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4.1俄国十月革命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37 MB
- 文档页数:16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总结讲义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目的: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3)特点:前者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后者是使用市场价值规律间接过渡。
(4)结果: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1928~1953年(1)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通过工业化、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等措施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
(5)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第一,“斯大林模式”;第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工业化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
3.1953~1991年(1)目的: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前两者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仅是一些修补;后者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1.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道路,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
2.从革命方式看,十月革命经历了由设想和平夺权到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3.从革命阶段性看,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1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2)政治: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导火线: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
2.进程(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
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局面。
(2)《四月提纲》①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武装起义①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
②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结果(1)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2)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4.意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俄国十月革命的创举十月革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国家局势日益恶化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核心论点:俄国十月革命是在经济现代化受阻和一战影响下为推进现代化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尝试。
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措施(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 俄国十月革命1.条件⎩⎪⎪⎪⎨⎪⎪⎪⎧客观条件⎩⎪⎨⎪⎧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 阶段。
俄国的帝国主义具有浓厚的军事封 建色彩,对内进行压榨,对外推行扩张和瓜 分世界的政策。
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殖民地人民的反 抗斗争此起彼伏。
主观条件⎩⎪⎨⎪⎧ ①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召开。
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 诞生。
2.二月革命⎩⎪⎪⎨⎪⎪⎧原因:一战使俄国局势恶化,人民群众掀起反战、反饥 饿、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
过程:彼得格勒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转为起义。
结果⎩⎪⎨⎪⎧ ①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②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进程⎩⎪⎪⎨⎪⎪⎧《四月提纲》⎩⎪⎨⎪⎧ ①俄国革命第二阶段应使政权转移到 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 武装起义的方针。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
《告俄国公民书》的发表,宣告临时政府被推翻。
4.结果⎩⎪⎪⎨⎪⎪⎧ 建立新政权⎩⎪⎨⎪⎧ 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 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 苏维埃。
②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性质: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领导的 社会主义革命。
5.意义⎩⎪⎨⎪⎧(1)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 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河北衡水摸底)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己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
这次革命(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C.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D.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答案 A解析由材料“革命的气氛……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可知所述的革命是二月革命,此次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2.(2019·重庆区县高二期末)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布尔什维克党发布《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号召人民:推翻沙皇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没收皇室和地主土地,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这表明二月革命( )A.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B.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质C.已转向社会主义革命D.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答案 B解析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目标集中反映了二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反对封建专制压迫、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要求,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质,故选B项。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和转向社会主义革命说法有误,排除A、C两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目标不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排除D项。
3.(2019·江苏省四星级学校高三第一次调研)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191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俄国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喊“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的口号。
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
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
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
这次革命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D.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答案 D解析根据“打倒沙皇!打倒战争!”可知,这是二月革命的背景。
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1、俄国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俄历2月)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2)《四月提纲》时间:1917年4月革命任务: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1917年11月过程:①11月6日晚,起义开始,列宁亲自领导;②11月7日,占领彼得格勒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③晚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次日凌晨,占领冬宫。
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国际意义: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②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理论意义: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考点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背景: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叛乱,开始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影响:①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③不符合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背景: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引发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