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23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下是有关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的详细介绍:一、城市化进程1.第一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移民主要是农业劳动力,他们迁移到城市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在此阶段,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不足。
2.第二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的速度逐渐加快。
在这一阶段,城市的人口增长迅速,城市面积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也变得更加迫切。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
3.第三阶段:城市规模达到饱和状态。
在这个阶段,城市的人口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的面积也不再扩大。
城市化的重点转向优化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人口聚集在城市。
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
人口聚集在城市,有利于集中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2.城市功能多样化。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功能不断扩大,除了原有的生产和居住功能,逐渐增加了商业、金融、教育、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
城市的多样化功能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迁入城市。
3.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临的市场规模更大,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城市更容易吸引和集聚人才,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市政设施等不断优化。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改善了城市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5.城市社会面貌多样化。
城市化使得城市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多样。
城市化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入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社交方式。
城市中的社会群体多元化,社会结构更加复杂。
课时作业八班级姓名2.2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马海昌2017.03.06 我们都爱地理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2~3题。
2.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B.人口1 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3.与欧洲相比,南亚( )A.城市化水平高B.城市化起步早C.城市化速度快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B.城市等级上升C.交通通达度提高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5.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B.交通方式变化C.经济规模扩大D.生活方式改变6.下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③①D.②①③④8.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1986年以及1987年~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
据图完成9~10题。
9.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速度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的空间不大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D.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采取政策有意识地进行宏观控制10.在从第一时段(1973年~1986年)到第二时段(1987年~2000年)间城市化速度减慢的国家中,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A.英国B.墨西哥C.巴西D.日本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1~13题。
总63-68课时2.2城市化(1)[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城市概念2、城市化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授过程]: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读图]P36图2-2-3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表现在:(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2)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
[读图]2-2-4,世界主要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地形:平原;气候:适宜的气候;河流:提供水源;资源:一般都较丰富。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背景] 为响应北窖镇教育小组的号召,本人代表广东碧桂园学校参加“北滘镇中学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大赛,因而书写了本教案,并最终荣获本镇一等奖。
[教学课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通过资料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通过资料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家庭成员职业变动(现场调查)提问: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亲、爷爷奶奶都从原来从事农业生产,转而变成现在的从事非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课讲授]:深圳是大家熟知的城市,以前它是一个渔村,现在却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的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图片“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和“人口变化”,通过读图,请你说出深圳用地面积及人口的变化。
百度图片搜索_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学生回答问题)2、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视频“深圳的发展”/v?ct=301989888&word=%C9%EE%DB%DA%B5%C4%B7%A2%D5%B9打开《深圳科学发展勇闯新路》视频,了解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城市与环境之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 城市化背景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聚居的过程,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增加的现象。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2.1 农业转变阶段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开始吸引农民进城务工。
2.2 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带动城市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2.3 消费社会阶段城市功能不断扩展,文化、教育、服务业等发展壮大,城市化进程逐渐趋于稳定。
3. 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具有以下特点:3.1 人口聚集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聚集现象。
3.2 城市扩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界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不断增大。
3.3 城市功能多样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不断丰富,涵盖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各个领域。
3.4 城市环境变化城市化对城市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质问题、垃圾处理等变得更加突出。
4.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自然资源消耗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自然资源消耗加剧。
4.2 环境污染城市化带来了工业化和交通业的发展,加剧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4.3 生态破坏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开发、建设等活动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
5. 城市化对环境的管理与调控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管理与调控措施:5.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力度。
5.2 推动绿色发展鼓励城市建设绿色绿色基础设施,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的发展。
5.3 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体系。
6. 结语城市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显得密切。
合理引导城市化过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必修2第2章第2-3节复习学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重点和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自主探究:一.城市化的含义:又叫,是指和在、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3个指标(1). (2). (3).三.城市化的意义1.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缩小差距2.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3.城市文化向乡村和,影响乡村的方式四.城市化动力机制1.动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2.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能够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提供广大的发展空间。
3.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6.逆城市化指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 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2. 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城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总结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知识体系】导致1、 读下图,回答⑴~⑵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⑴图中a 所示的国家可能是 A 、印度 B 、新加坡 C 、美国 D 、德国⑵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B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C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D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别加大3、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A 、人口膨胀B 、流动人口增加C 、社会经济发展D 、环境污染严重4、5题。
A.城市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上升B.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出现过短暂的“逆城市化”现象C.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5.今后我国城市化的方向应该是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D.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