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0课 梨园春秋
- 格式:ppt
- 大小:5.74 MB
- 文档页数:20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的繁荣、明清传奇的兴盛以及京剧的诞生。
具体章节为:第一部分“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元杂剧的繁荣”,第三部分“明清传奇的兴盛”,第四部分“京剧的诞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掌握各个时期戏曲的特点。
2. 理解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京剧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京剧的艺术特点。
重点:戏曲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各个时期戏曲的代表性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京剧选段,引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介绍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明清传奇和京剧的繁荣与兴盛。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戏曲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引导学生理解戏曲与古典文学的融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部现代戏曲作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梨园春秋2. 板书内容:第一部分: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元杂剧的繁荣第三部分:明清传奇的兴盛第四部分:京剧的诞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西厢记》中的戏曲元素,探讨其艺术价值。
2. 答案要点:《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根据唐代传奇《会真记》改编的戏剧作品。
戏曲元素: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运用;唱、做、念、打等表演技巧的展现。
艺术价值:展现了元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对中国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调整。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戏曲,了解其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第10课梨园春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展示课标并解读(学生学习目标)课标: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解读:通过理清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各剧种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和现实性2、教师任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列举出古代戏剧的名称、流传时代、著名作家或演员;让学生列出自己还知道的戏剧与喜欢的戏剧;帮助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含义分析。
(2)帮助学生对促进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分析归纳京剧在清代兴起的原因。
【教材分析】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于原始的“傩仪”,经南戏、元杂剧、昆曲、京剧等发展历程,走向繁荣、辉煌。
本课分三目:1、戏曲的起源:介绍戏曲的萌芽—傩的出现及唐宋戏曲发展状况。
2、元杂剧和昆曲:介绍元明戏曲的主要形式。
3、国粹“京剧”:介绍京剧产生及主要代表成就。
【学情分析】1、由于语文课里已有的戏曲知识和我们的学生老家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实际,学生知道很多剧种;但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戏曲而又对戏曲本身了解甚少。
所以教学中必要的图片资料必不可少,直观性不言而喻,这样也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及人文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对戏曲产生、发展背景不清,故教师应根据经济史、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重点、难点与处理方法】重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处理: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感悟戏曲艺术。
难点:戏剧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处理:运用政治必修三《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自主分析归纳。
【教学方法】1、问题法:调动求知欲,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
2、自主学习、合作归纳。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1、通过多媒体展示戏曲发展历程图片。
2、导语:(课文序言)【讲授新课】一、戏曲的起源(一)傩——戏曲萌芽设计两个问题:1、在原始社会,为了避免灾难、赢得丰收,人们怎么办?教师归纳:头戴面具,扮成神灵、野兽,载歌载舞,以娱神祈求神的保佑,形成巫术仪式。
第10课梨园春秋一、戏曲的起源1.原始时代: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春秋战国以后: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3.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
4.宋代:出现了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两宋之际,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南戏”,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
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1)兴起:元朝时在北方兴起。
(2)特点: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融入一炉,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3)代表: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昆曲(1)由来:因兴起于江南昆山而得名。
(2)鼎盛:明中叶到清中期。
(3)特点: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
(4)影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1.背景(1)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中心,各地艺人荟萃一堂。
(2)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推动了京剧的形成。
2.形成:徽班吸取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在京城文化的影响下,经过不断融合和吸收,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3.特点(1)角色: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2)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多种乐器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
4.影响: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轻巧识记] 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易错提醒]元曲并不是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等诸多要素。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主要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与南戏的兴起、明清传奇的繁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章节为:第一章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元杂剧与南戏,第三节明清传奇,第四节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与主要剧种。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使学生掌握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及京剧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及京剧的艺术特点。
难点:元杂剧与南戏的兴起背景,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戏曲表演视频、相关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戏曲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戏曲剧种,讨论其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元杂剧《西华山陈抟高卧》和南戏《琵琶记》的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对比明清传奇《牡丹亭》与京剧《红楼梦》的异同。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戏曲知识问答,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与南戏明清传奇京剧的形成与发展2. 各个时期戏曲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及京剧的艺术特点。
答案:(1)元杂剧:以唱为主,兼有说、做、打等表演形式,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
(2)南戏:以唱为主,注重抒情,表演形式丰富,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
(3)明清传奇:结构严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具有独特的脸谱、服饰、道具等。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戏曲剧种的艺术特点,如越剧、黄梅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