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30年总结

现代文学30年总结

现代文学30年总结
现代文学30年总结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你认为呢?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意在“揭露封建礼教

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并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

开端。

一、表现的深切:题材的开创性和思想意蕴的深刻性

深:关注到人的灵魂;切:关系到本人,是具体的个人成为时代和作品的一部分。

①题材的开创性:鲁迅从思想启蒙的角度,第一次用平等、真诚的态度和

现代意识,对普通人的世界给予了深切的关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

上第一次对知识分子的题材的关注和思考。

②眼界的特别:第一次以小说揭示民族的病因,体病态的民族和现代人的精神把脉,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真正原因。他将现代文学的眼光转向对人物内

心及文化深层的考察,深入开掘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和危机,拷问他们的灵魂。

综上,这些都促使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变:即开始表现人的灵魂,由关注群体到专注个人命运——狂人不狂,他不过是想做个健康的现代人,时代把他是为

另类。

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方法的多样性与文体的独创性

①小说的模式:区别于之前的章回体、传奇体小说,《狂人日记》展现的是作者创作的二元结构:即人物本身的故事和叙述者“我”开始发生关系,我带

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开始在小说中发言,“开掘灵魂”,并共同参与历史时

代的进程。

此外,《狂人日记》小序用文言文写正文则用白话文写,带着文白夹杂和方言,显示出过渡性的特征。

②语言表达的含蓄节制:在用此语言上,简约凝练;采用白描的方式来写作,并伴随着多种文体的交叉运用,是文章语言充满着矛盾和张力,那人寻味咀嚼。

《伤逝》爱情小说,启蒙小说?

《伤逝》是鲁迅唯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也是唯一一篇有副

标题的文章。但《伤逝》与一般爱情小说相比,并不具备折磨人、喜悦人的东西,这部小说鲁迅带着五四启蒙者的眼光来探讨女性问题,是主题先行,带着

强烈的理性思辩色彩,因此,它更像是一部启蒙小说。

一、从写作动机讲:

①鲁迅写《伤逝》是在1925年10月。在这前后,1923年7月鲁迅和他弟

弟周作人彻底决裂, 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开始了正式的同居生活,

一个新的家庭从此诞生。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向鲁迅发出了第一封书信,两人的感情是在这一年发生发展的。1925年对鲁迅来说旧的阴霾尚未在心底驱散;新的希望却已在萌芽生长。

②《伤逝》的创作与易卜生戏剧的传入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密切的关系。当时易卜生的戏剧在青年学生中影响广泛,特别是《玩偶之家》。鲁迅在1923年12月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探讨女性解放问题,两年后,正值北京女子学校学潮,鲁迅再次以启蒙者的姿态来写作参与其中,带着对自身的反思,发出惊醒:“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二、从写法、艺术特色上讲

①唯一有副标题的一篇:“涓生手记”,并且采用日记体,开头一句便是:“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文章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一句话就把我们带入了一种古雅的情感意境。手记体的形式、精湛的白描技巧适合于表现涓生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

②涓生对往事的追忆和自剖,带着强烈的抒情色彩,伴随着“破屋寂静和空虚”的氛围,读者开始进入涓生的“悔恨”和“悲哀”,但到头,却发现他的悲哀多于悔恨,向为自己辩护一样,为自己悲哀。以假设条件句开头,“如果我能够“,实则是不能。

三、从思想主题上讲

①子君: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在恋爱中,她和涓生谈的是诸如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易卜生、娜拉等等内容,主要就是个性解放。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但是在《伤逝》中,她确实温柔无声息的。

涓生:在《伤逝》中,都是他自己一个人诉说,他的悔恨和悲哀,他虽然也受启蒙影响,但是个对自己怀疑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出路,这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哀,不仅仅是涓生的,所以当社会压迫降临时,他选择的是牺牲家庭救出自己,获得个人自由。

②爱情悲剧原因:直接原因:当时虽然受到启蒙影响,但所处的封建、守旧、庸俗、无聊的社会环境为根本改变,加之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使他们的爱情“无所附丽”。因此,子君出走的结局和娜拉一样,堕落(精神、身体)和回去,可是回去的路时艰难的,子君的死证明了这一点。个人原因:涓生、子君缺乏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忽略了环境对个人爱情生活的制约作用,子君在家庭里等着涓生来“喂养”她,因此他们才会在突如其来的经济打击面前惊慌失措。

四、启蒙者对自己的反思

鲁迅的《伤逝》之所以这么感人,除了它带有一种人类普遍的感情之外,

是因为这里面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反思。鲁迅作为启蒙者,没有老师,他自身也不是模范的,他选择了许广平却把朱安至于尴尬境地。因此涓生的悔恨和作者的悔恨才会如此深刻、动人、珍贵。

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也说明五四启蒙的不彻底性。作品由“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点题之笔,提出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问题。

骆驼祥子形象以及他的悲剧命运和原因:

一、

《骆驼祥子》作为一部揭示旧中国城市底层劳动者悲剧命运的现实主义巨作,是老舍创作的高峰,他曾满意地向人表示:“这是我的重头戏,好比谭叫天唱《定山军》。”小说以冷静睿智而不是幽默的笔调,以人道主义的胸怀底蕴,

叙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由人堕落至“鬼”的

悲剧命运。

老舍既站在社会批判的观点上,暴露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的黑暗与衰败;又站在文化批判的观点上,“看生命,领略生命,揭示生命”,由此小说获得

了深刻的主题意蕴,即揭示出生命在城市畸形文明里的委顿。

祥子的悲剧命运具体表现在他的人生理想与时代社会的根本冲突上。祥子的人生理想是:凭自己的辛苦劳动挣钱买辆属于自己的车,靠自己的力量“独自

混好”,但时代社会总是在理想触手可及时狠狠击碎了他的梦想,他买车的三

起三落典型表明了他的个人奋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在世行不通的。他的悲剧命

运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文化产物的缩影,在那让人不得不堕落的社会环境中,他的悲剧是必然的,同时他的悲剧命运即使个人的,也是社会的。

二、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客观上讲:

①当时没有出路、不得不堕落的社会环境: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国民党

的黑暗统治。大兵、特务、侦探等的祥子的摧残,如以刘四为代表的车

厂主对祥子的敲诈吸髓,孙侦探的搜刮勒索等,祥子面对的是一个强大

的、病态的、罪恶的社会,最终,他有一个足壮健康的小伙子,变成了

一个委顿的生命。

②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一下见复印顾巍巍的copy)

边城是如何体现人情美的?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人情美的一部。1934年1月湘行途中,沈从文的家信中写道:“我心

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

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边城》中的人情美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一、人情美之爱情——翠翠与傩送

翠翠15岁,是个天真善良,温柔纯情的小姑娘。她对傩送的爱纯情坚贞、

矢志不渝。她对傩送的爱情始于码头河边,当时翠翠在等爷爷,一时误会借黄

狗骂了傩送,傩送不介意让家里人送翠翠回家,那天晚上她内心微妙地不安起

来“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晚上”。而傩送“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不浮华”,是个为人聪明富有感情的英俊少年,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他到月光及照的高崖上,遵照当地人的习惯,为翠翠唱歌。他

也愿意为了翠翠而放弃碾坊,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翠翠在梦里乘着傩

送的歌声飞翔,去采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总之,他们的爱情纯洁、自然,不

涉乎金钱、地位、家庭,一切都那么和谐,处于自然的人性,体现作者想要表

现的《边城》的人情美;

二、人情美之亲情——翠翠与外公、天保与傩送

①爷爷与翠翠:在《边城》中,翠翠和爷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爷爷为

了翠翠的幸福操碎了心:多次为了翠翠的婚事向天保傩送两兄弟和他们

的父亲打听,造哥哥天保去世之后,遭到船总的冷遇,但仍然找机会撮

合孙女与傩送的婚事,一直到他病逝。在爷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的

勤劳,爱护子孙,与人为善的人情美;

②天保与傩送:他们是同胞兄弟却有都喜欢翠翠。他们两个在面对手足之

情与爱情时,表现出诚挚的兄弟情义和善良的美德,相互竞争又能够成

人之美。哥哥为了成全弟弟,出走遇险;而弟弟又因为哥哥的出事放弃

了与翠翠的爱情。因此,《边城》也是一曲亲情美的赞歌;

三、人情美之温情——温情船总顺顺、渡船人、水手、妓女等等

在《边城》的人情美中,还有这样一些人:

船总顺顺虽然武家出身,家有巨富,但为人侠骨柔肠,慷慨大度,广交朋友,济世救人,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在与老船夫一家的关系中,也很感动:体恤老人的生活,不嫌弃老人家贫,在天保出事后,虽然心里伤悲,却也并没

有怨恨:“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我这里有大兴场人送来的好烧酒,你拿

一点去喝吧。”在爷爷去世后,前来料理后事。船总顺顺在这里没有商人的铜

臭气,却为人厚道,也是《边城》人情美的一个重要体现;

此外,还有诸如勤劳的渡船老人,水手,妓女等,都表现出一种纯朴浓厚

的人情美,作品中写道:“这些人重情轻利,守信自约,即使娼妓,常常较之

知讲道德羞耻的城里人还可信。”“由于边城的风俗纯朴,便是做妓女,也永

远那么浑厚。”总之,边城里充满诗意和人情美的人际关系构成了一个“美”

和“爱”田园牧歌。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这既是中国社会扰人的地方,也是中国人温暖的地方,《边城》中的爱情、亲情和温情正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它深透到人性的核心,是支撑那片

“湘西世界”的美的力量。正如翠翠的“虎耳草”一样,有梦也有等待,人生

何其美丽。

《边城》是如何体现作者的人生理想的?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清新优美的风情风景画

于一炉,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展示了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醇厚善良,所有这些谱就了一篇美丽的忧愁。

①从创作动机讲——“乡下人”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先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

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

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着力表现的这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形式。

②从《边城》的表达主旨讲:在文化、时间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在体会到上层社会的腐

朽生活,着力描绘的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

节奏与情调中,刻画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了一种自

在自得的人生形式。

③从人物塑造上讲,不论是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勤劳朴实、与人

为善的老船夫,还是天保傩送兄弟,以及侠骨柔肠、慷慨大方的船总顺顺,甚

至是水手、妓女等都表现出一种纯朴浓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作品中写道: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重情轻利,守信自约,

即使娼妓,常常较之知讲道德羞耻的城里人还可信。”“由于边城的风俗纯朴,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总之,边城里充满诗意和人情美的人际关系

构成了一个“美”和“爱”田园牧歌。

④从“湘西世界”的风俗风景上讲:古朴的湘西风情既是健全的人生形式

借以寄托的不可或缺的背景,又是这一理想本身有机的组成部分,小说开始着

力描写了湘西的青山、绿水、白塔、竹簧等优美的自然景物及赛龙舟、捉鸭子

比赛等风俗,呈现出了未受现代文明浸染的古风犹存的边城文化氛围。

此外,《边城》用一种乡土中国的诗意叙事,在想象乡土中国的空间背景中,谱写着人性哀乐的主旋律;情爱叙事是边城故事的乡土叙事;诗意的叙事是作者建构乡土中国的价值选择;人生的无常与时事的变异融入了诗意叙事的悲剧感的体验。所有这些都完整得体现了作者“爱”与“美”的人生理想。

《雷雨》中的基本人物关系: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性作品,四幕话剧,写于1932年。它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社会为背景,通过两个家庭之间的细微复杂的矛盾纠葛,反映出了广阔的社会面貌,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1、基本人物:两个家庭,八个成员。

鲁家: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四凤。

周家:周朴园、周繁漪、周萍、周冲。

2、四种关系:

①主仆:鲁贵、鲁侍萍、四凤是周家的仆役。

②夫妻:周朴园——鲁侍萍。周朴园——繁漪。鲁贵——鲁侍萍③血缘:周萍与鲁大海,同父同母兄弟。

周萍与四凤,同母异父兄妹。

周萍与周冲,同父异母兄弟。

鲁大海与四凤,同母异父兄妹。

鲁大海与周冲,同父异母兄弟。

④不正当的性爱关系:

周萍——四凤,周萍——繁漪

3、多种关系的交织:

周朴园——鲁侍萍:夫妻,主仆关系。

周朴园——鲁大海:父子,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周繁漪——周萍:母子,情人关系。

周萍——四凤:兄妹,情人关系。

鲁大海——周萍、周冲:兄弟,下人与少爷关系。

鲁侍萍——周萍:母子,下人与少爷关系。

周冲——四凤:周冲暗恋四凤,少爷与下人的关系。

4、线索交织、主次分明。

鲁侍萍要领回四凤。周萍要回到父亲的矿上去。

鲁大海组织工人罢工。周繁漪要辞退四凤,留住周萍。

周冲暗恋四凤,想让四凤读书。

鲁侍萍不意间与三十年前的丈夫周朴园相遇。

这六条线索中主线是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相遇,焦点人物是周朴园,其他线索均围绕这一主线发展,其他人物均与周朴园有关联。

《雷雨》是如何体现它的象征意义的?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性作品,四幕话剧,写于1932年。它是一部动人心

魄的悲剧。一种以“沉闷、郁热、极端、压抑、触目惊心的总爆发”为特征的

意象在戏剧《雷雨》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特点, 它既代表着自然界的雷雨构

成戏剧的氛围和剧情展开的节奏, 又是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潮汐和激荡, 它与作

家雷雨般的热情一起构筑了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一、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最具雷雨式的人物形象——繁漪

①作者深刻表现了繁漪矛盾复杂的“雷雨式”的性格:她对周朴园表面上

是屈从的,但内心却充满了反抗。她追求周萍,不惜陷入“母亲不母亲,情妇

不像情妇”的可悲境地。她是作者认为“值得赞美”的人物,在《雷雨》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她因“环境的窒息”而做出的一次“困兽的搏斗”,以及在这

一过程中生命里所交织的“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狠”。繁漪极端、彻底、敢

爱敢恨, 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她素来有些阴鸷怪异,时, 时而疯狂爆发, 她可以说是“雷雨”的化身。她爱周萍便不顾一切,把生命、名誉整个交给了周萍。可当周萍背叛她时, 她亦不惜一切代价不择一切手段加以报复。

○雷雨式的形象在鲁大海身上也有所反映:鲁大海身上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是与邪恶作斗争的清醒与嫉恶如仇。他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在他心目中,富人

与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天然地横着一条不可跨越的沟壑。他性格粗犷、直率、自信和实际, 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他领导工人罢工,不为利诱,

不畏威吓。鲁大海有可贵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鲁大海这

种毫不畏惧、敢说敢做、雷厉风行的性格正如“雷雨”。

二、体现在艺术手法上(娜娜总结)

《子夜》现实主义巨著,还是一份高级社会文件?

《子夜》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初版印行之时1933年即引起强烈

反响。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对《子夜》的研究出现了分歧和质疑,以蓝

棣之为代表,他的《一份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重评<子夜>》,认为《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的社会文献”。

一、驾驭宏大叙事和复杂结构的能力不容置疑

①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茅盾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子夜》大视

野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的社会现象,现实生活,尤其是《子夜》

对大都市、大资本家的描写具有开创性;

②在表现中国现代意识上,茅盾和其他的中国现代作家也有其显著的区别:大多数作家都以启蒙主义作为宗旨,提倡人道主义、个性主义;茅盾的现代意

识中还有更为鲜明的产业意识、金融意识。他着力于经济现象的剖析,能反映

出广阔的生活和生活的广阔;

③超高的心理描写技巧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既善于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

现人物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

物心情。例如当吴荪甫听说公债投机失败后与老妈子苟且的场面的叙述,典型

反衬出一贯谨严的强人吴荪甫的颓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语言上:吴荪甫语

多专横尖刻;赵伯韬则老辣机诈;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范博文则消

极颓废。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中吴老太爷进入大上海最为典型。

④高超的结构艺术:子夜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头绪繁多。作品既写了乡村,写了乡村混乱的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写了城市中资产阶级的阿谀我诈,写了城市中工人的罢工,写了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的纸醉金迷。作品虽然线索众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乡村这两大线索中,以城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

索之中,又以资本家之间的争斗为主。而且作品前后呼应,回旋开合,运用自如。

二、主题先行,提纲写作的具体细节不足和文学理论家强烈的理性色彩

导致的硬伤

①主题先行,带着提纲写作并非完全错误,但在《子夜》中,这使得小说的叙事安排一切为情节服务,在细节的表现上不够周全,经不起推敲:

如吴老太爷的死(脑冲血)显得过于形式化,有些生硬;在位吴老太爷吊丧这一节,又有些太不近人情,因为没有一个人为他的死悲伤,在谈生意或是调

情等。还有,关于吴荪蒲做的汽车是福特还是雪铁龙的历史细节也待考察。

②文艺理论家与文学批评家角色:茅盾最先是以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角色出现在“五四“新文坛上的,他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主张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艺术。因此,他的小说不

可避免得打上了这重身份的烙印,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同时伴随着理性主义

的硬伤:在表达技巧方面认为做作,写商业斗争又加入了政治元素,使《子夜》的艺术魅力大打折扣。

③茅盾写《子夜》时与瞿秋白的交往:1931年4月瞿秋白得知茅盾正在创

作长篇小说《夕阳》(即后来的《子夜》),了解了前四章与大纲的基本内容及

全书的情节,并对这几章及整个大纲提出了修改意见。关于农民暴动与工人罢工,前者没有提到土地革命,写工人罢工,就大纲看,第三次罢工由赵伯韬挑

动起来也不合理,把工人阶级的觉悟降低。秋白向茅盾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红军

及各苏区的发展情形,并解释党的政策,何者是成功的,何者是失败的,建议

茅盾据以修改农民暴动的一章,并据以写后来的有关农村及工人罢工的章节。

瞿秋白的建议对茅盾的《子夜》创作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30年

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一.填空 1.中国诗歌会上海总会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2.标志着中国诗歌会前驱诗人殷夫与他出身阶级“告别”的诗作是《别了,哥哥》。 3.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 4.在1936年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云集》三位青年诗人出版的合集是《汉园集》,他们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5.中国诗歌会代表人物蒲风的代表作是《茫茫夜》。 6.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诗人是戴望舒。 7.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 8.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9.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因其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创作,1936年被授予《大公报》文艺金奖;获得此奖的还有芦焚小说《谷》。 10.戴望舒被称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他的作品《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11.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12.臧克家的代表诗集是《烙印》和《泥土的歌》。

13.卞之琳的诗歌代表作是剪裁出的名篇《断章》。 14.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讲庄子将生活在过去时空的人复生,让他与现在时空中的自我对话发生种种饶有兴味的冲突的一篇是《起死》。 15.鲁迅创作《故事新编》主要采取了古今杂糅的手法。 16.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奔月》(小说篇名)中,不写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铺写其功成名就,由英雄变成凡人以后的遭遇和心境。 17.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写女娲在创人、补天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伴随着精神的苦闷的一篇是《补天》。 18.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和《人世间》、《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19.文学研究会作家瞿秋白的两部散文集分别是《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20.夏衍早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为《包身工》。 21.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世间》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 22.30年代前期瞿秋白的杂文多收在《乱弹及其他》。 23.开明派散文作家丰子恺的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 24.邹韬奋(作家名)把1933年后流亡欧洲访问苏联的见闻写成的报告文学《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大一下学期★现代文学三十年 知识点整理

现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大一下学期第十章 茅盾的主要作品: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1927-1928年) ◆《虹》(1929年) ◆《子夜》(1931—1933年)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2-1933年) ◆《林家铺子》(1932年) ◆《腐蚀》(1941年) ◆《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年) 第十一章 老舍的主要作品 代表作:《二马》、《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第十二章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 1、前期(1928年写《灭亡》到抗战爆发) 前期的创作风格: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给人单纯、热情、坦率的体验,能煸起大喜大悲的情感。 代表作品: 《灭亡》(1928年)写于法国; 《爱情三部曲》(1931年、1933年):《雾》(1931年)、《雨》(1931年)、《电》(1933年) 《激流三部曲》之《家》(1931年) 2、后期的创作风格:P205 写小人小事及“委顿的生活”,格调悲哀、忧郁,由前期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提示。 代表作品: 《激流三部曲》之《春》(1938年)、《秋》(1939年); 《憩园》(1944年) 《寒夜》(1946年)

第十四章 华汉《地泉》重办序 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邨、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革命的罗曼蒂克 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则带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这种现象一出现,立即受到鲁迅的批评;没有多久,也引起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人,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有所克服;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革命+恋爱 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主题。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左联”青年作家小说 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而向前迈进。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曾称为“新写实主义”势头。他们扫除了概念化描写身边琐事风气,造成左联文学崭新地位,逐渐摆脱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注重环境典型化,体现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多样化。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白朗等人,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加入左联,但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他们开了抗日文学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他们富于激情,以萧红为代表。 大河小说 李颉人从1935-1937年间,写了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四川为背景,描写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图画,具有宏伟构架与深广度,人称大河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复习笔记 很好的东西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复习笔记很好的东西.txt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做交换。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 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华家的精神愚昧。《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1、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2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整理) 有缺:港台部分看朱栋霖 诗派不全:七月诗派九叶诗派很重要 穆旦的诗可拿来练论文 现代部分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 《创造日》 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

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 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 邨等。 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邨、鲁迅、田汉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 主要成就: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等。会刊《新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之我见

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之我见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以“左联”为中心,拥有一片发表园地,形成一种声势。这一时期的“左联”之外的作家无论在政治上与文艺上都具有不同倾向,本身也处于不断分化中。这些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的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好尚相近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

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三大文学派别创造了不同的文学景观,但有同一生存于3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而在整体文学的张力场上又显示出某些共同的趋向,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中展现出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首先是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第二个特征则是着重社会解放,重视叙事;第三点,在这一时期心理刻画艺术得到了特别重视与发展;最后,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不得不说,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文坛是缤纷的,而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家的风格都是我所欣赏的,比如说开创新的文学范式的茅盾、带有独特“京味儿”和幽默风,擅长描写“市民世界”的老舍、还有大胆去讴歌青春,揭示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巴金、为我们建造“湘西世界”散文的沈从文、还有一大批像叶紫,萧红,丁玲,张天翼等等的小说家和徐志摩,戴望舒,臧克家等的诗人…… 在他们当中,我欣赏沈从文,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男人,一个具有如此特殊气质的大家。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这句名言,如今刻在沱江江畔沈从文墓旁的大青石上。作家永远回到了故里--曾被新西兰作家路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第5章郭沫若 5.1 复习笔记 一、郭沫若概述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二、《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女神》的文学地位 《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诗歌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 2.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为时代再造的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艺术表现。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2)《女神》的主人公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我”的形象所面向的是整个世界与人类。他崇拜自己的本质,热烈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 (3)《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女神》中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与个体)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4)《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三、《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1.《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泛神论思想使诗人思绪飞腾,产生了《女神》式的奇特想象: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女神》的主导性风格是壮阔、雄奇,代表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 2.《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 就《女神》总体看,其形式是自由的。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类外在格律相对严谨,押韵、诗节、诗行大体整齐,如《晨兴》;另一类(占《女神》的大多数)则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但也并非完全不讲外在形式,而是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整齐与和谐,如《天狗》。 【名师点拨】《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要注意从作品本身出发,去感受郭沫若独有的艺术创作魅力,并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领悟《女神》是如何适应时代需要,表现作者创作风格与个性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模拟试卷四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目录 1.创造社 2.语丝/语丝社 3.文学革命论 4.左联 5.文学研究会 6.七月诗派 7.九叶诗人 8.新月社 9.第一次文代会 10.延安文艺整风运动 1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2.文协 13.《文学改良刍议》 14.人的文学 15.新青年 1,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 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 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 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 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2,《语丝》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 《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 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 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 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 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语丝社" 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的 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默认分类 2008-09-06 15:14 阅读667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一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华家的精神愚昧。《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试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整理 一、填空题二、选择题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在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 3、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表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4、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5、鲁迅(中国的民族魂)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6、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 7、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8、王统照的代表作:《沉思》、《微笑》,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9、庐隐的代表作: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海滨故人》。 10、冯文炳,笔名废名,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11、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代表作:《命命鸟》、《春桃》、《缀网劳蛛》、《商人妇》。 12、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3、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抗战时期,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 14、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四人合称“湖畔诗人”。 15、1923年,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16、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鲁迅把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老舍 一、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