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 九年级 化学 第1--6章经典笔记

沪教版 九年级 化学 第1--6章经典笔记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笔记)

9.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⑴用的药品是红磷,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 + 5O

2点燃2P

2

O

5

⑶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五分之一的体积。

⑷若测得的气体体积小于1/5,原因可能是:

①容器的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⑸此实验中红磷必须足量,目的是:充分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

⑹实验思考:a.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

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不易形成气压差,水不易进入集气瓶,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

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

⑺该实验中,证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

答:氮气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⑻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所选择的的药品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药品只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②药品反应后的产物不能是气体物质。

10.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氮气(N

2)占78%、氧气(O

2

) 占21%、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等)占0.94% 、

二氧化碳(CO

2

)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11.镁带燃烧实验:

⑴操作:用坩埚钳夹持镁带,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放在石棉网上方燃烧。

⑵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O2点燃2MgO

补充:镁带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后的产物是白色的氧化镁和黑色碳颗粒。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CO2点燃2MgO + C

14.在空气中灼烧铜丝的实验:

⑴实验现象:亮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色。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u+O22CuO

15.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呢?

答:点燃蜡烛,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将烧杯迅速翻转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16.酒精洒在桌子上起火,立即用铺盖;

浓硫酸滴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17.铁生锈的实验,用稀盐酸除去铁锈,用食盐水可以加速铁的锈蚀。

实验现象是:铁丝表面有红棕色固体生成,烧杯中的水沿导管内内壁上升。

18.物质分为混合物与纯净物两类。

⑴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海水、矿泉水、汽水、各种溶液、各种合金

⑵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水(蒸馏水)、二氧化碳、高锰酸钾

19.氮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化学性质: 不活泼(稳定) ,一般情况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0.氮气的用途

制氮肥、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液氮用于医疗手术、灯泡填充气

2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酒精挥发,海水晒盐等。

如:金属生锈,食物腐败,物质燃烧,光合作用等。

判断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反应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但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22. ●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如:色,态,味,密度,硬度,沸点,凝固点,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如:酸性,碱性,毒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描述性质的句子通常有“易”、“能”怎样怎样。

如: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XX能与X反应——化学性质。等

23. 如何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请设计实验:

答: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24. 如何验证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请设计实验:

答: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该瓶气体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25.⑴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对应的元素符号。

如:氧元素—O , 碳元素—C, 氢元素—H 氮元素—N ,

硫元素—S 镁元素—Mg 铁元素— Fe

O)是由氢元素(H) 和氧元素(O) 组成

水(H

2

⑵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种类有:分子、原子、离子。

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⑶每一个元素符号,不仅表示该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 O 表示氧元素,还表示1个氧原子; N表示氮元素,还表示一个氮原子,等。

26. 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如:蔗糖与淀粉中都含有碳元素;金刚石与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

第 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笔记)

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稍大于空气,氧气不易溶于水。

液态氧气是淡蓝色,固态氧气呈淡蓝色雪花状。

思考:蒸馏水能养鱼吗?

答:不能,因为里面几乎不含氧气了。水蒸馏的过程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跑出。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几个重要实验:

(1)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

C + O

2

(2)蜡烛的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白光,瓶内壁有水雾出现,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点燃Fe3O4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①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②铁丝一端系根火柴的目的是引燃(预热)

③等火柴即将燃尽时,再放入集气瓶内,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氧气;

④集气瓶内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4)硫的燃烧:(硫是淡黄色固体)

S + O2SO2

实验现象:

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种类:①剧烈氧化反应,如:物质的燃烧

②缓慢氧化反应,如:金属生锈,食物腐败,新陈代谢,有机肥的腐熟等。

5.氧气的用途:

①供给呼吸;如:宇航、潜水、登山等

②支持燃烧;(即助燃性)如:富氧炼钢、氧炔焰焊接金属、火箭助燃剂等

6.氧气是不是对人类只有利没有弊?

答:氧气的利有: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氧气的弊有:金属生锈(可采用刷漆、涂油的方法隔绝氧气防锈),

食物变质(真空包装或填充氮气来防止变质)。

7.氧气的制取:

(1)自然界中氧气的产生依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工业上氧气的获得方法是:

将空气除尘净化,剩下氮气与氧气的混合物,然后降温加压使气体液化,最后根据液态氮气和液态氧气的沸点不同,将氮气控温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气。

该方法称为:“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一)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药品:高锰酸钾(化学式:KMnO4,紫黑色晶体颗粒)

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2KMnO4 K2MnO4 + MnO2 + O2↑

实验装置:(固体加热型)

(1)指出实验装置的仪器名称:

①试管②酒精灯③铁架台

④导管⑤集气瓶⑥水槽

(2)实验操作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验气密性,②装药品,

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给药品加热,

⑤收集气体,⑥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⑦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①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 处;

②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的排出。

③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加热时形成的水倒流,试管炸裂);

④试管口要放置一小团棉花(防止固体药品随气流冲进导管,堵塞导管。)

⑤给药品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先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药品正下方加热。

⑥收集气时,要等水槽中导管口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

(若立即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

⑦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⑧收集好氧气,在水槽中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移出水槽,正放在实验台上。

思考:①利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答: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开始向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②如何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答: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瓶气体是氧气。

③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答: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二)双氧水分解制氧气

药品:过氧化氢(俗名为双氧水,无色液体,化学式:H2O2 ,通常采用质量分数为6%的双氧水溶液)二氧化锰(黑色固体,化学式:MnO2)

反应原理:(反应化学方程式):2H2O2 MnO22H2O+ O2↑

实验装置:(固液常温型)

a----

b---

⑴指出仪器名称:a . 分液漏斗 b. 锥形瓶

⑵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用手堵住导管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内加水,若分液漏斗内的水不持续下滴,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⑶这种制取氧气的装置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要加热。

⑷采用分液漏斗的好处:控制双氧水的流速与用量。

⑸此反应中,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只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起到加速双氧水分解的作用(即催化作用)。

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

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

(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只是加速了双氧水的分解,但并不会..使双氧水放出更多的氧气。也并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三)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药 品:氯酸钾 (化学式:KClO 3 ,白色固体);二氧化锰

反应原理: 2KClO 3 2KCl + 3O 2↑ 反应装置: (固体加热型) 与加热高锰酸钾装置相同。

说明: 此反应中的二氧化锰也是催化剂 ,起到加速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

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是: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含碳燃料的燃烧等;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是: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过多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温室效应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 无色无味 的气体,密度 大于 空气,能溶 于水(压强越大,溶解越多).固体二氧化碳常称为:“干冰”,易 升华 吸热。利用此性质可用于人工降雨或 制冷剂 等。

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常用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 2 + Ca(OH)2 == CaCO 3 ↓+ H 2O

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 2+ H 2O ==H 2CO 3 ③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5.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灭火;②干冰作制冷剂,舞台云雾,人工降雨等;③制汽水;④光合作用;制造尿素等。

6.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MnO 2

因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要注意保持通风换气。

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说明: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2)反应原理是:CaCO3 + 2HCl=== CaCl2 + H2O +CO2↑

(3)实验装置:根据下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指出仪器名称:a长颈漏斗 b. 集气瓶

②长颈漏斗末端管口必须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防止生成的气体

从长颈漏斗逸出。

③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④如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答: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且能溶于水)

⑤如何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了?

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迅速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能否用浓盐酸?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浓盐酸容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

8.二氧化碳气体灭火实验:

实验操作: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盛有燃着的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顺次熄灭。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9.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

实验操作:用塑料瓶(矿泉水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其中到少量水。旋紧瓶塞,振荡。实验现象:塑料瓶(矿泉水瓶)变瘪。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10.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水反应的实验:

①实验操作: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盛有少量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

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了酸(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反应原理是:CO2+ H2O ==H2CO3

②实验操作:将变红的是石蕊试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红色石蕊试液又恢复为紫色。

实验结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反应原理是:H2CO3 CO2↑+ H2O ★.气体的制取

通过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长颈漏斗,②集气瓶。

⑵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纯净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收集装置是 F (填字母编号).

A装置中还缺少一团棉花;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加热时出现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若用E来收集氧气则如何验满: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收集满。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K2MnO4 + MnO2 + O2↑

⑶用C装置制取某种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液体药品是稀盐酸;固体药品是碳酸钙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迅速熄灭,则CO2集满.⑷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B装置制取氢气,在有孔塑料板上放置的药品是锌粒,

反应的化学方学式为Zn+H2SO4==ZnSO4+H2↑.

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且难溶于水,所以收集装置可选择 D或F ,

若选择G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从 b 端进入。

使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常⑸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主要含氢氧化钠)共热来制取氨气(NH

3

温下,NH

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3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Cl+NaOH△ NaCl+NH3↑+H2O ;

制取NH

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D ,若用G装置收集NH3,气体应从 b (填“a”或“b”)端通入.

3

若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瓶口附近酚酞变红色;集气瓶内液面上升。

⑹检验装置C 气密性的方法是:

关闭止水夹(即堵住导管口),向长颈漏斗内倒水,漏斗内水面不持续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⑺用C 装置制取氧气,通常选择的液体药品是 过氧化氢溶液 , 固体药品是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其催化作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 2O 2 MnO2 2H 2O + O 2↑,

该反应装置中的长颈漏斗一般换成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的目的是:便于控制液体药品的用量和流速 。

第3节 自然界中的水

水分解是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水分子本身变了,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3.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

①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有吸附作用,主要吸附水中色素,异味等。(也可用于冰箱内除异味)

②明矾: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是絮凝剂,吸附杂质形成沉降。(明矾不起消毒作用)

4.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离子的化合物的水。如:井水、泉水等在煮沸的过程中会有

较多水垢。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洗衣服会使衣服发黄变硬,浪费肥皂,锅炉易结水垢等。软水--是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离子的化合物的水。如:蒸馏水。

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肥皂泡多是软水,肥皂泡少或是有白色垢状物是硬水。

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煮沸(生活)、蒸馏(实验室)。

5.过滤:分离液态与固体的方法

⑴主要用到的仪器: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另外还需要滤纸。

⑵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贴:滤纸要紧贴烧杯内壁

两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烧杯尖嘴要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⑶若过滤后液体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6.蒸发:

蒸发皿内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2/3 。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原因是: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滴飞溅。

什么时候停止加热?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7.水体保护:

⑴污染的来源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⑵减少污染措施:①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②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③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⑶节约用水做法: 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笔记)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1.物质由 元素 组成。如氧气(O 2)——由氧元素(O)组成;水(H 2O)——由氢元素(H)和氧元

素(O)组成;碳酸(H 2CO 3)——由氢元素(H)、碳元素(C)、氧元素(O)组成;

2.物质由 微粒 构成。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是 分子、原子、离子 三种。例如: 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 构成 ;氯化钠 是由 钠离子 和 氯离子 构成。

3.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⑴小;(蔗糖颗粒放水中慢慢消失,整杯水变咸,食盐依然存在,但肉眼看不到蔗糖了)

⑵动;(氨水使无色酚酞变红的实验: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而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⑶空;(50毫升酒精+50毫升水<100毫升)

⑷拓展:①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湿衣服在太阳下比阴凉处干的快);

②温度升高,通常微粒间的空隙会增大(温度计量体温时,汞柱上升)

③物质的热胀冷缩与三态变化都是微粒间空隙大小改变而形成的,微粒本身没变。 ④通常情况下,气态物质微粒间空隙 > 液态和固态微粒间的空隙。

4.分子代表着物质,保持着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

氧气具有助燃性是因为氧分子具有助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是因为氢分子具有可燃性。 即,物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同;物质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性

质不同。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例如:无论碘蒸气还是碘水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5.通过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可知:

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聚集成→新物质。

③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

④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6.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分子,有的原子还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

常见金属:铁、铜、铝、镁、汞等;

稀有气体:氦、氖等。

7.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虽然不能再分,被称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结构.

8.认识课本P146元素周期表:明确:每一方块中的数字、

汉字、符号各指的是什么?(以氧元素为例)

知道“原子序号就是原子的质子个数”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9.根据右图:了解原子转化成离子、形成物质的过程。

10.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就是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离子与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得失电子互相转变。

11.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2.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如:氢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过程如下:

Ca(OH)

的相对分子质量=40+(16+1)×2=74

2

第2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说明: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

③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和“钙”等均是指元素。

2.元素根据性质不同分为三类,分别是

①金属元素例如:铁、镁、铜、铝、汞等

②非金属元素例如:碳、硫、磷、碘,氢、氧、氯、氮等

③稀有气体元素例如:氦、氖、氩等

3.国际上统一使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字母表示元素。一个字母大写。两个字母

组成的则前大后小。如:钠-Na \ 铝-Al

①表示该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N ,又可以表示一个氮原子。

还有少数元素符号(金属元素、稀有元素、及碳、硫、磷等)还可以表示物质:

如“Fe”可以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

“He”可以表示“氦元素”,“一个氦原子”,“氦气”。

5.利用元素符号的应用: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的基础上,还可以表示离子的符号。如:

“ Na+ ”是钠离子;符号“ Cl-”是氯离子。

练习:镁原子,镁离子,钙原子,钙离子,2个镁原子, 2个镁离子。

6.元素的存在(按元素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地壳中:氧、硅、铝、铁海水中:氧、氢、氯、钠

人体中:氧、碳、氢、氮、钙太阳上:氢、氦

7.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中除了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等)之外,还需微量元素,如:铁、锰、铜、锌、钴、碘、硒等。

缺钙:骨质疏松、佝偻病等钙过多:白内障、动脉硬化等

缺铁:贫血缺锌:智力低下、发育迟缓

碘少或多:甲状腺疾病硒少量:防癌;硒大量:致癌

8.物质简单分类:

在纯净物中,若根据组成元素种类多少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指: 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氢气、氧气、铁、碳等;

化合物是指: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四氧化三铁、五氧化

二磷、碳酸钙、高锰酸钾等;

化合物中,若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则这样的物质是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氧化镁、五氧化二磷等。

第3节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的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意义:(以“H

2

O”为例)

①表示“水”;(即表示物质)

②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即表示物质的组成)

③表示“一个水分子”;(即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即表示微粒的构成)

3.化学式的读法:“从后向前读”,通常读“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带有酸根的读作“某酸某”。

读一读: CaO 氧化钙\ NaCl氯化钠\ Ca(OH)

2氢氧化钙 \MnO

2

二氧化锰\ NH

4

Cl

氯化铵

P

2O

5

五氧化二磷 \NH

4

NO

3

硝酸铵 \ CaCO

3

碳酸钙 \ FeSO

4

酸亚铁

4.化学式的写法

(1)单质的化学式书写:

①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所以,原子代表着物质,原子符号就是该物质的化学式。

②金刚石、碳、硫、磷等也用原子符号直接表示化学式。

③氧气、氢气、氮气等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只需在原子符号右下角写上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即可。

(2)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

①背诵化合价口诀;熟练默写元素符号和原子团符号

+1:钾(K)、钠(Na)、氢(H)、铵(NH4)、银(Ag)

+2:铜(Cu)、镁(Mg)、钙(Ca)、钡(Ba)、锌(Zn)

+3:铝(Al) 、铁(Fe) ;碳(C) +2、+4

—2:氧(O) 、硫(S) ;—1:氯(Cl )

亚铁(Fe) :+2;氮(N) 多价

单质元素价为零.

—1: 氢氧根(OH—)、硝酸根(NO3—)

—2: 碳酸根(CO32—)、硫酸根(SO42—)

②会标注化合价并能区别化合价的标注与离子符号的区别

化合价与离子的关系:元素显正价则离子带正电,价的数值就是离子所带电荷数。

书写位置也有所不同:如: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写法: M+g2

(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写法:Mg2+

③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步骤(以“氧化铝”为例)

确定元素O Al (根据名称可确定氧化铝是由氧元素和铝元素组成,写出元素符号)正前负后Al O (根据化合价可知铝元素+3价,氧元素—2价,所以铝前氧后排序)

标价交叉A+l3O—2—Al2 O3(标上各元素化合价,然后将数字交叉到对方右下角)

化简检查:每个原子右下角的数字之比约到最简比,利用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0来检查。

5.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氧化钠,氧化铁,氧化铝

氯化钙,氯化铵,硝酸铵

硫酸铜,碳酸钠,硫酸铵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铜

碳酸钙,碳酸钾,硫酸铁

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

6.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0 )

ClO2KMnO4P2O5HNO3NaNO2

(2)现有下列物质,请根据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

CO(NH2)2NH4HCO3NH4NO3 (NH4)2SO4

①上述物质中各有多少种元素组成?

②上述物质中,每个分子中含有原子的个数是多少?

③上述物质中,每个分子中含各种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

④上述物质中,每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⑤上述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⑥上述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1.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特点: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3.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4.灭火的原理:

⑴撤离可燃物——釜底抽薪,森林隔离带,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⑵隔绝氧气——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盖锅盖,湿抹布铺盖实验台燃着的酒精等;

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用水灭火等。

注意:凡是提及降低或提高着火点的灭火方法是错误的说法。

5.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6.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CO+O

2 点燃2CO

2

蓝色火焰

(2)毒性: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

(3)还原性: 3CO+ Fe

2O

3

高温2Fe + 3CO

2

7.碳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C+O

2(充足)点燃 CO

2

2C+O

2(不足)

点燃 2CO

不完全燃烧的缺点:燃烧速度慢、放热少,浪费燃料,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8.爆炸的条件:可燃物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气体迅速膨胀。

9.手帕烧不着的原因:酒精燃烧使水蒸发,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到手帕着火点以下。10.身处火灾区,如何自救?

答:拨到119,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或蹲下身子)找安全出口等。

试分析:木柴架空燃烧更旺的原因——可燃物充分与氧气接触。

蜡烛一吹就灭,柴草越吹越旺的原因——前者降低了温度;后者增加了氧气。

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意: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且只是质量守恒,不涉及体积。

2.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不变”的有:元素种类、质量;原子种类、数目、质量。

“变”的有:物质种类;分子的种类。

“可能变的”有:分子数目。

4.化学方程式 4P+5O

2 点燃P

2

O

5

的涵义

①表示:磷和氧气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②表示:反应物中磷原子、氧分子和生成物中五氧化二磷分子的个数之比为:4:5:2

③表示:每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质量比为31:40:71

5.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要求:

通常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防止生成气体逸出,或防止外界物质进入容器中。

例题:

1.二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它来自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对其污染治理

的原理为:2NO

2+2NaOH═NaNO

3

+NaNO

2

+X,X的化学式为()

A、NH

3 B、 H

2

O C、NO

2

D、HNO

3

2.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3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2.书写原则: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要一样)

符号客观事实;(反应条件不要弄错,反应物、生成物都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改变)3.书写需要注意的事项:

左边书写反应物,右边书写生成物,等号上下注明条件,

若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物质,产物中生成气体,则气体物质后要标明“↑”;

若反应物中没有固体,物质在溶液中反应,产物出现不溶性固体,则固体产物后要标“↓”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一、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味道、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和氧化性等。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包括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和电灯发光等。化学变化包括燃烧、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和光合作用等。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等。 二、仪器使用 在使用仪器时,需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例如,使用滴管时要垂直悬空并注意三不要;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要接近刻度并注意读数;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倾斜 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在使用天平时, 应注意称量范围,精确称至0.1g。操作时,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称量后,应复位并将砝码放

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对于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三、空气成分的探究 化学家XXX发现,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 化碳和其它气体和杂质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为了测定空气 中氧气的含量,可以进行实验。实验中,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和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结论是,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 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可能 是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或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不可以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被用作灯泡填充气体以及粮食、瓜果保护气。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因此氦气常被用来填充气球,作为焊接金属的保护气体,以及制作霓虹灯和放电管。 污染性气体SO2、NOx和CO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在 制备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时,我们需要注意收集不同密度的

沪教版 九年级 化学 第1--6章经典笔记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笔记)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五分之一的体积。 ?实验思考:a.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 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不易形成气压差,水不易进入集气瓶,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 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

14.在空气中灼烧铜丝的实验: ?实验现象:亮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u+O2△2CuO 15.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呢? 答:点燃蜡烛,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将烧杯迅速翻转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16.酒精洒在桌子上起火,立即用湿抹布铺盖; 浓硫酸滴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17.铁生锈的实验,用稀盐酸除去铁锈,用食盐水可以加速铁的锈蚀。 实验现象是:铁丝表面有红棕色固体生成,烧杯中的水沿导管内内壁上升。 18.物质分为混合物与纯净物两类。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海水、矿泉水、汽水、各种溶液、各种合金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水(蒸馏水)、二氧化碳、高锰酸钾 19.氮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化学性质: 不活泼(稳定) ,一般情况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0.氮气的用途 制氮肥、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液氮用于医疗手术、灯泡填充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1-4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用铁锅煮食物较好的原因:用铁锅煮食物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预防缺铁性贫血症。 二、碳酸氢铵加热时的现象:(1)白色固体逐渐减少;(2)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4)烧杯内壁有水珠。 保存时应密封放在阴凉处。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二氧化碳水氨气碳酸氢铵++?→?? NH 4CO 3 NH 3 H 2O CO 2 三、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1.通常情况下,氮气很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可用作“保护气”,延长粮食、瓜果、蔬菜等的保存期;还可充入灯泡,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2.一定条件下,氮气可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可用于制造氮肥。 3.正常大气压下,温度低于-196℃时氮气液化成液氮;可用于医疗手术、冷冻剂 四、探究铁生锈实验的实验现象: 1.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2.烧杯中的导管内液面上升。 结论:铁丝与水及空气中的氧气等物质反应而生锈 。 五、石英砂可制造光导纤维; 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 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 钛合金材料可用于制造航天航空器。 第二节 化学研究什么 一、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 1.发出明亮的火焰; 2.烧杯内壁有水珠;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可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即石蜡固体小颗粒。 二氧化碳水氧气石蜡点燃 +?? →?+ O 2 H 2O CO 2 烟:固体小颗粒 雾:小液滴 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他们的本质特征、本质区别及判断依据:有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何区分变化和性质:1.变化是一个过程;2.若一句话中有“能”、“可以”、“容易”、“会”、“难以”、“具有”等字眼时,一般为性质。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温度、质量、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三、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收能量或释放能量)。 四、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现象:红磷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水量大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1/5。 五氧化二磷氧气红磷点燃 ?? →?+ P O 2 P 2O 5

九年级化学1-6章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化学1-6章知识点复习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 2.区分的小窍门: (1)燃烧、生锈、食物腐坏都是化学变化。 (2)“变态”的都是物理变化。 ? 3. 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 化学性质:可燃性、与什么反应等等…… 二。物质的分类 ? 1.物质的分类图:课本P93 ? 2.纯净物和混合物区分; (1)区别:含有多少种物质(分子) (2)小窍门: A: B: ? 3.单质和化合物区分; (1)区别:含有多少种元素。 (2)小窍门:名称含有“化”、“酸”字的都是化合物。 ? 4.氧化物的定义: ? 5.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分: 三。空气成分 ? 1.各种成分 ? 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1)要有密闭的空间 (2)燃烧时最好采用——磷 (3)要冷却后再测定 ***白磷40度时会自燃! 【练习:探究导学P35-12题】 ? 3.保护空气------植树造林。 四。燃烧与灭火 ? 1.燃烧的三要素【火三角】 (1)要有充足的氧气或空气; (2)要有可燃物; (3)可燃物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 2.灭火的原理:切断燃烧的条件! 【练习:P34-9题】 ? 3.火场逃生:披着湿被,蹲着身,沿着地面快速冲出去。 五。水 ? 1.化学沉降水------用明矾---后过滤。

? 2.硬水—软水: (1)定义:含可溶性的钙镁离子多少。 (2)区分:用肥皂水。 (3)生活中降低水硬度的方法:煮沸 ? 3.电解水 (1)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2)父亲(负氢):(正氧)=2:1 六。构成物质的微粒 ? 1.原子与分子区别:化学变化中可不可再分! ? 2.原子与离子区别:原子不带电,离子带电! ? 3.分子的特征 (1)不断运动 (2)分子间有间隙,气体最容易被压缩。 ? 4.原子结构示意简图、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探究导学P18-4题; P19-9题 ? 5.原子的两个等式(计算质子、电子、中子的个数)(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七。化学的式子 ? 1.原子的式子: 直接书写元素符号。 ? 2.离子的式子 (1)先写元素符号; (2)再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所带电荷数 ? 3.分子的式子:写该物质的化学式。 【练习:探究导学P56-填空题。】 八。质量守恒定律 ? 1.定义 ? 2.延伸:反应的总质量、元素、原子守恒不变! ? 3.简单的质量计算:P59-8、10题 ? 4.物质X的化学式的求算:P56-4题;P61-3题 (1)拆 (2)减 (3)整理 九。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 1.化学式 ***一定要分清楚是单质还是化合物,才写!*** ? 2.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制氧气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检验二氧化碳 (3)模型图:P59-5题;P83-17题;P59-9题 十。氢气 ? 1.氢气的可燃性及现象。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知识点1: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本P11-12页) 知识点2:红磷燃烧实验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课本P13页笔记) 第二章 知识点1:氧气的性质(课本P32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2:氧气的制法(看课本P35-36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3:催化剂(课本P36页笔记) 知识点4、二氧化碳性质(课本p41-42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5:二氧化碳制取(课本P43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6: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课本P42页课本笔记) 知识点7:水的组成实验(P48页电解水实验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8:水的净化方法(课本P49页笔记) 知识点9:硬水和软水检验的方法、硬水软化的方法(课本49页笔记) 第三章 知识点1:微粒的性质(课本63-64页笔记) 知识点2:原子的构成(课本68-69页笔记) 知识点3:离子(课本71页笔记—阴离子、阳离子、离子与化合价的关系等) 知识点4:化合价的计算(依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0) 知识点5:符号的含义(课本81页笔记—写在不同位置上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元素符号的含义、化学式的含义) 知识点6:结合元素周期表考察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等知识点) 知识点7:关于化学式的计算(课本P85-86页: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原子总数、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等) 知识点8:化学式的读写(课本第一页笔记) 知识点9:物质的分类(课本P76页笔记) 知识点10:原子结构中的计算(公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四章: 知识点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发光、放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知识点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课本93页笔记) 知识点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课本P94页笔记) 知识点4:质量守恒定律(书本102页笔记)(常考题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物质组成元素、物质化学式、参加反应的或反应生成气体质量、根据物质质量增加或减少判断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等) 知识点5: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知识点6:与化学方程式有关的计算(试卷最后一题计算、物质质量比、各物质分子个数比等)第五章: 知识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氧气、与酸、与盐溶液反应)(课本第114-116笔记)单质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反应生成+2价亚铁;氧化铁与稀硫、盐酸反应生成+3价铁)知识点2:合金 知识点3:铁的冶炼(课本124页笔记) 知识点4:工业炼铁设备及原理(课本124页笔记) 知识点5:铁的锈蚀原因、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 第一章 化学的魅力 复习重点

沪教版化学的魅力知识点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呼吸作用、食物的变质、燃烧、铁生锈、鞭炮爆炸、粮食酿酒、火药、造纸术) 物理变化:没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形状、状态的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折纸)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有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 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性质(特征、属性):可、易、会、是 变化(过程):怎么样了、变成什么了、怎么了 体验化学实验 化学变化的条件:常温、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沉淀、生成气体。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化学灼伤: 浓酸:先用棉布吸,用清水、3%~5%小苏打溶液、清水逐一冲洗 浓碱: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2% 的硼酸或醋酸 反复冲洗 常用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胶头滴管、

洗涤仪器 洗涤方法:振荡试管,拇食中三指拿,离试管口的1/3处,手腕用力甩动。

洗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珠,也不成股流下。 试管放置:倒放晾干 搭建装置: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试剂取用的原则 ①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未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约1~2 ml,固体只需 盖满试管底部。 ③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大颗粒: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小颗粒:药匙、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液体试剂的取用 取用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法 操作要点:先取下细口瓶的瓶塞,倒放在桌子上,再让标签对着手心拿起瓶子,一手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缓缓倒入。取用完毕立即盖紧瓶盖,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少量液体试剂的取用:胶头滴管 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玻璃管部分,大拇指和食指挤压胶头,吸取液体前应排尽滴管中的空气。 滴管要悬空在容器上方,切不可接触容器内壁,以免沾污滴管,吸有液体的滴管不可以倒转着拿,以免腐蚀胶头。普通胶头滴管,洗净后再吸取其他液体。滴瓶中滴管用清洗不交叉使用。 简便记忆:排尽空气垂直悬空不倒放,普通胶头洗再用,滴瓶胶头不交叉 定量的液体试剂的取用:大小合适的量筒 量取液体时,接近刻度,改用胶头滴管。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必须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试剂的加热 固体加热 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铁夹夹在离试管口1/3。 加热时,先预热试管,然后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知识点归纳 (新版)沪教版

我们身边的物质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N2 78% , O2 21% , CO2 0.03% ,杂质0.03%. 2、混合物 石灰石、盐酸、黄铜、生铁和钢等各种合金。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2、N2、CO2、H2O等。 3、大气污染可分为烟尘和有害气体两类,烟尘可来自工厂、建筑工地;有害气体主要包括SO2、NO2、CO,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我们既要处理工厂废气,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石灰石) 4、O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降 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O2的化学性质: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如下 5、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2)支持燃烧:炼钢、发射火箭、氧炔焰等。 6、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液化→蒸发→氮气、液态氧。(物理变化) 7(1)2KMnO4 24+ MnO2 + O2↑; (2)2H2O2O + O2↑。(可用排水法收集O2 ,因为O2不易溶于水) 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生成物的溶解性、密度、是否与空气反应、是否与水反应 8、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1)产生途径:人、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等含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遗体的分解;(2)消耗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的吸收作用。 9、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我们要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开发氢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如何比较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温室效应能力?[注意设计实验时对变量的控制]) 10、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无色液体和无色固体(干冰)。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 + H2O ═23; 加热上述红色液体会恢复为紫色,因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H2O + CO2↑ (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 + Ca(OH)2═ CaCO3↓+ H2O ,该反应可用于CO2气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城厢镇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基础知识 (新版)沪教版-(新版)沪教版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 1.我国古代四大化学工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碳酸氢铵是一种色粉末状固体。右图为加热 碳酸氢铵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在试管口闻到一股 的气味,说明有产生;管口可 看到有,说明有产生;同时 还有能的气体生成, 说明有生成。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碳酸氢铵化肥的保存方法是。 3.空气中的氮气,在常温下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氮气和氢气作原料可制得。氮气的主要用途:液氮主要用于,充填灯泡是利用其,农业上还可以用来制造,生活中用氮气来。4.如图所示,先在锥形瓶中放入几小片已用稀盐酸除去 锈斑的铁丝网,然后向其中加入3-4mL浓食盐水润湿铁 丝网,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另一端伸入水中。若干 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 ; 其原因是。目前世界上每年有将近总产量____________的钢铁因锈蚀而损失。 第二节 1.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根本区别是。化学变化又叫__________,化学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化学变化伴随着______的吸收与释放。 2.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产生大量,同时放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 弹簧夹 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图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测定的实验 装置。实验时,要待集气瓶 后打开止水夹,可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空气中氧气红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背记知识点-2020秋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例如:1个水微粒的质量大约是3×10-26 kg。用胶头滴管滴下的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7×1021个水微粒。 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1)现象: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中酚酞溶液不 变色。 (2)解释: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证明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 液变红证明C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微粒运动到了A烧杯中,所以A中的溶液变红,由于大烧杯的遮挡作用,氨气微粒不能运动到B烧杯中,所以B中的溶液不变色。 其他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湿衣服晾干、打开酒精试剂瓶瓶塞能闻到酒精气味、闻到花园里的花香……都能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 3.微粒之间有间隔 实验一: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提示:水中含有红墨水) 现象: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

结论:实验证明微粒之间有间隔。 实验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1)水和空气都可以被压缩,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探究方法,通过上图对比发现,空气要比水更易被压 缩,说明: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微粒间的间隔。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酒精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铁、金刚石等。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第2课时分子原子 一、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均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如:氧气 和液氧均能支持燃烧是因为二者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及分类 (1)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间隔可能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2)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二者的区别是“分子的种类数”。 二、原子 1.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均很小、原子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原 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注意:脱离“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则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 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联系: (1)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物质的分子,可能含有相同的原子。如一个水分

九年级上化学笔记(全网最全)

九年级上化学笔记(全 网最全) https://www.doczj.com/doc/b31912794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材料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⑴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 发);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 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发或冷却)结晶等 ⑵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 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 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⑶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 化), 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 ⑷两种变化的关系: 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⑸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镁是银白色固体,但在空气中久置的镁带表面呈黑色。 氯化氢气体(HCl)和氨气(NH3)接触,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反应生成了NH4Cl白色固体)硝酸银溶液(无色)与碘化钾溶液(无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因为生成了碘化银) ⑹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 吸附性等。 ⑺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 碱性等。 ⑻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⑼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⑽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 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⑾探究面粉、葡萄糖等有机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镁带等代替)燃 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 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装置漏气 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1-6章)知识点总结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毒性、腐蚀性等。 5、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自来水、合金、溶液、矿石等。 6、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2、N2、CO2、H2O等。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可细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7、铁生锈条件:铁同时和氧气、水发生反应 (防生锈的方法:涂油漆——栏杆,涂润滑油——自行车链条,保持干燥——家用铁锅) 8、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N2 78% , O2 21% ,稀有气体0.94%, CO2 0.03%,杂质0.03%. ⑴N2: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可用作食品的保护气体 ⑵稀有气体(包含He、Ne等气体)--混合物:霓虹灯,保护气 9、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⑴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⑵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⑶红磷燃烧的表达式:4P + 5O22P2O5 ⑷实验结果偏小的可能性: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红磷过量才能使氧气完全反应),③未冷却至室温 ⑸不用木碳(或硫)代替红磷的原因: 木碳(或硫)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 CO2(或 SO2),集气瓶气压不变,水无法倒流入集气瓶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LT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 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 (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 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 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 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 稍停片刻,若导管 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 并不回落,就说明 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 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 纸边缘③滤纸破损(五)蒸发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气体 成分 体积 比% 性质用途 氮气78 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 条件下不易与其他物质 反应 电焊的保护气、食品袋中的防 腐剂等 氧气21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 气略大,化学性质活泼 供给呼吸,常做氧化剂 稀有 气体 0.03 化学性质稳定,通电时 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作保护气,充制霓虹灯,用于 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小,用作 填充气球 二氧 化碳 0.03 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作温室气肥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第六章溶解现象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溶液:物质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混合物状态不同: 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 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 ※ “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 ※ “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2+2+※ “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会显蓝色;含有Fe(亚铁)的溶液显浅绿色;显 3+黄色的溶液中一般存在Fe,高锰酸钾(紫红色)、 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 ※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 +-+- NaCl = Na + Cl ; NaOH = Na + OH ※ 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 硝酸铵NHNO的溶解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 43 3、溶解现象: 像氯化钠NaCl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 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SO、生石灰CaO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24

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 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 纯碱是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汽油是将油污溶解 ;洗涤剂是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 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用玻璃棒搅拌;?提高溶解的水温;?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 二、水溶液的性质: 1、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 ※ 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 ) A、酱油 B、米酒 C、食醋 D、水※ 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 ※为什么建筑工地向水泥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以防冻, ※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 三、溶液的组成: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m(溶液) = m(溶质) + m(溶剂); V(溶液) < V(溶质) + V(溶剂) ——分子间有间隙; .2、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如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盐酸、氨气的水溶液,氨水(NHHO);32 液体做溶质:稀硫酸,酒精的水溶液;固体做溶质:碘酒、食盐。溶剂一般是水。※ 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第 1 页共 4 页 (1)澄清石灰水 ;(2)碘酒 ;(3)医用酒精 (4)盐酸 ;(5)硫酸铜溶液 ;(6)硫酸溶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 燃烧的现象是 ; (2) 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 化学方程式 (4) 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 ,氮气约占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 通电 1. 电解水 2H2O ==== 2H2↑ + O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 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2 化学性点质燃:很活泼,有 点燃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点=燃= CO2 2H2 + O2 === 2H2O S + O 点2燃===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点=燃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 e + 2O === Fe3O4 (在氧气中加剧热 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 3. CO2 物理性质:

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性质活泼的氧气 1.空气的组成成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氦、氖、氩等)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消耗氧气:呼吸作用,可燃物的燃烧;放出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态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氧气不易溶于水 ③氧气密度大于空气 ④液氧:淡蓝色的液体;固态的氧气: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 ⑤工业上生产的氧气存放于蓝色的钢瓶里。 4.氧气的化学性质 ①氧气助燃性

综上所述: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5.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 ①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比较 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交叉关系 中间交叉部分: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支持燃烧: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7.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发生了物理变化。 8.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查:检查装置气密性: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移开手一段时间,导 管口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②装:装入药品;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③定:固定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④点:点燃酒精灯。 ⑤收:收集气体。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再开始收集。 ⑥离:撤离导管 ⑦熄:熄灭酒精灯 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2KClO3MnO2 = △ 2KCl+3O 2 ↑ 9.催化剂 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一变:改变(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 二奇妙的二氧化碳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危害: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部分城市被淹没。 ②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措施: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③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①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④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易升华,用于人工降雨、舞台云雾。 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用于灭火 ②二氧化碳无毒,不能供给呼吸:进入菜窖要进行灯火实验 ③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制碳酸饮料 ④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使石灰浆抹的墙加速硬化 ⑤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气体肥料 5.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

九年级化学第6章知识点(沪教版)

第六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一、溶解 1、溶解的概念: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二、溶液的形成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在水中。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分散在水中。 3.乳化:在油与水的混合物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4.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乳浊液所起到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5.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6.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温度等。 三、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如:硝酸铵(NH4NO3)、硝酸钾溶解(KNO3)溶解 溶解时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生石灰(CaO)、浓硫酸(H2SO4)溶解 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NaCl) 四、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使水的凝固点降低 水溶液的特性使水的沸点升高 是水能导电具有导电性 溶液能够导电的条件:溶液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第2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