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及其意识形态研究——以美国2010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66.83 KB
- 文档页数:2
第26卷第6期
2013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Ⅱesp0ndence University VoI|26.N0.6
Jun.2013
认知视角下的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及其意识形态研究
——以美国2010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为例
林晓凤,陈士芳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本丈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美国2010年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和归纳文本中的概念
隐喻,试图勾画出美国政府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构筑。本研究发现,美国政府潜意识地将中国政府比喻成一个专
制独裁、凶猛的形象。在看似公平和客观的人权报告中,美国政府政府运用隐晦的语言表达并通过媒体的传播向外传 达出对中国政府的批判。这提醒读者,报告等公文的语言表达虽不如就职演讲等形象和生动,但也隐藏着隐晦的概念
隐喻表达帮助构筑一定的隐喻义,从而达到作者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识形态;认知;隐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3.O6—059
一、引言 自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1983)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概念隐喻理 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
该理论认为,概念隐喻是用一个经验域的知识和结构去理解另
一个经验域的知识和结构,从本质上说,这是概念系统中跨领 域的投射。因此,人们可以利用概念投射的机制隐喻性地构筑
某一抽象领域的概念,同时又使得语言表达生动有趣而避免了 平铺直叙。众多学者就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各种文本的分
析中,使得概念隐喻的研究得以广泛和深入的运用。如:有的
学者(郑书丽,2006;李英瑞,2012,等)将理论用于分析经济报
道,得出了并购就是联姻(MERGERS ARE MARRIAGE)等概念
隐喻:肖鸿波(2011)、李志明(2011)等用于分析体育报道,刻画
出了体育运动就是战争(SPORTS ARE WARS)的概念隐喻;肖
家燕(2007)等学者用于分析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多
学者(魏在江,2007等)用于分析政治语篇。在众多的政治语
篇分析中,更多的学者关注的是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国情咨文、 政府工作报告和各种场合的政治演讲,据笔者的搜索,目前还
尚未发现国内外有学者对美国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进行过分
析。因美国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篇幅较长,本研究仅选取针对
中国的言论自由部分进行分析,这是美国政府重点批判中国的 部分,对此部分的分析能够代表美国政府最核心的观点。本文
采用的是Praggl ̄az Group对隐喻的确定法,并把所有搜集到的
概念隐喻表达建立一个小型封闭语料库,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
隐喻的分析和归纳。
二、概念隐喻理论
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 修辞方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用一个域的知识和经验
去理解另一个域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从始源域向目的域的
投射关系。两位作者同时也指出,概念隐喻渗透在人们的日常
生活中,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从根本上说,语言是隐 喻性的。隐喻也分为新奇隐喻和死隐喻,新奇隐喻指的是那些
对人们而言还比较明显的隐喻,比较新奇的。而死隐喻则是人 [文章编号]1671—5918(2013)06-0119—0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们太熟悉太司空见惯的隐喻,因为太常用而被人们潜移默化地 接受了,且不太容易发现当中的隐喻投射关系。美国针对中国
的人权报告有其自身特点:报告文字表达几乎全用陈述句,语
言简练,少有比喻等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看似客观公正,规
范。但政治家们极其善于利用死隐喻达到潜移默化地让读者
接受和产生共鸣的效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政治语篇这
一特殊语域里包含着许多司空见惯的死隐喻,在其客观公正的
表达下隐藏着许多包含美国政府的意识和观念。概念隐喻理 论是一个有效的揭示这些秘密的有效工具。
三、美国2010针对中国人权报告的隐喻学分析 不同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核心价值观,这
也体现在政治文本的行文和概念隐喻表达中;这些概念隐喻表
达反过来又强化了其隐含的价值观,进而影响读者的认知。纵
观美国2010年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类似的概念隐喻表达比 比皆是。在文中,美国政府主要描述了中国政府在新闻报道、 外媒采访资格、网络开放、学者言论、游行示威的合法性这五大
方面的控制和限制。在全文中,govern,control,permit,allow,
forbid,monitor这六个词语常用来描写中国政府对言论自由的
管理,而punishment,penalty,be fired,violence,detention,de— motion,job loss则被描述为违反政府管制的后果。其中,依据
word smith5.0统计显示,这些词语在言论自由部分出现的频率 分别为:
频率 频率 词语 词语 (单位:次) (单位:次)
govern 20 punishment 22
control l6 penalty 14
permit 1O be fired 11
allow l1 violence 18
forbid l5 detention 20
momtor l6 demotion 15
job loss 18
从中可以看出,govern和control,monitor这三个原本用于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Tl1is work is supporteal by the Innovation pr0ject of Guargxi Graduate Education”。 作者简介:林晓凤,女,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l19 湖北函授大学学 ̄(2013)第26卷第6期
描述操纵机器的词语被用来反复描述政府对言论行为的管理
方式,为读者构筑了一个GOVERNMENT IS A MACHINE的概 念隐喻表达,用机器来理解政府的工作,这显然对读者凸显了
一个机械、麻木和无情的政府形象。在接下来的表述中,permit, allow和forbid则是对政府权力的描述,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虽
然相较于govern,control和monitor较少,但是也从一个侧面隐
晦地暗示中国民众的言论处于严格的监控中,民众的言论需要
得到政府的批准和允许,人民只能在允许的有限范围内才能表
达观点,这构筑出一个GOVERNMENT IS A STRICT FATHER 的概念隐喻,突出了政府的强势地位和掌控力,使得读者会留
下一个人民处于被控制的极其弱势地位的印象。此外,punish-
ment,penalty,be fired,violence,detention,demotion,job loss 这些词语则描述出了违反政府规定而要面临的后果,构筑了一 个SPEECH IS PUNISHMENT的概念隐喻。相对于前面分析的
两个概念隐喻,这些词语所构筑的概念隐喻出现频率更高,十
分隐晦地跟读者强调着言论自由的各种严重后果,给读者形成 了一个专制政府下人们多苦难的印象。总的来说,这三个主要
的概念隐喻在言论自由部分共同构筑了一个专制、无情和冷漠 的政府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报告中普遍使用了A EONT- RY IS A PERSON(国家即人)这样的根隐喻,在此基础上再形
成了关于人不同个性的子隐喻,如GOVERNMENT IS A MA. CHINE和GOVERNMENT IS A STRICT FATHER。在此基础上
赋予国家这个人严酷、专制和冷漠的个性特征。这就将美国政
府对中国政府的认识和构筑隐藏在了字里行间。 四、结语
政治语篇承载了一个国家的道德模式、核心价值观和对外
交往的立场和姿态,从语言层面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美国
2010年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为政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貌似客观公正的语言表达下,
依然存在着许多带有政治色彩的概念隐喻表达,政府可以利用
概念隐喻将自身隐藏起来,且把自己的意识和立场通过隐喻机
制进行粉饰和伪装,从而起到迷惑读者、诱导读者的目的。公
众对于这种概念隐喻的充分认识和挖掘有利于进一步地、客观
地理解美国国别人权报告的目的和野心。本研究揭示了概念
隐喻对于政治语篇的魅力和说服力,剖析了其背后的逻辑和目
的,旨在为我国的对外宣传策略和新闻传播等社会活动提供一 点借鉴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Anderson,KarinAshby&KristinaHorn Sheller.GoverningCodes:Gender,Metaphor,and PoliticalIdentity[M].NewYork&Oxford:Ro— 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05. [2]Chaxleris2 Black,Jonathan.Politicians and Rhetoric:The Perva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3]Deignan,Alice.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4]Edelman,M.Politics as Symbolic Action:Mass Arousal and Quiescence[M].Chicago:Markham,1971.
[5]Hart,R.P.The Sound of Leader ship:Presidential Communication in the Modem A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Herbeck,Dale A.Sports metaphor and public policy:The football theme in deserts or m discourse[A].Metaphorical World Politics[C].In
Francis A Beer&Christ’1 De Landtsheer(eds.).East Lans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4. [7]Howe,Nicholas.Metaphor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litical discourse[J].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1988(2).
[8]Ivie,R.L.,&Kurt Ritter.Wither the“Evil Empire”:Reagan and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debating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88 campaign [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89(4). [9]K ̄vecses,Zolt6 n.Metaphor in Culture: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M].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0]Lakoff,George.Moral Politics: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I[t 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