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52.00 KB
- 文档页数:40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二级综合性医院,其他各类二级医院参照使用。
本标准共设置7章69节356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3节321条标准,用于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并作为对二级综合医院实地评审。
第七章共6节35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二级综合医院的日常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评审后的追踪评价。
说明:1.二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社区的地区(人口一般在数十万左右)提供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综合或专科的地区性医疗机构;本标准中,“县医院”为政府举办的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应结合当地疾病谱特点,重点加强严重危及当地人民群众健康的疑难病救治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能力。
同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
2.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 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3.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 CM 3编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医院功能任务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
(二)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工作,兼顾预防、保健、康复功能,可提供24小时急危重症诊疗服务。
(三)临床科室诊疗科目设置、人员梯队与诊疗技术能力达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二级医院标准。
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13.11.25•【字号】浙卫发[2013]274号•【施行日期】2013.1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办法(试行)的通知(浙卫发[2013]274号)各市、县(市、区)卫生局:为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根据我厅《2013年全省基层卫生工作要点》精神,自2013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工作。
现将《浙江省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卫生厅2013年11月25日浙江省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办法(试行)一、评审目的意义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实行乡镇卫生院评审制度。
通过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促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就医环境,规范执业行为,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评审原则(一)按照“以评促建、以建促评、评建结合、规范发展”的原则。
(二)将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工作与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紧密结合,与满足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结合,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三)将周期性评审和不定期重点评价有机结合,促进评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三、评审范围和周期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执业的乡镇卫生院均可参加评审。
第一周期从2013年开始,3年一个周期。
医务人员少于10名的乡镇卫生院暂不参加评审。
四、评审标准《浙江省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标准(试行)》(详见附件2)主要依据《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3版)》等文件制定。
那梭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方案设计总说明目录第一部分建筑专业设计说明第二部分结构专业设计说明第三部分给排水专业设计说明第四部分电气专业设计说明第五部分绿色建筑专篇第六部分环境保护专篇第七部分节能设计专篇第八部分防火设计专篇第九部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分析及运营成本分析那梭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方案设计总说明第一部分建筑专业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工程项目为那梭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位于防城区那梭镇中心卫生院大院内,总用地面积为2668.6平方米,本工程项目拟于场地内建设四层业务用房一栋。
拟建业务用房占地面积为497.1平方米,拟建业务用房总建筑面积为2066.3平方米。
其中底层建筑面积为514.7平方米,二~四每层建筑面积为497.1平方米,屋面层建筑面积为60.3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1、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手册;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3、《工程建筑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8、《广西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J45/003-201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三、工程规模和设计标准1、项目名称:那梭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单位:防城区那梭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地点:防城区那梭镇中心卫生院大院内2、业务用房为四层框架结构,建筑工程设计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耐火等级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3、本工程项目建筑总占地面积为497.1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66.3平方米。
四、设计指导思想1、以现有医院发展条件为契机,规划优美的医疗就医环境,形成医院新的景观与经济增长点。
2、业务用房应成为那梭中心卫生院的标志性建筑。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9.07•【字号】东政办发〔2022〕15号•【施行日期】2022.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东政办发〔2022〕1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东营市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9月7日东营市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为做好我市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基层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根据《山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指导方案》(鲁医改办字〔2022〕2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以基层为重点”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统筹实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学习三明经验,践行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时代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协同推进。
履行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健康融入相关政策,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统筹推进,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运行新机制。
——创新引领、适度超前。
制度创新与落实并举,抬高标杆、适度超前、软硬兼顾,大力夯实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与健康强市相匹配、与高质量发展理念相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县域一体、协调均衡。
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上下联、信息通,打造与分级诊疗模式相适应的优质高效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院建设规划建议一、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本文档就医院建设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二、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核心,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系。
(2)具体目标:-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确保到2025年,我国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5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
-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疗服务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医疗服务安全水平,降低医疗服务费用。
-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城乡医疗服务均衡发展。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规划原则(1)公平可及,保障基本:确保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2)优化布局,均衡发展:根据区域人口、卫生资源、疾病谱等因素,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实现城乡医疗服务均衡发展。
(3)创新机制,提高效益:深化医改,创新医疗服务和管理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4)科技引领,提升水平: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四、建设内容(1)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2)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加强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3)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4)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健康信息化,实现医疗服务、医疗管理、医疗保障等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5)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人民群众看病负担。
五、政策建议(1)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费需求。
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经过三年的能力建设,全国300家县级医院已基本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要求(以下简称达标县医院)。
现将达标县医院名单印发给你们,要在进一步加强达标县医院能力建设的同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帮扶提升其他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现就加强达标县医院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持续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达标县医院要发挥县域“龙头”作用,以人才、技术、专科能力为核心,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使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
(一)强化专科能力建设。
针对县域居民诊疗需求较大、县域外转诊较多、群众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以及重大疾病,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专科能力建设,鼓励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等专科专病中心,重点加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创伤、儿科、精神科、传染性疾病科等专科能力建设,通过改善硬件条件、引进专业人才、开展适宜技术、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等措施,不断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看病就医需求。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对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加强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等,积极开展儿科、精神科、产科、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形成稳定、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
加强教学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内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教学和培训中的优势作用。
(三)推广适宜技术项目。
结合当地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引进并推广适宜技术项目,逐步推广内镜、介入治疗等微创技术,进一步提升微创技术临床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微创技术临床使用比例。
加强血液净化中心、内镜中心等建设,提高血液净化、微创介入等服务能力,提升对终末期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患者的长期管理能力。
二、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各达标县医院要重点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持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信息化。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意见正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意见鄂政办发〔2017〕3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新一轮医改以来,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等问题逐步凸显,无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为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进一步深化我省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激发内部活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目标,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政策(一)明确财政管理体制。
巩固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二)完善基层卫生机构编制管理。
根据各地卫生工作规划和实际需要,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情况下,在县域内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筹使用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并实行定期调整。
在实行县域“医共体”的地方,探索“县管乡用”,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轮流到基层服务。
积极推进“乡管村用”,推行乡村医生“聘用制”,进一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强化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的统一管理、调配和考核职能。
(三)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性质。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基层医疗机构自身意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事业单位分类进行核定,对能力较强、业务量较大的基层医疗机构,可确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对服务范围小、服务人口少的基层医疗机构,可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陕西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 年)(讨论稿)一、总则本《标准》所指的卫生资源包括: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疗养院、门诊部、诊所、村卫生室、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卫生机构、急救中心、健康教育机构、医学科研和培训机构等。
原则:满足需要与需求。
全面协调发展。
体现前瞻性。
体现公益性。
分类指导。
二、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应遵循按服务类别和医疗服务圈设置,按省、市、县、乡、村五级分层次设置,不要求层层对口等原则。
注重资源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的加强,以逐步调整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为主,严格控制机构规模,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省级设立若干所综合医院和承担疑难病症诊治的专科医院,一所中医药研究和诊疗机构,一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干所传染病、地方病防治专科机构,一所卫生监督机构、一所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一所妇幼保健机构,一所健康教育机构,一所精神卫生机构(可依托建设在省会城市所属相应机构)和一所采供血机构(可依托建设在省会城市所属相应机构)。
各设区市在市区内原则上设置一所有相当规模和能级的中心医院、一所中医医院,同时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原则,设置若干所不同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设置一所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所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一所妇幼保健机构。
设置一所市级精神卫生机构,一所市级采供血机构、一所急救中心和一所市级健康教育基地。
西安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应建设若干所传染病防治专科机构。
城市市区(省、设区市政府所在地)以街道办事处辖区为单位或每 3-10 万人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距离中心较远的居民小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人口一般在 1 万人左右。
将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单位转型或改造为本居住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县级原则上设置综合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各一所。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4.27•【字号】潍政办字〔2023〕45号•【施行日期】2023.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潍政办字〔2023〕4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潍坊市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已经2023年4月21日市政府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4月27日潍坊市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为推进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根据省医改办《关于开展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通知》(鲁医改办字〔2022〕2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聚焦群众健康需求,突出疾病人群健康管理,探索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形式,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一)系统集成。
围绕疾病人群健康管理全过程,实现城乡融合、医防融合、技管融合、全专融合、数字融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政策与措施、功能与平台、资源与力量整合。
(二)创新突破。
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支撑,更加注重体制机制、治理能力、服务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基层卫生现代化发展。
(三)精细务实。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健康需求引导卫生资源利用,以资源利用带动新一轮资源筹集,使居民医疗需求和就医流程有专人管理,实现对疾病、患者、就医全方位精细化管理。
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发布时间:2020-09-18 来源: 基层卫生健康司国卫办基层发〔2020〕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20〕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等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导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健康发展,现印发县域医共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目标聚焦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定期监测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进展和成效,进一步提升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增强人民群众就医可及性,着力构建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政府主导。
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切实维护和保障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坚持政府主导、资源下沉、群众受益,强化医防融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经济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
(二)加强资源整合。
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人、财、物、信息等优化重组、集约使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县域医共体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
(三)加强部门联动。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对县域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加强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对定点县域医共体的协议管理。
发挥医保激励、约束作用,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为县域医共体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标准(试行)为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改善基层中医药诊疗环境,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标准(试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标准(试行)》。
现转发给你们,并就做好我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如下: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乡镇卫生院高度重视本单位“中医馆”建设及辖区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工作,参照上述两个标准,结合实施“十四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医馆(国医堂)、中医阁建设水平。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按照建设标准规范设置中医馆,配足中医类别医师、药师,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接入中医健康信息平台。
村卫生室要加快推进“中医阁”建设,至少有10%的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80%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1名以上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全覆盖。
三、按照建设标准,区卫健局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项目、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项目进行现场验收,切实加强辖区内“中医馆”“中医阁”规范化建设。
附件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标准(试行)为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特制定本标准。
一、中医馆设置(一)中医馆(含少数民族医馆,下同)独立设置,位置醒目,布局合理,体现中医药特色,并满足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
中医馆使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
(二)设中医诊室(含治未病室)3个及以上,单个诊室使用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
(三)设中医治疗室2个及以上,总使用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
二、中药房设置(一)中药房在中医馆内独立设置,使用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
(二)中药饮片品种数不少于300种,少数民族医馆可适当降低要求。
(三)中药房中药饮片储存、调剂、煎煮等设备能够满足业务需求。
三级甲等医院 - 配备要求一、床位:住院床位总数500以上。
二、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麻醉科、康复科、预防保健科;(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病理科、输血科、核医学科、理疗科(可与康复科合设)、消毒供应室、病案室、营养部和相应的临床功能检查室。
三、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1.03名卫生技术人员;(二)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三)各专业科室的主任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四)临床营养师不少于2人;(五)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 1%。
四、房屋:(一)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三)日平均每门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五、设备:(一)基本设备:给氧装置呼吸机、电动吸引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多功能抢救床、万能手术床无影灯、麻醉机麻醉监护仪、高频电刀移动式X光机、X光机 B超、多普勒成像仪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脑血流图机、血液透析器肺功能仪支气管镜食道镜、胃镜十二指肠镜、乙状结肠镜结肠镜、直肠镜腹腔镜、膀胱镜宫腔镜、妇科检查床产程监护仪、万能产床胎儿监护仪、婴儿保温箱骨科牵引床、裂隙灯牙科治疗椅、涡轮机牙钻机、银汞搅拌机显微镜、生化分析仪紫外线分光光度计、酶标分析仪尿分析仪、分析天平细胞自动筛选器、冲洗车电冰箱、恒温箱离心机敷料柜、器械柜冷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高压灭菌设备、蒸馏器紫外线灯、手套烘干上粉机洗衣机、冲洗工具下收下送密闭车、常水、热水、净化过滤系统净物存放、消毒灭菌密闭柜、通风降温、烘干设备热源监测设备(恒温箱、净化台、干燥箱)(二)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与二级综合医院相同;(三)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前言《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是根据《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按照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三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4〕43号)的安排,由卫生部主编,具体由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组织山东、河南、浙江、云南等省卫生厅和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共同编制。
编制组在认真分析全国1000多所不同规模乡镇卫生院的现状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多年来乡镇卫生院建设的经验教训,本着以人为本、方便患者的原则制定了建设标准。
编制组完成建设标准初稿后,在网上广泛征求意见,并由我部召开了全国审查会,会同各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建设标准共分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建筑面积指标、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建筑标准、主要业务用房技术要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七章。
请各单位在执行建设标准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至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南路1号,邮政编码:100044),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参编单位: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浙江省卫生厅山东省卫生厅河南省卫生厅云南省卫生厅主要参编人员:于冬、刘钟明、宗玲、谢双保、于德志、刘魁、吴翔天、杨旭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10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三章建筑面积指标……………………………………第四章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第五章建筑标准…………………………………………第六章主要业务用房技术要求…………………………第一节预防保健用房…………………………第二节门诊用房………………………………第三节住院用房………………………………第四节放射科用房……………………………第五节检验用房………………………………第六节手术室和产房用房……………………第七节供应(消毒)室用房……………………第八节药房……………………………………第九节辅助用房………………………………第七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附件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项目决策水平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正确掌握建设标准,满足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功能需要,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投资的重要制度,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确定和审批乡镇卫生院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乡镇卫生院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
第四条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政策,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安全卫生。
第五条乡镇卫生院按功能分为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
一般卫生院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等综合性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负责对村级卫生机构技术指导和对乡村医生培训等。
中心卫生院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还承担协助县级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第六条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应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当地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和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第七条乡镇卫生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八条按床位规模分为无床、1—20床和21—99床卫生院三种类型。
乡镇卫生院床位规模宜控制在100床以内。
第九条乡镇卫生院床位规模应根据其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按照乡镇卫生院的类型、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每千服务人口宜设置0.6~1.2张床位。
第十条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宜按以下规定确定:1.一般卫生院按本乡镇常住人口加暂住人口计算。
2.中心卫生院按本乡镇常住人口加暂住人口,再加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辐射乡镇人口的三分之一计算。
第十一条乡镇卫生院项目构成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和附属设施。
其中房屋建筑主要包括预防保键及合作医疗管理用房、医疗(门诊、放射、检验和住院)用房、行政后勤保障用房等。
场地包括道路、绿地和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包括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
第三章建筑面积指标第十二条乡镇卫生院按实际设置的床位规模,其预防保键及合作医疗管理、医疗、行政后勤保障等用房建筑面积宜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房屋建筑面积指标注:乡镇卫生院基本面积指标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业务工作需要在上下限范围内取值。
建筑面积指标中不含职工生活用房。
第十三条乡镇卫生院各功能用房面积分配应满足功能、业务及设备装备的需要。
可参照表2执行。
各类用房建议尺寸宜符合表3规定。
表2 各功能用房面积表第十四条乡镇卫生院职工生活设施用房建筑面积,应按国家及地方有关标准执行。
第四章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第十五条乡镇卫生院宜一次规划,一次建设,确有困难的可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表3 各类用房建议尺寸表第十六条乡镇卫生院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备较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2.应方便群众,交通便利。
3.周边宜有便利的水、电、路等公用基础设施。
4.应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并与少年儿童活动密集场所有一定距离。
5.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高压线路及其设施。
第十七条乡镇卫生院的总平面布局,应根据功能、流程、管理、卫生等方面要求,对建筑平面、道路、管线、绿化和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
第十八条乡镇卫生院的总体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1.功能分区合理,洁污流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2.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
3.住院、手术、功能检查等用房应处于相对安静的位置。
4.病房、诊疗室等主要医疗用房应有适宜的朝向。
5.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多风沙地区应有防风害侵袭措施。
第十九条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卫生要求的前提下,其建筑宜集中布置。
第二十条乡镇卫生院出入口不宜少于二处。
第二十一条太平间、焚毁炉应设于较隐蔽的位置,与主要建筑物应适当隔离,并宜单独设置通向院外的出口;设传染病门诊的卫生院,应合理布置,避免交叉感染。
第二十二条停车场宜设在门诊部、住院部出入口附近。
第二十三条暂时不能由市政供水、供电的地区,应自备供水、供电设施。
第二十四条乡镇卫生院绿化用地应符合当地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乡镇卫生院内不宜建设职工住宅;受条件限制职工住宅与乡镇卫生院毗连时,应采取分隔措施,并宜另设出入口。
第二十六条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
第二十七条乡镇卫生院建设用地指标,不应超过表4规定。
表4 建设用地指标注:建设用地指标中不含职工生活用房用地。
第五章建筑标准第二十八条乡镇卫生院的建筑标准,应贯彻适用、经济和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按照经济水平和地域条件合理确定。
第二十九条乡镇卫生院房屋建筑材料应优先采用地方材料,结构选型宜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乡镇卫生院建设还应符合防火、建筑节能及无障碍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建筑设计应注重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房屋建筑耐久年限不应低于二级;建筑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建筑抗震烈度应在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础上提高1度。
第三十二条乡镇卫生院的建筑宜采用砖混或框架结构,建筑层数宜为1~3层。
第三十三条乡镇卫生院建筑室内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医疗用房宜为2.7~3.3m。
2.医技科室用房应根据设备需要确定。
第三十四条乡镇卫生院房屋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不宜小于450mm,出入口应有坡化面。
第三十五条乡镇卫生院建筑装修和防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医疗用房的墙面、顶棚应易于清扫、不起尘、易维修;手术间、产房墙面应采用瓷砖或其他便于清洁、消毒的材料。
2.地面用材应采用防滑、宜清洗的材料;检验用房的地面材料还应耐腐蚀,便于清洁、消毒;部分医疗设备用房应按其设备要求防尘、防静电。
3.化验台、操作台等台面均应采用洁净、耐腐蚀、易冲洗、耐燃烧的面层,相关的洗涤池和排水管应采用耐腐蚀的材料。
4.放射科、功能检查等用房应有相应的防潮、防辐射、剩余电流保护等设施。
5.供应室、药房(库)、太平间等应有防虫、蝇、鸟、鼠及其他动物侵入的设施;药房(库)还应有防潮设施。
第三十六条预防保健、门诊、病房等用房,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不宜阳光直接照射的用房应有遮阳设施。
主要用房的采光窗洞口面积与该用房地面面积之比,不宜小于表5的规定。
表5 主要用房采光表第三十七条乡镇卫生院给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污水排放应达到无害化要求。
第三十八条乡镇卫生院主要医疗用房宜有适宜的温度、湿度,并设置相应的设施。
第三十九条供电要符合以下要求:1.宜采用双路电源供电,不能保证持续供电的地区,应设自备电源;2.电源装配容量应满足现有设备及近期的增容需求;3.院区内宜采用分回路供电方式。
第四十条乡镇卫生院应设置通讯设备并装备计算机等信息系统。
第四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医疗废物的处理应按国家及地方有关标准执行。
第六章主要用房要求第一节预防保健用房第四十二条预防保健用房应根据规模和业务需要合理设置,一般应有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用房。
第四十三条预防保健用房宜与行政用房邻近,妇幼保健用房宜与妇产科门诊联系便捷且与普通门诊、放射科分开设置。
第二节门诊用房第四十四条乡镇卫生院门诊用房应根据不同建设规模、专科特长和业务需求合理设置诊疗室,规模小的乡镇卫生院可按业务性质、业务量设置综合性诊室。
第四十五条门诊用房的布局应从医疗流程和各部分功能需要出发,做到紧凑、合理、便捷,有利于交通流线。
第四十六条门诊出入口及候诊、取样等场所应合理布置,规模较小的乡镇卫生院可设置集中候诊区。
第四十七条妇产科等需要自成一区的科室,应视其规模大小进行合理布局,并解决好出入口、隔离、卫生间等问题,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
第四十八条注射室应与观察治疗室相邻设置。
第四十九条急诊室位置要醒目,应方便利用门诊及医技科室的房屋及设施。
第五十条传染病门诊和隔离观察室应相对独立,并有单独出入口。
第三节住院用房第五十一条床位规模较大的乡镇卫生院,其住院部宜自成单元。
第五十二条乡镇卫生院病房床位设置,宜以2床/间和3床/间为主,不宜超过6床/间。
重危症病房应为1床/间,位置宜靠近护士办公室;产科母婴同室每床使用面积不应少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