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
- 格式:ppt
- 大小:464.50 KB
- 文档页数:4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收费依据和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收费依据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环境保护部(及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部分建设项目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534号)。
★具体规定请登录:/jsxmhp/gldt/201104/t20110419_209388.htm查询。
表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标准(环评)注:1. 表中数字下限为不含,上限为包含;2. 估算投资额为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估算投资额;3. 咨询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根据估算投资额在对应区间内用插入法计算;4. 以本表收费标准为基础,按建设项目行业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乘以调整系数,确定质询服务收费基准价,调整系数见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报告书编制行业调整系数表和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报告书编制收费环境敏感程度调整系数表;5. 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含大纲)的费用不含专家参加审查会议的差旅费,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技术评估费用占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估费用的40%;6. 本表所列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收费标准为不设评价专题的基准价,每增加一个专题加收50%;7. 本表中费用不包括遥感,遥测,风洞试验,污染气象观测,示踪试验,地探,卫星图片解读,(需要时)动用船、飞机等的特殊监测等费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标准调整系数,见表2和表3。
表2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报告书编制收费行业调整系数★《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8号),畜禽(包括猪、牛、羊及家禽)养殖、屠宰业环评收费在上表规定收费的基础上下调50%。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部分建设项目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534号),估算投资额100亿元以下的农业、林业、渔业、水利、建材、市政(不含垃圾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房地产、仓储(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除外)、烟草、邮电、广播电视、电子配件组装、社会事业与服务建设项目收费,应在原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规定的收费标准基础上下调20%收取。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要点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阐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二、理论部分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在建设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
环评的目的是确保建设项目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程序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前期筹备、项目申报、环评文件编制、专家评审、审批、实施监测和验收等环节。
其中,前期筹备阶段主要是为了明确环评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项目申报阶段主要是为了让有意愿进行环评的项目单位向有关部门提交环评申请;环评文件编制阶段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环评方案和技术导则;专家评审阶段是对环评文件进行技术审查和论证;审批阶段是对通过评审的环评文件进行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实施监测阶段是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实时监测;验收阶段是对项目建设完成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1.3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项目概况调查、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设计、环境风险评价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践部分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操作流程在实际操作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通常如下:由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评机构进行项目概况调查,了解项目的基本信息、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情况;进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识别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生态破坏等;然后,根据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确定项目对环境的具体影响程度和范围;接着,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政策、法规要求,设计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轻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为决策者提供风险防范的建议;形成环评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审批。
环评报告编制依据1.1.1国家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订,2015年1月1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修订;(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11月7日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起施行;(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2日修改;(10)《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7年1月1日起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14年3月1日起施行;(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起施行;(1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6年7月2日修改;(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4月24日修改;(15)《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起施行;(1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7月2日修改;(1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年4月28日修订;(18)《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本)》,发改委第36号令;(1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20)《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1998年12月27日);(2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年10月7日修订;(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3年12月7日修订);(2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7年3月1日修订并施行;(24)《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25)《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26)《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 号);(27)《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影响的有效方法。
在实施发展项目之前,通过对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可以减少环境破坏和人类健康风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将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并应用于实践中。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Comprehensiveness):评价应覆盖项目可能的全部环境和社会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效应,以及长期和短期影响。
评价范围应涵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规划和设计阶段到建设和运营阶段。
2.科学性(Scientific basis):评价应基于准确的科学数据和方法。
科学方法的使用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并保证评价过程的透明度。
3.系统性(Systematic approach):评价应采用系统的方法,充分考虑项目对环境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
评价过程中应综合各种参与方的意见和建议,并确保评价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比较性(Comparability):评价结果应具有可比性,使决策者能够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比较,并选择最佳的环境和社会方案。
评价中应使用一致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以确保比较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5.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评价应考虑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
评价结果应帮助决策者制定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策略,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长期利益。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以下主要方法:1.评估项目的环境基线(Baseline assessment):评估项目实施前环境状况的基线数据,包括水质、土壤、空气质量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2.预测和模拟(Prediction and simulation):通过使用数学模型和仿真技术,预测项目实施后可能引起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规划、建设、改造、拆除等项目的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的预测和评
价的一项技术活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
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规划、设计、建
设等阶段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
植物、动物等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2. 土壤和水资源:评估项目对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污染、
消耗和影响,包括水质、水量、地下水位等方面。
3. 大气环境: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包括排
放物的种类、浓度和传播路径等。
4. 噪声和震动:评估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和震动的影响
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项目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就业、收入、住房等方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并应该由专
业的评估机构进行。
评价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规划和设
计的重要参考,决策者将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保
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以降低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
洪水影响影响评价报告法律依据洪水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经常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洪水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对环境、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评估洪水影响的时候,法律依据十分重要,本文将介绍关于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法律依据的相关知识。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行为发生前或得到认可前,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要求,对该规划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该法律要求,在制定涉及环境的行政决策,以及建设、改建、扩建污染源等项目时,必须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结果是该行为或项目是否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权威判断,所有涉及环境的行政决策,都应该是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依据。
在评估洪水影响的时候,也应该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的相关规定。
二、国家风险评估法规依据风险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价类似,也是一种评估方法,主要是评估洪水灾害对人类、环境和财产的潜在危害。
国家风险评估法规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灾害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文件都规定了对于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事物,必须在生产或建设阶段进行风险评估,以便提前发现和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
对于洪水灾害的风险评估,准确地测定洪水可能给人类、环境和财产带来的潜在危害,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全面提升灾害防范水平的重要依据。
三、城市规划法律依据在城市规划方面,有很多法律规定了对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所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定和标准。
城市规划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
这些法律文件都规定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城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及水资源被洪水侵袭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特别是在规划城市风景区、文化历史名城或其他特定用途地区时,必须考虑地质、水文等信息,避免潜在危险,保证城市生态、文化、景观未受破坏。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在制定和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政策和规划时,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管理的工作。
为了规范这一工作,确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的基本要素和实施流程。
二、基本要素1. 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的基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
各国不同,但普遍都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
这些法规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程序、要求和管理机构等内容,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2. 管理机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和协调。
该机构负责审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指导评价工作、监督评价过程等。
同时,该机构还要与其他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确保全面、协调和高效的管理。
3. 评价专家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由专业的评价专家进行,他们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专家一般由管理机构确定,评价结果和报告需要经专家组讨论和审核后方可产生效力。
4. 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评价结果的正式文件。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描述、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风险评估、环境保护对策、监测方案等。
该报告需要提交给管理机构进行审查和批准,为项目的发展提供依据。
三、实施流程1. 项目申报项目申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起点。
项目建设单位需要向管理机构递交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规模、选址原因等内容。
管理机构根据申报内容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 评价方案编制如果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设单位需编制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应明确评价目的、范围、方法和评价指标,以及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此外,还需确定评价时程和经费等。
评价方案需经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可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法规,旨在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该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程序、内容、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环境影响评价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以及区域开发等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
具体包括:工业、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等领域的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土地利用等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活动。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阶段和审批阶段。
1. 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
2.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阶段: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项目概况、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依据和结论等内容。
3. 审批阶段: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有关环保部门审批。
环保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将审批结果通知项目建设单位。
如未通过审批,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整改。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项目概况: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规模、选址、生产工艺等。
2.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对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分析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预测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生态破坏、资源消耗等方面。
4.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提出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确保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工具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常用的环境管理工具,用于评估和预测规划、建设或政策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采用一系列可行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准确评估环境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工具。
一、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基于经验和专家判断,评估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其中,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包括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和许可证评价。
专家咨询是一种通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来确定环境影响的方法。
专家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了解相关法规和标准,并结合其经验和知识,提供准确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参与是指将社会公众纳入评价过程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纳入评估报告中。
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公众对项目的关注和担忧,增加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许可证评价是指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对项目所需的环境许可证进行评价。
通过对许可证申请材料的审查和评估,可以确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二、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指通过收集数据、进行计算和建立数学模型,对环境影响进行量化评估的方法。
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环境指标法、统计分析法和影响路径分析法。
环境指标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和评估环境指标,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具体操作包括在评价区域内设置监测点,对环境指标进行采样和分析,并与预设的环境标准进行对比,从而评估环境影响的程度。
统计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已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断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方法。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类似项目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影响路径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环境系统的响应和传输过程,评估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方法。
具体操作包括建立影响路径模型、确定影响路径和参数,通过数学计算和模拟分析,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三、评价工具除了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还需要使用一些评价工具来辅助评估和预测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