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黄萎病
- 格式:ppt
- 大小:8.79 MB
- 文档页数:20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一、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它有多种表现,有黄化型、黄色网纹型、青枯型、皱缩型、紫红型等。
苗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此为青枯型。
黄化型大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
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该型是该病早期常见典型症状之一。
皱缩型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
紫红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部或全部出现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现红褐色,叶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
半边黄化型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
该病有时与黄萎病混合发生,症状更为复杂,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
二、棉花黄萎病症状棉花黄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4—6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划分为落叶型、枯斑型和黄斑型等。
落叶型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
枯斑型的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
黄斑型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黄萎病症状:在苗期及定植初期易染。
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及叶脉间首先发黄,逐渐发展至叶片半边或整个叶片发黄。
天气干旱或晴天中午前后棉苗萎蔫,早晚恢复正常。
后期由黄变褐,有时叶缘向上卷曲,萎垂或脱落,严重时病株叶片落光,仅剩茎秆。
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
将种子用55℃温水浸1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然后催芽播种。
②苗床处理。
每平方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克~15克与土充分拌匀制成药土,然后将药土制成苗钵备用。
另按10公斤细土配10克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的比例拌制盖种用土。
播种时做到用药土对种子下垫上盖。
③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灌根,每平方米灌药液5公斤,7天一次,连灌2次~3次。
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现蕾前后发病最盛。
可归纳为5种类型:①黄色网纹型:病株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大部呈黄色网纹状,叶片逐渐萎缩枯干。
②黄化型:叶片边缘局部或大部变黄,萎缩枯干。
③紫红型:叶片局部或大部变紫红色,叶脉也呈紫红色,萎缩枯干。
④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叶色稍变深绿,叶片变软变薄,全株青干而死亡,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弯曲。
⑤皱缩型:5片~7片真叶时,大部分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比健株矮小,一般不死亡。
成株期症状有多种类型。
叶片也可表现为黄化型、网纹型等类型,容易落叶。
重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株型矮小。
雨后常出现急性凋萎型,棉株突然失水。
叶片迅速凋萎青枯,叶片下垂,常落叶成光秆。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最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措施。
2、轮作换茬。
3、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病重田块要施速效氮肥。
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500倍25%使百克药液加500倍“美洲星”液肥进行灌根,每病株灌100毫升~150毫升。
XIANDAINONGCUNKEJI植物保护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1病害症状1.1棉花枯萎病症状。
棉花枯萎病在棉花整个生长发育季节侵染和为害棉花,病株表现为萎蔫、畸形,导管黑褐色,叶片呈黄色网纹或变紫、变黄,有时萎垂,表现急性青枯或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有时一块田同时出现几种症状,但都有共同特征:即植株矮化,根茎部导管呈深褐色条纹,从根部到顶端形成一条直线。
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1.1.1黄色网纹型。
是棉花枯萎病早期典型症状。
病苗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多发生在叶片边缘和近叶脉处,中间叶肉保持绿色,形成黄色网纹状。
随后,病斑扩大,叶片枯萎脱落。
温暖、高湿条件下易出现。
1.1.2紫红型或黄化型。
叶片变成紫红色或黄色,网纹不明显,并逐渐萎蔫死亡。
气温较低时易出现。
1.1.3青枯型。
全株或半边叶片急性青枯死亡,但叶片在短期内仍能保持绿色。
常在天气急剧变化,尤其是雨后天晴时易出现。
1.1.4皱缩型。
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轻病株能存活,重病株叶片萎蔫干枯脱落,提前枯死。
1.2棉花黄萎病症状。
棉花黄萎病为系统侵染病害,分为落叶型(光秆型)和枯斑型。
感病初期,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褪绿变黄,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叶片变厚发脆。
随后,病斑边缘至中心颜色逐渐加深,但靠近主脉处不褪色,呈黄色掌状斑纹,主脉及附近保持绿色,叶肉变厚,叶片向下卷曲,后期叶片焦枯,由下向上脱落。
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枯焦破碎,脱落成光秆。
病株一般不矮缩,可少量结铃,但早期发病重的植株较矮小。
落叶型症状为病叶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大片褪绿萎蔫,叶色由淡黄色急速变为黄褐色至紫褐色,叶缘向背面卷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和果枝顶端变褐枯死,蕾、花、铃、叶片大量脱落,10d左右即落成光秆。
剖削病株根、茎和叶柄,可见木质部有淡褐色变色条纹。
1.3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症状区别。
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黄萎病的症状是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枯萎病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脱落;枯萎病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褐色,但黄萎病为褐色。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防治策略是什么近几年,随着棉花种植日趋广泛,棉花种植产区深受枯萎病、黄萎病的侵害,给棉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那么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怎么防治呢?下面跟随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棉花枯萎病(一)棉花枯萎病田间症状识别症状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白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
(2)紫红型: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
(3)黄化型:病苗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部分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
(4)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
(5)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
(6)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
不论是哪种症状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深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二)防治措施1、保护无病区(1)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外调棉种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4)402药液温汤浸种:缸内装65℃左右热水100公斤,再加入50亳80%的402抗菌剂,搅匀,倒入硫酸脱绒棉种40公斤,药液温度在55--60℃之间,浸闷0.5小时后捞出,可直接播种或晾干后备用。
2、消灭零星病区:零星病区田间病株少,发病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应及时消灭零星病区。
(1)拔除病株,消灭病源,将病株带出棉田烧毁。
(2)病土处理:拔除病株后,对病土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问答1、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主要有哪些不同?①枯萎病叶脉变黄,黄萎病叶肉变黄。
②枯萎病容易落叶成光杆,黄萎病有的年份后期落叶成光杆。
③枯萎病株型矮缩节间变短,黄萎病稍矮缩。
④剖秆后枯萎病维管束变为深褐色,黄萎病为淡褐色。
⑤枯萎病在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的花铃期。
有的年份夏季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后,容易发生急性黄萎病。
2、棉花枯、黄萎病各是什么病原菌?①枯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种。
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10年之久。
②黄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轮枝菌属,大丽轮枝菌种。
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7年之久。
3、哪些条件容易导致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①多年连作,土壤内菌量大。
②低温:6-8月份如果遇到连续几天低温时,容易发生。
因半知菌类在温度低于28℃活动活跃。
棉株生长延缓。
③遮荫:棉株生长延缓,使棉株生长幼嫩,容易感病。
④高湿:6-8月份下暴雨或灌溉后排水不畅,易感病。
⑤高肥:氮肥施用过量,棉株生长过旺,枝叶幼嫩,容易感病。
⑥种子质量低劣。
⑦土壤雨后板结,不易散墒提温,易感病。
4、棉株感病的生理原因是什么?发芽的棉种及幼苗,其主根对菌液根感染具有免疫性。
随着次生根生长,免疫性即行消失。
这是因为幼苗在3-6叶期下胚轴导管顶壁存在,阻碍了病菌向上移动,随着棉龄增加,上下胚轴的导管开放,顶壁消失,抗性便趋下降。
当结铃增多,形成层呈休眠状态时,抗性又下降,下降速度与结铃量和形成层定型呈正比。
凡是使棉株生长幼嫩和生长发育延缓的条件,如遮荫、高肥、高湿、低温、种子质量低劣等,都能导致棉株抗萎性降低。
5、如何利用农业技术防治枯、黄萎病?①轮作倒茬。
重病地改种小麦、玉米5年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改种水稻2年。
②种植抗病品种。
在抗萎病程度上,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品种如GK-12,在抗萎性上表现良好。
另外,早熟品种抗性较低,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③减少种子带菌机会。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1. 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土壤消毒: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种子及病菌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有熏蒸、高温烘烤等。
3. 轮作休闲:合理安排棉花的轮作休闲制度,减少病害在土壤中的传播和积累,降低发病风险。
4. 土壤改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或有机质改良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提高棉花抗病能力。
5. 密植增密:适度密植棉花,增加棉田内棉花的遮阴效果,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速度,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6.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施肥,合理掌握氮、磷、钾等养分的供应量,维持棉花生长发育的平衡,并增强棉花的抵抗力。
7. 及时发现病害: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使用药剂进行农药喷施,控制病害
的蔓延。
8. 病部清除:发现病害植株及时将其拔除,避免病原菌通过继续感染其他植株。
请注意,具体的防治方法应根据病害的不同、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业专家的建议来采取。
同时,合理施用农药应遵循农药使用安全规范,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棉花黄萎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棉花黄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棉花的根系,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黄化、枯萎死亡等症状。
该病害在棉花生产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一、病害的发生原因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土壤、气候、病原菌和棉花品种等。
其中,土壤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土壤酸碱度、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都会影响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因素也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病原菌的种类和棉花品种的抗病性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棉花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品种,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适量增加磷、钾等微量元素的供应,以提高棉花的免疫力。
3.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方法。
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土壤消毒,以杀灭病原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4.病害监测和防治定期对棉花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防治,但应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进行土壤消毒,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以保证棉花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棉花】枯黄萎病到底有没有救?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上具有毁灭性的两种病害,被称之为“植物癌症”,这两种病害一经传入发生,很难根除,而传播蔓延迅速。
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的表现症状苗期发病多呈黄色网型,低温时出现紫红型或黄化型,阴雨突然转晴变暖时出现青枯型病株。
成株发病植株矮缩,叶片深绿变厚,叶缘向下卷曲。
夏季高温病株抽出新枝叶,出现畸形。
秋季病势加重,叶片从顶端向下枯死脱落,成为光秆,剖开茎秆维管束变成黑褐色。
棉花黄萎病症状棉花黄萎病的表现症状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蔓延,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外发展。
初期病叶叶肉淡黄,随后叶缘向上卷曲,叶肉变厚,后期叶肉变褐,焦枯脱落,仅剩叶脉,呈“鸡爪状”。
剖开茎秆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
两种病状的典型区别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黄萎病的症状是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枯萎病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脱落;枯萎病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褐色,但黄萎病为褐色。
最为明显的区别是;黄萎病叶呈“西瓜叶状”或“鸡爪状”斑。
防治方法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目的有两个,即减少病菌传播和提高植株抗性。
二是配合药剂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1)加强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尤其雨后及时中耕松土,散墒降湿,可降低病害发生;(2)合理密植,严格防止棉株过密,影响通风透光,并及时整枝、化控,提高棉株抗逆性;(3)及时到田间调查,一旦发现有零星病株,最好立即拔除,带到田外销毁;(4)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增强棉花抗病能力,减轻危害。
同时根据棉花长势,进行叶面喷肥,尤其避免后期出现脱肥现象。
药剂防治目前在枯黄萎病上防治效果比较好的是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棉根和植株体内定植和传导,并随着根茎叶的生长而扩展繁殖,使新根不受病菌侵染。
棉花枯、黄萎病如何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棉花整个生长期都能侵染为害。
在自然条件下,枯萎病在子叶期就可出现病株,而黄萎病发病时期较晚,幼苗期很少表现症状。
枯萎病的症状幼苗期表现为: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红叶型、黄化型、青枯型;成株期常见症状是:矮缩型、网纹黄化型、枯斑型、急性凋萎型;黄萎病多在现蕾期表现症状,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不同,可划分为落叶型或称光秆型、枯斑型或掌状枯斑型和黄斑型。
有时枯萎病和黄萎病混合发生,两种症状在同一棉上显现,其症状与侵入病原菌种类及数量相关。
化学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
用45%炭枯净WP每公斤种子5~8克药剂拌种,或用40%炭克WP1000~1200倍液浸种。
(2)喷雾。
在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前喷药预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枯萎病盛发期是在棉花现蕾前后,6月中下旬,枯萎病来势猛,危害重,若遇大降雨则可有利于枯萎病的大面积流行,可在6月上中旬用25%溴菌腈WP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再喷1~2遍,可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的盛发流行。
②黄萎病的盛发期在7、8月棉花花铃期,此时棉株得病,引起结铃稀少,脱落较多,产量减少,品质变坏,并且由于棉株较大,防治较难,在7月中下旬应抓紧防治,用25%溴菌腈WP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可有效防治黄萎病的发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