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8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四章一、学习目标1.掌握气管、支气管、肺、胸膜各种基本病变的概念及其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
2.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适用范围、优势和限度。
3.了解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重点和难点内容1.支气管、肺、胸膜基本病变的概念、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2.常见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气管支气管异物、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化脓性胸膜炎、气胸、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畸胎瘤、纵隔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纵隔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3.肺空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4.肺结核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5.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名词解释1.肺实变2.空洞与空腔3.空气半月征4.结节与肿块5.包裹性胸腔积液6.支气管扩张7.囊状支气管扩张8.柱状支气管扩张9.轨道征10.印戒征11.纵隔摆动12.吸气性活瓣阻塞13.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4.中央型肺癌15.周围型肺癌16.胸内甲状腺肿17.胸腺瘤18.纵隔畸胎瘤19.支气管囊肿(二)填空题1.支气管扩张根据形态分为、、三型。
2.肺结核性空洞多见于、、等部位。
3.肺间质性病变影像表现为、、=4.胸膜肥厚达时多为恶性。
5.肺门、纵隔淋巴结直径大于称为淋巴结肿大,直径为可疑肿大。
6.目前诊断支气管扩张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是检查。
7.患者咳嗽、咯血,胸片提示左下肺卷发样阴影,进一步宜做检查。
8.支气管异物最常位于侧支气管。
9.花生米完全阻塞右下叶支气管3天,X线片可显示o10.不透X线异物呼气性活瓣阻塞左主支气管,呼气相摄片,左肺透光度。
11.误吞1元硬币,滞留食管胸上段,在侧位胸片上显示为状致密影。
12.支气管扩张是指支及以上的中等大小的支气管内径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不可逆性异常增宽。
13.后前位观察,气管内硬币样扁圆异物多呈状位,食管内硬币样扁圆异物多呈状位o14 .肺炎按解剖学或病理学主要分为、、。
15.大叶性肺炎典型病理改变分为、、、四期。
影像诊断学基础教程一、引言影像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通过采集患者的影像数据,如X射线、CT扫描、MRI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影像模态、影像解剖学、影像学病理学等内容,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影像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二、影像模态影像诊断学中常用的影像模态包括X射线、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
其中,X射线是最常见的影像模态,通过X射线的吸收情况来获得影像信息;CT则是通过多个X射线的拍摄来重建患者的断层影像;MRI利用磁场和脉冲序列来生成影像;超声则是利用声波的传播和回波来生成影像;核医学则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摄取和释放来获得影像。
三、影像解剖学影像解剖学是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它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在不同影像模态下的形态和位置。
在进行影像诊断时,医生需要了解正常解剖结构的外观和位置,以便判断异常情况。
例如,在胸部X射线中,心脏位于胸骨后方,左右肺位于心脏两侧,而肺门则位于心脏的中央。
四、影像学病理学影像学病理学是影像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它研究不同疾病在影像上的表现和特征。
通过观察和分析影像学表现,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扩展范围。
例如,在CT 扫描中,肺癌常表现为肺内结节或肿块,并可通过测量其大小和密度来评估病变的性质。
五、影像诊断的步骤影像诊断的一般步骤包括影像观察、影像描述和影像诊断。
在影像观察阶段,医生需要仔细观察影像中的各种结构和病变,注意形态、密度、位置等特征。
在影像描述阶段,医生需要将所观察到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包括病变的大小、形状、边界、密度等。
最后,在影像诊断阶段,医生根据观察和描述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诊断。
六、常见影像学病变在影像诊断中,医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影像学病变,如肿块、结石、囊肿等。
肿块是最常见的影像学病变之一,它可能是良性的,如脂肪瘤、血管瘤等;也可能是恶性的,如肺癌、乳腺癌等。
医学影像诊断第二章一、学习目标1.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查价值;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2.熟悉正常和异常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3.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
二、重点和难点内容(一)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1.各种疾病首选、常用和优选的影像学检査方法。
2.何种影像检查方法对评估疾病预后有帮助。
(二)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1.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2.脑梗死、脑出血及血肿各个时期的MRI表现。
3.脑脓肿、椎管内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影像表现。
4.脑囊虫、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及脑囊虫、脊髓空洞症、脊髓损伤影像表现。
5.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基础和影像学特点。
6.肌服体发育不全的影像学特点。
(一)名词解释1.脑挫伤2.硬膜下血肿3.CTA4.MRM5.脑膜尾征6.垂体卒中7.多发性硬化8.直角脱髓鞘征9.腔隙性脑梗死10.分水岭区脑梗死11.脑穿通畸形12.大脑镰下疝13.脑动静脉畸形14.髓外硬膜下肿瘤15.脊髓肿瘤16.脊髓损伤平面17.椎体损伤平面18.脊髓空洞19.脊膜尾征(二)填空题1.脑中线结构有、、、和2.亚急性期血肿MRJ表现T,WI呈信号,T2WI呈信号。
3.颅内病理性钙化有.、、和。
4.CT平扫可表现为高密度的病变有、。
5.垂体瘤分为和两种。
6.星形细胞瘤包括、、和。
7胼胝体发育不全包括和两种。
8.脑岀血按发病时间不同,将疾病病程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
9.亚急性的脑出血MR表现出现在期和期,表现为脑实质病变T.WI ,病变中央区T.WI 周边区T2 环的特征。
周以上的脑出血,才会出现T2的特征,故期脑出血,MR更有价值。
10.,一、或检查对进一步寻找脑出血原因更有价值。
11.CTA要为临床提供动脉瘤瘤体的、_、_ 、,是否有形成及载瘤血管的情况等信息,以及栓塞治疗后评价。
第1篇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授课班级: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临床应用。
2. 理解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光、CT、MRI等)的原理和特点。
3. 能够识别和分析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
教学内容:一、医学影像诊断学概述1.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分类3. 影像学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X光成像技术1. X光成像的基本原理2. X光成像的临床应用3. X光成像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三、CT成像技术1. CT成像的基本原理2. CT成像的临床应用3. CT成像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四、MRI成像技术1. MRI成像的基本原理2. MRI成像的临床应用3. MRI成像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五、影像学诊断案例分析1.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2. 影像学诊断的鉴别诊断3. 影像学诊断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实际病例引入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影像学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讲授1. 讲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分别介绍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原理、特点、临床应用、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3. 通过PPT展示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引导学生分析鉴别诊断。
三、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病例进行分析。
2. 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1. 总结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2. 强调影像学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鉴别诊断能力等。
3.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2. PPT课件3. 实际病例资料4. 网络资源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病例分析。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一、课程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是运用X线、CT、MRI等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的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影像医学检查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亦在不断丰富和更新,成为包括超声、X线、CT、MR、ECT、PET 和介入放射学等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反映国内、外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成熟的观点外,还兼顾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系统为主线,在每系统中均以总论、正常X线、CT、MR表现和基本病变的表现为主,适当地编入了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以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忌片面求新求深。
本课程讲授中,为适应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查阅外文文献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学习中还需讲授重要名词和术语的英文单词。
二、课程学习目标:1、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范畴内的各项技术,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原理和疾病诊断合理方法的选择、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基础(包括常规放射学、CT、MR、超声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
3、能够运用影像学的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安排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掌握各系统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了解本专业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二大模块。
在理论课中按系统分为11个部分共78学时,实践课教学分为实验课、见习和实习3个部分。
四、 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核:70%;从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中抽取,分为选择题、名词解释、 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等,采取的是教室集体考试的考核方式。
实验分组考核:20%;主考考试分组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包括平片和CT 或MRI 。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引言: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知识,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几种影像技术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同时结合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讲解。
一、X线影像技术X线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其原理是通过X射线对人体进行扫描,然后将结果影像化。
在临床上,X线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判断骨折程度、骨质疏松程度等。
此外,X线影像技术还可以用于观察某些内脏器官的形态和位置,如肺部、胸腹腔等。
对于X线的解读,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学表现:影像上所展现的形态特征,如局限性异常、弥漫性异常等;2. 病灶密度:在X线影像上,病灶的密度可以分为高密度、低密度和等密度三类;3. 病灶位置:根据病灶在影像上的位置和分布,医生可以推测病灶可能所在的器官或部位。
具体的例题可以是:1. 请根据下列X线片,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并给出诊断的依据。
(插入一张X线片)2. 下列几种表现属于哪一种X线影像学表现?请简要解释。
- 细小结节状高密度灶- 片状多分叶状高密度灶- 明显增强的血管影二、CT技术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通过多次X射线扫描来获取不同切面断层图像的影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对软组织显示清晰等优点。
在临床上,CT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疾病诊断,如头部CT、胸部CT、腹部CT等。
CT影像的解读与X线类似,但在观察器官解剖形态和病灶密度方面更为准确。
此外,在CT影像上还能通过增强剂等辅助物质来观察血管和某些病灶的灌注情况。
具体的例题可以是:1. 解释CT影像中的Hounsfield单位,并说明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2. 根据下列胸部CT影像,请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并给出诊断依据。
(插入一张CT影像)三、MRI技术MRI(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人体内部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进行扫描来获取影像的技术,具有对软组织显示清晰、无辐射等特点。
《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610003 课程类型: B 类课程性质:必修课使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集影像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临床学科。
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影像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地位和诊断上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影像诊断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帮助临床各科解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课程设计思路围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影像专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注重与临床实际的联系。
在授课中,注意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把目标定位于影像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传授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资料搜索等应用能力。
在素质培养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
本课程安排在第3、4学期,课程总课时162学时,理论为96学时、实验为66学时。
(三)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必需够用的影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各种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并能灵活运用疾病的影像表现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遵循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开展教学活动。
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诚信服务的合格医学人才。
2.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阐述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检查方法。
并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理解医学影像诊断学为临床医疗服务的特点与目的。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影像设备,能够自行观察和辨认人体组织结构的影像学特点,通过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操作与练习,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一、学习内容与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消化系统和腹膜腔、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骨骼肌肉系统。
本课程教学希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以下的目的:1.根据各系统的特点掌握该系统的影像检查方法的评价。
2.掌握各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要点及相应疾病的比较影像学。
3.熟悉各种影像中的脏器形态、密度和信号,掌握在不同图像中人体解剖及疾病的影像特点与辨别方法。
二、理论教学内容共分8个章节,160学时。
第一章总论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要求:熟悉X线、CT、MRI、DSA等成像原理与特点并了解相关防护知识。
二、主要内容1.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1)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2)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3)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1)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3.医学影像诊断原则与诊断步骤:(1)医学影像诊断原则;(2)医学影像诊断步骤。
4.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三、学习重点重点:X线、CT、MRI、DSA成像原理与X线特性。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MRI诊断要点。
要求: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和常见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1.正常影像学表现:(1)正常X线表现;(2)正常声像图表现;(3)正常CT表现;(4)正常MRI表现。
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1)异常X线表现;(2)异常声像图表现;(3)异常CT表现;(4)异常MRI表现。
3.观察、分析和诊断。
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5.颅内肿瘤:(1)神经上皮瘤;(2)脑膜瘤;(3)垂体腺瘤;(4)颅咽管瘤;(5)松果体瘤;(6)听神经瘤;(7)脑转移瘤。
6.颅脑损伤:(1)脑挫裂伤;(2)弥漫性脑损伤;(3)颅内血肿;(4)硬膜下积液;(5)脑外伤后遗症。
《医学影像诊断学》II课程教学大纲I说明部分课程编号:AX051122A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II英文名称:Medical imageology II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白人驹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5月参考书:《临床CT诊断学》,李果珍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全身CT诊断学》,张松年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年2 月课程性质: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位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68学时实践学时:44学时学分: 7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影像诊断学II为CT诊断学,为影像诊断学重要组成部分。
本大纲是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的需要及及我系具体教学特点,结合目前CT 在临床应用中所具有的特征,根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制定的。
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限度和地位,掌握各系统的检查技术及正常解剖与变异,掌握常见病、多发病CT诊断与鉴别。
教学中以CT 特征表现为主,并结合其它X表现、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II本文部分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颅脑CT检查方法、正常及基本病变表现【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CT检查技术并评价其优点缺点。
二、掌握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
三、掌握基本病变CT表现【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颅脑CT扫描技术、应用价值和限度。
二、重点讲授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三、重点讲授基本病变CT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说明:实验课共8学时第二节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颅骨及脑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常见类型。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一、学习内容与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消化系统和腹膜腔、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骨骼肌肉系统。
本课程教学希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以下的目的:1.根据各系统的特点掌握该系统的影像检查方法的评价。
2.掌握各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要点及相应疾病的比较影像学。
3.熟悉各种影像中的脏器形态、密度和信号,掌握在不同图像中人体解剖及疾病的影像特点与辨别方法。
二、理论教学内容共分8个章节,160学时。
第一章总论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要求:熟悉X线、CT、MRI、DSA等成像原理与特点并了解相关防护知识。
二、主要内容1.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1)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2)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3)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1)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3.医学影像诊断原则与诊断步骤:(1)医学影像诊断原则;(2)医学影像诊断步骤。
4.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三、学习重点重点:X线、CT、MRI、DSA成像原理与X线特性。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MRI诊断要点。
要求: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和常见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1.正常影像学表现:(1)正常X线表现;(2)正常声像图表现;(3)正常CT表现;(4)正常MRI表现。
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1)异常X线表现;(2)异常声像图表现;(3)异常CT表现;(4)异常MRI表现。
3.观察、分析和诊断。
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5.颅内肿瘤:(1)神经上皮瘤;(2)脑膜瘤;(3)垂体腺瘤;(4)颅咽管瘤;(5)松果体瘤;(6)听神经瘤;(7)脑转移瘤。
6.颅脑损伤:(1)脑挫裂伤;(2)弥漫性脑损伤;(3)颅内血肿;(4)硬膜下积液;(5)脑外伤后遗症。
7.脑血管疾病:(1)脑梗死;(2)颅内出血;(3)脑血管畸形;(4)颅内动脉瘤。
8.颅内感染性疾病:(1)颅内化脓性感染;(2)颅内结核;(3)颅内寄生虫病。
9.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障碍:(1)头颅先天性畸形;(2)脑先天性发育障碍;(3)神经皮肤综合征。
10.新生儿脑疾病。
11.脑变性疾病:(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2)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12.脱髓鞘疾病:(1)先天性髓鞘形成缺陷;(2)获得性髓鞘脱失。
13.脊髓和椎管内疾病:(1)椎管内肿瘤;(2)脊髓外伤;(3)椎管内血管畸形。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外伤、血肿、胶质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梗塞、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膜瘤、转移瘤、椎管内肿瘤和脱髓鞘等疾病的X线、CT、MRI诊断要点。
第三章头颈部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头颈部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
要求:熟悉头颈部正常医学影像解剖,掌握头颈部常见疾病的X线、CT、MRI 表现,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1.颅底:(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颅底先天发育畸形;(6)颅神经病变;(7)颅底肿瘤和肿瘤样病变;(8)颅底骨折。
2.眼和眼眶:(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眼部炎性病变;(6)视网膜母细胞瘤;(7)泪腺肿瘤;(8)脉管性病变;(9)神经眼科病变;(10)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11)眼部异物;(12)眼眶及视神经管骨折。
3.鼻和鼻窦:(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后鼻孔闭锁;(6)鼻窦炎性病变;(7)鼻和鼻窦肿瘤;(8)鼻和鼻窦骨折。
4.耳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耳部肿瘤;(6)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
5.口腔颌面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牙源性囊肿;(6)牙源性肿瘤;(7)涎腺疾病。
6.咽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咽部肿瘤;(6)咽部感染性疾病。
7.喉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喉癌。
8.颈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颈部先天性病变;(6)颈部淋巴结病变;(7)颈血管鞘区病变;(8)甲状腺疾病。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头颈部常见疾病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管性病变、眼部异物、鼻窦炎性病变、鼻和鼻窦肿瘤、耳部肿瘤、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喉癌等的X线、CT、MRI 诊断要点。
第四章呼吸系统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
要求:熟悉呼吸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MRI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1.正常影像学表现:(1)正常X线表现;(2)正常声像图表现;(3)正常CT表现;(4)正常MRI表现。
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1)异常X线表现;(2)异常声像图表现;(3)异常CT表现;(4)异常MRI表现。
3.观察、分析和诊断。
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5.气管和支气管疾病:(1)先天性支气管囊肿;(2)气管、支气管异物;(3)支气管扩张;(4)慢性支气管炎;(5)气管肿瘤。
6.肺先天性疾病。
7.肺部炎症:(1)大叶性肺炎;(2)支气管肺炎;(3)肺炎支原体肺炎;(4)间质性肺炎;(5)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6)肺炎性假瘤;(7)肺脓肿。
8.肺结核。
9.肺真菌病。
10.肺寄生虫病。
11.原因不明性肺疾病。
12.肺肿瘤:(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肺转移瘤;(3)肺良性肿瘤。
13.胸膜病变:(1)胸膜炎;(2)气胸和液气胸;(3)胸膜肥厚、粘连和钙化;(4)胸膜肿瘤。
14.纵隔疾病:(1)纵隔肿瘤和囊肿;(2)纵隔非肿瘤性疾病。
15.胸部外伤:(1)胸壁外伤;(2)外伤性气胸和液气胸;(3)肺挫伤;(4)肺撕裂伤;(5)气管和支气管裂伤。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间质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转移瘤、肺良性肿瘤、气胸和液气胸等的X线、CT、MRI诊断要点。
第五章循环系统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
要求:熟悉循环系统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掌握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1.正常影像学表现:(1)正常X线表现;(2)正常声像图表现;(3)正常CT表现;(4)正常MRI表现。
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1)异常X线表现;(2)异常声像图表现;(3)异常CT表现;(4)异常MRI表现。
3.观察、分析和诊断。
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5.先天性心脏、大血管位置和连接异常。
6.先天性心脏病:(1)房间隔缺损;(2)室间隔缺损;(3)动脉导管未闭;(4)法乐四联症。
7.后天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高血压性心脏病;(3)风湿性心脏病;(4)肺源性心脏病;(5)心肌病。
8.心包疾病:(1)心包积液;(2)缩窄性心包炎。
9.大血管疾病:(1)主动脉瘤;(2)主动脉夹层。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乐四联症、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积液等的X 线、CT、MRI诊断要点。
第六章消化系统和腹膜腔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
要求:熟悉消化系统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掌握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1.胃肠道:(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胃肠道先天性疾病;(6)食管炎症;(7)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8)食管肿瘤;(9)食管其它疾病;(10)胃炎;(11)胃溃疡;(12)胃癌;(13)胃肉瘤;(14)胃良性肿瘤;(15)胃其它疾病;(16)十二指肠溃疡;(17)十二指肠憩室;(18)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9)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0)小肠结核;(21)小肠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22)小肠肿瘤;(23)小肠其它疾病;(24)溃疡性结肠炎;(25)结肠结核;(26)结肠直肠癌(大肠癌);(27)结肠息肉及息肉综合征;(28)阑尾疾病。
2.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肝脏弥漫性疾病;(6)肝脓肿;(7)肝寄生虫病;(8)肝脏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9)肝脏恶性肿瘤;(10)肝移植;(11)胆系先天性疾病;(12)胆系结石症;(13)胆囊炎和胆管炎;(14)胆系肿瘤和胆系增生性疾病;(15)胆系梗阻;(16)胰腺疾病;(17)胰腺癌;(18)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19)脾脓肿;(20)脾肿瘤。
3. 急腹症:(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胃肠道穿孔;(6)急性阑尾炎;(7)肠梗阻(附肠套叠);(8)腹部外伤。
4.腹膜腔:(1)腹膜炎;(2)腹腔脓肿;(3)腹膜腔肿瘤。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肿瘤、胃溃疡、胃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结核、肠癌、胃肠道穿孔、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肝硬化、脂肪肝、肝脓肿、肝脏血管瘤、囊肿、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胆系先天性疾病、胆系结石症、胆囊炎和胆管炎、胆管癌、胆囊癌、胆系梗阻、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脾破裂、胃肠道穿孔、急性阑尾炎、肠梗阻(附肠套叠)和腹部外伤等的X线、CT、MRI诊断要点。
难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MRI表现的比较影像学。
第七章泌尿生殖系统及腹膜后间隙、乳腺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泌尿生殖系统、乳腺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