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意义

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意义

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意义
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意义

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

临床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6种疾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正常人(对照组)300例、高血压病组147例、糖尿病组129例、脑梗死组151例、冠心病组149例、脑动脉硬化组16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80例的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论6种常见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高血压冠状动脉心脏病糖尿病脑梗塞颅内动脉硬化急性心肌梗死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和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医学中应用的科学。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与大量临床疾病有关,特别是在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包括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性与聚集性的检测。有关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的文献已有报道,但对国内,同时对6种常见疾病进行检测和比较的报道不多,

为供临床参考,本文对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6种疾病的血液流变学作了检测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的患者497例(年龄36~85岁),平均48.5岁。其中高血压病组147例、糖尿病组129例、脑梗死组151例、脑动脉硬化组163例、冠心病组149例、脑动脉硬化组16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80例,另选取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均未发现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20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34~73岁),平均45.7岁。

1.2方法

均于早晨空腹时采静脉血5mL并用肝素(125U/L)抗凝,5ml 用3.8%柠檬酸钠抗凝,血液的全血粘度(1S-1、5S-1、50S-1、100S-1、200S-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的检测均在3h内完成。检测方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和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操作。

1.3仪器和试剂

北京赛科希德SA-6000血液流变仪、雷勃尔LDZ-52离心机、北京赛科希德SD-100动态血沉仪、BC-5180血液分析仪。

2结果

2.11019例病人血液流变学原始数据(略)

2.21019例病人血液流变学处理数据(x±s)

2.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

2.4结论

6种疾病组全血粘度(1S-1、5S-1)均升高;高血压病组、冠心病组、脑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脑动脉硬化组全血粘度(1S-1、5S-1、50S-1、100S-1、200S-1)、红细胞压积均升高;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冠心病组、脑梗死组、血浆粘度升高;脑梗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沉、血沉方程K值升高;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冠心病组、脑梗死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高血压、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各组红细胞变形指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一

3讨论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主要研究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血液流变学检测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某些疾病中其变化可作为诊断与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观

察等重要指标[2]。

6种疾病组全血粘度(1S-1),高血压病组、脑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全血还原粘度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或0.05)。说明这些疾病都伴有血液的高粘状态。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参数,它可以从整体水平了解诸多影响粘度因素的综合变化,一旦血液粘度增高,可能提示机体处于一种无或有症状的病理状态,即高粘滞综合征。血液的高粘状态可能是这些疾病的并发症,也可能是这些疾病的形成原因[3]。血液粘度增高会使血流阻力明显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灌注减少、血压升高。动脉血压升高又可促使小血管对纤维蛋白原的通透性增大而导致纤维蛋白原在血管内壁沉积,进而改变血管壁与管腔的流变性质,使管壁变厚、变硬,内腔变窄,强性及张力降低,致使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细胞破碎、溶血,又进一步使纤维蛋白原的沉积增多,血流阻力又增加,血流速度更慢,血压更高。[4]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引发血管组织功能、结构的变化,导致微循环障碍而极易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血液粘度增高是促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子[5]血压病组、冠心病组、脑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脑动脉硬化组的红细胞压积均升高,故推测全血粘度增高与红细胞压积升高有一定相关性。单纯红细胞压积增高要进行相对增高、真性增高的区分排查,一般除继发的代偿性增多和相对红细胞增多外,红细胞压积增高或降低的异常都提示关注血液病检查。红细胞压积是决定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之一[6],应注意的是尽管红细胞压

积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全血粘度,但不完全呈线性的正相关。脑梗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沉、血沉方程K值升高。血沉是临床检测得重要指标,为多学科所关注。血沉作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意义,在于观察红细胞的聚集性。[7]然而血沉还受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表面电荷、血浆粘度和温度的影响,因此用血沉方程K值更能准确的反映红细胞打的聚集程度[8]。

多种不同疾病可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血流变学异常,显然不能根据血流变异常来直接诊断某种疾病,但借助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发生早期的敏感性,在可逆阶段采取措施,以有针对性的改善血流变学异常来发现、阻断、延缓由此带来的定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比较在疾病早期发现时就治疗永远比疾病发生已有临床症状时的治疗简单的多,这也就是血液流变学检查在体检中心作为常规指标的实在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文荣,王建中主编.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P400-401.

[2]陈国敏,刘远源.Ⅱ型糖尿病的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意义.河北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3]张丹凤,夏向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5,39(2):210212.

[4]刘恩武.年龄因素对心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4,4(12):903.

[5]能符,骆芦媚,汪凡军,等.血液流变学在常见几种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2,12(1):6263.

[6]胡艳,吴立红,马琳琳.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41314132.

[7]李玉波,高山.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观察.中国微循环杂志2003年7卷01期.

[8]吴洪巧,叶森,初晶学,胡平.69例脑梗死死亡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中国微循环杂志2004年8卷02期.

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 一、红细胞生成起源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男:RBC>6.0 ×1012/L, Hb>170g/L 女:RBC>5.5 ×1012/L, Hb>16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 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 ⑵、绝对增多 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主要环节是EPO增多 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 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贫血:男<120g/L, 女<110g/L 贫血程度:轻度:>9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 ⑵、病理性减少 ①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障碍 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 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 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 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素合成障碍:IDA 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 ②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 ③失血 急性失血

慢性失血 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正常值】 0.005~0.015(0.5%~1.5%) 【临床意义】 (一)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1. 网织红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大量溶血 2. 网织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增高; 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减低 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定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正常值】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一)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与子宫内膜破损及出血有关);妊娠3月后至分娩后3周(与生理性贫血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老年人(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二)病理性增快: 1. 炎症性疾病: ①急性细菌性炎症(与肝脏释放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增多,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RP,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纤维 蛋白原等有关); ②风湿热活动期(与γ及α2球蛋白增高有关); ③慢性炎症(如结核)活动期(与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 2.组织损伤及坏死:大范围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心肌梗塞(心绞痛时正常,可作为鉴别),肺梗塞 3.恶性肿瘤:与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有关。 4.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风湿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肝硬化 红细胞沉降率的临床意义 5. 贫血 HB低于90 g/L时,血沉增快,随贫血加重而增快明显 *血沉加快不与红细胞减少呈正比(严重贫血 , 红细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排列)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型症:异型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 , 血沉加快不多 6.高胆固醇血症 六、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定义】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值】温氏法: 男0.40--—0.50l/L (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 0.37-0.48i/L (37-48容积%),平均0.40l/l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作者:左大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从研究领域上分,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两方面。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 (一)实验室检查方面 1、检测指标的建立,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要反映: (1)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两类。 (2)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3)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血脂成分的检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1)粘度计的设计要求和校正。 (2)质控品的研制以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开展。 (3)其它检测指标方法学的标准化,例如血脂测定。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1、阐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血液流变学变化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血液流变学参数可做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4、观察药物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价药物的疗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14T13:48:54.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李晶 [导读]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李晶(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199-02 【摘要】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目的讨论血液流变学检查。方法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诊断。结论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两种情况。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查 一、概述 (一)血液流变学的概念 1951年Coply首次把血液流变学从生物流变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血液流变学主要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作用的学科。在许多病理或疾病状态下,血液的流变学特性都发生改变,尤其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的发生过程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的微黏度、红细胞电泳,血液的触变性和黏弹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力、体外血栓的长度及干重、血栓弹性图、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 临床上血液流变学检测主要应用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性、血液聚集性三方面检查。 1.血液黏度测定血液黏度是描述血液作为液体的流动性的重要力学指标。血液黏度的变化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有意义。血液黏度分为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 (1)全血黏度:全血黏度的大小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与流场切变率有一定的关系。全血黏度为血液流动时所受切变力与切变率的比值,主要受切变率的变化、血细胞的比容及变形性、红细胞的聚集性、机体温度以及血浆成分的影响。全血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旋转式黏度计检测法,检测高200S-1中50S-1低5S-1三种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值。其正常参考值如下(单位:mPa?s)。 200S-1 男:3.83~5.30;女:3.39~4.41 50S-1 男:4.94~6.99;女:4.16~5.62 5S-1 男:8.80~16.05;女:6.56~11.99 (2)血浆黏度:血浆黏度不受切变率的影响。血浆黏度的检测主要用毛细管黏度计方法。其正常参考值为男:l.60~1.80;女:1.65~1.95(单位:mPa?s)。 (3)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总体积占全血体积的百分比。其正常参考值为男:44.23%~50.47%;女:37.86%~45.22%。 (4)血沉: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在血浆中的沉降速率。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l0mm/h;女:0~15mm/h。 (5)血沉方程K值:血沉反映了血液的成分改变,同时又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因此以方程的形式表达血沉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方程K值较单纯的血沉更能合适地反映细胞密集程度。其正常参考值为男:0~62.69;女:5.83~72。 (6)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过程中重要的凝血因子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血液流变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作为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一个参数,对血液整体的液体流动性估计有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200~400mg/dl。 2.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是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检测项目,其改变对各种疾病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红细胞占血液中有形元素总体积99%以上,血液体积的40%~45%。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影响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的最主要因素。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能自由通过比其自身直径小的微血管的能力。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会导致全血黏度,特别是高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升高,加大血流阻力。红细胞变形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①红细胞膜的黏弹性,它主要受脂双层的组成与结构、膜骨架结构及其动态调节的影响;②红细胞的几何特性,取决于细胞表面s与体积v之比(s/v);③红细胞胞浆黏度,主要受血红蛋白浓度影响。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微孔筛滤过法、激光衍射法、微吸管法等。各实验室应建立各仪器的参考值,红细胞滤过指数为: 0.29±0.10。 二、常见疾病 (一)全血黏度升高常见原因 1.循环系统疾病有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如脑卒中、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病毒性肝炎、肺心病、烧伤。 (二)全血黏度减低常见疾病 多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三、临床思路 (一)全血黏度增高 全血黏度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全血黏度增高有非疾病因素和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 ·实测指标:·计算指标: 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 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 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

实验诊断学试试题库学校答案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D A.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K2。 B.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C.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A A.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2抗凝的标本。 B.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K+的测定。 3.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D A.WBC总数升高 B.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C A.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D A.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C A.骨髓增生活跃 B.粒红比值约为5-7:1 C.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B A.FⅡ、Ⅳ、Ⅸ、Ⅹ

临床检验仪器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习题

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变分析仪:是对全血、血浆或血细胞流变特性进行分析的检验仪器。 2.血浆比黏度:测定一定体积的血浆与同体积蒸馏水通过毛细玻璃管所需要的时间之比,血浆比黏度=血浆时间/蒸馏水时间。 3.锥板式黏度计:该类黏度仪能在确定的切变率下测量各种液体黏度,适用于牛顿流体,也适用于非牛顿流体的测量。 4.PRP:富血小板血浆。 5.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 6.魏氏血沉测定法:将加入一定抗凝剂的静脉血,置于特定的血沉管中,血沉管垂直置于血沉架上,1小时后观察红细胞下降的毫米数。 7.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检测系统:一般采用光电阵列二极管,其作用是进行光电转换,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8.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数据处理系统:由放大电路、数据采集系统和打印机组成,其作用是将检测系统的检测信号,经计算机的处理,驱动智能化打印机打印出结果。 9.红细胞沉降曲线:即H-T曲线,是表示血沉管内血浆高度H(mm)与时间T (min)关系的曲线。 二、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理的依据是(B) A.牛顿的粘滞定律 B.牛顿定律 C.血液粘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2.下述哪项不是毛细管黏度计优点(B) A.测定牛顿流体粘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粘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低廉 3.毛细管黏度计最适测定的样本是(D) A.非牛顿流体 B.全血 C.脂血 D.血浆、血清 E.蒸馏水 4.下述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B) A.样本传感器 B.储液池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内容整理

血液一般检测内容整理 一 方法:(1)手工法:在0.38ml稀释液中加入20ul血液,充分混匀,充池、静止,镜下计数。 (2)电阻抗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稀释后的血液通过微孔管,挤压 电解质稀释液,产生电阻变化,形成电压脉冲。分为红细胞/血小板 通道、白细胞/血红蛋白通道(需加溶血剂破坏红细胞)。最后可得到 直方图,反映细胞体积为某一大小的细胞的相对数量。 红细胞体积呈正态分布,干扰因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溶解,有大、小红细胞。 白细胞经溶血处理,体积呈三个峰:淋巴、单核、粒细胞(含有染色颗粒)。干扰因素:白细胞团块或破坏。 血小板体积呈偏态分布。干扰因素: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 1 正常参考范围:女:(3.5~5)×1012/L 男:(4~5.5)×1012/L 生理性变化: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偏低。 病理性变化:(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在临床最常见于各种原 因的贫血。 (2)红细胞增多 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 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可以引起低氧血症的 疾病:心血管病、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 功能亢进(库欣病),可能与皮质激素刺激骨髓使红细胞 生成偏高有关、药物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等。 ③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脱水、利尿剂。 2 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边缘池——溢出血管、 进入组织 正常参考范围:(4~10)×109/L 病理性变化:(1)白细胞增高 暂时性:严寒暴热,边缘池释放 持续性:化脓性感染或晚期肿瘤,贮备池粒细胞入 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核分裂池增大、细 胞周期延长、血运转时间延长。 (2)白细胞减低 暂时性:伤寒可能与细菌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 细胞入血。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第06章-血液流变学相关仪器网络版习题

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 首页习题 习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 、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变分析仪 2.血浆比黏度 3.锥板式黏度计 4. PRP # 5. 红细胞沉降率 6.魏氏血沉测定法 7.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检测系统 8.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数据处理系统 9.红细胞沉降曲线 * 二、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最佳答案)。 1.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理的依据是() A.牛顿的粘滞定律 { B.牛顿定律 C.血液黏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泊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2.下述哪项不是毛细管黏度计优点() A.测定牛顿流体黏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低廉 @ 3.毛细管黏度计最适测定的样本是()A.非牛顿流体 B.全血 C.脂血 D.血浆、血清 { E.蒸馏水 4.下述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A.样本传感器 B.储液池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 D.恒温控制系统 E.力矩测量系统 5.下列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优点() A. 价格低廉、操作简便 B. 定量地了解血液、血浆的流变特性 ` C. 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血液黏度 D. 反映RBC与WBC的聚集性 E. 反映RBC与WBC的变形性 6.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的方法大致分为()A.六类 > B.五类 C.四类 D.三类 E.二类 7.有关旋转式黏度计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运用激光衍射技术 B.以牛顿粘滞定律为依据 C.适宜于血细胞变形性的测定

D.有筒-筒式黏度计和锥板式黏度计 E.适宜于全血黏度的测定 ) 8.关于毛细管黏度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血浆、血清黏度测定的参考方法 B.适用于牛顿流体样本的测定 C.毛细管轴心处流体剪切率为0,黏度最高 D.贴壁处的流体剪切率最高,黏度最低《 E.能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9.下列哪项不是黏度计的评价内容() A重复性 B污染率 C准确度 $ D分辨率 E灵敏度与量程 10.对黏度计进行准确度评价时错误的选项是()A.用国家计量标准牛顿油 B.剪切率1~200/秒范围内测定 | C.测定5次以上取均值 D.剪切率1~5/秒范围内测定 E.实际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3% 11.下列不属旋转式黏度计维护的是() A.每次测试完毕后均应进行冲洗 ~ B.清洗剪血板 C.清除毛细管污染 D.清洗剪液锥 E.清除测试头严重污染物 12.旋转式黏度计基本结构有() ~ A.计算机控制系统 B.样本传感器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D.力矩测量系统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 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 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 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 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 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 (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 (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 (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 (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 (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 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 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每升血液中血红 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每升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 测量获得。 6.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反映生理状态下的红细胞体积大小。 7.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产生的类似于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μm 10.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10μm 11.巨红细胞:红细胞直径>15μm 12.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份血涂片上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13.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14.高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减小甚至消失 15.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体积稍大,灰蓝色,活体染色为网织红细胞 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红细胞浆内见到散在、大小数量不一的深蓝色颗 粒。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查各指标的意义: 一、全血粘度:表示血液总体(包含血细胞和血浆)流动性的指标。全血粘度增高表示血液粘滞性增加而流动性降低。由于血液在不同的流动状态(切变速度)下所表现的粘度是不同的,因而一般测定由高到低几种不同切变速度下的全血粘度,用以大致反映血液在体内不同粗细、不同压差的血管中的流 动性。 1、高切全血粘度:是指血液在高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高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接原因依次是:(1)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浓度增加;(2)血浆粘度增加;(3)红细胞刚性增加 (即变形能力降低)。 2、低切全血粘度:表示血液在低切变速度下流动时所表现的流动性大小。低切全血粘度增高的直 接原因依次是:血细胞浓度增加,血浆粘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二、全血还原粘度:是除去血细胞浓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本指标反映血浆粘度和血细胞 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包含下列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其增高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粘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三、全血相对粘度:是指除去血浆粘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它反映血细胞浓度和血细胞本 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也有二个指标: 1、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刚性增高(变形能力降低) 2、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细胞浓度增加,或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四、血浆粘度:其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或大分子球蛋白增加,或血脂显著增加。 五、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或比积):它是血细胞浓度的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血流变指 标,本指标增加时全血粘度各指标都可能增加。 六、红细胞沉降率(又称血沉、ESR):它是表示血液在静止状态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的沉降速度。影响血沉快慢的直接因素是红细胞聚集性(正相关)和红细胞压积(负相关)。血沉增速,可能是 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也可能是红细胞压积降低。 七、血沉方程K值:为了使血沉能更准确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就需要把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消除,这就使血沉方程K值,它是除去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后的血沉校正值,它能纠正由于贫血或血液受稀释后的血沉“假性”增速,因此只有血沉方程K值增加用上述六、七两项指标来判断红细胞聚集性:

【推荐下载】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专家教你看化验单:血液流变学检测

专家教你看化验单:血液流变学检测 1.全血黏度测定 正常参考值: 毛细管法 男性3.43~5.07 毛细管法 女性3.01~4.29 临床意义: 增高: ①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中风、心力衰竭。 ②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④休克、脱水、严重烧伤。 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分出血性中风等。2.血浆黏度测定 正常参考值:1.46~1.82。 临床意义: 增高: ①原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 ②继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慢性活动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③高血脂症、糖尿病等。 3.红细胞比积测定(Ht) 正常参考值: 男性0.40~0.50(40%~50%),平均0.45 女性0.37~0.48(37%~48%),平均0.40 临床意义: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联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脱水、严重烧伤等。 降低: 各种贫血等。 4.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简称血沉) 正常参考值:(1h后) 成人男性0~15mm 女性0~20mm 儿童12mm以下 临床意义: 增快: ①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急性细菌性炎症如肺炎、化脓性胆囊炎、乳突炎、输卵管炎等。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克山病等。 ③各种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④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血液流变学常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常规体检项目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医学分析学科。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液粘稠度,血液粘稠度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分为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切变率高,血液粘稠度大,流动性差,形成血栓的危险性高,反之则血液粘稠度小,流动性好,形成血栓的危险性小。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检测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一、全血粘度: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中切变率是过渡点,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最明显,它预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正常参考值: 男性:低切6.80-9.58mPa.s中切4.51-5.57 mPa.s高切3.73-4.60mPa.s 女性:低切6.50-9.25mPa.s 中切4.35-5.45mPa.s 高切3.65-4.40mPa.s 二、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纤维蛋白浓度,其次是球蛋白分子,还有脂类等。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正常参考值:1.05-1.51mPa.s。 其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三、全血还原粘度: 全血还原粘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也称单位压积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反映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对血液粘度的贡献。 正常参考值: 男性:低切11.02-19.84 中切6.25-10.51 高切4.63-8.26 女性:低切11.34-22.78 中切6.46-12.22 高切4.86-9.31 临床意义: 1、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增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若全血粘度高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HCT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 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 3、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说明HCT低(血液稀)但RBC自身的流边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也有参考意义。 4、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