹧鸪天·菊》以及格非借小说人物谭端午所创作的现代诗《睡莲》,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也大都与这几首诗词密切相关。
无论是引用古典诗词,还是格非自创的现代诗,都给小说的风景描写增加了浓厚的诗意,诗词与风景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江南三部曲》的美学意蕴和艺术魅力,也充分说明格非是一位“诗人小说家”[1]。
一、“开到荼靡花事了”与“人面不知何处去”《山河入梦》第二章第五节引用“开到荼靡花事了”,是妈妈留给姚佩佩的最后一句话。
“开到荼靡花事了”原本出自宋代王淇《春暮游小园》,其意为只要荼靡花开,春天就要结束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结束了。
在《红楼梦》中,“开到荼靡花事了”是麝月抽到的花签,这句诗也暗喻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
在《江南三部曲》中,“开到荼靡花事了”也暗喻了人物的命运,尤其是暗喻了姚佩佩的命运,母亲留下这句话时,正是“桃夭李也秾”的时节、姚佩佩的花样年华,这句诗也就暗喻姚佩佩生命中最灿烂、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要消失了。
紧接着第三章“菊残霜枝”讲述姚佩佩被强暴又被迫逃亡,“菊残霜枝”暗喻姚佩佩遭遇了摧残。
虽然姚佩佩原名姚佩菊,但母亲临死前留给她一句“开到荼靡花事了”,姚佩佩又何尝不是“荼靡”的化身呢?“开到荼靡花事了”暗喻了小说中几乎所有033女主人公的命运。
论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思辨性认知作者:关秀雯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8期内容摘要:格非是当代文坛中始终保持创作实力与创作成就的著名作家,在从先锋到传统的自觉转型过程中,由于他兼具学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因而对历史、现实、乌托邦理想及人类存在等方面的认知具有思辨性。
他避开主流历史的书写,在“江南三部曲”中体现了新历史小说的因素。
他强烈关注现实,指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他也固执追求内心的乌托邦理想,用哲学性的思考介入现实,反思当下人们的生存困境。
在“江南三部曲”中,诗性和梦幻,朴素与真实,激荡、飞升,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格非江南三部曲思辨性认知叙事格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先锋作家”身份涉入文坛,并以特色鲜明的《迷舟》、《敌人》、《褐色鸟群》等如梦如幻的“先锋小说”成名。
新世纪初年,经过十年的沉淀,格非再度为文坛注入新鲜血液,厚重的家族叙事长篇系列“江南三部曲”呈现出了他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深刻描绘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演变轨迹。
在“江南三部曲”中,格非对历史境遇的求证、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对人类存在意义的不断追问、对理想的烛照以及理想幻灭后的坦然,构成了他独具思辨价值的认知范式。
敢于怀疑与反抗,勇于探索与创新,真实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审美理想与深刻感受,所有种种,都折射出作者内在心灵的深度与广度。
一.对历史的认知:隐匿与怀疑格非对于历史的认知独特而深刻,“在所有历史小说写作者中也许是最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一个”[1],不仅具有鲜明的“新历史小说”的印记,同时也包含着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
这主要体现在“江南三部曲”的前两部描写近代革命历史和五六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的小说——《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中。
首先是历史权威地位的改变。
在格非小说中,历史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历史所具有的绝对权威地位被动摇乃至被颠覆。
他企图粉碎历史神话,挑战历史的权威性,怀疑历史的真实性。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论》(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导师:吴义勤教授,2000年)王素霞【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年(卷),期】2001(0)1【摘要】当文学在九十年代日渐滑入边缘、大有被其他媒介文化侵吞淹没的时候 ,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文学的核心地位。
它一次次唤醒了大众的期待视野,形成了颇有规模的市场效应,同时也为批评者敞开了极有诱惑力的探寻空间。
鉴于此 ,本文拟从五个角度探寻长篇小说在九十年代的总体发展态势 ,并穿越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殿堂 ,聆听中国小说在与世界文学连接进程中所发出的繁复足音。
导论追溯“长篇小说”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意义。
第一章侧重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考察长篇小说在九十年代文学中的繁荣局面与核心地位 ;二是从时间与形态两个视角具体探索长篇小说所呈现的疯狂状态 ;三是分析形成这种局面的动因 :从社会转型、量化比较、创作主体思维转变与市场规律运作等不同角度挖掘。
第二章探讨九十年代长篇小说思想内涵的多维向度 ,如原型塑造的多样性、文化折射的多元性、艺术精神追求的敞开性、历史意识的繁富性等 ,创作主体意识的变化直接影响并投射到文本的思想意蕴上 ,形成比较开放的小说意蕴。
第三章关注“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艺术追求。
繁富的动机、多元化结构、觉醒的文体意识与多样化的存在态势、多声部叙述的内在韵律与细腻的“纹理”修辞运用 ,以及小说语言的美学意蕴等共同营造了长篇小说艺?【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九十年代长篇小说论》;中国;文学研究;多维向度;艺术精神【作者】王素霞【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5【相关文献】1.刚健有为朱士光——记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导师朱士光教授 [J], 郭小良2.从“四个自信”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义的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侯惠勤教授 [J],3.学者眼中的自学考试——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吴义勤教授 [J], 刘进军;刘婧婧4.开创文体与文本综合研究的新格局——评吴义勤的《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 [J], 孙桂荣5.《论五十至七十年代“胡风集团”作家的潜在写作》(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导师:陈思和教授,2000年) [J], 刘志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史论丛】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3年4月(第4期,总第312期)Apr.,2023(No.4,General No.312)收稿日期:2022-04-07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美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JG20210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马慧茹(1978-),女,宁夏银川人,文艺美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批评、影视美学等。
文化凝望中的审美特质———以格非小说“江南三部曲”为例马慧茹(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银川750030)摘要:当代作家格非的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分别是《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
这一系列的小说创作可谓是一场寻根之旅,作者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蕴含现代技法的传统写法呈现不同时代风貌下的感性世界(意象),对不同时代的文化根脉发出诘问之声。
这里的人事物令读者看到了一个新奇完整、含蕴万象、吐纳深情的历史空间和生存空间,可以说是社会、个体、时代大容量和高密度的载体。
同时,小说通过对百年中国变革背景下的“花家舍”及其中那些富有革命精神的人物,进行全方位塑写。
在表现人类的共同的命运、爱情、追求、牺牲等这类普遍而又永恒的主题时,小说又摆脱了千人一面的困境和固有的框架,以文化来凝望百年中国在某些理想主义精神上的偏执追求和曾有过的美好蓝图,重新审视人的伟大和幽暗,在对传统文化的美好图景凝望中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意蕴之美、道德文化中的风骨之美、审美文化中的空白之美,充分显现出作者深谙中华美学精神,通过思想之深、文辞之美,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关键词:格非;江南三部曲;意蕴;风骨;空白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4-0135-06 当代作家格非的三部长篇小说《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被誉为是“桃花源三部曲”或“江南三部曲”。
格非江南三部曲读后感《格非江南三部曲》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格非的代表作之一,由《白鹿原》、《兄弟》、《废都》三部小说组成,以江南地区为背景,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这三部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气魄、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白鹿原》是《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部。
小说以20世纪初的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鹿原上的家族恩怨、爱恨情仇,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主人公骆驼的一生经历了家族的兴衰、爱情的离合,最终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气魄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深深地触动了我。
《兄弟》是《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
小说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以孤儿兄弟乔峰和乔峰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上海滩的黑暗和复杂。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让我深深地陷入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心的复杂。
《废都》是《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一部揭示现代都市生活的力作。
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南方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废弃工厂中生活的人们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以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冷漠和荒诞。
通过阅读《格非江南三部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这三部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气魄、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这三部小说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我深深地被这三部小说所感染,也深深地被这三部小说所震撼。
希望《格非江南三部曲》能够继续为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喜爱。
/无底之谜0的新历史主义观解读)))简论格非的长篇小说5敌人6罗小红(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的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风格差异较大,格非的新历史小说5敌人6以其神秘的情节、扭曲的人性以及反史诗性的艺术魅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 格非; 神秘性; 人性扭曲; 反史诗性中图分类号:I20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9)06-0067-02On the Gefei p s New Historical Novel EnemyLUO Xiao-hong(School o f Foreign Stu dies ,H 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H unan 411201)Abstract :Since the mid-1980s,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appeared in the Chi nese literary arena which is di 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 his torical novel.Gefei p s new his torical novel Enemy has attracted people p s attention because of i ts mystical plot,the dis tor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anti-epic artistic charm.Key words :new historical novel; Geifei; mystery; hu man nature twist; anti-epic收稿日期:2009-04-1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性.与百年中国文学潮流研究0成果之一,基金编号:08A020。
先锋尽处是温柔——论格非的《望春风》及其文学转型徐勇伍倩当先锋文学随着市场的到来迅速退潮且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人们诧异于先锋和通俗之间常常只有一步之遥(洪峰及其《苦界》的出现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在若干年(三十年)后只能通过回望来祭奠,所有这些似乎都已表明,先锋已逝恰如黄鹤一去不返。
而当人们在为先锋辩护甚至说先锋精神还在的时候,其实也已预设或暗含着这样一种判断:即先锋作为一种形式实验早已隐没于历史的地平线之下。
确实,先锋作为一种潮流早已退潮,但其作为一种方法,却始终若隐若现于格非的创作之中。
从这个角度看,格非或许是最为特殊也最为执着的一个,即使是他那最具回归(现实主义)倾向的小说“江南三部曲”和《隐身衣》,也始终与洪峰、余华、马原、苏童等人诸作迥异,他的小说始终都在先锋的架构内展开思考与叙述(或表现为对叙述限度的清醒意识,或表现为对人性及世界的冷静观察,或表现为叙述语调上的冷漠姿态),这一倾向在其新作《望春风》(2016)中更是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以致让我们竟有了先锋的重生之感。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以历史的重复与反复的形式显现,它是一次凤凰涅槃,在这一小说中,先锋技法与现实主义情怀奇特而有效地耦合一起,其在让我们感动之余,也悲伤不已。
一《望春风》与作者此前的小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和同。
说同是因为这部小说仍旧延续了作者早年的先锋路数,故事背后的先锋技巧所呈现出来的是作者/叙述者对认识世界与人生之局限的深刻体会。
不同是因为从这一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温和的、宽容的,对人世充满温情和期翼的格非。
这在以前格非的小说世界中是很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世界虽充满神秘和未知,但人们的内心却是温柔而温暖的,某种程度上,这一《望春风》可以看成是格非的转型总结之作。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叫做儒里赵村在20世纪“文革”前后十年发生的故事。
说是故事,其实又不尽然,因为这里,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有的只是故事的支离破碎的情节,和叙述者“我”力图把情节编织或复原成故事的叙述和想象。
谈论格非小说的主题意蕴及其价值生成
格非小说的主题意蕴可以概括为探索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现实
的批判。
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创伤和痛苦,深入思考人类在残酷
的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透彻地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在《活着》中,格非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刻画了中国农民在军
阀割据和文化大革命中的苦难,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在《兄弟》中,他揭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背后的黑
暗面,揭示国家和政府的制度问题,对人的自由和尊严造成的损害。
这些作品所包含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反映出中国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普遍现实具有普世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暴
露了社会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考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
得出了对人性的信仰,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因此,格非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和人类价值。
其刻画的人类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对抗不公正和压迫
的渴望,使得其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并带来启示。
2018年第〗期(总第775期)大教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悲剧意蕴魏一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1231)摘要: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榜首之作,是一部典型的悲剧,无论从书名的命名,还是从桃源乌托 邦梦的寻觅、破灭及主要人物的悲剧性结局,都充分显现了作品的悲剧性特征与意蕴,给人以悲剧的崇高美、震撼及思索。
本 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作品的悲剧意蕴与悲剧审美。
关键词:格非《江南三部曲》悲剧意蕴悲剧审美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于江苏丹徒,文学博士,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的 87万字的《江南三部曲》在2015年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且 得票数高居榜首。
格非,这位教授级的学者型作家,擅长对 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人的思考,《江南三部曲》就是他 对中国百年历史、社会、文学的思考的结晶之作,由作品可 看出他具有优雅、准、、等 ,他在中国当代文 是格、帜的一位作家。
他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人》、《春江南》),是他 17年之久的 之作,是一部描写江南一家四代人在中国百年历史 中的社会人生 的的,是表现的,是 人的命运结,是一部型的之作,可 是 部 、是史 史 的作,人 ,人深思 。
_、从三部曲命名中呈现出的悲剧意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从总名上看,似乎悲剧性不甚 明了,品有的,是一部 者的,且 可 在 家人。
江南有人家,有 昏鸦。
在近现代史,江南也是革命的策源,有多少仁人志士怀 揣社会 的想,抛头颅洒热血,谱 曲曲气吞山河、壮怀激烈的生乐章,江南仅是可歌可泣之地,还是腥 雨之所。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特定的写作场域,如鲁迅之于绍兴,沈文之于湘西,莫言之于山东高密,苏童之于香椿街,王安忆之于上海里弄,枚举。
格非是江苏丹徒人,是型的江南人,江南就是他写作的原乡与富矿。
他撇开大场 面、件 ,专江南一家人为写作对象,反映百年中国的历史。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格非小说中的逃离者形象
贾晓梅
【期刊名称】《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5)002
【摘要】作为曾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先锋作家,格非对人类存在的追问一直都未曾停止.与20世纪80年代对存在可疑性、荒诞性的哲学化呈现不同,90年代以
来格非更加注重对存在困境的现实化和深刻化书写.通过对历史和现实中人类困境
的呈现,格非小说主要塑造了三类逃离者形象:自闭与孤独的下一代,恐惧、分裂与绝望中的女性逃离者,崩溃、迷惘与隐匿的当代知识分子.这些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格非对人类存在困境和转型社会下各类人物境遇的深入思考,以及为寻求创作转变、开
阔先锋文学转型之路所做的努力.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贾晓梅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逃离与回归的迷惘心旅——试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逃离意识 [J], 高小弘
2.无处安妥的灵魂——论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小说中人格残缺者形象 [J], 王卫平;
鲁美妍
3.逃离与奔向——格非小说"逃离"主题论 [J], 贾晓梅
4.浅析精英文化的困境与重建--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为例[J], 孙玮
5.论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进城农民形象的人格心理特征 [J], 潘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