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评审对输血医疗文书的促进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39.20 KB
- 文档页数:2
医院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措施(二)一、引言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输血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输血安全,降低输血风险,我国卫生部门对输血质量管理提出了持续改进的要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医院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措施。
二、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措施1. 完善输血法规体系(1)加强输血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遵守。
(2)建立健全输血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输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加强输血科建设(1)提高输血科人员素质。
加强输血科人员培训,提高输血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输血安全。
(2)优化输血科工作流程。
对输血科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输血工作顺利进行。
(3)加强输血科设备投入。
购置先进的输血检测设备,提高输血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强化输血安全管理(1)加强输血前评估。
对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输血适应症明确,降低输血风险。
(2)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遵循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3)加强输血过程中的监测。
对输血过程中的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4)加强输血后评估。
对输血后的患者进行评估,了解输血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4. 提高输血服务质量(1)优化输血服务流程。
简化输血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输血服务人员培训。
提高输血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提升患者满意度。
(3)建立输血服务满意度调查制度。
定期对患者进行输血服务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需求,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5. 加强输血信息化建设(1)建立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的相关分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临床需求的增加,输血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为了加强用血质量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本文将从用血现状、质量管理方面以及促进合理用血等方面展开相关分析。
用血现状临床用血是指将血液及其制品输注给患者,以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的过程。
在临床实践中,用血数量庞大,其中约80%的输血是红细胞输注。
而且,输血治疗不仅包括红细胞输注,还包括血小板和新鲜冷冻血浆的应用。
我国的输血量仍然偏低,据统计,我国每年全国输血总量不足800万单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质量管理方面用血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涵盖了从采血到使用的全过程。
采血需要保证供血者的安全和血液的质量。
传染病筛查是保证供血者安全的重要手段。
血液运输和存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防止血液变质。
临床使用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用血风险。
促进合理用血为了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血,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促进和管理。
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用血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
对于临床医生和医护人员,要进行相关的用血知识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用血管理水平。
加强对临床用血的监管,规范血液使用的指征,并配合临床实践指南和规范,杜绝不合理输血和过度输血现象。
可以通过建立临床用血指标管理系统,对医院的用血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从而及时发现用血异常情况并加以处理。
建立临床用血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用血资源共享。
对于一些小型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与大型医院合作,获得必要的用血资源,从而避免因资源短缺而进行不合理用血。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是当务之急。
通过规范操作、加强监管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希望我国在用血管理方面能够不断完善,达到国际标准,并为临床用血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
72份住院输血病历质量检查分析及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6-07-28T15:27:34.73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期 作者: 杨淦 谢丽[导读] 住院病历是在病人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全过程的医疗文件,是研究病情。
杨淦 谢丽 (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 四川遂宁 629200) 【摘要】目的: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减少、避免因病历书写不规范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抽查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部分住院输血病历,并对抽查病历按统一的“住院病历评分标准”进行逐一审阅、评分。结果:共检查住院病历72份,其中甲级病历(90分及以上)共59份;乙级病历(75~89分)10份;丙级病历(74分及以下)3份。结论:通过专职小组监控,病历书写的内涵、逻辑推理的严谨性、书写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各级医师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亦有所提高。 【关键词】输血病历;质量检查;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241-01 住院病历是在病人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全过程的医疗文件,是研究病情,确定诊断拟定治疗方案及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的宝贵资料,病历书写是医生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诊疗水平的基本体现[1],也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体现[2]。因此,经常对病历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不断纠正存在的问题,统一书写标准和规范,非常有必要,对于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2015年部分输血病历的质量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根据四川省病案质量控制中心2012年印发的《病历质量评审标准》为依据评定等级,对病历中存在的一般项目进行归类分析,本次统计中,只涉及输血方面的情况。 2.结果 统计的我院2015年部分输血病历,我院病历分级标准是每份病历得满分是100分,甲级病历≥90分,乙级病历是75~89分,≤74分为丙级病历。72份输血病历中,甲级病历59份,占81.9%,乙级病历10份,占13.8%,丙级病历3份,占4.3%,依据表明,我院病历质量甲级率≥80%,有待进一步提高。 评定的输血病历,按照一般项目、主诉、病史、体格检查、病程记录、其他等六个项目进行评定,结果见下表。
绵阳市某三甲医院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和原因分析摘要】目的:调查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为临床合理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绵阳市某三甲医院161名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资料,选择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PPR)作为评价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指标,查询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室分布、输注次数,统计学分析以上因素与输注单采血小板疗效关系,并分析原因。
结果:161名患者总计输注单采血小板254次,除年龄外,性别、科室分布、血小板输注次数都是影响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的因素,且患者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回收率随着患者输注次数的增加而明显降低。
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应考虑患者的性别、疾病种类选择性输注,并尽可能减少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次数,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疗效;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3-0397-02血小板是参与机体止血,维持血管完整性的重要物质,其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均可导致人体内凝血功能异常,甚至造成体内多发脏器出血,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1]。
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在临床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血小板采集和储存技术的提高,血小板输注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患者血小板数量或质量低下的重要手段之一[2],但并不是所有进行了血小板输注的患者都能得到良好的预期效果,部分患者输注血小板后会出现血小板数量无明显的升高、临床失血的症状没有改善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状况[3]。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绵阳市某三甲医院161名患者血小板输注患者的资料,探讨血小板输注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血小板提供一定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调查绵阳市某三甲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进行血小板输注患者,其中161名患者共254例次在输注血小板前和输注血小板后24h进行了有效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的相关分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血液制品的使用在临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血液的使用效率和质量,加强用血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加强用血质量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的相关分析进行探讨。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能够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在医疗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血液制品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或传染病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通过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可以严格控制血液的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监控,保证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有效预防输血相关的意外事件的发生。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也能够提高临床用血的效益。
在临床工作中,不合理使用血液制品可能导致浪费资源、增加医疗成本的问题。
通过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可以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用血,避免因用血不当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提高血液制品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还能够提高临床用血的合理性。
在临床工作中,有些医务人员因为缺乏相关知识或是医疗制度约束不严,可能会存在不合理使用血液制品的情况。
通过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可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用血的流程,加强医务人员的用血培训,提高其用血意识,确保用血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也能够推动临床用血的信息化建设。
在传统的用血流程中,由于信息传递的不畅、记录的不规范等问题,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医源不对称的问题。
通过加强用血质量管理,可以推动临床用血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起严格的用血信息记录和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提高用血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保证用血的全程管理质量。
加强用血质量管理也能够促进临床用血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生物制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保障市场供应,需求的增长以及企业盈利,必要保证血液用品的质量问题,加强用血质量管理,除了社会责任的层面上,也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范文一、引言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完善的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以确保输血过程安全、有效、高效。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输血是一项复杂而风险性较高的医疗操作。
因此,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评价,能够在输血前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输血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
二、输血前评估制度范本2.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________ 年龄:______ 性别:______ 主要病症:______2.2 病史调查1)过敏史:a. 药物过敏:______________________b. 食物过敏:______________________c. 其他过敏: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手术史:a. 术种及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b. 输液输血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3)疾病史:a. 前病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b. 现病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c. 家族病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孕产史(适用于女性)a. 妊娠次数:________b. 分娩次数:________c. 流产次数:________d. 孕酮异常情况:________2.3 体格检查1)是否有过敏体质或异常体征:a. 皮肤:______b. 黏膜:______c. 骨骼:______2)适应状况和营养状况评估:a. 身高:______cmb. 体重:______kgc. 体质指数(BMI):______3)心脏、肺部、腹部、神经系统等器官的检查结果:a. 心脏听诊:______b. 肺部听诊:______c. 腹部触诊:______d. 神经系统检查:______2.4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 862 •囯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3月第38卷第6期 Int J Lab Med,March2017,Vol.38,No.6•检验科与实验室管理•三甲医院评审对输血医疗文书的促进效果分析
何杜,阳勇,周飒(湘潭市一医院输血科,湖南411101)
摘要:探讨启动三级曱等综合医院评审对提升临床输血医疗文书书写规范性的效果。对三曱评审前和启动三曱评审半年
后的输血相关文书规范性进行统计、分析。申请单规范填写合格率以及输血治疗病程记录、护理记录、术中输血记录规范率均在 90%以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及申请单的主任审核率还有待加强。经过多途径的培训和半年的多部门联合督查,医护人
员对输血文书书写的重要性及规范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使书写合格率得到大幅提升。关键词:三曱医院评审;输血;医疗文书;护理记录
DOI:10. 3969/j. issn. 1673-4130. 2017. 06. 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7)06-0862-02
输血医疗文书是临床输血治疗的原始记录,是各项输血管 理制度落实的体现[1],其合格率的高低是衡量临床输血质量的 重要指标[2]。本院自2016年1月启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 以来,对照卫生部《2 011年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3 ]对输血 治疗相关医疗文书的要求,结合本院与标准的实际差距,采取 了一系列的培训、督查和整改措施,现将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查本院启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前 的2015年2季度输血申请单1 000份(其中男性患者521份, 女性患者479份)、输血病历90份;另外抽查启动三级甲等综 合医院评审半年后的2016年1季度输血申请单1 000份(其 中男性患者525份,女性患者475份)、输血病历90份。1.2方法1.2. 1现状调查对输血申请单填写及审核审批是否符合 《输血申请分级管理》的要求[4],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是否 规范,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输血病志及护理记录书写是否 规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1)输血申请单填写规范 率:对2015年二季度的1 000份申请单进行如下项目的检查, ①是否如实填写输血史、妊娠史[5],②是否根据《输血申请分级
管理》的权限要求落实审核与审批。(2)终末病历输血医疗文 书记录规范率:对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对90份终末病历进 行以下几项检查,①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的签署规范率,②输 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符合率,③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率(包 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输血 后疗效评价),④护理输血记录规范率(包括输血前双人核对签 名,每袋血液输注起止时间,有无输血不良反应),⑤术中输血 病历的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护理记录出血量和输血量是否 一致。1.2.2存在的不足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如下方面存 在的问题比较普遍:(1)输血申请单绝大部分由经治医生开出, 无上级医生审核签名;忽略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填写[6] ; (2)输血 治疗知情同意书项目填写不全[7]; (3)输血病志及护理输血记 录规范率整体较低;(4)护理人员对不同血制品的输注要求知 晓率不高。1.2.3原因分析(1)根本原因在管理方面存在制度不完善, 整个输血流程未细化[8] ; (2)缺乏对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培 训和宣传;(3)未引进输血信息系统,手工开单费时费力,也无 法设置申请权限;(4 )医生对输血史、妊娠史信息不重视;(5 )输 血科工作人员对临床用血申请未认真履行审核职责[8]。
1.2.4改进措施(1)引进输血信息系统,采取患者信息共享 及相关检验结果自动导人申请单,不但减轻医生的劳动强度, 提高及时开单的依从性,同时也降低了人为差错率;根据《医疗 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的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设 置医生申请权限,实行申请医生电子签名;开单时自动跳出临 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内容,提醒不同申请量需要相应级别医 生签字;妊娠史、输血史弹框提醒。(2)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 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11年三级综合医院评 审标准》、《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等法律法规,经过临床用血管 理委员会讨论,制订了输血病志以及护理输血记录的具体内 容,并将其做成模板嵌人电子病历,有效的提高了输血记录的 完整性[9]。(3)对上述改进的措施、方法、内容进行全院的、分 片、分专业、分时段的反复培训;并将内容电子版挂于医院内网 供随时参考和学习;由医务科、护理部、输血科相关人员组成督 查组,定期对各科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现场访谈。(5 )成立以 输血科和质控科主任为负责人,输血科所有人员、质控科终末 病历审核员、每个临床科室设立一个至少副高职称专管输血终 末病历送交前审核的责任主治岗位,组成一个督查团队。输血 科对所有申请单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申请单采取电话通知申请 医生自行来输血科补全,超过24 h未来补全者在内网公示并 纳人输血绩效考核;输血责任主治对本科室所有输血病历进行 督查把关,将督查结果纳人科内每月奖惩;质控科每月抽查 30〜40份输血终末病历对输血医疗文书记录规范性进行督 查,督查结果纳人院级奖惩。2结 果2.1输血申请单填写合格率从表1可见,申请单的孕产史、 输血史、上级医生审核签名的合格率有了大幅提升;主治以上 医生提交申请及签名合格率达到1〇〇%,得益于信息系统权限 的设置和电子签名的落实;主任审核及报批率虽有较大幅度上 升,但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可能与科主任较多时间忙于管理和 参加学术会议而未在科室有关。2.2终末病历输血医疗文书记录规范率从表2可见,感染 性指标检测、输血治疗病程记录、术中输血记录合格率均有明 显上升;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合格率仍不足80%[1°];护理记录 合格率达到95. 4%,与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合格率有不一样 的结果,可能与本院不但对输血护理记录制订了规范的模板, 使其有据可依,并将《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及其他相关内容做 成应知应会的小手册发放,并定期对内容进行现场访谈,要求 人人掌握有关。囯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3月第38卷第6期 Int J Lab Med,March2017,Vol.38,No. 6• 863 •
表1 申请单填写规范性前后对比时间串请单输血史填写孕、产史填写主治以上申请申请者签名上级审核主任审核 履行报批(n)(%)(%)(%)(%)(%)(%) (%)
2015年2季度1 00043.754.515.492.358. 655. 6 51. 32016年1季度1 00090. 392.8100. 0100. 092.585.2 82. 1
表2 输血医疗文书书写规范性前后对比时间病历数同意书签署合格率感染性指标检测符合率输血病志合格率 护理记录合格率术中输血记录合格率(n)(%)(%)(%)(%)(%)
2015年二季度9049.585. 838. 525. 128. 32016年一季度9072. 898. 893,895. 492.9
3讨 论
本课题组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第85 号令)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依据,以等级评审为契机[11], 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输血管理与持续 改进”章节中涉及医疗文书记录的条款进行了梳理,由输血科 负责对相关制度、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制订了考核标准。分时 段、分专业对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将输血科纳人职能科室管理, 输血科主任参加由医、护、药、院感等部门组成的医疗质量查 房[12]。这既能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的现场问答,以 提高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知晓率,同时也对输血指针、输血治疗 相关文书、护理操作流程、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后血袋管理等内 容进行了督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反馈,并提出整改意 见。引进输血信息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中级以下职称人
员进行输血申请权限限制,这很快就使中级以上职称医生提交 申请并签名合格率达到1〇〇. 〇%。对于输血史、妊娠史的填 写,以及上级医生审核签名等,采取开单时即时弹框提醒措施, 有效提高了制度落实的依从性,输血病志及护理记录合格率大 幅提升。除了全员的培训,定期督查并将督查结果纳人绩效考 核等措施,将需要记录的内容做成模板嵌人电子病历,供临床 随时使用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病志及术中输血记录合格率尚 未达到三甲评审要求。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缺陷主要表现在 无患方签名、无签署日期、无医生签名等;输血病志缺陷主要表 现在大篇幅导人检验结果而对症状提及很少、血制品输注剂量 记录错误、未及时书写病志等;术中输血的麻醉记录和术后记 录出血量、输血量不一致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不同科室及不同 医护人员之间对制度的知晓、落实有较大差别[1°];临床科室输 血责任主治的责任心和执行力的高低不同直接导致科室之间 合格率的较大差别。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有些专 科存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间层级的中级以上职称医 生,导致所有输血申请的提交和审核均是主任一人,不符合申 请分级管理;经治医生私自使用上级医生或主任工号提交申请 的现象仍然存在。输血医疗文书既是临床输血诊疗措施的客观记载,反映了 医疗活动的规范性,又是输血相关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证据, 能够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2]。本课题组计划在下阶段更 加细化管理目标,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
续改进。参考文献[1] 周军,姚文娟,陈琪,等.输血病案质量标准化评价分析[J].中国病案,2015,16(7):27-30.[2] 蔺武军,周霞,苏承芬,等.我院输血相关医疗文书完整性 持续改进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 31(10):773-774.[3] 卫生部医管司,中国医院协会.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〇11:238_25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 85 号[S/OL]. (2012-06-07) [2016-09-22]. ht- tp://www. nhfpc. gov. cn/ mohzcfgs/s3 576/201206/
55072. shtml.[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 184 号[S/OL]. (2001-11-08) [2016-09-22]. ht- tp://www. moh. gov. cn/mohyzs/s3589/200804/18676.
shtml.
[6] 易利平.临床输血申请单及配血标本质量分析[J].国际 检验医学杂志,2016,37(6):835-836.[7] 段瑞.医疗机构输血科现状调查与质量监控[J].临床输 血与检验,2013,15(2): 171-172.[8] 杨丽云,李松,吴承高,等.PDCA循环持续改进临床用血 申请审核审批[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02): 150-152.[9] 李晶晶,许桂平,局琉,等.1 941份临床输血病历持续改 进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〇16,29(01):78-80.[1〇]蔡永君,辛永红,谷晶,等.临床用血管理考核指标的设立 及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 (2): 153155.[11] 史树银,郭祥萍,丁欣,PDCA循环促进临床输血管理持 续改进[J].新疆医学,2015,45(7): 989-991.[12] 章金灿,何淦生,许洁,等.输血质量查房是提高临床输血 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 (01)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