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格式:pdf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8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思维激活】漫画《列宁清扫地球》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这一重要事件。
画中的列宁手拿扫把,清扫了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领导苏俄进行了三年国内战争,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请思考: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历史意义?【课标点击】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1.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状况(1)经济上: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上: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大战使矛盾激化:不仅下层群众想改变现状,就连资产阶级也想推翻沙皇制度。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二月革命:l917年3月,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阅读思考】“同志们!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1)这份传单最有可能是出现在什么时期?(2)之后出现了什么政局?答案:(1)二月革命期间。
(2)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1.“四月提纲”(1)背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2)内容:①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2.七月事件:l917年7月,工人、士兵在彼得格勒举行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镇压。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ll月6日。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A组(基础题)1.“革命是20世纪战争之子。
”下列革命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A.法国巴黎公社革命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解析:A、C两项都和战争有关,但A项发生在19世纪,与题意不符。
20世纪初爆发的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推动了十月革命的爆发,C项正确。
答案:C2.俄国二月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建立了两个并存的政权C.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答案:A3.作为工兵代表苏维埃的一名普通工人代表,他明确了当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这应该是他根据下列哪个事件得出的结论() A.攻打冬宫B.“四月提纲”的发表C.七月事件的发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解析:“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革命任务,故B项正确。
答案:B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爆发B.“四月提纲”的提出C.七月事件的发生D.十月革命的胜利解析:七月事件的发生,政权已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答案:C5.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
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解析:联系十月革命的过程可知其革命对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6.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解析:第一个“新纪元”是指对俄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第2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03年开始服役,作为沙俄海军练习舰,多次参加远航。
一战期间,舰上革命水兵利用时机成立了委员会。
11月7日,阿芙乐尔号率先发起了对冬宫的进攻,见证了革命的辉煌。
苏联卫国战争中,已被改为苏联海军培养的阿芙乐尔号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在苏联的涅瓦河中专门为它建立了永久停泊处,供后人瞻仰。
思考与判断: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知识归纳】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落后的、具有军事封建色彩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激化(2)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壮大及其政党成熟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1.二月革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2.《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七月事件:和平夺取政权失败,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4.武装起义:1917提11月7日5.苏维埃政权巩固: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三.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影响1.对俄国:(1)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劳动人民当家作主(3)维护了国家独立的领土完整2.对世界:人类历史进入新时代【知识运用】1.通过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异同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特点:俄国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革命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原因:俄国(1)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决策,周密准备;(3)十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消灭工兵代表苏维埃;(4)一战促使前线失利,后方空虚。
中国(1)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反动势力薄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2)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较弱,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3)中共以夺取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受到挫折;(4)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了正确指导。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2.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时代背景,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对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个子目有两层逻辑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即列宁主义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二是革命与建设,即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3.内容取舍的考虑第一子目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新增的内容,除历史知识外,还涉及“列宁主义”的理论概念,旨在深化学生对十月革命的主观条件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第二子目是本课的重点,突出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历史环节,并专设一段概括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三子目涉及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成就和问题都有适当的表述。
考虑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的内容与初中历史教科书有一定的重合,建议采用简略叙述历史过程、突出重点内容、加强理论分析的方式处理。
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第一,对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理论贡献作简要说明。
本课第一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是初中历史教科书没有的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重要概念,需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讲解。
同时,要注意历史教学的特点,把列宁主义的形成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下,以及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讲述,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认识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贡献。
在这一子目的教学中,应着重把握两个环节:(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时代和俄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关于世界历史时代,本单元的导言和第14课第一子目已经作了说明,可以在导人本课时重温上一课的相关内容,并联系本课内容,让学生理解“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课标要求:简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复习内容: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复习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复习难点: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自主学习1.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实行改革后,俄国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但俄国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生活贫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惨败,经济受到致命打击,社会矛盾激化,制度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
2.1917年3月,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推翻了统治,并在首都建立了新政权。
3.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后,发表了《》,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革命指明了方向。
4.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1917年11月6日晚,起义开始。
起义推翻了,史称“十月革命”5.在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颁布《》,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并成立了国家中央政府。
为了广大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大会通过了《》和《》。
6.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由领导,以建立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变为,开创了国际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也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合作探究一、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俄国的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
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0年,仅法国在俄投资就达130亿卢布。
这一年,外资在全俄股份公司总额中占50%以上,控制了俄国的冶金、煤炭、石油、金融等部门。
1914年,沙皇政府举借外债达60亿卢布,每年仅支付利息就达2.6亿卢布。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德阿宁在《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中写道:“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己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而是从“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显露出来的。
这次革命()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C. 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D. 破坏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2、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这表明( )A.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B.俄国农奴制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二月革命3、《全球文明史》中写道:“由于中产阶级的弱小,自由主义在俄国没有深厚的基础。
自由主义领导者们试图维持俄国对战争的参与,但这增加了经济的困境和群众的不满情绪,据此可知,当时的俄国( )A.沙皇政府的统治出现危机B.临时政府的统治缺乏合法性C.临时政府的政治策略失当D.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4、“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5、普列汉诺夫等认为,俄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程度,在俄国只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当前的任务应当是通过革命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不是激进地试图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该观点( )A.旨在揭示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规律B.意在解释十月革命性质为社会主义革命C.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还不成熟D.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6、1917年9月初,身在芬兰的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指出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