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云阳县江口镇盛堡小学付官平(小学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然而,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出新型的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关注的不是很多,大部分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题目,学生仍然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式的作业模式中,这种缺乏兴趣的作业形式已经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极为不利。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繁琐的死记硬背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思维和发展创造能力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

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比如在学习“数的整除”这单元后,我利用这单元的知识设计了一道让学生猜猜老师的手机号码是多少的作业,猜出后,拔个电话给老师。老师手机号码按顺序是:第1个数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第二个数是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第3个数是比2、3的最小公倍数多1的数;第4个数是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第5个数是6和9的最大公因;第6个数是5的因数中最大的因数;第7个数是最大的一位数数;第8个数是1和7的最小公倍数;第9个数是7和14的最大公因数;第10个数是一位中最大的奇数;第11个数是不能做除数的数。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觉得十分有趣。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作业的欲望,让学生做得愉快,学得轻松。

二、生活化原则——设计生活化作业,还原数学的本质。

作业内容是否新鲜、有趣,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数学作业,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如学习“长度单位”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约有900厘米。上学路上,

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3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老师在小马虎的日记上写下“可能吗”三个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改正。这样原本干巴巴的“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摇身一变,成为富有情趣的《小马虎的日记》。包装后的作业形式活泼、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三、实用性原则——设计实用性的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例如,在学习完“纳税和利息”知识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表格,到信用社把利率表抄下来。假定一个情节,给你们5000元,你们自己决定存多长时间,计算一下,到期可得利息多少元?同学们兴趣十足,参与热情高涨,很积极的就完成了这项作业。

四、层次性原则——设计层次性作业,体现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

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不搞“一刀切”,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真正让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我有时把作业分成A、B、C三个等级,A级题为每位同学必做题;B 级题是提高题,班上后10%左右的学生不作要求;C级题为选做题,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或选做。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学生喜欢的肯德基的儿童自助套餐的形式,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8=()口诀:() 8×7=()口诀:()

5×8=()口诀:() 8×3=()口诀:()

B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40 8×()=56 ()×4=32 8×()=64 C餐: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几?

8×6+8=8×() 8×6-8=8×()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这样分层布置作业,既能调动优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等学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五、自主性、合作性原则——设计自主、合作性作业,尊重学生

的个性行为

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后,可让学生用扑克牌和家长抢算“24”的游戏。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与爸爸妈妈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等等。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能得到发展。再如综合实践、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学生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助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如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料,对客厅或厨房进行设计,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成立设计公司,为客户设计。要求:⑴用合适的比例尺将效果图画在设计纸上,并附上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和计算过程。⑵设计合理,经济实用。合作设计后,让学生交流并体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友情合作,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数学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