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面复习重难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面复习重难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面复习重、难点总结(二十一级二班专属)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1.中国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无寒带

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中国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

(二)有利于对外交往与合作,还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3.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与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领水面积约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相邻的国家有十四个,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4.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我国领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南: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5.海南省跨经度最广,南海诸岛都属于海南。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

6.我国省级行政区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34个省级行政区2个特区

23个省

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北京市京北京湖南省湘长沙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3.黑河—腾冲一线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4.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密集,西部稀疏。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地形平坦。(东部人口密集的原因)

5.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

人口密度最少的是西藏。

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广东。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

2.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共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3.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也较多。

4.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5.汉族的分部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6.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7.主要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云南省)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1.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以上

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2000米左右,局部低于500

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使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

3.河流从高一阶梯流向低一阶梯时,落差极大,水能丰富,可以利用水能发电。

4.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交通的影响:对东西方交通不利,使许多大河东流,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

5.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内蒙古高原:平坦无垠(呼伦贝尔大草原、三河牛、三河马)

地形复杂多样青藏高原:冰雪广布

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山脉西侧东侧

横断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巫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太行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山脉北侧南侧

天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

6.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阻碍了经济发展。

7.山地自然灾害多,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0°分界线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

南北方界线

秦岭、淮河一带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年降水量八百毫米分界线

结冰河流与不结冰河流分界线

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的分界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

1.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而且气温由南向北降低。

(二)最低温在漠河,最高温在海口。

2.我国夏季平均气温:

(一)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二)最低温在青藏高原,最高温在吐鲁番。

3.活动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气候,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4.热带一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两熟;暖温带两年三熟;中温带一年一熟。

5.暖温带适合种苹果、梨;亚热带适合种柑橘;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6.南方主食是米饭(水稻),北方指数是面食(小麦)。

7.东西干湿的差异: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9.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共分为湿润地区(森林)、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区(草原)、干旱地区(荒漠)。

10.东部地区以耕作业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11.在南方湿润地区,以水田为主;在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

12.季风气候显着

(一)除青藏高原以外,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二)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非季风区降水很难达到,降水稀少。

(三)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受夏季风影响的强弱。

(四)影响我国的冬季风,来自北方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为主)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太平洋、印度洋,以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为主。

(五)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就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这种雨称为锋面雨。(梅雨季节)

(六)中国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雨热同期)

13.气候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吐鲁番):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少。

温带季风气候(漠河):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海口):终年炎热,降雨分旱雨两季。

地形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藓地衣—永久积雪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1.内流河是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所在区域被称为内流区,位于内流区的湖泊称为内流湖,基本为咸水湖。

2.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区域被称为外流区,位于外流区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基本为淡水湖。

3.中国第一大湖泊是青海湖,世界第一大湖泊是苏必利尔湖。

4.中国最大内流河是塔里木河,世界最大内流河是伏尔加河。

5.额尔齐斯河(鄂毕河)最终注入北冰洋,黑龙江(阿穆尔河)最终注入鄂霍茨克海。

6.黑龙江汛期短(结冰期长),珠江汛期长。

7.上游流速大于下流。

8.长江、黄河流域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9.越往南,汛期开始得越早,结束得越晚。

10.黄河

(一)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利用上游水能发电;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黄河源头还是民族的象征、发源;也可以发展旅游。(二)根治黄河泥沙含量大的问题: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三)黄河的主要问题:上游干旱,荒漠化严重(“南水北调”);凌汛;水土流失,在下游形成地上河。

(四)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所以没有支流,流域面积小。

(五)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六)黄河的主要支流有从祁连山发源来的湟水;山西发源来的汾河和流经黄土高原的渭河(靠近秦岭)。

(七)黄河在孟津处有着名的小浪底和三门峡水电站,在龙羊峡附近有许多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11.长江

(一)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二)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线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线是湖口。

(三)着名的三峡就建在宜昌附近,自西向东依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四)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但因为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

(五)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成为荆江,河流弯曲,泥沙淤积严重,有高高的大坝。荆江被称为“九曲回肠”,治理方法有修建荆江大堤和截弯取直工程。

(六)长江有大小支流3600多条,通航河道700余条。干支流通航里程近八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可绕地球两圈。

(七)长江支流众多,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都是自然资源。

2.木材不是自然资源,森林是自然资源。钢材不是自然资源,矿产是自然资源。

3.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使用的,属可再生资源,其他的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4.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使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6.垃圾分类回收既节约了资源,又改善了环境。

第二节土地资源

1.

林地—山地—林业

土地类型草地—高原—畜牧业 耕地—平原—农业(种植业) 建设用地—平原—服务业、工业

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3.我国土地资源的优点为总量大,类型全。

4.人均占有量少

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的缺点土地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水土搭配不合理 破坏、污染严重 5.

6.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

7.针对我国土地利用问题,我国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8.全国土地日为6月25日。

9.小鸟的悲哀:乱砍滥伐,破坏林地(森林资源)。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破坏草地。飞来的山峰: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减少。

第二节水资源

1.水是一种重要资源,水资源是有限的。

2.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仅占2.5%。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3.世界上将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将3月22日至28日定为“中国水周”。

4.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可供应量继续呈下降趋势。

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一)时间:降水夏秋多,冬春少。(夏季风温暖湿润,冬季风寒冷干燥)河流水量南多北少,西北更少。

解决方法:修水库

(三)空间:我国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解决方法: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调到我国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人们把交通运输形象的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运输分为: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

3.交通运输网线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4.我国铁路干线图

5.我国铁路干线三横五纵,其中三横为: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五纵为: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城—成昆线。

第二、三节图库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1.中国的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 3.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4.中国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 )。 最南端:南海的男少群岛中的曾母暗沙,(3°N )。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14个陆上邻国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5.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台湾海峡属东海 6.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广东省。 中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西藏自治区。 中国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最西端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省、海南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各省市轮廓图及省会城市所在位置请参见课本图1,7)

地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地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 (1)例证法。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我

八年级上册地理识图提要

一、政区图 识记要求(34个省、行政中心、临海4个: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①省级行政区 东北3: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北部边疆1:内蒙古(呼和浩特) 黄河中下游发6:河北(石家庄) 河南(郑州)、山西(太原) 山东(济南) 北京、天津 长江中下游7: 湖北(武汉)湖南(长沙) 江西(南昌)安徽(合肥) 浙江(杭州)江苏(南京) 上海 南部沿海7:广东(广州) 广西(南宁)、福建(福州) 海南(海口)台湾(台北)、香港、澳门 西南5: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 西藏(拉萨)、重庆 西北5:陕西(西安)、甘肃(兰州)、青海(西宁) 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 ②邻国(看书P7图,注意: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 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二、几个重要的省的轮廓,常考(一定要记下、省名、简称、行政中心) 三、主要的地形 识记要求(高原、平原、盆地、山脉) 1、四大高原 青藏、内蒙古、黄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 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盆地 3、平原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 4、山脉 东西走向 ①天山-②阴山、③昆仑山-④秦岭、⑤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⑥大兴安岭-⑦太行山-⑧巫山-⑨雪峰山 ⑩长白山-○ 11武夷山、○12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13横断山 四、黄河图 ①源头:(青海)巴颜喀拉山 _______班 姓名: ____________ 阿尔泰山 祁连山

流入:(山东)渤海 ②上中下游分界: (内蒙古)河口 (河南)孟津 ③支流:渭河、汾河 ④流经地形区:青藏、内蒙古、 黄土、华北平原 ⑤水电站: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 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 五、长江图 ①源头:(青海)唐古拉山 流入:(上海)东海 ②上中下游分界: (湖北)宜昌 (江西)湖口 ③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 ④流经地形区:青藏、云贵高 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 平原 ⑤湖泊:洞庭湖、鄱阳湖水库:丹江口 ⑥水电站:二滩、三峡、葛洲坝、五强溪 ⑦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六、中国铁路 (一)三横:①京包-包兰线 E ②陇海-兰新线 F 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G 五纵:①京沪线A②京九线 B ③京哈-京广线C④焦柳线 D ⑤宝成-成昆线H (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M (三)主要铁路枢纽:北京(京哈、京包、京广、京九、京沪)郑州(京广、陇海)株洲(京广、浙赣、湘黔) 兰州(包兰、兰新、陇海) 成都(宝成、成昆)、徐州(京沪、陇海) 七、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见P33图2.15) 八、我国的干温地区图(见P36图2.17) 九、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见P39图2.21) 十、气温和降水柱状图(见P40图2.23) 十一、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常考(见P67图3.8) 十二、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见P110图4.25) 十三、辽中南地区(见P111图4.26) 十四、沪宁杭地区(见P112图4.27)

初中八年级地理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地理教学总结

初中八年级地理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地理 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6个班的地理课教学。由于中途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

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

八年级地理工作总结2篇

八年级地理工作总结2篇 这学期我担任八年级整个年级的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八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地理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地理第一至四单元。包括“居民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我希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的初步知识,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并进一步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通过提问我才发现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于是,我通过与各班主任老师、部分学生代表实行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通过上期的期末检测成绩,分析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为他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明年地理学科要参加统考的实际情况,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培养学生的备考意识,并在教学时数、教学进度上提前安排。据此,本学期除完成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任务外,还将组织学生学习下册课本的部分内容,为复习奠定基础。 二、自觉落实教学常规 1、因为自己是一名“非专业”的地理老师,要真正具备相对应的学科教学水平,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平日里,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课堂上,积极引 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水平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课堂学习实效。训练题 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即时予以纠正、指导。这在很大水准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六十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觉得它不是负担,而是一种 责任、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 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因为,作业是与他们最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像《5》班的谭家杭同学,上学期期末地理考试不及格,而本学期他对地理产生了新的兴趣,作业做得认真了,成绩也提升了,每一次测验都在及格以上。这与我对他的激励和“作业交流”是分不开的。在学 生的作业本上我基本上不划“×”,针对错题我或画上一个圆圈,或在 题的旁边划上一个“?”,有时也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 4、除教学随堂评价外,力求适时实行单元形成性检测,以了解学生的 学习效果。虽然有时成绩不尽人意,但我没有放弃希望。因为很多同学不但仅是地理基础薄弱的问题,还有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显然还有些难度。即使如此,我仍然以积 极的心态,坚持培优辅差。且盼望期末有一个好结果。 三、积极参加校本研究 1、自觉实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使用与 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优质课竞赛、教育技术水平大赛 等校本研究活动。虽然自己的水平和水平比不上很多优秀教师,偶尔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并不气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激情飞扬”。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 ,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 ≥T 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 (2)当T S <T 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 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4. 锋面逆温:三. 逆温的利与弊 1. 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 2.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不利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四.专题练习 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 、B 、C 、D 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 3.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 ( )

[ 2006年·江苏] 上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4~6题。 4.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 A. 甲 B. 乙 . 丙 D. 丁 5.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③ D. ⑤⑥ 6. 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 )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1781年,西班牙航海者在图示地区创建洛杉矶镇。这里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在人口不太多时,是宁静、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据此回答7—9题: 7.图中两座山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A .90千米 B .150千米 C .115千米 D .230千米 8.这里经常出现逆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盆(谷)地地形 B .大气层上冷下热 C .人为释放的废热多 D .大气逆辐射作用强 9.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混合物。下列时间最容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是 A .春季早晨 B .夏天中午 C .秋天傍晚 D .冬天晚上 参考下列材料,完成10—12题。 34o 35o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结构图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导读

民族风情:主要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风土民情和服饰 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众多的人口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导读 划分依据:活动积温的多少 气 候 多 样 季 风 显 著 南北气温的差异 空间分布: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气候特征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越向北气温越低 温度带 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降水量与蒸发 量的对比关系) 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 地区和干旱地区) 东西干湿的差异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 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地势和地形 地形 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主要地形区 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地势 三级阶梯 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高原为主 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为主 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 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及高原气候区 影响我国的季风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冬季风 夏季风 雨热同期

河流和湖泊 众 多 的 河 湖 人工河: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内流河:水量小,长度短,多季节性河流。如:塔里木河等 外流河:水量大,长度长 外流区: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区域为外流区。 南方:汛期长,无结冰期。如:长江等 北方:汛期短,有结冰期。如:黄河等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渤海 上、中、下游分界:河口、孟津 上游:湟水、洮河 中游:汾河、渭河 主要支流 概况 黄 河 的 治 理 长 江 的 开 发 奉献 集中在上中游 著名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引黄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 提供水能 忧患 与 治理 水土流失 概况 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发源地:唐古拉山 注入海洋:东海 上、中、下游分界:宜昌、湖口 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 湖泊:洞庭湖、鄱阳湖等 开发 集中在上游河段,可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 主要水利枢纽:葛洲坝、三峡 问题 与 治理 水能宝库 塑造平原:华北平原 旅游开发:壶口瀑布等 决口改道 凌汛、水污染等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加固大堤 黄金水道:宜宾以下四季通航,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治理川江、荆江,疏浚长江航道 航运价值的发挥 洪涝灾害的治理 加强沿江港口建设,提高运输能力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退田还湖、加固堤防 流域 河流 湖泊 外流湖:位于外流区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如:鄱阳湖等 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区域为内流区。 内流湖:位于内流区的湖泊称为内流湖。如:青海湖等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王英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6个班的地理课教学工作。由于班级较多,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 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

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玉树“地震”,火山,嫦娥探月,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

八年级地理学科工作总结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地理学科工作总结 本学期八年级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指导下,我们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分析,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我们承担八年级整个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该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了解了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技能。但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较差,并且地理是小科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我们新任教地理学科,这样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首先,我把上一学年教育教学得失进行一个回顾、归纳,找出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缺憾,避免老问题再次出现;把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发扬,形成具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及间接了解,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为本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把好了脉,明确了本期的教育教学重点。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一堂好课,前提还在于备课的质量好与坏。“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离不开夜以继日的研究教材及学生、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由于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握不足,所以,我经常为了备好一堂课,不厌其烦的问同事,尤其向那些在地理教学中积累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从他们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到图书室查找资料,到网络上查找各种媒体等,为上好一堂课竭尽

所能,付出了许多的精力,也为课堂良好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每次课堂下来,我都有种充实的感觉,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同学们开心的笑容是我最大的鼓励与快乐。 (二)精讲精练抓提高。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了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避免了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四十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没有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深感责任之重,是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作业是与他们最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很少划“×”,对于错题我只是在题的旁边划上“?”,或者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以及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我都不吝笔墨,用鲜红的话语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使之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台阶。期中考试结束后,有些学生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他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改变,变得厌学了。这样作业便成为我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我给了他们更多鼓励的话,也谈到了我得期许,希望他们在期末的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安慰。在最后一次的作业中,我的批语是“现在进入复习阶段,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期末的复习当中,为了自己的梦想加油!”。 (四)地图训练抓能力。学生地理成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高低。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

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图专题练习

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填图训练(一)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在右图中填注中国 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 全称、简称、省会】 格式如下: 四川(川、蜀)成都

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填图训练(二)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在右图相对应的位置 填注中国的主要山脉、 地形区、海洋;并在空 白处默写出我国地势对 我国气候、交通、河流 的影响】

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填图训练(三)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在下面两幅图的方框中填注出中国的温度带的名称以及气候名称】 八年级上册填图训练

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填图训练(四)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在右图的方框或圆圈中 填注出中国主要河流、湖 泊的名称;方框填河流、 圆圈填湖泊】 地理八年级上册填图训练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在下面两幅图中填注出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山 脉、注入地、主要支流、湖泊、上中下的分界点、

主要的水利工程;并在空白处默写出长江与黄河自西向东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填图训练(六)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 J:____________ K:____________ L:____________ M:____________ N:____________ O:____________ P:____________ 【2】铁路枢纽:

2021年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21年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在上学期带过一段时间地理的基础上,我担任八年级整个年级的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八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地理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地理第一至四单元。包括“居民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我希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的初步知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进一步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通过提问我才发现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于是,我通过与各班主任老师老师、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通过上期的期末检测成绩,分析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为他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明年地理学科要参加统考的实际情况,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培养学生的备考意识,并在教学时数、教学进度上提前安排。据此,本学期除完成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任务外,还将___学生学习下册课本的部分内容,为复习奠定基础。 二、自觉落实教学常规 1、由于自己是一名“非专业”的地理老师,要真正具备相应的学 第2页共16页

科教学能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 平日里,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训练题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六十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觉得它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因为,作业是与他们最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像《5》班的谭家杭同学,上学期期末地理考试不及格,而本学期他对地理产生了新的兴趣,作业做得认真了,成绩也提高了,每一次测验都在及格以上。这与我对他的激励和“作业交流”是分不开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基本上不划“_”,针对错题我或画上一个圆圈,或在题的旁边划上一个“?”,有时也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 第3页共16页

八年级地理工作总结(标准版)

八年级地理工作总结(标准版) Through the summary, we can fully and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past work situation, and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 工作总结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MZ-SN-0583

八年级地理工作总结(标准版) 八年级地理工作总结 这学期我担任八年级整个年级的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八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地理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地理第一至四单元。包括“居民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我希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的初步知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进一步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通过提问我才发现学生的地理基

础知识十分薄弱。于是,我通过与各班主任老师、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通过上期的期末检测成绩,分析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为他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明年地理学科要参加统考的实际情况,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培养学生的备考意识,并在教学时数、教学进度上提前安排。据此,本学期除完成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任务外,还将组织学生学习下册课本的部分内容,为复习奠定基础。 二、自觉落实教学常规 1、由于自己是一名“非专业”的地理老师,要真正具备相应的学科教学能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平日里,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八年级上册地理识图题

(3)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因 2、读“南水北调部分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 (2)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 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我国缺水严重的唐诗有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上述诗句中描述的景象出现在( A )。 A 、长江中下游地区 B 、华北平原 C 、云贵高原 D 、东北平原 4、读我国某城市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17—18题: 关于该城市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冬长夏短,气候严寒 B 、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半年 C 、终年炎热干燥 D 、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东部1月等温线图

该城市的气候类型是( C )。 A 、热带雨林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高原山地气候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B 、自然资源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C 、土地、阳光属于可再生资源 D 、应注意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5、读“四川某乡村土地利用景观图”,回答20—21题: 该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 )。 A 、水田 B 、旱地 C 、林地 D 、草地 根据图中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C )。 A 、属于平原地区 B 、年降水量稀少 C 、以水稻种植为主 D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6、读“中国及周边地区略图”,分析回答问题。 (1)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写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四川省。 (2)图中,字母A 是___朝鲜(国家),B 是_俄罗斯__(国家),C 是___印度__(国家)。 (3)图中,数字①是___东海_(海洋), ②是___南海__(海洋)。 (4)图中,甲是__大兴安岭_(山脉), 乙是 天山 (山脉)。 (4)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所在的省区③是___青海省__,其行政中心是__西宁__。 (5)图中,北回归线共穿过了___4个___个省区,其中位置最东的是_台湾_______。 7、读我国“冬、夏季节风向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共12分) (1)受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夏季节盛行风向________(填: 相同或相反),把这种风向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________气候。 (2)据图可知,我国的降水集中在________(季节),其水汽来源于________洋和________ 洋。如果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 (3)冬季,我国盛行________风和________风;如果冬季风活动强烈,容易形成________ (灾害性天气);四川盆地受冬季风影响________(填:大或小),主要原因是_______。 (1)相反、季风 (2)夏季(夏秋);太平洋、印度洋(顺序可交换); 水灾、旱灾(或旱涝灾害) (3)西北风、东北风(顺序可交换); 寒潮、 小、盆地地形阻挡了外部冷空气的入侵 某乡村土地利用景观图

八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八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八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二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为了抓好教学,本 人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课前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督促学 生及时完成作业并复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观点。具体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教学质量,上好每一堂课。为了上好课,我课前做了下 面的工作: 1、今年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第三年,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 提高,我坚持课前阅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 理教育》等书籍。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新课标,根据教 材的特点,如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 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 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重视课堂管理。 做为一名教师,我十分清楚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我深知,有了一 个科学的课堂管理,那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为此,我十分重视课 堂管理,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质量。一般我一进课堂,就以自身饱满 的情绪影响全体学生,使学生们也能以饱满的,高涨的情绪来上的我课,然后抓紧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把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完,把难点 剖析清楚。接下来学生的精力开始涣散了,课堂秩序有些不稳定了, 这时我来个地理小故事或小幽默,改变一下课堂气氛,待学生精力又 集中时,及时把重点,难点巩固。至于简单易懂的知识,我一般是让 学生相互讨论来完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不错。 三、虚心学习,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 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 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多次的听学校各位老师的

八年级地理期末工作总结

八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四个班的地理课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教导处计划、学科组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这批学生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轻视地理学习,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配套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