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新
- 格式:pdf
- 大小:177.57 KB
- 文档页数:2
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摘要:结合我校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改革与探索的实际,采用互动式、实践型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文就具体做法和个人体会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改革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史虽短,许多理论尚不成熟,但随着与生命科学、信息以及环境等诸多科学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材料行业的结构已逐渐步入高分子材料的时代。
高分子化学作为高分子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已发展成为继有机、无机、分析和物理四大化学之后的第五大化学,其教学内容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2]。
该课程的专业名词较多,一些名词用中文很难体现出原有的含义,因而展开双语教学对高分子名词原意的理解会更加准确而有意义。
此外,该课程的开设是在本科阶段,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在今后广泛涉猎国内外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为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在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建设中,不断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符合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
1 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学生在课堂中能否学到知识的关键就是看学生是否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换言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为此,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去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了之后有什么用”等疑惑。
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态度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必须去研究他们,做到因材施教。
基础较好的同学,其学习主动性可能较高;而基础较弱的同学,有的可能没有信心去学好这门课程,也有的可能因为长期以来的“不良学习习惯”,容易在上课时开小差、睡觉、甚至缺席,这不仅影响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还会影响老师的教学。
为此,我们必须调整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化学类学科给人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复杂的反应方程式加上枯燥的数学理论计算,如何让学生对高分子化学产生不同的看法,即产生新鲜感,第一堂课的讲授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面向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探索作者:金政,赵东宇,孙立国,姜宪凯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28期摘要:实验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
本文结合学生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试验及学生自我选课和自我评价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37-02自从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日益重视。
尤其是进入科技信息时代以来,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动力。
随着人们对创新的发展和认识,今天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知识的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
一、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系统地继承前人理论的前提下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并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具有首创能力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渊博的知识底蕴和优秀的人文精神;(2)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顽强的毅力;(3)具有强烈的富于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或者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4)具有清晰和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很强的判断力;(5)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6)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创新,不仅仅是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而且还要基于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具有实践的创造性[2]。
因此创新型人才既要基础知识扎实,头脑冷静,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判断情况,在多种情况中选择较优的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又要求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勇于竞争,具有为实现创新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推动,更需要相应的创新型人才来支撑。
要造就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和企业家,更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高分子化学实验是化学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它是将高分子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对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条件等方面提出对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一是增加实验项目的多样性,提高实验内容的实用性。
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项目主要集中在高分子合成、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等方面,部分实验内容过于理论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如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应用等方面的实验,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高分子化学的应用价值。
可引入一些新颖的实验项目,如纳米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等,让学生接触最新的高分子化学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是加强实验实用操作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多以合成和表征实验为主,这些实验比较注重实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步骤的正确性,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如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复合材料的制备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是增加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和研究性。
高分子化学实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实验项目,如高分子材料的新型合成方法研究、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调控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研究性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演示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引入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实验讨论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提高实验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分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思政的设计与实践,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思政设计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涉及到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思政设计和实践,可以将学术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高分子化学作为新兴学科,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思政设计与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高分子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思政设计与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研究目的《高分子化学》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繁杂且深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不足。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框架,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并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第41卷2024 年 3 月应用化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 第3期452⁃458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尚成新 郝俊生 王松柏*(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西大学), 太原 030006)摘要 随着高等学校面临的教学形势的变化,“课程思政”、“新工科”和“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被相继提出。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必将发生转变,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山西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树立正确的实验观念,实验内容多样化,探寻实验的兴趣点,注重能力的多层次培养,即“观念-内容-兴趣-能力”模式。
关键词 新工科;实验教学;教学模式;高分子化学中图分类号:O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18(2024)03-0452-07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以来,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工程人才的培养,完善工科课程的教学模式,推动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培养。
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机理和化学反应,是化工和材料等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工科人才的必修课程。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学习高分子聚合物的各种合成方法,涉及到缩聚和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等知识点,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可或缺。
基于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实验教学体系更应该与新工科的理念相结合[1-2]。
目前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化学学科其它分支相比,显得还很薄弱[3]。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单独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的高校较少,可能与整个学科发展历史短有关; 第二,高分子化学实验中可开设的实验项目数量偏少,一般均少于10个,而其它学科实验项目数量一般为20~30个; 第三,大部分实验项目已应用多年,缺少新颖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