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土地的功能

(1)负载的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

(5)储蓄和增殖的功能

2.土地的基本特性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3.土地管理的内容

土地管理基本内容: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4.土地供给方式

土地的自然供给:地球供给人类利用的土地数量,也称物理供给。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土地的经济供给。或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人类可直接利用的土地数量,也称有效供给。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原则,核心内容

基本原则: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原则、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国家对土地实行集中管理的原则和加强土地执法检察的原则。

核心内容是切实保护耕地,首次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土地管理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房地产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并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对象、条件、方式、年限、程序、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对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范围、条件等进行了界定;对土地转让、抵押、租赁的条件、要求、程序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7.土地为什么具有商品属性?

(1)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等特性,因而被一部分人当作财产占有。

(2)如今的土地中都或多或少的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土地是人类对土地的连续投入和人类劳动大量凝结的产物。此时土地不仅具有无限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商业价值,所有土地具有商品属性,可以进行让渡和买卖。

8.谈谈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要努力做到土地资源利用,既能促进发展,又有利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

(2)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只有土地、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低级阶段逐步进入高级阶段。

(3)选择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要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型内在化;实行优控制的人口转变;消除贫困。

9.简述我国土地基本制度和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1)我国土地基本制度

在所有制方面: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法律表现形式是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所有权。

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国有土地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

(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用地单位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地用途管制制度。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并要求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10.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较小(2)山地多,平地少

(3)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4)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

第二、三章

1.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属于直线制组织结构。

不同级政府的国土资源部门的人员工资和人事关系隶属各级政府

我国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1)土地政策法规管理

(2)负责土地资源和城乡地籍、地政的统一管理

(3)负责包括土地征用、土地划拨和土地出让在内的土地供应管理

(4)负责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计划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计划

(5)负责对土地流通过程的管理

(6)土地监察

第四章

1.什么是地籍管理?地籍管理的内容?

地籍管理:国家为了建立、管理和应用地籍而实施的一系列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措施的管理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含土地分等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和地籍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国家地政措施的重要基础

2.土地调查的类型及其调查内容

调查的类型: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专项土地调查

调查的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土地权属及其变化情况、土地条件

3.全国土地调查的任务是什么

(1)农村土地调查(2)城镇土地调查

(3)基本农田调查(4)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4.什么是地籍调查?地籍调查主要内容?

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据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限、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调查内容主要是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5.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及主要内容

(1)准备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区范围;收集资料;调查工作的技术设计等。

(2)初始权属调查。以一宗地为单位,针对土地使用者的申请,对每一宗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权源、利用类型、有无地权纠纷等进行实地核实、调查、勘丈、记录,并绘制宗地草图,为地籍测量和权属审核发证提供文书凭据。主要任务是地籍调查表的填写和指界

(3)初始地籍测量。主要包括地级控制测量、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绘制宗地图、面积量算。

(4)文字总结。主要包括初始地籍调查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的编写。

(5)检查验收。初始地籍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

(6)成果资料的整理与归档

调查内容主要是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6.什么是宗地和宗地四至?

宗地是指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

宗地四至:是指一宗地四个方位与相邻土地的交接界线。如,东至党校;南至许敬生;西至昌拱路;北至王锡德。是指一宗地四个方位与相邻土地的交接界线。

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采用二级分类: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的差异

(1)基本单元不一样:地籍调查时宗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图斑

(2)调查内容不一致:地籍调查时确定权属,面积精确的确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国家土地利用政策的实施,比较粗略的估计

(3)成果:比例尺不同;边界、面积、测量过程、地籍图不同

9.什么是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据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10.土地登记的类型及其含义

1、土地总登记: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的全面的登记。

2、初始土地登记:指土地总登记之外对设立的土地权利进行的登记。

3、变更土地登记:因土地权利人发生改变或者因土地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等内容发生变更而进行的登记。

4、注销登记:指因土地权利的消灭等而进行的登记。

11.土地总登记的内容及其含义

(1)土地权属性质,即土地是国家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是国有土地使用权,

还是集体土地使用权。

(2)土地权属来源,指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最初取得土地的方式。如国家是通过何种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通过何种方式取得的集体所有土地;土地使用者是通过何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集体土地使用权。(3)土地权利主体,指集体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他项权利者。

(4)土地权利客体,包括土地及其座落、界址、面积、用途、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

12.土地证书分为哪几种

《国有土地使有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有证》

13.什么是土地初始登记?

初始土地登记是在土地总登记以后,经权利人与义务人或债务人订立协议或依法由权利人单独在法定期限内,依照法定程序,向登记机关申办的对宗地上新设定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登记。

14.在何种情况下要进行注销土地登记

当发生下列情况产生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他项权利终止的,应办理注销土地登记:

1、集体所有土地依法被全部征用或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属成员依法成建制转为城镇居民的;

2、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租赁期满未申请续期或续期申请未获批准的;

4、因自然灾害造成土地权利灭失;

5、出租、抵押等他项权利终止的。

15.土地权利总等级和初始登记的异同点

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他项权利初始登记是土地使用权、所有权或土地他项权利的第一次登记,土地总登记也是土地使用权、所有权或土地他项权利的第一次登记,二者具有共同点,都是土地登记机关对某宗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进行第一次登记。

但初始登记不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进行的普遍登记,而是对个别土地的登记,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16.土地登记制度类型及其特点

类型:(一)契约登记制度(二)托伦斯登记制度(三)产权登记制度(四)我国的土地登记制度,改良的产权登记制度

第五章

1.土地产权的内涵

土地产权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一般用权利束加以描绘,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

2.国有土地所有权产生的途径:(1)接管、没收(2)赎买(3)征用土地(4)法律宣布

3.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方式

1、有偿取得方式:使用权的出让、转让、作价入股、出租(有偿有限期)

2、无偿取得方式: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

3、依法承包经营取得: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4、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或渔业生产。

4.哪些情况下,可以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在下列情形之一,可以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①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

②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③经批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连续两年未使用的;

④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

⑤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⑥因单位撤消、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

⑦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5.土地使用权出让可以采用哪些方式?

①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②招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③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6.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的特征

①受让主体的广泛性

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但国有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改变。

②有偿性

这是相对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供地方式而言的。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平等、自愿、有偿。

③计划性

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规划。

7.按用途不同,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各为多少年?

居住用地七十年;工业用地五十年;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五十年;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四十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8.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特点

①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一方(出让方)是特定的主体,出让土地必须按法定的程序进行。

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受制于国家宏观调控、总量控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

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属于附意合同,即一方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需要依附对方的意思表示的一种合同。

9.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特征

①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之间进行的民事活动。

②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只是转让一定年限(有效出让年限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所有权仍属于国家。

③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原受让人同时转让了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新的受让人成为出让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新的承受者。

④土地使用权与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在转让时不可分离。

10.土地使用权出租的特征

1、土地使用权出租也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土地使用权出租是出租人在保留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把部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

3、出租地块必须是合法取得且法律允许出租地块。

4、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仍需继续履行出让合同规定的义务。

5、土地使用权出租主体(出租人)是通过出让或转让而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受让人,不同于土地所有人—国家。

6、土地使用权出租,必须将出租土地上的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连同土地使用权一并出租。

11.抵押积极作用,抵押登记,抵押合同的特点

积极作用:

债务人(土地使用权人)一方面通过抵押权的设立取得所需资金,另一方面无须转移占有供担保的土地,债务人可以继续对土地在开发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得以发挥土地的双重效用。

债权人土地不转移占有,既免除了对抵押地块的责任,又在债务人到期未能履行债务时,获得对土地的处分权,发挥抵押权的担保作用而获得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的权利。

1、抵押权的设立与登记。设立土地使用权抵押,抵押双方当事人应签定抵押合同,并依照规定办理抵押登记。

2、抵押权实现后登记。包括三方面

①抵押权因债务如期履行或者其他原因使抵押权归于消灭的注销登记

②因处分土地使用权而取得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的过户登记。

③以划拨土地使用权设定的抵押权,处分土地使用权时,应补办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

抵押合同的特征

①抵押合同是从属合同,附属于以担保债务为内容的主合同,随主合同的成立而成立,随主合同的消灭而消灭。

②土地使用权抵押合同只能由土地使用权人与债权人签定。

③抵押合同是抵押权的设定行为,直接导致抵押行为的产生,是抵押权成立的要件之一。

④抵押合同经有权的登记机关登记而生效,其有效期限为抵押登记3个月至出让合同规定的最后使用日止。抵押权的实现期限应以转让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最后使用日为限。

12.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取得途径

①依法承包经营取得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

③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④依法用作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⑤其他方式取得

13.什么叫土地征收,土地征收的特征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收过程,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

土地征收的特征

(1)土地征收的公益性(2)土地征收的强制性

(3)土地征收的有偿性(4)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

14.农用地征收的审批权限、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限

1、土地征收需国务院批准的:

征收基本农田;

征收基本农田以外耕地超过35公顷;

征收其它土地超过70公顷。

2、数量低于国务院批准的三类土地征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限

(1)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的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其它城市以及国务院制定的其它城市扩张用地

15.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哪些

(1)土地补偿费(2)安置补助费(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4)青苗费(4)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16.土地可以转让吗?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所有权是不能转让的,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法律规定,以下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

(1)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并符合下列条件的:1、按照出让合同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2、按照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属于房屋建设工程的,完成开发投资总额的25%以上,属于成片开发土地,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条件;转让土地时房屋已经建成的,还应当持有房屋所有权证书。

(2)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符合下列条件的,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其划拨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①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②领有国有土地使用证;③具有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合法的产权证明;

④按规定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并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六章

1.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②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③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

2、土地报酬的递减律,边际报酬(Marginal Product)

土地报酬递减律是指在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终将出现减少,及至负增长的普遍现象。

边际报酬(Marginal Product):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资源所增加总产量的数额,即是变动因素增加时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率,故边际产量就数学形式而言,可视为生产函数的一级导数。MP = △TP / △L

2、什么是地租,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

地租: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并且以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条件。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他的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入。一切地租都是剩余

价值的转化形式。根据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地租可区分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①级差地租:利用生产条件较好的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地租,叫做级差地租。它是土地价格高低的原因。级差地租分成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I 是土地所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高低差异的土地价格,即位置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II则是对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的差别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②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所有权要求使用者支付给他一定量的经济补偿,无论土地质量的优劣,它是土地价格存在的根源。

③垄断地租:指因垄断了某些自然条件特别有利的土地,在该土地上能生产稀有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能提供一个垄断价格,从而带来了一个相当大的超额利润。

3.土地价格形成的特点

ⅰ、土地价格是一种权益价格(土地买卖实质上是一种财产权利而不是财产实体的买卖)。

ⅱ、土地价格不完全由生产成本所决定(土地是一类自然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ⅲ、土地价格具有增值性(建筑物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磨损,但土地不会,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导致土地供应的有限性,故有明显的增值性)。ⅳ、地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市场是一类典型的不完全市场)。

4.地价的控制因素

ⅰ、总体因素(宏观因素):对广泛地区地价的高低的影响因素。如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状况、社会安定状况、土地政策、土地投机等。

ⅱ、区域因素:对某地区地价高低有影响的因素。如区位、交通条件、经济繁荣程度、人口密度、治安状况、环境质量等。

ⅲ、个别因素(微观因素):宗地的面积形状、区域中微观区位、宗地的环境质量、宗地的市政设施条件、城市规划限制等。

5.什么是基准地价及其控制因素

基准地价:是土地管理部门或土地估价委员会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各种用地类型的效益状况或市场交易状况,在不同的土地级别或均质地域上分别评定的商业、住宅、工业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使用权单位面积平均价格。

7.农用地应包括哪些地类?

农用地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8.耕地利用的特点,林地利用的特点

(一)耕地利用的特征

①利用周期较短②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我国耕地仅占国土的13.7%)③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在陆地上生产力仅次于热带雨林)④具有永续利用性能(二)林地利用的特点

1、利用周期较长

2、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3、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利用方式较粗放

4、多为综合性利用

(三)养殖水面利用的特点 1、利用的综合性2、利用的不稳定性

9.什么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是指包括耕地数量、质量以及农业科技、资金和经营管理等多元要素所决定的区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该包括耕

地的数量平衡、质量平衡、需求平衡、区际平衡、生态平衡和时间平衡六个方面。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用地单位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10.什么是基本农田?哪些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严格管理?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率: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

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包括:

①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②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③蔬菜生产基地;

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11.农用地保护的重点工作?

(1)保持耕地总量相对稳定。通过实施非农建设用地“占一补一”,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耕地总量相对稳定的目标。

(2)保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法划定后,除特殊情况须经国务院批准外,人后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保护区内的耕地,也不得改变保护区的界限。

(3)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耕地的质量通常表现为耕地的肥力和位置。

(4)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改变粗放的用地模式。耕地利用集约度是指每单位耕地面积上所投劳力、资本(含科技)的多少。

(5)建立耕地预警系统。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提出防范措施。

12.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建设用地有序扩张的辨别标准是什么?

一、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 1、建设用地利用的非生态性 2、建设用地位置的特别重要性 3、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性 4、建设用地的稳定性 5、建设用地的扩张性

二、判别指标主要有: (1)建设占用土地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建设占用土地是否符合小城镇规划; (3)建设占用土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 (4)建设占用土地是否符合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13.如何有序引导建设用地的扩张?

1、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以供给引导需求;

2、大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3、逐步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

15.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手段。

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主要有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土地调控。

第七章

1.城市土地市场的结构体系内容

1、城市土地市场类型结构

(1)城市各类用地市场(2)城市土地产权市场

2、城市土地市场层次结构

①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主要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它由国家---代表国家的城镇政府垄断

②城市土地二级市场,即土地使用权转让权市场,它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3、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

(1)城市土地市场主体组织(产权独立、自主进行市场决策和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

(2)城市土地市场中介组织。

(3)城市土地市场调控组织(政府)

2.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辩证关系

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包括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一方面,从市场机制对宏观调控的作用来看,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必须以市场为依据,并在市场运行中进行检验和纠正,才能提高其科学性;政府宏观调控意图通过市场机制来贯彻,调控目标要在市场运行中实现。另一方面,从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看,国有宏观调控为市场运行导航,规定市场的发展方向,克服市场机制在利益关系上的局限性和调解活动中的短期性行为;宏观调控还可以完善市场运行条件,为市场机制发挥积极功能提供必要的前提。

3.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市场管理

1、土地市场本身的特性

①土地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人类进行各项生产、消费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条件;土地的利用具有巨大的社会性。

②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在土地市场上流转的不是土地自身,而是土地产权,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必须在国家法律确认和保护下才能充分实现。

③土地具有报纸并不断增值的特性,土地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具有更大的投机性。

2、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①土地开发和供给存在盲目性

②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

③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4.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1、城市土地市场的宏观管理:国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和长远目标出发,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市场的供需管理和城市土地市场的价格管理。

2、城市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程序进行管理。

5.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调控机制

(1)对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 S1h > D1h )的调控

现象:①城市土地大量闲置,城市土地利用率下降。

②耕地大量减少,危及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

措施:①控制城市土地增量供给,稳定S1h 。具体包括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农地特别是耕地的价格;建立耕地用途管制制度。

②刺激开发公司开发闲置的城市土地,使D1h 增大。具体包括对城市土地价格

实行“最高限价”管制;开征城市土地闲置税并逐步提高其征收标准。

(2)对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 S1h <D1h )的调控

现象:①造成环境效益低下,城市公共用地短缺。

②导致S2h <D2h ,使生产和生活用房短缺。

措施:只能调控供给一方使S1h增大,不能抑制D1h 。具体包括建立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及时修编和适度扩大规划限额;在新编规划范围内,适时、适度降低农地价格,使S1h有计划地增加。

(3)对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S2h >D2h)的调控

现象:房地产大量空置

措施:①控制S2h进一步增大的趋势,控制一级市场增量供给;

②刺激居民对商品住房的需求,具体包括适度降低商品房价格;提高居民的收入(4)对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的调控 S2h < D2h

现象: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

措施:一种原因是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而导致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采取(2)中论述。另一原因是房价偏低,则采取①刺激开发公司的开发行为。②抑制购买者的购买行为。具体包括政府放松对土地价格管制,使房价随行就市;适度降低土地开发贷款利率,提高购房贷款利率。

6.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主要内容(“三维立体结构”)

(一)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方向。

调控的方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选择调控的目标。当土地市场处于萧条阶段时,目标是增加有效需求;当处于过热阶段时,目标是降低发展速度。

②确定调控措施的作用方向。两类措施:一类是刺激土地市场发展的措施;另一类是抑制土地市场发展的措施。

(二)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时间

调控时机和调控时限

①准确掌握土地市场运行的状态和变化趋势

②由于供需调控决策时间和调控效应滞后性的存在,必须尽早发现土地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超前采取调控措施。

③密切注意调控效应的强弱,及时修正调控手段,调整调控力度。

(三)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力度

决定调控力度要考虑如下因素:

①土地经济波动的幅度;②调控手段从使用到产生效应的滞后时间;③调控效应惯性大小;④调控环境

7.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的政策工具

(一)发展计划和规划

1、发展计划

一般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年度计划主要有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或年度土地出让计划)和年度信贷投放计划。政府作为惟一的土地供应者,合理确定每年各类土地供应数量和投放时机对城市市场供求平衡有直接影响。政府对信贷资金的投量和投向只能通过间接调控来实现。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

①确定了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量的控制指标,制约着城市土地市场上的土地

供给总量。

②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了土地用途,土地用途的转变受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制约。

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2)城市规划对具体土地和房地产项目的控制

①用地使用控制,包括用地性质、用地面积、位置、边界范围等。

②建筑控制,包括建筑类型、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③环境容量控制,包括人口密度、绿地率、空地率等。

④设施配套控制,即对地上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提出定量配置要求。

⑤形体景观控制。

(二)财政政策

1、地租政策(土地出让金或年租金的升降);

2、税收政策(增减各种税赋)

3、财政投资政策(对主导产业或不同地区采取财政投资的倾斜政策)

(三)金融政策 1、直接调控;2、间接调控

8.土地收购储备操作程序

1、土地收购:主要包括土地征收、土地收回、土地置换和土地购买。

2、土地储备:包括对收购土地的开发开发和再开发、土地的储备和进入市场前的经营管理)

3、土地供应(招标拍卖、招标和挂牌等出让)

11.土地市场微观管理的内容

(一) 对土地市场客体的管理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客体主要是指土地及土地产权,对土地市场客体的管理主要是限制允许进入市场的土地产权范围。我国城市土地所有权不能进入市场。在城镇(包括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只允许国有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

(二) 对土地市场主体的资质审查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人只能是国家。

土地使用权转让人可以是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境内外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土地使用权的受让人的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

(三) 对土地使交易程序的规范

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

(四) 土地市场的中介管理

①对土地中介服务企业与个人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

②对土地中介服务企业与个人进行经常性的审查和监督

可能的论述

3.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有效的管理?

答:首先,必须抓紧相关政策的制定。目前国家对集体土地转入建设用地,除了先征用后出让,尚无别的措施,而从当前流转的情况看,其情况复杂,涉及产权界定、收益分配等问题,用政策法规加以引导成为当务之急,待时机成熟,应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其次,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探索流转的经营组织形式村内有两个以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各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有明确的土地界限和范围,并在各自范围内占有、使用土地的,确认村民小组为土地界限和虽未打破村民小

组界限和范围,并在各自范围内占有、使用土地的,确认村民小组为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者。已经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包括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就已经打破村民小组界限但由村农民集体实际使用的土地,以及过去村办企业、村公共设施、公益设施建设使用村民小组的土地,并且在使用时以给与相应补偿或土地调剂的,且承认现状,依法确认为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负责经营、管理。已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过去乡镇企业、乡(镇)公共设施、公益设施建设使用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或村民小组所有土地且在使用时已给予相应补偿或土地调剂的,应依法确认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没有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可由乡(镇)政府负责经营管理。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农用地流转相比要求有比较高的经营组织水平。具体经营组织形式应由土地所有权人决定,有土地所有权人自己实施流转,也可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织或参与相应的经济组织实施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确实需要由村、镇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代为行使土地流转权的,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程序,经村民小组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小组代表同意,自愿委托村或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实施。

再次,理顺流转收益分配关系。充分考虑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和土地投资者收益,对其课征土地增殖税。集体所得收益专款专用,明确用途,主要用于土地的复垦开发和整理以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合理分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土地收益,集体建设用地首次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应由土地所有者和国家分享。由于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中包含了国家投资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产生的土地增值,因此国家(主要是市、县政府)应分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土地收益、但从鼓励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角度考虑,分享比例不宜超过20%。土地使用者原无偿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应由所有者、使用者和国家分享。集体建设用地在流转总的土地收益应归原土地使用者,有增值收益的,应按合同约定与土地所有者分享。

最后,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可依照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进行,经营性用地要补交出让金,宜租赁的应多采用租赁方式,应先征用的要依法进行。并且要重点开展地价评估工作,流转登记工作和流转档案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应在新观念和新机制下运行,因此必须创建一个新制度,使得国有土地流转和集体土地流转能有效地衔接,国家、集体、农民、用地者各得其所,用地管地秩序不乱,现有制度得以平稳过渡,这些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4.简述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改革的建议。答: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区分为农用地使用权和非农用地使用权。

现状:从近年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情况看,流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转包2、租赁3、"四荒”拍卖4、承租转包或返包5、转让6、入股。

存在问题:1、土地产权不明晰,行为主体缺乏农地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足够动力。

2、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

3、土地的保障功能及其弱化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4、农业比较利益低,土地承载负担重。

5、市场中介组织匮乏,流转机制不完善。

对策:1、赋予农民长期而又稳定的土地使用权。2、将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明确界定为农民按份共有制。3、明确界定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4、充分尊重农地使用权人的意见。5、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6、突破现行的政策和法律。7、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制度。

5.你认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革?

答:土地征收制度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规范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的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的建立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用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土地征收制度自身的一些问题逐渐突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1) 土地征收规范缺失,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2)土地征收补偿对被征收者保护不力,修改后的相关法律依然不尽合理;

3)土地征收执行程序不严格,违法现象严重;

4)土地补偿费支付不到位,安置不落实,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没有保障;

5)贪污现象严重、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由于征地的决定权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加上土地审批权重利大,极易滋生贪污,土地审批领域已经成为贪污的重灾区。改革措施:

1) 转变政府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充分认识对集体土地征收所涉及的农民利益问题,是尊重和保护农民基本的合法权益问题。因此,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来搞所谓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2)改革和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首先是严格区分公益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征收补偿体系;最后是要适当提高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3)改革和完善土地征收的程序:一是对申请用地单位公开,使其了解和知悉行政程序的进行以相应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二是对被征收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公开,使其了解征收行为对自身权益影响的程度并提出合理的补偿或救济请求,三是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遏止不良行政。

4)完善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制度: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应当加强规划、严格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建设用地,要优先利用荒地、非农业用地,尽量不占用耕地;要优先利用劣质土地,尽量不占用优质土地。加大土地监察和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制止乱占耕地、滥用土地的行为。对在土地征收中出现的贪污问题,应该严肃处理,加大对土地征收中违法乱纪现象的打击力度。

选择题

1、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______两部分工作。 C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土地条件调查

C.地籍测量

2、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级地类共有______个。 C

A.10

B.6

C.12

D.7

3、土地权属调查的内容包括: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和______调查,以及土地使用状况调查。 A A.界址认定 B.权源 C.权属性质 D.土地面积

4、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中的"土地位置"是指土地的______。C

A.座落

B.四至

C.座落和四至

D.土地所处地段的优劣

5. 地籍在我国历史悠久, 古代主要为政府登记土地作为( ) 的簿册。A

A. 征收田赋依据

B. 征税登记

C. 课税对象

D. 课税对象登记

6.国家对各项地籍管理工作所做的各项规范化政策、法律规定称()。D

A.地籍调查规程 B.土地登记规则

C.土地确权规定 D.地籍制度

7.地籍管理是国家为获得()而采取的一系列地政措施。C

A.地籍图片 B.地籍卡

C.地籍资料 D.地籍表册

8.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地类应确定为()。C

A.旱地 B.水浇地

C.望天田 D.灌溉水田

9. 初始权属调查是调查人员对( )某一行政辖区内申请登记的全部宗地进行全面现场调查, 以核实宗地的权属 , 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C

A. 村及村以上

B. 乡及乡以上

C. 县及县以上 D 省及省以上

10. 初始地籍调查时, 调查人员应将每一宗地勾绘到工作用图上, 并对街道或地籍街坊按( ) 顺序统一预编宗地号。D

A. 从西到东、从南到北

B.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C. 从东到西、从北到南

D. 从西到东、从北到南

11.下列( )内容不属于初始地籍测量。B

A.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B.界址调查

C.面积量算 D.界址点测量

12.地籍测量的核心是( )。C

A. GPS控制测量 B.面积汇总统计

C.地籍细部测量 D.绘制宗地图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D. 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

3.初始土地登记又称______。

A.变更土地登记 B.经常土地登记

C.土地总登记 D.首次取得土地的登记

4.土地登记发证必须达到三条标准,即___。

A.合法、合理、合情B.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 C.进行了权属调查和面积丈量,且四邻签字认可. D.权属合法、等级价格适当、面积合乎规定.

1、在土地登记公开查询中,“土地登记结果”一般指().ABD

A宗地图 B地籍调查表和地籍图

C土地归档卡 D土地登记卡 E土地权利证书

2、根据《土地登记规则》第二条规定,变更土地登记包括()。ABCD

A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设定登记

B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变更登记

C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D注销土地登记 E土地总登记

3、目前我国的土地证书主要有()。BCDE

A《国有土地所有证》 B《国有土地使有证》

C《集体土地所有证》 D《集体土地使有证》

E《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4、A与B两村境内各有一宗属于对方的飞地,为了便于耕作,现决定交换该两宗土地,申请人申请土地变更登记时应提交的权属证明文件包括()。ACD A原《集体土地所有证》

B原《集体土地使用证》

C农用地交换调整协议

D农用地交换调整批准文件

E集体土地使用权转移协议和批准文件

5、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后,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用途的。应征得出让方同意并经()批准。CE

A县、市人民政府 B省级人民政府

C土地行政管理部门 D建设主管部门

E城市规划部门

1、土地市场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在时间上呈现 _________。A

A、阶段性;

B、连续性;

C、间断性;

D、发展性。

2、城市土地__________ 是一种竞争性市场。B

A、一级市场;

B、二级市场;

C、各类用地市场;

D、产权市场。

3、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包括______ 和宏观调控机制。C

A、供需机制;

B、竞争机制;

C、市场机制;

D、价格机制。

4、城市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重点,就是对城市土地____D_____ 的供需和价格进行管理。

A、二级市场;

B、各类用地市场;

C、产权市场;

D、一级市场。

6、_____B__说明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城市内没有未开发的闲置土地。

B

A、S1h>D1h ;

B、S1h<D1h ;

C、S2h>D2h ;

D、S2h<D2h。

7、 ________说明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的土地未脱售而空置。C

A、S1h>D1h ;

B、S1h<D1h ;

C、S2h>D2h ;

D、S2h<D2h。

多项选择题

1、我国城市土地二级市场主要存在四种交易方式____ 。BCDE

A、拍卖;

B、转让;

C、转租;

D、抵押;

E、入股。

2、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即失衡有四种情况:______ 。ABCD

A、S1h>D1h ;

B、S1h<D1h ;

C、S2h>D2h ;

D、S2h<D2h;

E、S1h=D2h。

3、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三维立体结构”是指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______ 。CDE

A、数量;

B、质量;

C、方向;

D、时间;

E、力度。

4、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的政策工具有_______: ABCDE。

A、发展计划和规划;

B、财政政策;

C、地租政策;

D、税收政策;

E、金融政策。

5、在选择地价监测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ABCDE

A、土地面积;

B、地块形状;

C、土地权利状况;

D、土地开发程度;

E、临街状况。

6、土地使用权转让程序是: ________。 ABCDE

A、申请;

B、批准;

C、签约;

D、公证;

E、登记。

1、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土地所有权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AC A.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B.宅基地属于农民个体所有

C.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D.自留山、自留地属于全民所有

2、沙河乡柳树村内有乡办企业一家,村办林场一片。村内的耕地,过去由生产队集体耕种,以后生产队改为组,由各级发包给本组的农户。依照法律规定,以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应如何确定?D

A.所有这些土地都归沙河乡所有

B.乡办企业用地和林场土地归沙河乡所有,耕地归各组所有

C.林场土地归柳树村所有,其余土地归沙河乡所有

D.乡办企业用地归沙河乡所有,林场土地归柳材村所有,耕地归各组所有

3、下列各种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中,哪些属于有偿取得的方式?AD

A.通过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取得

B.通过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取得

C.通过划拨土地取得

D.通过复垦土地取得

4、个人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应由哪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并确认使用权?D

A.乡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C.乡级以上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5、甲企业欲将其房屋一幢转让给乙企业。下列有关土使用权转移的方式中,哪些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ABD

A.当事人之间直接进行土地使用证交付

B.当事人之间直接进行土地使用证交付,并到公证机关公证

C.到土地部门备案,并在土地使用证上作变更记载

D.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并更换土地使用证

6、甲企业将其房屋一幢转让与乙企业,由此发生的土地使用权转移,应通过何种方式实现? D

A.当事人之间进行土地使用证交付。

B.当事人之间进行土地使用证交付,并经公证机关公证

C.到土地管理部门备案,并在土地使用证上作变更记载

D.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并更换土地使用证

7、乙公司将其所拥有的一块土地使用权转让给甲公司,甲公司支付了转让费,不久,乙公司就同一块土地又与丙公司签订了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并协助丙公司办理了土地使用权过户登记手续。现在甲公司和丙公司对土地使用权归属发生争议,双方诉至法院。对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

A.甲公司拥有这份土地的使用权

B.丙公司拥有这份土地的使用权

C.甲乙公司之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合法的,而乙丙公司之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合法

D.甲公司有权依《经济合同法》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8、在下列哪些情况下,政府可以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A.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因资金困难无力偿债,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CD

B.原用地单位系国有企业,现已通过股份制改造,被一家私营企业控股

C.县政府超越批准权限,将一片农用地批给某外商用于建设别墅区

D.某工厂的自用铁路,因该厂转产,长期弃置失修,现已经核准报废

9、红石村的土地被国家征用后,因使用单位违法用地,被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县政府决定将这块土地确定给红石村农民耕种。县政府李科长在向红石村村民宣布政策时,有以下一些说法,其中哪些符合法律的规定?ABC 10、A."这块土地由你们耕种,但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

B."耕种期间,不能在这块土地上建房。也不能种植多年生作物。"

C."国家需要使用这块土地时,应当随时交还。"

D."国家需要交还时,土地上的青苗不给补偿。"

11、房地产开发公司预售商品应当具备的条件是:ABCD

A.已交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

B.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C.按提供预告的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并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支付日期

D.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管理学试卷

土地管理学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 题纸相应的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1.5分,共18分) 1. 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______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2.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 A. 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 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 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 _______ 登 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 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4. 土地调查可分为 _____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 C.土地条件 调查 D.以上都 对 5. 地籍调查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 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 ________ A. 有权无偿收回权 B. 有优先购买权 C. 对双方进行处罚,并令其按正常价格交易 D. 无权干涉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 A. 初始地籍调查 C.农村地籍调查 6. 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并代表 A.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7. “GIS ”的全称是 _____ A. 土地信息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B. 变更地籍调查 D.地籍测量 ____ 颁发。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以上答案都不对 B. 全球定位系统 D.以上都不对 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整理)地籍管理学试题1.

(一)判断题 1.在地籍管理中形成的野外调查、测量或勘丈的记录,计算数据和成果检查验收、技术鉴定材料,以及土地权属调查、台账、证明文据、协议书、原由书、仲裁书和存根等,都要整理归档。() 2.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3.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4.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5.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6.我国土地登记的分区主要是按自然区划分管辖区的。() 7.土地登记按其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日常土地登记两种形式。() 8.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9.变更土地登记的连续性是由于一宗地的变更,会涉及周围众多宗地的变化,当一宗地进行变更登记时,相邻宗地土地登记资料中的四至说明等相关内容必须随之变更。() 10.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置、界线、权属和使用状况等调查。() 11.村庄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集体单位用地和个人的宅基地均拥有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12.土地登记只对国有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 13.土地登记的审核批准,是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登记人员的调查结果和审核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4.地籍资料是地籍档案的前身和来源,地籍档案是地籍资料的归宿。() 15.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地籍档案同其他土地管理档案一起应分别由国务院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业务上受国家和地方县级以上同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 16.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的规定,地籍档案与其他各类土地管理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三种。() 17.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保存价值的鉴定。() 18.地籍档案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地籍资料的标准化和案卷组织的标准化两方面的内容。() 19、我国个人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权。(√ ) 20、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在抵押期间的地上新增建构筑物也随之抵押。( ×) 21、地籍管理是指国家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 22、土地登记可分为变更登记和总登记。(× ) 2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决定的,报上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 24、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 2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仍为集体所有。(× ) 26、土地初始登记的通告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 27、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

土地管理学考试复习题

土地:是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地籍管理: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亦称地籍工作。 可持续土地利用: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又不会构成危害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味着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对土地的需求。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价格:是在土买卖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其实质是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简述土地价格评估的方法。 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成本估价法、剩余法。 如何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明确评价目的,选择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无量纲化,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指数测算,评价成果整理与分析。 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特点。 (1)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2)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3)土地利用的集约性(4)区位选择的重要性(5)无限性与再生性(6)空间性与实体性 简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利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种强制性的管理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用地矛盾,落实土地利用总体效率最大化,消除土地利用负外部性影响,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用途分区和管理规划:地域分区是指依据规划区域的自然条件规律、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与布局的分区方法。用地分区是指依据土地适宜性特点,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确定土地利用未来方向的分区方法。土地用途管制实施过程中实行土地用途变更规划许可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的动态调整。土地用途变更是指土地利用从一种现状用途转变为另一种用途的过程。 论述土地权利登记的法律依据、内容和程序。 土地登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完整版)土地管理学试卷5

土地管理学试卷5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或多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1.5分,共15分) 1.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的购买价格。 A.土地 B.土地所有权 C. 土地权利和收益 D.土地使用权 2.权重是指。 A.权利的重要性 B.评价因素对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 C. 小于1的数字 D.大于1的数字 E.等于1的数字 3.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 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 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5.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6.土地管理的核心是。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利用管理 D.土地市场管理 7.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中的“分摊面积”是指土地使用者在面积中应分摊的面积。 A.共有使用权 B.土地使用 C.土地所有 D.建筑总 8.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非耕地35hm2的,其审批部门是。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市人民政府 D.所在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9.外商投资企业用地方式取得。 A.必须通过出让 B.可通过划拨 C.必须通过划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在城市人口(指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下同)为100万以上的城市,每征用1公顷菜地,缴纳: A.105000~150000元;B.75000~105000元; C.45000~75000元;D.50000~80000元。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包括: A.土地市场主体组织B.土地市场行政组织C.土地市场中介组织D.土地市场调控组织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学 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习题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 填空题 1. 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指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2. 功能和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几个方面。 3. 为生产三要素,尤以土地与劳动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4.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是 产资料,另一方面还是土地关系的客体。 5. 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 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7. 理。

8.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 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 9.土地管理的原则: 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原则;3. 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10 11.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成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对集中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并对它们的职能作了相应的调整。 12.土地管理的方法有 二. 名词解释 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4.▲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市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1: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称为() 1.城市性质 2.城市规模 3.城市职能 4.城市类型 2: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最常用的指标是()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人口收入水平 3.城市劳动力构成 4.城市人口教育水平 3: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和合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指标是() 1.自然条件 2.城市设施 3.国民收入 4.社会经济效益 4:市政职能的客体是()

1.城市人民政府 2.市民 3.城市公共事务 4.市民生活 5: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 1.低度城市化 2.过度城市化 3.过量城市化 4.积极性城市化 6: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1.市人大 2.市政府 3.市委 4.市政协 7:城市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进行管理称为() 1.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 2.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 3.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

4.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8: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称为() 1.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3.功能社区 4.公共社区 9: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1.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2.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3.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4.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10: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被称为() 1.积极型城市 2.消极型城市 3.向心型城市 4.离心型城市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管理学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作业 1、简述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的涵义。 答: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表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谁应当享有土地所有权及其责、权、利。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基本上属于两大类型: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所有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表现,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收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土地所有权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简述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的区别和管理。 答:一、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权分两种:一是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有偿让与用地单位使用。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以协议方式出让、以招标方式出让、以拍卖方式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基本形式有出售、交换与赠与。 土地使用权的特征: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之间进行的民事活动。2)土地使用权转让只是转让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所有权仍属于国家。3)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原受让人同时转让了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新的受让人成为出让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新的承受者。4)土地使用权与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在转让时不可分离。 三、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它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租的特征:1)土地使用权出租与土地使用权转让一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2)土地使用权出租是出租人在保留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把部分土地使用权能租赁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不发生作为物权的整个的转移。3)出租地块必须是合法取得且法律允许出租的地块。4)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仍需要继续履行出让合同规定的任务。5)土地使用权出租主体是通过出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