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瘢痕挛缩的治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11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的手术及康复【摘要】目的:在对比分析手术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对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效果,探讨手术治疗结和康复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
方法:对2010.9-2011.12期间我院接诊的52例手部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分为改进疗法康复组和常规疗法康复组。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手术治疗和术后护理。
术后改进疗法康复组采用主被动手指活动法、温水治疗法、加压疗法及实践疗法等;常规疗法康复组采用常规的手部功能锻炼及手套加压法等。
所有患者在术后接收术后治疗过程中,均跟踪调查100天并记录治疗效果。
结果:①两组患者在未接受治疗前,手部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不同疗法100天后,两组患者的手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接收常规疗法和改进疗法后,ta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同样的手术方案进行初期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松懈合并、瘢痕切除植皮或瘢痕切除皮瓣转移等。
两组的接收手术形式具体如下:常规组采用瘢痕松懈切除、松懈并植皮9只手,瘢痕切除、松懈并皮瓣转移34只手;改进组采用瘢痕松懈切除、松懈并植皮11只手,瘢痕切除、松懈并皮瓣转移29只手;术后康复治疗分改进组合常规进行。
改进组:○1主、被动手指活动治疗:术后两星期后,进行康复治疗,每天分4次,每次15分钟,活动手部各关节,坚持时间100天。
○2温水法治疗:在术后保证伤口完全愈合的前提下,尽早进行温水浴治疗,每天3次,每次30分钟,忌在主、被动手指活动疗法后进行,应间隔半个到一个小时以上。
持续时间100天。
○3加压法治疗:术后1周开始进行,使用产品治疗好的弹力手套,每日必须穿戴20个小时以上,压力值为25mmhg为宜,持续时间100天。
○4实践疗法治疗:进行一些手部活动的强化训练,如抓取轻物、刷牙洗脸等,术后视具体情况坚持治疗。
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手部功能锻炼,主要进行类似于改进组的加压治疗及手指活动治疗,不进行温水浴治疗与时间治疗。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年7月第5卷第7期 W orl d Hea lth D ig e stM edica l Peri odica l调研分析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的手术治疗分析■徐映明(四川省彭山县人民医院外二科 620860)【摘要】手是最重要的功能活动器官,软组织少,血管、神经、肌腱分布密集,损伤后容易造成功能障碍。
由于手的特殊功能,致使绝大多数烧伤患者合并有手的烧伤。
而在手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往往由于早期治疗处理不当以及后期没有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等因素,从而导致手部瘢痕增长、挛缩、粘连致使手指屈曲、手背屈、指蹼粘连等多种畸形的出现,严重影响手部的外观及功能,造成患者心理失衡,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
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复手部功能,同时改善手部外观。
本文为此综述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手;烧伤;瘢痕;挛缩;整形手术【中图分类号】R619+.6 【文献标识码】A1 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上常见的手部烧伤后畸形,主要有手背瘢痕挛缩畸形和手掌瘢痕挛缩畸形。
手背烧伤挛缩畸形,常是较大面积或较多部位烧伤后畸形的一部分,轻度表现为皮肤瘢痕化,弹性丧失或瘢痕增生握拳不紧;重度表现为掌指关节过度背伸、虎口狭窄,形成典型的爪形手。
手掌瘢痕挛缩畸形多由于握持高温物体引起,因此多为单发,多见于儿童,成人较少见。
手掌瘢痕多见于手指近端、手掌远端和大小鱼际并以掌心为中心,各指及大小鱼际向掌心集中,造成拇指外展受限,手指不能伸直,严重者手指完全和手掌贴连呈握拳状。
所造成的临床表现为:①类患者的肌腱挛缩甚为明显。
以往通常做肌腱延长或肌腱移植手术予以修复,但由于手术后肌腱继发挛缩和粘连,所以疗效常不满意。
②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由于挛缩日久,常伴有掌指、指间关节侧韧带、侧副韧带挛缩而致关节僵硬或关节畸形,有些甚至形成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此类患者仅仅切除或松解瘢痕组织不能达到满意整复的目的。
80例儿童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整形修复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修复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针对64例儿童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及早采取临床手术治疗的方式,加强患儿手术期间的护理,创伤口愈合协助患儿进行功能锻炼,利用手部工具配合家长及患者进行水温疗法、按摩、主动运动和其他辅助治疗等。
结果:经术后8-12个月的随访,64例患儿64只手术后手部功能完全恢复者为45例,手部基本功能恢复,能完成基本手部掌对掌活动的患者10例,手指伸直受到限制的患者3例,自主握拳困难的患者4例,手掌张开受限的患者2例。
结论:儿童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经手术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有效的利用手部工具协助患儿进行功能锻炼及外用药物辅助治疗,能最大程度的使患儿手部功能得到恢复。
关键词:烧伤;瘢痕挛缩畸形;儿童【中图分类号】r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59-01人体烧伤中65%以上为手部烧伤[1],烧伤严重者可致使手部功能完全丧失,儿童手部角质层薄,皮肤柔软,故烧伤较为严重,临床常以ⅱ0、ⅲ0烧伤创面较为常见[2]。
烧伤创面易使瘢痕增生挛缩,尽而导致畸形或患者手部功能障碍,严重者将影响儿童手部发育和外形。
我院自2008年6月~2010年10月共收治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儿童64例,现将治疗及护理的随访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4例中,年龄在11个月~12岁之间,其中<4岁为36例,5~7岁儿童为22例,8~12岁儿童为6例。
临床诊断瘢痕性并指患儿16例,指腹瘢痕挛缩屈曲畸形患儿29例,手掌烧伤而瘢痕挛缩患儿10例,手背烧伤瘢痕挛缩患儿6例,烧伤后手部残缺畸形患儿3例。
烧伤后患儿就诊时间为2个月~8年不等。
1.2 手术方法:依据患儿的瘢痕畸形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治疗,切除或切开影响手部各关节活动的瘢痕组织,为有效避免患儿的软组织损伤,尽量切除较少的瘢痕组织,患儿中部分手背瘢痕挛缩兼有掌指关节脱位或者半脱位情况的患儿,行切开瘢痕后手法复位得方式;手指并联畸形的患者切开分离手指时注意保留患儿皮瓣;指腹瘢痕挛缩屈曲畸形的患儿一般兼伴有指关节不同程度的僵硬,手术过程中可使指关节被动伸拉。
疤痕痉挛的治疗方法
疤痕痉挛是指发生在皮肤疤痕周围的痉挛状疼痛和运动障碍,常见于大面积烧伤、手术切口和创伤后的疤痕处。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牵拉、热敷和冷敷等手段。
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疤痕组织的萎缩和硬化。
牵拉可帮助拉伸疤痕组织,有效缓解疼痛和松解痉挛。
热敷和冷敷则可以减轻疼痛和缓解痉挛。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采用口服或局部应用药物。
口服药物常用的包括镇痛药、肌肉松弛剂和抗抑郁药等,可以减轻疼痛和放松痉挛肌肉。
局部应用药物包括疤痕软化剂和消炎药等,可以减轻疤痕组织的萎缩和炎症反应。
3. 注射治疗:注射治疗一般采用肌肉注射或神经阻滞注射。
肌肉注射常用的药物包括肌肉松弛剂和局部麻醉剂,可以减轻疼痛和放松痉挛肌肉。
神经阻滞注射常用的药物包括局部麻醉剂和肾上腺素等,可以阻断疼痛神经传导和减轻痉挛。
4.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疤痕痉挛,包括疤痕松解术、疤痕切除术和神经松解术等。
手术能够直接切除疤痕组织,缓解疼痛和松解痉挛。
需要注意的是,疤痕痉挛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儿童烧伤瘢痕挛缩的治疗体会
张春萍;张宝林;阚卫军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4(033)007
【摘要】烧伤尤其是深度烧伤后遗留的瘢痕纹,造成的畸形,给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由于我省农村锅灶的特点而造成的儿童烧伤更为多见,再因基层单位对早期烧伤治疗处理不当,绝大多数形成瘢痕挛缩引起畸形,不但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给家长带来极大的负担,给社会也带来影响。
【总页数】2页(P595-596)
【作者】张春萍;张宝林;阚卫军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030001;武警山西总队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治疗体会 [J], 黄竞卓;王韶亮;刘婷;雷泽源;樊东力;黄春基
2.儿童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和康复训练 [J], 谢晞衷;孟宏;崔志民;徐俊赐;梁郁
3.儿童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和康复训练 [J], 谢日希衷;孟宏;崔志民;徐俊赐;梁郁;
4.中厚皮切取后取皮区直接植皮修复在儿童烧伤后窝瘢痕挛缩治疗的临床应用 [J], 曹大勇; 狄海萍; 邢培朋; 夏成德; 薛继东; 郭海娜; 牛希华
5.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头皮在修复儿童烧伤后肢体关节瘢痕挛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J], 周雅静;侯玉森;李冬海;曹玉珏;余斌;张玉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部烧伤及愈后治疗的体会关键词手部烧伤由于手在生产劳动中的重要地位增加了其受伤的机会,手部烧伤在烧伤患者中较多见。
手背部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少且松驰、关节多,深度烧伤后常累及肌腱、骨及关节。
伤后早期若不积极处理,易发生手瘢痕挛缩畸形致残。
所以对于手部烧伤后预防畸形或减轻畸形的治疗,对手部功能的恢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我院收治的手部烧伤及伤后瘢痕畸形患者213例临床治疗体会加以讨论。
1临床资料我院收治213例手烧伤患者中,男129例,女84例;小儿101例,成人112例;双手畸形者25例,共有238只畸形手。
深度削痂后植大张自体中厚皮片的59例;切痂后行全厚皮片移值94例;早期切痂肌腱、骨质外露使用皮瓣覆盖者60例,其中前臂逆行岛状皮瓣10例,腹部薄型皮瓣21例,邻指带蒂岛状皮瓣20例,其他9例。
2结果削痂植皮者平均愈合天数为14天,切痂后植皮平均愈合天数为16天。
畸形矫正恢复正常功能者82例。
全部患者与术前比较手功能均有改善。
3讨论3.1早期处理原则3.1.1 手部功能精细而复杂,烧伤后如果不积极处理可出现感染、瘢痕愈合,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浅度烧伤若能避免感染,多能自愈,不留瘢痕或功能障碍,采用暴露或包扎疗法均可。
防止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减轻局部水肿和保持局部干燥,暴露时将手指分开,并随时将分泌物吸除。
3.1.2 手深Ⅱ度、Ⅲ度烧伤,在有足够的供皮区,且患者全身情况允许下,应争取早期切(削)痂植皮处理。
切(削)痂时尽量保留指蹼皮肤。
手指切痂远侧应超过末节指关节,两侧应超过指中线。
Ⅲ度较浅焦痂切除后,掌腱膜纤维应切断或切除,然后行游离植皮术防术后挛缩。
3.2特殊情况的创面处理3.2.1 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患者全身情况较差,手部切(削)痂手术必须延后。
但应注意防止手部感染,保持手功能位。
3.2.2 手部严重的Ⅲ度烧伤常可累及肌腱、骨。
如手部热压伤、电击伤损伤,严重时可使肌腱、骨受损,对于这种深部组织受损者如果单纯采用游离中厚皮片移植往往收效不佳,因为暴露的肌腱和骨头已没有血供,亦无组织液流出,因而皮片不易成活。
儿童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152例治疗体会引言烧伤是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手部作为烧伤的高发部位,其瘢痕挛缩不仅影响儿童的外观,更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对152例儿童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病例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探讨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法。
病例资料1. 一般资料介绍152例患儿的性别、年龄、烧伤程度等基本情况。
2. 烧伤原因列举烧伤的原因,如火焰、热水、化学物质等。
3. 瘢痕挛缩情况描述瘢痕挛缩的部位、程度以及对功能的影响。
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介绍保守治疗方法,如瘢痕按摩、功能锻炼、压力疗法等。
2. 药物治疗列举使用的药物,如瘢痕软化剂、消炎止痛药等。
3. 物理治疗介绍物理治疗方法,如超声波、电疗、冷疗等。
4. 手术治疗详细描述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治疗体会1.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强调早期干预在预防瘢痕挛缩中的作用。
2.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讨论综合治疗在改善瘢痕挛缩中的重要作用。
3. 功能恢复的重视分析功能恢复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心理干预的作用探讨心理干预在帮助患儿适应和克服瘢痕挛缩中的作用。
治疗效果1. 瘢痕改善情况描述治疗后瘢痕的外观改善情况。
2. 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治疗后手部功能的恢复程度。
3. 患儿生活质量分析治疗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4. 随访结果提供随访期间的治疗效果和患儿的长期恢复情况。
讨论1. 治疗方法的选择讨论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和适应症。
2. 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各种因素。
3. 治疗中的挑战探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结论总结152例儿童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治疗体会,强调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和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干预在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附录包括病例列表、治疗前后对比照片、数据统计等。
作者:李文慧刘莎,黄大伟
【关键词】手部;瘢痕挛缩;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手部瘢痕挛缩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科施行手术患者69例(81只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手术,81只手全部治愈,功能优良率达82.6%,术后发生皮片坏死1例(1只手),未发生感染及手指坏死。
结论:手术松解瘢痕挛缩及植皮、皮瓣术和术后配合体疗、理疗等功能锻炼,是恢复手功能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手部;瘢痕挛缩;治疗
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们对69例手部瘢痕挛缩患者进行整形治疗,术后手部外观和功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69例共81只手,男48例,女21例。
年龄2岁~36岁。
热力烧伤64例,高压电击伤2例,毒蛇咬1例,刀割伤2例。
手掌瘢痕27只手,手背瘢痕54只手。
手术矫形距受伤时间3个月~20 a。
1.2 治疗方法
轻度挛缩畸形57只手,切开或松解瘢痕后,充分松解皮下及挛缩的掌腱膜,其中条索状瘢痕多“z”成形,指蹼yv成形或z成形,虎口四瓣、五瓣或z成形术,继发创面游离皮片移植;重度及极度畸形24只手,严重关节囊挛缩、关节脱位者行关节融合,其中刀割伤合并指深屈肌腱断裂者行掌长肌腱移植,而高压电击伤者切断指浅屈肌腱及侧副韧带;关节不稳定者行克氏针固定术;继发创面游离皮片创面基底有神经、肌腱、血管裸露者应行皮瓣修复。
手部瘢痕畸形手术矫正后,应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必要时带支具或使用抗瘢痕增生药物。
1.3 手功能评定标准[1]
优:能分指、握拳、拇指对掌,不再需做整形手术,能恢复正常工作;良:指蹼有粘连、握拳障碍、拇指尚能对掌、指尖不能触及手掌,可生活自理,还可通过整形手术能达优者;差:指蹼重度粘连、分指障碍、仰指畸形、拇指对掌障碍或呈爪形手,经手术能达到生活自理。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手术。
81只手全部治愈,随访3个月~18个月,其中功能优者20例,功能良者37例,功能差者12例,优良率82.6%;功能较差者,多为严重挛缩的病例。
术后发生皮片坏死1例(1只手),皮瓣远端1 cm坏死1例(1只手),均经局部引流换药及抗炎治疗治愈,未发生感染及手指坏死。
3例术后因缺乏有效的功能锻炼,再度出现挛缩畸形。
3 讨论
3.1 手部瘢痕特点
手背比手掌受伤机会多,损伤波及肌腱、骨者多。
临床上常见指间关节过度屈曲,掌指关节过度背伸。
手掌向前突出,拇指内收,掌弓消失或指蹼粘连。
手掌瘢痕挛缩表现指屈曲、指掌粘连呈握拳状,失去功能[2]。
故尽早消灭创面,早期活动是最大限度地保存手部功能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