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强度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工材料,在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环境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了解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正交试验的方式,研究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
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是指在无侧限状态下,土体抵抗垂直于土体截面的最大压力的能力。
通常以兆帕(MPa)表示。
无侧限抗压强度是评价土体强度和承载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影响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因素较多,包括水泥掺量、水泥种类、黏土含量、固结度等。
首先,水泥掺量是影响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水泥作为胶结材料,对土体起到固化和增强作用。
增加水泥掺量可以提高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因此,在正交试验中,可以选取不同含水泥掺量的水泥土样品进行比较研究。
其次,水泥种类也是影响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重要因素。
不同种类的水泥在硬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
因此,选择不同水泥种类进行试验,比较其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此外,黏土含量也是影响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黏土是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土体的强度。
在正交试验中,可以选取不同含黏土量的试样进行比较研究。
最后,固结度也是影响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因素。
固结度是衡量土体中颗粒之间相互连接程度的参数,影响土体的密实程度和抗压性能。
在正交试验中,可以选取不同固结度的水泥土样品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正交试验,可以对上述四个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得出它们对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到各个因素的主次效应,进一步确定影响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淤泥质粉质黏土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水泥掺量、水泥种类、黏土含量和固结度等。
石灰土强度形成的原理及施工注意要点【摘要】石灰土在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强度的形成原理是通过石灰和土壤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使土壤颗粒结合更紧密。
影响石灰土强度的因素包括石灰用量、土壤类型和含水量等。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石灰土配比、水养护以及避免过度压实等要点。
测试方法包括压实度和抗压强度等技术。
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施工工艺和监测设备的使用。
石灰土强度在工程中的应用包括路基、堤坝和地基处理等。
未来研究应关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石灰土强度的效果和施工质量。
【关键词】石灰土强度、形成原理、影响因素、施工注意要点、测试方法、控制技术、工程应用、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石灰土强度的重要性石灰土强度在工程施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石灰土经过适量的石灰掺入后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结构,从而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这种化学反应会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黏结力和内聚力,使土体更加坚固和耐久。
在工程中,石灰土强度的提高可以有效地解决土体的承载力不足或稳定性差的问题,使土体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从而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石灰土强度的提高还可以减少土体的沉降和收缩,降低土体的渗透性,提高土体的抗水性和抗冻性,从而延长土体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和修复成本,节约施工时间和资源。
在工程实践中,充分利用石灰土提高土体强度是一种有效的施工手段,可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风险,推动工程施工的进展和发展。
对于石灰土强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背景目前,关于石灰土强度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石灰土中石灰的含量、石灰土固结时间和固结度等因素对石灰土强度的影响机理尚未完全明晰。
在实际工程中,石灰土的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施工质量的控制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石灰土强度形成的原理和施工注意要点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指导石灰土的实际应用,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二灰土的强度形成机理及施工方法研究摘要:本文对二灰土的强度形成进行了阐述,从拌和、摊铺、碾压、养生等多方面阐述了施工质量控制,探讨了表层起皮、弹簧、裂缝方面,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二灰土;施工;质量控制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trength of the two dust formation were introduced, from mixing, spreading and rolling, health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rface peeling, spring, crack,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ntrol measures.Keywords: two dust;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0引言由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刚度介于柔性路面材料和刚性路面材料之间,常称无机结合料为半刚性基层材料。
以此修筑的基层或底基层称为半刚性基层。
半刚性基层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如强度高、板体性好、取材方便等。
广泛应用与公路建设中,而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任将使用于我国公路建设中。
二灰土作为半刚性材料的主要材料之一,本文阐述了二灰土强度形成机理,及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 强度形成原理二灰土由石灰、粉煤灰、及土组成,其强度主要由石灰和粉煤灰形成。
二灰土混合加水之后,发生一系列变化:1.1离子交换作用石灰是一种强电解质,在土加入石灰和水后,石灰在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钙离子(Ca2+)就与土中的钠、氢、钾离子产生交换作用,原来的钠(钾)土变成钙土,土颗粒表面所吸附的离子由一价变成二价,减少了土颗粒表面吸附水膜的厚度,使土颗粒相互之间更为接近,分子引力随着增加,许多单个土粒聚成小团粒,组成一个稳定结构。
新型高分子材料 SH加固黄土强度及机理分析摘要:作为新型水溶性高分子固化材料,SH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在探讨SH加固黄土的强度特征时,采取了多种试验方法,如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扫描电镜与X射线相结合、红外光谱及比表面与微孔隙分析的方式等,进而对固化材料的固化机理进行进一步探究。
最终得出:SH加固黄土的强度与SH的掺量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但会随之增大而有所增加;在后期,SH的固化黄土强度较高。
将SH加入黄土中,可降低其压缩性和湿陷性。
SH可打破黄土的结构,提高其颗粒间的联结性。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黄土加固;抗压强度;添加剂我国的黄土大都分布在西北和华北等区域,由于天然黄土的工程性质不佳,因此在进行经济建设或开展生态环境改善工程时,都需对该黄土采取加固处理。
在实际工程中应用黄土时,常常会由于其具有的缺点,而受到各种局限,在此基础上,人们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水溶性高分子固化剂,如SH,其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可无限溶解于水中而形成溶液,具有较好的耐水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新型固化材料,本文对SH固化黄土强度试验及机理进行了探究,内容如下。
1.SH固化黄土强度试验1.1试验材料选取的试验试件为某市的黄土,其湿陷性特征较为明显。
SH中含有的固体质量占据黄土质量的百分数为6%。
1.2试件制备及养护采取黄土将试件风干,并进行粉碎,使其直径不大于0.5mm,将空白水样及具有不同含量的SH加入其中,并进行搅拌浸润,第二天采取小型的击实试验方法,在特定的模具中对其进行成型、脱模处理。
最后将试件置于通风高燥处。
1.3试验方法(1)抗压强度试验。
在对固化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进行测试时,可采取WE-30型号的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了解固化剂掺量不同时,SH加固土强度的变化情况。
(2)X射线衍射试验。
所谓X射线衍射(XRD),从基础层面来分析,即为物相定性分析的关键方法。
采用Rigaku RINT 2100X射线辐射仪对黄土以及固化黄土样品开展深层次分析。
颗粒级配: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
颗分实验:筛分法(适用于大于0.1mm或0.75mm),沉降分析法(水分法,小于)土中水形态:固态(内部结晶水,可当做土体颗粒的一部分);气态;液态(1结合水: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2自由水:重力水(地下水位以下),毛细水(受水与空气交界面的表面张力作用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透水层)毛细压力:湿砂湿土具有的干砂没有的粘结力冻胀和融陷:产生机理是水的迁移和积聚。
影响因素:土的性质,水(当冻结区能获得水源补充时更严重),温度(温度骤降和持续负温)结构和构造: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凝结构。
构造:层理构造,裂隙性界限含水量:粘性土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液限:由可塑状态变化到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wl塑限:土由半固态变化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Wp结构性与触变性:结构性:天然土的结构受扰动而改变的特性,一般是强度会降低,用灵敏度来衡量,成正比。
触变性:受扰动后静置一段时间能恢复强度的性质渗透试验:室内渗透试验,现场抽水试验(更可靠)影响渗透性的因素:砂性土:颗粒大小,级配,密度,土中封闭气泡。
颗粒越粗越均匀,级配越好,渗透性越好。
粘性土:矿物成分,结合水膜厚度,土的结构构造,气体。
亲水膨胀的矿物越多,结合水膜越厚,渗透性越差。
影响压实效果的因素:1 含水率;2 击实功能增加,最优含水量下降;3 土类及级配。
黏粒越多压实越困难,级配越好压实效果越好。
渗透破坏形式:流土、管涌、潜蚀。
1 流土:当渗流力j大于或等于土的有效容重时图李建压力被抵消,土粒处于悬浮状态而丧失稳定的现象称为流土;控制方法:要求施工前做好周密详细的勘测工作,当基坑底土层是易引起流砂现象的土质时,应避免采用直接排水,而可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进行施工。
2 管涌:渗透水流作用下,粗颗粒被带走,形成贯通管道,土体塌陷;控制方法:为防止管涌现象发生,一般可在建筑物下游边坡逸出处设置反滤层,防止细小颗粒被渗流水夹带而走。
石灰土强度形成的原理及施工注意要点摘要:石灰具有价格低廉,易于取材,供应方便等特点,所以灰土路基为市政和公路项目常见施工项目,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决定路基整体的强度、沉降量等控制指标,所以加强石灰土施工质量,了解石灰土机理及施工要点极为重要,本文将可为施工技术人员提高参考。
关键词:灰土;机理;施工注意要点一、石灰土强度形成机理石灰加入土中拌合后,主要为石灰中含有的钙镁离子与土中的离子发生一系列物理及化学反应,使拌合土发生絮凝反应,生成Ca(OH)2、CaCO3 等物质,微观上从胶凝向晶体进行转化,使石灰土的各种指标(刚度、强度、水稳定性、抗冻性)得到提高。
(1)胶体反应。
石灰和水消解后产生Ca(OH)2,部分钙离子同拌合土中的钠、氢离子发生离子交换现象,使石灰与拌合土发生物理反应,形成固粒结构,形成整体。
(2)结晶反应。
石灰和水消解后产生Ca(OH)2,部分饱和Ca(OH)2自行结晶,消解石灰与水作用生成熟石灰结晶网格。
化学公式为:Ca(OH)2+nH2O→Ca(OH)2·nH2O(3)胶凝反应。
石灰和水消解后产生Ca(OH)2,游离钙离子与土中的活性氧化硅和氧化铝作用生成的硅酸钙和铅酸钙,其化学反应式:xCa(OH)2+SiO2+nH2O→xCaO·SiO2(n+1)H2O、xCa(OH)2+Al2O3+nH2O→xCaO·Al2O3(n+1)H2O(4)碳酸化反应。
石灰和水消解后产生Ca(OH)2,Ca(OH)2将与空气中的CO2性结合形成CaCO3,从而提高石灰土的强度。
化学反应式:Ca(OH)2+CO2→CaCO3+H2O二、对石灰土强度的影响因素(1)土质的影响。
一般各种黏粉土均可以用石灰来稳定,土颗粒的表面积及塑性指数越大,物理化学反应越明显,所以除加强土源质量的控制,施工时尽量将土块打碎,以不大于15cm为宜;消解石灰产物主要为碱性物质,如拌合土酸性物质、盐分及腐殖质过多,将影响石灰土强度的形成,所以拌合土PH值越大,强度形成效果越好;拌合土中CaCO3越多,消解石灰中的Ca离子就越能更多的和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同理,土的硅铝率越少,效果越好。
土的不同抗剪方法对强度指标的影响分析研究一、前言水利工程中,研究水坝、地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当建筑物的荷重通过基础传至地基土时,若附加压力超过地基或坝体土的强度时,上体就会破坏,致使上部建筑物失稳。
土的强度作为土的重要力学性能之一,与土的抗剪强度有关工程问题主要即为土工结构物稳定。
所谓土的抗剪强度是指土体在外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剪应力的抵抗能力,是建筑物地基承载能力与稳定性、边坡稳定、挡土结构的土压力等土工工程的设计和验算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指标,能否正确有效地确定抗剪强度往往是设计质量和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土又不同于钢材、塑料等材料,土类别繁多,成因各异,特性也千差万别。
土的强度不仅取决于土的种类,而且更大程度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条件的不同而变动的,工程地质人员必须用各种测试手段来综合分析提供。
二、直剪试验目前受各种条件限制,室内试验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以直剪试验为主,我国在指标使用中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工程设计实际中应用也较为广泛。
2.1 影响慢剪因素慢剪是竖向压力施加后,让土体排水固结,固结后以慢速施加水平剪力,使土样在变剪过程中一直有部分时间排水和产生体积变形,得到指标用Cs、Фs表示,白建光等依托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细粒土抗剪强度指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在论文中提出在慢剪条件下剪切试验的设计方案,影响剪切强度的指标有土的应力历史及温度等,根据正交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为内摩擦角对空隙比的变化最敏感,对含水率次之,对塑性指数变化敏感性最小,粘聚力对空隙比、含水率等塑性指数变化的敏感度同内摩擦角相同,粘聚力与塑性指数呈正相关系,其余均为负相关系。
2.2 快剪快剪是竖向压力施加后立即加水平剪力进行剪切,而且剪切的速率也很快。
一般从加荷到剪坏只用3-5min,由于剪切速率快,可以认为土样在这样短暂时间内没有排水固结或者说模拟了“不排水”剪切情况。
得到的强度指标Cq,Фq表示。
土的强度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介绍了土强度的形成机理及其特性,对土的强度的表现形式中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作了深入阐述,从中归纳总结出了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土的强度库仑—莫尔强度理论粘聚力内摩擦角影响因素
1.引言
土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几千年历史中,挖沟筑堤,疏河开渠,建造房屋,首先涉及的都是土的强度问题。
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土的强度的重要性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土的强度理论的研究甚至早于“土力学”学科的建立,也就是即早于太沙基1925年出版其著作《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1776年,法国工程师库仑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库仑公式,就开始了土强度的理论研究。
即:
τf=c+σ*tanυ(1)
1900年莫尔提出,在土的破坏面上的抗剪强度是作用在该面上的正应力的单值函数,即:
τf=f(σf)(2)
这样,库仑公式就只是在一定应力水平下的线性特例。
从而建立了著名的莫尔—库仑强度理论。
2.土的抗剪强度机理
从式(1)中可以看出,土的强度由两部分组成:c和σ*tanυ。
前者为粘聚强度,后者为摩擦强度。
实际上土的强度机理及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不能将二者截然分开。
无粘性土一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粘聚力,但碎石,卵石在很密实的情况下,相互间紧密咬合,可在其中垂直开挖而不倒塌。
对于干沙和静水下饱和的沙土,只有坡度小于天然休止角时才能稳定。
而对于稍湿沙及毛细饱和区沙土,同样可以垂直开挖一定深度而不倒塌,这是由于毛细吸力使沙土颗粒间产生正的压力,这种有效压应力在颗粒间产生摩擦强度,宏观上表现为“假粘聚力”。
这种强度表现形式与实际机理不一致的情况随处可见。
所以我们将它们在形式上分为摩擦强度和粘聚强度只是基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便。
3.摩擦强度
砂性土间的摩擦强度可分为两个部分:滑动与咬合。
而后者又会引起土的剪胀、颗粒破碎和颗粒重新定向排列,它们对土的强度又不同影响。
3.1固体颗粒间的滑动摩擦。
固体表面间的滑动摩擦是沿着固体滑动面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摩擦,它一般是土摩擦强度的主要部分,可以表示为
μ=T/N=tanυμ (3)
其中:N为摩擦面上的正压力;T为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是一个材料的常数;υμ为滑动摩擦角。
由此可知滑动摩擦力只和接触面上的正压力及材料有关。
3.2咬合摩擦。
由于土颗粒间不可能是平面接触。
颗粒间的交错排列,使在剪切面处的颗粒会发生提升错动、转动、拔出,并伴随着土体积的变化、颗粒的重新定向排列及颗粒本身的破坏断裂。
广义上讲,由于剪切引起的土体积变化称为剪胀,所以广义的剪胀包括剪胀和剪缩。
但是一般讲剪胀是剪切引起的土体积增加,剪胀的结果使土颗粒从低势能状态变为高势能状态,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
因而剪胀后的结果常常是不稳定的,即在卸载时可部分恢复。
一般而言,土剪胀时对应着峰值强度,而剪胀稳定时对应着土的残余强度。
所以在有剪胀情况下的内摩擦角要大于无剪胀时的内摩擦角。
这是由于外力要克服剪胀引起的变形额外做功。
而剪缩则会减小抗剪强度。
4.粘聚力
在有效应力情况下,将总抗剪强度扣除摩擦强度σ*tanυ,即得到所谓的粘聚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所谓粘聚力是破坏面没有任何正应力作用下的抗剪强度。
由于大多数强度包线都不是绝对线性的,所以通过外延直线段找其截距确定粘聚力的做法往往与实际有较大的偏差。
而在很多低围压的情况下,甚至是无围压的情况下(正压力为零)剪切试验也很难准确地确定粘聚力。
所以说土的纯粹的粘聚力在数值上是难以精确测定的。
土的颗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其中:土颗粒—水—电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最为普遍。
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可能是引力也可能是排斥力。
土的粘聚力是土颗粒间引力与斥力的综合。
粘土中的引力主要包括下列几种。
(1)静电引力。
静电引力包括库仑力和离子—静电力。
由于粘土矿物颗粒是片状的,在平面部分带负电荷,而两端边角处带正电荷。
所以当边和面侧接触时会相互吸引。
另外由于粘土颗粒整体带负电荷,在水溶液中会吸附阳离子,两侧相邻颗粒靠近时,双电层重叠,形成公共的结合水膜,通过阳离子将两颗粒相吸引。
(2)范德华力。
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的引力。
物质的极化分子与相邻的另一个极化分子间可通过相反的偶极吸引,当极化分子与非极化分子靠近时,也可能诱发后者,而与其反号的偶极相吸引。
(3)颗粒间的胶结。
粘土颗粒间可以被胶结物所粘结,它是一种化学键。
颗粒间的胶结包括碳、硅、铅、铁的氧化物和有机混合物。
这些胶结材料可能来
源于土料本身,亦即在矿物的溶解和重析出过程中形成,也可能来源于土中的水溶液。
由胶结物形成的粘聚力可能达到几百千帕,这种胶结不仅对于粘土,有时对沙土也会产生一定的粘聚力,即使含量很小,也明显的改变了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包线。
(4)颗粒间接触点的化合价键。
当正常固结土在固结后再卸载而形成超固结土时,其抗剪强度并没有随着有效正应力的减小而按比例减小,而是保留了很大部分的强度。
这是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孔隙比减小,颗粒间接触点形成了初始的化合键,这种化合键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其键能很高。
(5)表观粘聚力。
这种粘聚力并分来源于粘土颗粒间的胶结和各种化合键,实际上是摩擦强度表现为粘聚力。
包括在非饱和土中吸力引起的强度和粗粒土中咬合表现的强度。
5.影响土强度的因素
影响土强度的因素很多,可以定性的用公式表示为
τf=f(e, υ,C, σ,c,H,T, ε,S)(4)
其中:e为土的空隙比;υ为内摩擦角;C土的颗粒组成;σ为剪切面上的正应力;c为颗粒间的粘聚力;H为应力历史;T为温度;ε为应变;S为土的结构。
应当注意的是式(4)只是一个一般的表达式,而不能写成具体的函数,同时其中的各影响因素也不完全相互独立,可能相互重叠。
纵观上式,能够发现各种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本身的因素,主要是其物理性质;另一类是外界条件,主要是应力应变条件。
前者可称为内因,后者可称为外因。
参考文献
[1] 黄文熙. 土的工程性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83
[2] 沈珠江. 理论土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3] 李广信.高等土力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