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7.00 KB
- 文档页数:11
模具课程设计与范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掌握模具设计的相关原理和方法,熟悉模具设计软件的操作。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具备一定的模具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模具设计的相关原理和方法,以及模具设计软件的操作。
具体安排如下:1.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介绍模具设计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模具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模具设计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讲解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如模具结构、模具材料、模具制造工艺等,以及模具设计的方法,如二维设计、三维设计等。
3.模具设计软件的操作:教授CAD/CAM软件的基本操作,使学生能够运用软件进行模具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模具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CAD/CAM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设计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模具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与教材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模具设计的过程和实例。
4.实验设备:配置充足的计算机及CAD/CAM软件,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
模具设计制造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模具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掌握模具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制造工艺及应用。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模具的分类、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
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并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进行模具制造。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培养学生对模具行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操作。
具体包括模具的分类与结构、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CAD/CAM软件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等。
教学内容将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模具设计制造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模具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本课程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方面,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并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进行补充和拓展。
参考书方面,将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模具设计制造方面的书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多媒体资料方面,将收集一些与模具设计制造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以直观地展示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实验设备方面,将确保学生能够 access to modern equipment, such as CNC machines and 3D printers, so that they can apply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practical projects.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模具制造工艺理论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本次设计要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与扩充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所学的知识, 加深对模具零部件制造基本方法与模具装配技术的理解, 掌握制订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方法。
2、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知识, 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包括设计能力、绘图能力、技术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撰写技术论文能力等等。
3.养成严肃、认真、细微地从事技术工作的优良作风。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给定冲模、注塑模的各类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规程。
三、制订模具零件工艺规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分析模具零件和工艺性(1)熟悉零件图和装配图着重了解零件在模具中的作用, 装配关系和各项技术要求。
(2)模具零件的工艺分析与工艺审查①图纸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视图正确完整, 尺寸标注齐全、合理。
②零件选材与技术要求的合理性: 材料选用合理。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质量、热处理及其它技术要求合理、齐全。
③零件结构工艺性审查: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a.结构形式和外观尺寸可能采用标准;b.有便于在机床上装夹的定位基准和夹紧表面;c.零件有足够的刚度, 减小加工时的变形并有利于装配;d.形状简单, 尽量减少加工面积, 尽量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装夹次数和走刀次数, 保证刀具正常工作(如具有退刀等必要的结构);e.必要时采用镶拼结构。
2.选择零件的毛坯(1)毛坯种类的决定模具零件常用的毛坯各类有铸件、锻件、各种型材及焊接件等。
铸件毛坯适合于制造形状复杂的零件, 如上、下模座等。
锻造毛坯适合于制造强度、刚度等力学性能要求高但形状不复杂的零件, 如中、小型凸、凹模等。
型材常用于零件形状与某种型材相近之毛坯。
焊接件多用于某些结构件类型的零件的毛坯。
(2)毛坯尺寸的确定毛坯尺寸应根据模具零件尺寸加上适当的加工余量来确定。
注塑模具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理解各种模具零件的功能和设计要点。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注塑成型工艺参数对模具设计的影响,包括熔融温度、模具温度、压力等。
3. 帮助学生掌握注塑模具设计中常用的材料选择、冷却系统设计、脱模机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注塑模具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注塑模具的设计与绘制。
2.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注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对模具进行优化和改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强调团队合作、严谨细致、安全环保等职业素养。
3. 培养学生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具备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在已有一定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在注塑模具设计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际工程能力的高素质模具设计人才。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注塑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包括模具的分类、组成、各部分功能及工作原理,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详细讲解。
- 模具分类与结构- 模具工作原理及各部件功能2. 注塑成型工艺参数:分析熔融温度、模具温度、压力等参数对注塑模具设计的影响,引用教材实例进行说明。
- 工艺参数对模具设计的影响- 参数优化方法及案例分析3. 注塑模具设计关键技术:包括材料选择、冷却系统设计、脱模机构设计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 常用模具材料及特性- 冷却系统设计原则与实施- 脱模机构设计方法及案例分析4. CAD/CAM软件在注塑模具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的能力,结合教材实例进行操作演示。
- 软件操作基础- 模具设计实例操作演示5. 注塑模具设计与优化:分析实际工程问题,教授优化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模具课程设计实例文库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模具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对模具行业的认识和兴趣。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模具的定义、分类、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掌握模具的主要零部件及其功能,熟悉模具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具备基本的模具设计和制造能力,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模具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对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模具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模具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应用:介绍模具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讲解模具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以及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
3.模具的主要零部件及其功能:介绍模具的各个主要零部件的名称、作用和结构。
4.模具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模具行业的发展状况、趋势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模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针对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教材作为主教材。
2.参考书:提供与模具相关的各类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教学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简单的模具设计,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掌握常用的模具设计软件,了解模具制造的基本工艺。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模具设计任务,具备一定的模具设计方案创新和优化能力,能够进行模具设计的相关软件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模具设计行业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流程,常用的模具设计软件,模具制造的基本工艺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流程、模具设计软件的使用、模具制造的基本工艺、模具设计的创新和优化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实验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模具设计软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包括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流程,常用的模具设计软件,模具制造的基本工艺等内容;多媒体资料包括模具设计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模具设计软件、模具制造设备等。
这些教学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表现等,占总评的20%。
作业包括课堂练习和小项目,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30%。
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50%。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模具专业学哪些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模具专业的基本课程设计,包括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和模具调试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模具制造和装配的基本工艺,掌握模具调试的基本技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模具设计,能够独立完成模具制造和装配的工艺过程,能够对模具进行调试和故障排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模具设计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模具专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和模具调试四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1.模具设计:介绍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零件设计、模具材料选择等。
2.模具制造:讲解模具制造的基本工艺,包括模具加工方法、模具加工设备、模具加工质量控制等。
3.模具装配:介绍模具装配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包括模具零件的配合关系、模具装配工具的使用、模具装配质量检查等。
4.模具调试:讲解模具调试的基本技巧,包括模具调试的目的、模具调试方法、模具调试设备的使用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模具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模具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模具设计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范围;2. 使学生了解模具设计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 引导学生掌握模具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加工方法及其特点;4. 帮助学生理解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提高模具设计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CAM软件进行模具加工编程的能力;3. 提高学生分析模具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设计、环保生产的理念;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循行业规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对模具设计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模具设计基础知识:包括模具定义、分类、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使学生建立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框架。
教材章节:第一章 模具设计概述2. 模具设计材料与加工方法:介绍常用模具材料、性能及其加工方法,为学生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教材章节:第二章 模具材料与加工3. 模具设计规范与标准:讲解模具设计中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学生规范设计意识。
教材章节:第三章 模具设计规范与标准4. 模具设计CAD/CAM软件应用:教授CAD/CAM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CAD/CAM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5. 模具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模具设计案例,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目的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技能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模具设计,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行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其对我国模具产业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模具的分类和特点、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模具设计流程以及模具制造技术。
1.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介绍模具设计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2.模具的分类和特点:讲解不同类型的模具及其特点和应用范围。
3.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阐述模具设计的原则,介绍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4.模具设计流程:详细讲解模具设计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参数优化、模具制造和调试等。
5.模具制造技术:介绍模具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包括铸造、锻造、切削、焊接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模具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针对模具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模具设计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模具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模具设计参考书籍,供学生课后自学。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模具设计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模具制课程设计教案大班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模具制作的基本概念,理解模具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2. 学习模具的主要类型和结构,了解不同模具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3. 掌握模具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了解各种加工方法及适用范围。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模具的设计。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使用常用工具和设备进行模具的制作和加工。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模具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模具制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欲望。
2.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工艺规范和安全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模具制作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模具制作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工艺。
针对大班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课程目标需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模具制作基础知识- 模具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模具材料的选用原则及性能要求- 模具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2. 模具设计与CAD软件应用- 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CAD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功能- 模具设计实例分析与操作演示3. 模具加工工艺- 常用模具加工方法及特点- 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作中的应用- 模具加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4. 模具制作实践- 简单模具的设计与制作- 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模具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模具基础知识学习,了解模具的分类、作用及材料选用原则- 第二周:CAD软件学习,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操作- 第三周:模具加工工艺学习,了解常用加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四周:模具制作实践,动手制作简单模具,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涵盖模具制作的基础知识、设计、加工和实践等方面。
模具课程设计
设计者:杨宁(2008010402039)指导老师:陈桂华
目录
一、课题设计
二、塑件工艺分析
1.材料的选择及成型性能分析
2.产品结构工艺性能分析
3.塑件的体积和质量
三、模具结构设计
1.型腔数量及排列方式
2.选择注射机
3.确定分型面
4.浇注系统及排溢系统设计
5.推出机构
6.导向机构
7.成型零件设计及尺寸计算
8.选择模架
9.模具与注射机的相关参数校核
10.温度调节系统
四、模具的工作过程
一、课题设计
某企业设计的一种牙具盒的上盖,材料是用ABS工程塑料制成,现在要为牙具的上盖设计注射模具。
上盖的外形及工程图如下图所示:
图1:上盖的外形
图2:上盖的三视图
尺寸精度IT6,壁厚1mm,脱模斜度2°,塑料颜色是浅黄色的,生产批量:适度生产。
二、塑件工艺分析
1、材料的选择及成型性能分析
ABS是炳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而成的聚合物,因此ABS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ABS外观为粒状或粉状,呈浅象牙色,不透明但成型的塑料件有较好的光泽。
它无毒、无味,密度为1.02~~1.05cm
g/3.ABS具有较高的抗冲
击强度,且在低温下也不迅速下降;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一定的耐磨性,耐寒性、耐水性、耐油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电气性能。
ABS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尺寸
稳定性,易于成型加工,且易着色。
ABS几乎不受酸、碱、盐及水和无机化合物的影响,溶于酮、醛、酯、氯代烃中.ABS的热变形温度为93℃,脆化温度为-27℃,使用的温度范围为-40---+100℃,ABS的耐候性差,在紫外线作用下容易氧化降解,会导致制件变硬变脆。
ABS具有良好的成型和综合力学性能,因此用途广泛,可用来制造水箱外壳、管道、仪表壳、齿轮、汽车壳板、玩具、家用电器及家具等。
2、产品结构工艺性能分析
牙具盒是一种很常见的室内生活用品,使用的范围比较小,但是作用比较大,使用起来方便,而且便于携带,不受阳光的直接照射,ABS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和力学性能,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着色特征给人以清新的视觉享受。
因此使用ABS材料制造是很合适的。
3、塑件的体积和质量
计算塑件的重量是为了选用注射机及确定型腔数,塑件的体积V1=22.34 cm3 查得ABS的密度为1.01kg/ cm3
质量可求得M=22.34*1.01=22.5634kg。
…………………………………(式1)根据上述的式1可知,选取的注射机初步为XS-Z-30型号的注射机。
三、模具结构设计
1、型腔数量及排列方式
根据模具设计的要求模具采用一模一腔,塑件为适量生产形状简单,重量轻,但是外形较大,所以采用单腔模具。
图3
2、选择注射机
XS-Z-30型注射机的主要参数如下表所示:
3、确定分型面
塑件的分型面应位于截面尺寸最大的部位,并且保证塑件顺利脱模和精度要求。
塑件的分型面选择如图3所示。
4、浇注系统及排溢系统设计
设计浇注系统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了解塑料的成形性能
②尽量避免或减少产生熔接痕
③有利于型腔中气体的排出
④防止型芯的变形和嵌件的位移
⑤尽量采用较短的流程充满型腔
1)主流道设计
主流道在模具使用过程当中一般都垂直于分型面,主流道常设计在模具的浇口套中,主流道是指浇注系统中从注射机喷嘴与模具接触处开始到分流道为止的塑料熔体的流动通道。
主流道是熔体最先流经模具的部分,它的形状与尺寸对塑料熔体的流动速度和充模时间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使熔体的温度降和压力损失最小。
如图4所示:
图4
()
=+=+=
喷嘴尺寸……………………………….(式2)
d mm
0.5~10 3.50.54
2)主流道衬套形式
本设计是较小模具,主流道浇口套一般采用碳素工具钢如T8A、T10A等材料制造,热处理淬火硬度53—57HRC。
主流道浇口套及其固定形式。
为了便于加工和缩短主流道长度,衬套和定位圈设计成分体式,主流道长度取35,锥度
T钢。
热处理淬火后,表面硬度为53HRC-57HRC。
为03,衬套如图5,材料用
10
图5
主流道凝料体积: 22
33n
4 6.1d L 40800.7785mm 0.5cm 442
q ππ+==⨯⨯==主()……………….(式3) 主流道球面半径为:
()1220222S R m m =+-=+=喷嘴球面半径…………………(式4) 3)浇口的设计
根据塑件特征看塑件属于壁薄零件,需要快速注射成型,为了便于使浇注凝料与塑件自动脱落,因此采用点浇口,一般点浇口直径0.3~2d mm =,综合考虑取浇口尺寸为1mm 。
浇口截面形状如下图6:
图6
浇口剪切速率的校核
由点浇口经验公式得: ()
33
44 6.2663.4961
3.142
q r s R π-
⨯'===⨯…………………………………(式5)
4)排气系统
当塑料熔体填充模具型腔是,必须将浇注系统和型腔内的空气以及塑料在成型过程当中产生的低分子挥发气体顺利排出模外。
如果型腔内因各种原因产生的气体不能排除干净,塑件上就会形成气泡、产生熔接不牢、表面轮廓不清及填充不满等成型缺陷,另外气体的存在还会产生压力而降低充模速度,因此设计模具时必须考虑型腔的排气问题
该模具是小型模具,排气量不大,但分型面较大,型芯之间存在间隙,可直接利用间隙排气,因此本设计不单独开设排气槽。
5、推出机构
推杆推出机构是整个推出机构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推杆推出时运动阻力小,推出动作灵活可靠,损坏后也便于更换,因此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但是因为推杆的推出面积一般比较小,易引起较大局部应力而顶穿塑件或使塑件变形,所以很少用于脱模斜度小和脱模阻力大的管类或箱类塑件。
根据模具设计要求,采用顶杆推出机构,顶杆同时也做型芯使用,顶杆的长度由将塑件顶出型芯的高度确定。
如下图7:
图7
尺寸计算
L≥s+H+h+(8—10)mm
6、导向机构
根据模具的大小和形状,可确定该模具使用4个导柱,其布置为等直径、不对称布置,应该采用带头直导柱,如下图所示,带头导柱是常用结构分两段,近头段为在模板中的安装段,标准采用H7/m6配合,远头段为滑动段,其与导套的配合为H7/f6、如图8:
图8
7、成型零件设计
为了便于模具安装,增加模具的精度,减小切削加工量,由于制作形状分析确定,所设计的凸凹模都采用整体式的,其特点是牢固,不易变形,不会使塑件产生拼接线痕迹。
图9.凸模结构
图10.凹模结构
8、选择模架
①标准模架一般由定模板、定模座板、动模板、动模支撑板、垫块、动模
座板、推杆固定板、推杆、导柱、导套、及复位杆等组成。
另外还有特殊结构的模架,如点浇口模架、带推件板推出的模架等。
②模架按可分为基本型和派生型。
适用的模板尺寸为B(宽)×L(长)≤
560m m×900mm
③基本型组合它是以直接浇口为主基本型组合
推板推出机构定模两板,动模一板式(A1型)
图11
9、.温度调节系统
冷却水回路布置的基本原则
⑴冷却水道应尽量多,截面尺寸应尽量大
⑵冷却水道到型腔表面距离适当
⑶冷却水道应畅通无阻
⑷冷却水道应避开塑件易产生熔接痕的部位
塑料在成型过程中,模具温度会直接影响到塑料的充模、定型、成型周期和塑件质量。
所以,我们在模具上需要设置温度调节系统以达到理想的温度要求。
一般注射模内的塑料熔体温度为200℃左右,而塑件从模具型腔中取出时其温度在60℃以下。
所以热塑性塑料在注射成型后,必须对模具进行有效的冷却,以便使塑件可靠冷却定型并迅速脱模,提高塑件定型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注射过程中,塑件的冷却时间,通常是指塑料熔体从充满模具型腔起到可以开模取出塑件时止的这一段时间。
模具冷却在型腔、型芯的合理部位,设置通水冷却水路,并通过调节冷却水流量及流速来控制温度,冷却水采用室温冷水,水孔边离型腔的距离一般保持
1525mm
,距离太近则冷却不易均匀,太远则效率较低,水孔直径一般在8mm 以上,水孔管路应畅通无阻,水孔通过镶块密封严实,冷却水路采用直通循环式,如图:
图12
四、模具的工作过程
1、模具装配试模完毕后,模具进入正式工作状态,其基本工作过程如下:
1)对塑料进行烘干,并装入料斗中
2)清理模具型芯,型腔,病喷上脱模剂,进行适当的加热。
3)合模,锁紧模具。
4)对塑料进行预塑化,注射装置准备注射。
5)注射过程包括充模,保压,倒流,冷却,和脱模。
2、脱模过程:
开模时,合模系统带动动模部分后移,弹簧定距拉杆在预压弹簧的作用下推动中间板后退,一定距离后受到定距螺栓的限制中间板停止后移,同时将主流道凝料拉出主流道。
模具动模部分继续后移一定距离后推出机构动作,在顶杆的作用下将塑件从型芯上推出,然后将浇注系统凝料取出。
最后要对塑件进行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