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赤壁赋》是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典范。
它描绘了东汉末年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战争,极富历史典故与哲理内涵。
在高二必修三课程中,《赤壁赋》被列为必修内容,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针对《赤壁赋》的学习,设计了一份导学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经典。
一、阅读指导1、了解历史背景《赤壁赋》叙述的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因此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理解文中典故和人物的关键。
建议学生在阅读前先学习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描述和比喻。
2、理解诗人的态度诗人在《赤壁赋》中涉及到了政治、战争、人性等方面的话题,并对这些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感悟。
在阅读中,要注意捕捉诗人所表现的态度与情感,并通过分析文中的笔墨手法,了解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特质。
3、注意文意深刻《赤壁赋》作为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其文采、意境和艺术价值都是较高的。
在阅读中,除了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外,还要注意欣赏其艺术之美,感受到其中的哲理与深度,体会到古代文学的雅趣与人文精神。
二、文本分析1、诗人的表现手法在《赤壁赋》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厚的感情,描绘了过江战争中的士兵、将领、百姓、战场等,表现了自己对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例如,他运用对比手法,把钦差大臣与战士相比,表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别和不公;他运用夸张手法,把战场描绘得血雨腥风,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可怕。
2、文化内涵的深度在《赤壁赋》中,诗人不仅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而且阐发了许多哲学和人文思考。
例如,诗人在文中提出了“志士仁人”的理念,强调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他表达了关于官场腐败、民生苦难、战争惨烈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呼吁应该坚定信仰、振兴国泰、协力同心等。
三、问答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意义和价值,建议以问答方式进行教学,把学生的思考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挥。
班级姓名组别代号《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有关苏轼和“赋”的文学知识;②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细读。
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教材助读】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d ǎ 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
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
“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
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知识链接】1.有关苏轼苏轼(1037——1011),字,号,(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并称为“”;词:开“”的先河,与并称为“”;散文:发展了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并称“”;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赤壁赋》导学案(一)高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危、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虚词(而、之、乎、于)】。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事、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事、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吟咏法、情感迁移法、回顾旧知法【课时】3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创作背景★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赤壁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景、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理解其对人生的思考。
2、难点(1)体会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2)理解文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作者的处世态度。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有赤壁矶,风景优美。
苏轼曾多次游览,并写下了多篇诗文。
在这篇赋中,苏轼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以及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四、课文诵读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五、文本解读1、第一段(1)重点字词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属:通“嘱”,劝酒。
少焉:一会儿。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纵:任凭。
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
如:往。
凌:越过。
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
主备:李秋生备导学案时间:2012.12 统稿时间:签审:上课时间:导学案顺序号:《赤壁赋》导学案(1)课型:预习+展示学习目标:1.识记作家作品。
2.了解背景资料。
3.积累文言知识。
4.反复朗诵课文并背诵读第一段。
预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二十一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
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
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
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个人识记关键词:2.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现。
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个人识记关键词:3. 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属于文赋。
《赤壁赋》问题导读-评价单学生版班级:组名:姓名:时间:【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目标1、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学法提示】1、朗读与分析结合突破重点;2、比较与探讨结合突破难点。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学习重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复杂情感【知识链接】参考《同步训练》61页。
【学习过程】一、读课文,读准字音1、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属.客()扁.舟()桂棹.()和.之()幽壑.()嫠.妇()舳舻..()横槊.()江渚.()麋.鹿()匏.樽()蜉蝣()无尽藏.()溯.流光()凭.虚御风()山川相寥.()肴核..既尽()2、熟读文章。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3、疏通文意朗读第一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本段写诗人夜游赤壁的情景①看到的景色有:②诗人的活动有(动作):③诗人的感觉如何:④诗人会有何种心情呢?朗读第二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2、第二段写到箫声有什么作用?朗读第三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3. 第三段中,“客”是怎么抒发当时的情绪的,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朗读第四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朗读第五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样的作用?4、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么?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赤壁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5)六、写作手法 (7)七、读文感知 (8)八、经典语句解读 (9)九、预习检测答案 (11)十、全文翻译 (13)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赤壁赋》,旨在深入理解苏轼在文中展现的豁达胸怀和深邃哲思。
我们将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感悟,体会其深沉的人生思考。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这篇赋的学习,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此外,通过学习苏轼如何借助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抒发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学习目标既包含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也涵盖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与情感世界的丰富,使学习过程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赤壁赋》的学习重难点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与苏轼的哲学思考,同时深入品味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苏轼如何通过赤壁这一历史场景,表达出对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深刻见解,这是文章的精神内核,也是学习的难点。
另一方面,苏轼的赋文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需要我们去仔细体会其遣词造句的精巧,领悟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来营造意境的手法,这是学习的重点。
只有抓住这些重难点,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赤壁赋》的魅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赤壁赋》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_______”。
2. 《赤壁赋》以_______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3.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描绘了_______的景象,为后文的抒情和议论做了铺垫。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借赤壁之战的历史遗迹,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主备人:张健审核人:卢国华【学习目标】1. 了解苏轼,明确“赋”的特征。
2.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全文。
3.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并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 背诵课文。
【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则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就连书法,也位列“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
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文体。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讲求声律、押韵;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3.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他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所体现。
你要写风,你就不能只写风。
你要写树梢的弯度,你要写湖面的波纹,你要写树叶婆娑的声音和它落地的路径。
你要写云朵向哪走,飞沙往哪飘,炊烟在哪散。
要写屋檐边悬挂的铃铛响,要写轻舟与竹筏轻轻漾,秋千轻轻晃。
要写人们的不听话衣角和发梢,写抓不住的气球和孩子手里转动的玩具风车,写歪了后握紧的伞柄。
写拨云见日的山,写卷起又落下的浪,甚至是一场散了的大雾。
这意味着,你要写一样东西,先用眼睛,用耳朵,用感受,最后才落于笔下,凝成一篇文,看见一个人。
任务一:那么在苏轼的《赤壁赋》是何种风景呢?请结合《赤壁赋》梳理文本中的风景元素,完成跟帖主体内容的撰写,并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材料二:身如已灰之木,心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材料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任务二:结合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生平,梳理《赤壁赋》中情感变化。
《赤壁赋》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一.写作背景了解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二、有关“赋”的文体简介:
1、含义: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2、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3、分类:
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
小赋:以抒情为主;
文赋:近于散文;
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
2.结合注释,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三.字词考点梳理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3.结合文章,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①冯.虚御风()
②举酒属.客()
倚.歌而和之()
③方.其破荆州()
不知东方之既.白()
固.一世之雄也()
而卒.莫消长也()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糜鹿()
耳得之而.为声()
顺流而.东也()
4.结合文章,判断下列句式。
①渺渺兮予怀()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而又何羡乎()
⑦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⑨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第四课时
一.文本分析
1.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
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请找出本文中描写和议论“月”的句子。
①描写“月”:
月出:
月影:
月照:
月消:
②议论“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
2.填写原文,理清三四段思想层次。
全文核心在于“客之三悲”和“苏子二论”。
主客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
①客之三悲:
一由古(曹操“固______________也”)今(“而_____________哉”)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
二由人类渺小(“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人生短暂(“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触生悲(人生不永)。
三由理想(“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现实(“知_____________”)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中之“况”。
②苏子二论:
“何羡”论(“自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是造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
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二.拓展阅读
苏轼黄州作品选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èi江月。
苏轼黄州作品选读:《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推荐文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推荐书籍林语堂《苏东坡传》
三.《赤壁赋》评价
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欲写受用现前无边风月,却借吹洞箫者发出一段悲感,然后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
了悟风月不死,先生不亡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赤壁》前后赋者,苏公之所作也。
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
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
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
观江涛光涌,既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引晁补之《续离骚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