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
- 格式:pptx
- 大小:6.20 MB
- 文档页数:14
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的发病区别及综合防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的发病区别及综合防治1. 引言棉花生产中,黄萎病与枯萎病是两种常见的病害,它们虽然表现出相似的枯萎症状,但其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有所不同。
棉花黄萎病普查技术和方法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两种毁灭性的棉花病害, 严重地威胁棉花生产。
这两种病菌一经侵入, 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并随种子远距离传播。
目前, 还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和种子消毒措施, 不勇根除, 因而已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为了进一步摸清病杏在新疆的分布与为害, 从而制定防治对策, 根据一九六五年全国棉花枯萎、黄萎病学术会议精神, 结合各地经验及有关资料, 综合整理成普查技术和方法, 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疚状栽别1 . 黄萎病(1) 黄斑型: 初发病时, 植株下部叶片开始现淡色斑驳, 撕扩大呈淡黄色, 不规则或掌状,叶绿稍向上卷, 很少干枯。
茎部维管束变揭色。
(2) 枯斑型: 初发病时, 叶片与黄斑型相似, 但病斑较多, 扩大后连接成不规则的片状; 有时出现在病斑前, 呈现非生理特性的紫色斑驳, 然后变成淡黄色、黄色以至黄揭色而干枯。
叶上呈掌状枯斑, 叶绿卷曲向_上, 严重时叶片早期脱落, 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3) 早期严重发病植株: 有时全株叶片完圣枯萎和脱落, 或株顶仅留少数小叶, 多数无蕾铃, 剖茎检查时见维管束严重变褐色。
2.枯萎病(1) 网纹型: 幼苗子叶或具叶叶脏变黄, 呈网状, 叶肉仍为绿色而清晰, 维管束呈褐色。
(2) 半边黄型: 发病植株上一边枝叶呈黄色, 继即干枯; 另一边枝叶生长正常, 仍为缘色。
有时在一张叶片上亦有同样表现。
总之, 植株咸染枯萎病后, 有的植株节间缩短拐曲, 株型多较矮小, 叶_ L 沿叶服两侧肿皱凹凸不平, 或出现紫色, 有时网纹不明显。
顶部叶片迅速萎蔫, 全株凋萎, 似及呈网纹状或半边黄。
二、稠查方法1.铜查针划: 调查前, 根据调查范围, 制定工作计划、路线和步骤, 并根据各地不同清况, 提出具体要求。
2.稠查时期: 棍花出苗后至现蕾盛期以前, 主要调查枯萎病; 盛花期至结铃后期, 主要调查黄萎病, 结合调查枯萎病。
自治区各地自然条件悬殊较大, 各地应权据棉花生长、发育情况, 作出适当安排。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汇报人:2023-12-02CATALOGUE目录•棉花黄萎病概述•棉花黄萎病的病因•棉花黄萎病的诊断与识别•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棉花黄萎病的预防措施•棉花黄萎病防治案例分析01棉花黄萎病概述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也称为“黄叶病”或“萎黄病”。
棉花黄萎病主要导致棉花叶片变黄、萎缩,植株生长缓慢,结铃少,产量和品质下降。
病株叶片边缘常有深褐色斑块,后期叶片易脱落。
定义和症状症状定义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通过棉株的根部和土壤中的菌丝体进行传播。
土壤传播病菌也可通过气流传播,在风的作用下,可从发病棉田传播至邻近未发病的棉田。
气流传播传播途径棉花黄萎病可导致棉花减产,严重时甚至绝收。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防治困难病株所结棉铃的纤维品质也受到影响,导致品质下降。
由于棉花黄萎病的传播途径多且难以控制,防治较为困难。
030201影响和危害02棉花黄萎病的病因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等质地类型容易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土壤质地土壤中某些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有关。
土壤微生物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或过量也可能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土壤营养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影响棉花的抗病性,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棉花的抗病性,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湿度降雨的频率和量也可能影响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降雨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高可能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品种抗性不同品种的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有差异。
施肥施肥不当可能导致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03棉花黄萎病的诊断与识别症状观察棉花黄萎病通常会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或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萎。
观察棉花生长情况受黄萎病影响的棉花植株会变得矮小,枝叶稀疏,且棉花产量和品质会受到影响。
有机质含量过高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从而为黄萎病的病原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检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微生物群落失衡可能会为黄萎病的病原菌提供更多的传播途径。
2023-11-08CATALOGUE目录•棉花黄萎病的症状识别•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条件•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评估•棉花黄萎病防治的未来展望01棉花黄萎病的症状识别典型症状叶片枯萎01棉花黄萎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叶片枯萎。
初期,病株叶片出现淡黄色或黄色斑块,斑块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
随着病情的发展,斑块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生长缓慢02受黄萎病影响的棉株,生长速度会明显减缓。
病株茎杆细弱,植株矮小,分支减少,铃数和铃重也明显下降。
根系发育不良03黄萎病还会影响棉花的根系发育,导致根系变小、萎缩,甚至出现黑根。
此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棉花的生长不良。
侵染性强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具有很强的侵染性。
病菌可以通过土壤、灌溉水、肥料和农机具等传播,在棉花生长季节中不断侵染健康的棉株。
发病特点气候影响气候条件是影响棉花黄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发病率。
而在高温、干旱的天气下,棉株的抗病能力会相对增强。
土壤因素土壤类型、pH值、含水量等因素也会影响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沙质土壤、低pH值、高含水量的土壤有利于病菌的生存和繁殖,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发生规律侵染循环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侵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棉株三个环节。
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灌溉水、肥料和农机具等途径传播,侵染健康的棉株。
流行因素棉花黄萎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病害容易大发生。
此外,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连作和缺乏抗病品种也会加重病害的流行。
02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菌丝呈白色或浅灰色,表面光滑或略粗糙,有时产生分枝和隔膜。
菌丝病原菌的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防治策略是什么近几年,随着棉花种植日趋广泛,棉花种植产区深受枯萎病、黄萎病的侵害,给棉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那么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怎么防治呢?下面跟随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棉花枯萎病(一)棉花枯萎病田间症状识别症状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白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
(2)紫红型: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
(3)黄化型:病苗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部分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
(4)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
(5)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
(6)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
不论是哪种症状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深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二)防治措施1、保护无病区(1)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外调棉种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4)402药液温汤浸种:缸内装65℃左右热水100公斤,再加入50亳80%的402抗菌剂,搅匀,倒入硫酸脱绒棉种40公斤,药液温度在55--60℃之间,浸闷0.5小时后捞出,可直接播种或晾干后备用。
2、消灭零星病区:零星病区田间病株少,发病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应及时消灭零星病区。
(1)拔除病株,消灭病源,将病株带出棉田烧毁。
(2)病土处理:拔除病株后,对病土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
棉花黄萎病及其防治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这是一种危害棉株维管束的土传性病害,在我国棉产区的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它具有分布广、危害重、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久等特点,也被称之为棉花的“癌症”。
棉花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是22℃~28℃,当低于22℃或高于30℃时则发病缓慢,当温度达到35℃以上时症状则会暂时隐蔽。
一、发病规律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在我国主要是大丽轮枝菌,这是一种寄生兼腐生的植物病原菌。
病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微菌核等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其中土壤中的微菌核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主要分布在40cm之内的土层中,并且可以存活许多年。
当遇上适宜的温、湿度,大丽轮枝菌从病菌孢子萌发出菌丝体,接触到棉花的根系,菌丝体即可从根毛或伤口处(虫伤、机械伤)侵入根系内部,并在导管内迅速繁殖,产生大量小孢子,这些小孢子随着输导系统的液流向上运行,依次扩散到茎、枝、叶柄、叶脉和铃柄、花轴、种子等棉株的各个部位。
棉株感病枯死后,棉花黄萎病菌在土壤中能以腐殖质为生或在病株残体中存活,连作棉田土壤中不断积累菌源,就形成所谓的“病土”,也是黄萎病发生的主要根源。
不同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多雨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流行,尤其是在雨季或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病菌的侵染和传播速度会加快,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
另外土壤中的微菌核数量及存活状况是影响黄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耕作层土壤中微菌核的存活和繁殖能力越强,病害发生程度越严重。
二、症状特征棉花黄萎病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7-8月开花结铃期达发病高峰。
症状主要表现为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
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外发展,初期病叶叶肉淡黄,随后叶缘向上卷曲,叶肉变厚。
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枯焦破碎,只留叶脉呈鸡爪状叶痕,后期叶片萎蔫、下垂、脱落成光秆,剖开茎秆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新疆棉花枯黄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是一种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引起的严重病害,广泛分布于新疆棉区,给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以及一种快速分离技术。
一、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大省,然而枯黄萎病的发生给新疆的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棉花生育期,特点是叶片枯黄,枝条和根部出现萎蔫症状。
枯黄萎病菌主要通过种子、田间土壤以及气溶胶传播,并且能存活多年。
近年来,新疆棉区的枯黄萎病发生频率逐年上升,给棉农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枯黄萎病菌的快速分离技术为了及时诊断和控制枯黄萎病的传播,开展快速分离技术十分重要。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快捷的分离方法。
1. 准备材料(1)新鲜感染的棉花样本(2)高等级无菌培养基(3)无菌培养皿(4)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璃片2. 分离过程(1)将新鲜感染的棉花样本(如叶片、枝条或根部)剪碎,并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去除表面附着的土壤颗粒。
(2)将洗净的样本均匀涂抹到无菌培养基表面。
(3)将培养皿盖上并密封,放在恒温培养箱中(温度保持在25℃左右),进行孵化。
(4)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一般情况下,枯黄萎病菌会在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至淡黄色的菌丝,并逐渐扩散。
(5)选取一些典型的菌落,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如孢子形状、颜色等,确定是否为枯黄萎病菌。
总结:随着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频繁发生,研究该病害的发生现状并开展快速分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介绍了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分离方法,希望能对相关研究和防控实践提供参考。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问答1、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主要有哪些不同?①枯萎病叶脉变黄,黄萎病叶肉变黄。
②枯萎病容易落叶成光杆,黄萎病有的年份后期落叶成光杆。
③枯萎病株型矮缩节间变短,黄萎病稍矮缩。
④剖秆后枯萎病维管束变为深褐色,黄萎病为淡褐色。
⑤枯萎病在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的花铃期。
有的年份夏季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后,容易发生急性黄萎病。
2、棉花枯、黄萎病各是什么病原菌?①枯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种。
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10年之久。
②黄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轮枝菌属,大丽轮枝菌种。
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7年之久。
3、哪些条件容易导致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①多年连作,土壤内菌量大。
②低温:6-8月份如果遇到连续几天低温时,容易发生。
因半知菌类在温度低于28℃活动活跃。
棉株生长延缓。
③遮荫:棉株生长延缓,使棉株生长幼嫩,容易感病。
④高湿:6-8月份下暴雨或灌溉后排水不畅,易感病。
⑤高肥:氮肥施用过量,棉株生长过旺,枝叶幼嫩,容易感病。
⑥种子质量低劣。
⑦土壤雨后板结,不易散墒提温,易感病。
4、棉株感病的生理原因是什么?发芽的棉种及幼苗,其主根对菌液根感染具有免疫性。
随着次生根生长,免疫性即行消失。
这是因为幼苗在3-6叶期下胚轴导管顶壁存在,阻碍了病菌向上移动,随着棉龄增加,上下胚轴的导管开放,顶壁消失,抗性便趋下降。
当结铃增多,形成层呈休眠状态时,抗性又下降,下降速度与结铃量和形成层定型呈正比。
凡是使棉株生长幼嫩和生长发育延缓的条件,如遮荫、高肥、高湿、低温、种子质量低劣等,都能导致棉株抗萎性降低。
5、如何利用农业技术防治枯、黄萎病?①轮作倒茬。
重病地改种小麦、玉米5年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改种水稻2年。
②种植抗病品种。
在抗萎病程度上,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品种如GK-12,在抗萎性上表现良好。
另外,早熟品种抗性较低,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③减少种子带菌机会。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棉花种质资源的品种繁多,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抗性也不尽相同。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种植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发展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对棉花种质资源的黄萎病抗性进行剖秆鉴定非常重要。
一、棉花黄萎病的病原和危害棉花黄萎病主要由青枯霉菌引起,是一种由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在播种后的幼苗期发病,病原菌侵入幼苗根系,导致根系和低茎部腐烂,植株逐渐发黄枯萎,最终死亡。
受到黄萎病危害的棉花植株生长缓慢,生长势弱,导致产量减少甚至全株死亡的情况。
二、棉花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的意义通过对棉花种质资源的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可以筛选出抗性较强的品种或种质资源,为抗黄萎病的新品种选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剖秆鉴定是指将不同品种的棉花植株剖开,观察其根部和内部组织是否受到了黄萎病的侵染。
通过对抗性品种和感病品种进行对比观察,可以找出抗性品种的特征,并为后续的品种选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1. 样品准备选取不同抗性品种的棉花植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剖秆鉴定。
在剖秆鉴定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去除表面的杂质和土壤颗粒,保持棉梗的完整性。
2. 剖切样品将样品纵向切割,观察其内部组织的颜色、质地和形态等特征。
对照着微镜观察内部组织的变化,判断是否受到了黄萎病的侵染。
3. 阴霉镜观察将样品放置在阴霉镜下,观察其根系和茎部的细胞结构和菌丝体的生长情况,判断是否有青枯霉菌的侵染。
同时观察样品的生长状态和植株内部组织的变化。
4. 记录观察结果对观察到的样品结构和变化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颜色、质地、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不同品种的抗性表现和对照结果。
1. 筛选抗性品种通过剖秆鉴定,可以筛选出具有较强抗性的棉花品种,为抗黄萎病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选育出更加抗病的棉花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提高棉花的品质和产量。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1. 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土壤消毒: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种子及病菌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有熏蒸、高温烘烤等。
3. 轮作休闲:合理安排棉花的轮作休闲制度,减少病害在土壤中的传播和积累,降低发病风险。
4. 土壤改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或有机质改良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提高棉花抗病能力。
5. 密植增密:适度密植棉花,增加棉田内棉花的遮阴效果,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速度,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6.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施肥,合理掌握氮、磷、钾等养分的供应量,维持棉花生长发育的平衡,并增强棉花的抵抗力。
7. 及时发现病害: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使用药剂进行农药喷施,控制病害
的蔓延。
8. 病部清除:发现病害植株及时将其拔除,避免病原菌通过继续感染其他植株。
请注意,具体的防治方法应根据病害的不同、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业专家的建议来采取。
同时,合理施用农药应遵循农药使用安全规范,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棉花黄萎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棉花黄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棉花的根系,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黄化、枯萎死亡等症状。
该病害在棉花生产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一、病害的发生原因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土壤、气候、病原菌和棉花品种等。
其中,土壤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土壤酸碱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都会影响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因素也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病原菌的种类和棉花品种的抗病性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棉花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品种,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适量增加磷、钾等微量元素的供应,以提高棉花的免疫力。
3.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方法。
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土壤消毒,以杀灭病原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4.病害监测和防治定期对棉花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防治,但应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进行土壤消毒,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以保证棉花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