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古文学 第3章~第5章【圣
- 格式:pdf
- 大小:1016.48 KB
- 文档页数:52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今后胜任古文的教学与研究打好基础。
The course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and law of development,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to cultivate better a aesthetic abilit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to laya better foundation for further teaching and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2.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之关联(1)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
课程教学目标2:使学生具备阅读和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各种文体作品的能力,为今后胜任古诗文教学和古代文学研究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2)本课程主要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指标2-2: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有积极的情感和乐观的精神。
2024年春4月高教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中的“慈君”是指()(A)生母(B)祖母(C)嫡母(D)外祖母2、《圆圆曲》中“红颜流落非吾恋”的“吾”是指()(A)吴三桂(B)陈圆圆(C)李自成(D)田弘遇3、《典论·论文》的作者是()(A)曹丕(B)曹操(C)曹植(D)王粲4、“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的“廊庙”指()(A)寺庙(B)道观(C)朝廷(D)走廊5、《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其中“黔首”的意思是()(A)贵州的首领(B)西南地名(C)平民(D)贵族6、宝玉挨打后,送药给他疗伤的是()(A)薛宝钗(B)林黛玉(C)王熙风(D)王夫人7、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的“板桥”即板桥浦,在今()(A)扬州市西南(B)镇江市西南(C)南京市西南(D)马鞍山市西南8、《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其中“朝”的意思是()(A)参见(B)早晨(C)朝着(D)面对9、邓牧《君道》中,“让石户之农而石户之农入海”的人是()(A)尧(B)舜(C)许由(D)秦皇10、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焄蒿凄怆”语出()(A)《国语》(B)《尚书》(C)《礼记》(D)《论语》11、在《室语》中,唐子的谈话对象是()(A)门生弟子(B)同窗友人(C)求教者(D)家人12、《【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自我夸耀的各种技艺中,与戏曲表演直接有关的是()(A)蹴鞠(B)打围(C)插科(D)双陆13、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A)《氓》(B)《采薇》(C)《蒹葭》(D)《生民》14、《齐桓晋文之事》选自()(A)《庄子》(B)《苟子》(C)《孟子》(D)《韩非子》15、孔稚珪《北山移文》中的北山,在今()(A)南京市(B)北京市(C)西安市(D)洛阳市16、《送孟东野序》中的“孟东野”指()(A)孟浩然(B)孟云卿(C)孟郊(D)孟卿17、把“离骚”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的是()(A)司马迁(B)班固(C)王逸(D)游国恩18、下列句子,出自马致远《汉宫秋》的是()(A)不思量,自难忘。
2离骚(节选)屈原课时作业(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节选)屈原课时作业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②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
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们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③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代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代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
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2021年秋季高教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作家中,号“云庄”的是()(A)陈铎(B)贯云石(C)张养浩(D)张可久2、龚自珍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A)几社(B)宣南诗社(C)宋诗派(D)复社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写村民眼中的飞虎旗是()(A)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B)一面旗狗生双翅(C)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D)一面旗蛇缠葫芦4、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其中“察”的意思是()(A)举荐(B)考察(C)观察(D)审查5、《史记》中的“列传”一共有()(B)六十篇(C)七十篇(D)八十篇6、《西塞山怀古》的西塞山,在今()(A)江西境内(B)湖北境内(C)山东境内(D)湖南境内7、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的是()(A)徐渭(B)归有光(C)王世贞(D)冯惟敏8、下列地点中,不属于王粲登楼地点三种说法的是()(A)长安城楼(B)当阳城楼(C)荆州城楼(D)麦城城楼9、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况乎天理之溟漠”,“溟漠”的意思是()(A)冷漠(B)渺茫(C)黑暗10、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中的“慈君”是指()(A)生母(B)祖母(C)嫡母(D)外祖母11、贯云石《【双调】殿前欢·楚怀王》的体裁是()(A)诗(B)词(C)散曲套曲(D)散曲小令12、古人以五声对应四时,阅读《秋声赋》可知,商对应()(A)春(B)秋(C)夏(D)冬13、钟惺在《浣花溪记》中缅怀的诗人是()(A)王维(B)杜甫(C)高适(D)孟浩然14、“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的“廊庙”指()(A)寺庙(B)道观(C)朝廷(D)走廊15、下列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诗句中,概括全篇主旨的是()(A)白浪如山寄豪壮(B)华发苍颜羞自照(C)谁知得酒尚能狂(D)逆胡未灭心未平16、《抱朴子》的作者是()(A)葛洪(B)干宝(C)丘迟(D)孔稚珪17、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蒋干与周瑜曾有的关系是()(A)同乡(B)同窗(C)昔日下属(D)结拜兄弟18、与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称“元嘉三大家”的诗人是()(A)鲍照(B)韦应物(C)江淹(D)陶渊明19、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商鞅(B)申不害(C)慎到(D)韩非20、成语“雁足传书”出自()(A)《李将军列传》(B)《项羽本纪》(C)《高祖本纪》(D)《苏武传》21、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的是()(A)孔子(B)孟子(C)墨子(D)庄子22、《十五从军征》属于()(A)郊庙歌辞(B)相和歌辞(C)杂曲歌辞(D)鼓吹曲辞23、《浣纱记·泛湖》中,与西施一同泛舟归隐的是()(A)夫差(B)勾践(C)范蠡(D)伍子胥24、《封丘县》的作者是()(A)李白(B)杜甫(C)王维(D)高适25、《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所声讨的人物是()(A)吕后(B)唐睿宗(C)武则天(D)武三思26、《史记》中的“世家”一共有()(A)二十篇(B)三十篇(C)四十篇(D)五十篇27、《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其中“黔首”的意思是()(A)贵州的首领(B)西南地名(C)平民(D)贵族28、在张岱《柳敬亭说书》中,“白文”一词所指的说书是()(A)有音乐伴奏(B)只以白话文表演(C)说唱相兼(D)只说不唱29、《典论·论文》的作者是()(A)曹丕(B)曹操(C)曹植(D)王粲30、“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A)《孟子》(B)《墨子》(C)《老子》(D)《庄子》二、多项选择题31、《项脊轩志》中,作者祖母所说的话有()(A)某所,而母立于兹(B)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C)儿寒乎?欲食乎(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E)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32、《长生殿》(惊变)的情节有()(A)唐明皇、杨贵妃盟誓(B)唐明皇、杨贵妃小宴(C)杨贵妃唱李白《清平调》(D)杨贵妃死于马嵬坡(E)杨国忠报告潼关失守33、下列作品为陆游所作的有()(A)《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B)《沈园》(二首)(C)《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D)《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E)《伤春》34、下列作品是白居易创作的有()(A)《长恨歌》(B)《琵琶行》(C)《秦中吟》(D)《登高》(E)《与元九书》35、下列作品中,为桐城派作家所写的有()(A)《狱中杂记》(B)《板桥题画》(C)《黄生借书说》(D)《袁随园君墓志铭》(E)《室语》三、简答题36、简述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触及重大社会问题的特点。
第16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16.1 复习笔记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一)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引入80年代,随着中国大陆再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引入,西方现代文学的译介成为一大潮流,从19世纪末的早期象征主义到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的各种流派,逐渐为中国文坛所知悉。
(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1.“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2.新的美学原则崛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方面,出现了“朦胧诗”派;(2)小说方面,出现了王蒙的《布礼》、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优秀作品。
(3)戏剧方面,出现了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和《车站》等代表作品。
(三)“朦胧诗”派1.“朦胧诗”的得名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因此得名。
2.代表人物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3.创作特点(1)从自我心灵出发;(2)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艺术技巧。
二、“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致橡树》与《双桅船》(一)《致橡树》1.作品概述《致橡树》是舒婷于1977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2.主题意蕴诗歌以浪漫的抒情形象表达了爱的宣言——爱不是有所依附或忘我奉献,而是在心灵的默契与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与信任,体现了作者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
(二)《双桅船》1.作品概述《双桅船》是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2.主题意蕴诗人以隐喻的方式曲折传达出恋爱双方在相互依恋中应自我独立的思想。
(三)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1.多用第一人称;2.注重对思想倾向的追求,有意识地突出了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3.注重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意象明朗、贴近自然,不矫揉造作;4.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5.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
《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教材、参考文献、阅读书目一、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6月二、参考文献袁行霈著《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原统编教材)人民文学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委七五规划重点教材)湖南出版社;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李道英选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三百篇〉(本科生背诵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三、阅读书目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年版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2002年7月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张梦新主编,《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7年版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人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夏康达,王晓平著,《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乐黛云,陈珏选编,《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汤显祖著《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孔尚任著《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洪昇著《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施耐庵著《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吴承恩著《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曹雪芹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阅读书目神话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带过曲:【参考答案】是元散曲的形式之一,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
带过曲在曲牌之间用“带过”二字连接,也可只用“带”或只用“过”。
2.汤沈之争:【参考答案】沈璟论曲的主张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合律,便易于束缚作者的才情。
他曾因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合昆腔音律而将其改为《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导致了著名的“汤沈之争”。
3.新派诗:【参考答案】(1)为黄遵宪所提倡。
(2)反拟古,遵独创。
(3)取材新,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
4.姚门四弟子:【参考答案】“姚门四弟子”指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曾亮。
其中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1.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参考答案】(1))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
(2)辛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是稼轩一生的向往。
(3)辛弃疾词的题材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亦有缠绵之情。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参考答案】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3.《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内涵及特征。
【参考答案】(1)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压抑自由人性的环境中,深受礼教的束缚,为情而死,是她性格的一次升华。
当年我古代文学史(二)考78分,这是我整理的古代文学史(二)笔记希望大家喜欢第五篇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1、宋初最早提倡儒学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是柳开。
柳开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他在宋初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
田锡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是过渡性的作家。
穆修校刻韩、柳古文于古文的承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复古守正以求新,是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但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流,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3、宋初“三体诗”(白体、西昆体、晚唐体)白居易体宋初诗坛最早流行应答酬唱、浅切以晓的“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有徐铉、李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
李昉等宋初白体诗人倡导学习的是乐天后期的唱和诗。
晚唐体白乐天体之后真宗时盛行晚唐体,他们尊崇的对象是贾岛、姚合,多写山野闲逸情趣,诗意偏狭,以锤炼字句为能。
晚唐体诗派特点:(1)题材狭窄,现实性差。
(多写身边景与琐事);(2)艺术上注重构思的精巧,写得清新秀雅(细碎小巧)。
晚唐体有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人。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以梅、鹤为伴,称梅妻鹤子,以咏梅诗著称,传世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4、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所起的促进作用。
(1)王禹偁在宋初作家中成就较大,他在诗和文两个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
是宋代文学创作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2)诗风方面:其诗取法白居易,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更进而学习杜甫。
他尤其重视和推崇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主要反映民生疾苦,具有很强现实性、人民性。
促进了宋初诗风的改变。
(3)文风方面:提倡古文,继承韩愈“文从字顺”,追求平易自然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
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4)王禹偁在文论上提出的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
王禹偁在文以传道之外,又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传道之文里抒发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做到叙事言理与主观抒情相结合。
第3章历史散文
3.1复习笔记
一、《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1.《尚书》简介
《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
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1)今文《尚书》
《汉书•艺文志》称《尚书》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
汉武帝时,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
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
①原因
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
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
①文字流畅
《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每层意思都明白晓畅。
②难以理解
如上文所引的那段话,表述的三层意思之间并没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并且中间省略的太多。
这些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二)《春秋》
1.《春秋》简介
《春秋》原由鲁国史官所编,相传经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
它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二百四十二年历史。
2.《春秋》的文字特点
(1)文从字顺、言简意赅;
(2)记事过分简略,很难看出其驾驭文字的真实水平。
(三)《尚书》和《春秋》的贡献
两书虽然不是较成熟的书面语,但却为较成熟的书面语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具有文学成分的历史著作,是在《尚书》和《春秋》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左传》
(一)《左传》简介
1.作者
《史记》、《汉书》都说是左丘明,唐代啖助、赵匡等人疑之,至今尚无定论。
2.“春秋三传”之一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对春秋时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编年记载,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3.《左传》与《春秋》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左传》是《春秋》以外的另一部著作,只是后人将它的每一年记事依附于《春秋》各年之下。
其实它并不是解释《春秋》之作:
(1)《春秋》的记事结束以后,《左传》又多记载了十七年的史事;
(2)《左传》的记事与《春秋》配合得不是很严密。
(二)《左传》记言记事的特点
1.记言文字的特点
《左传》所载的外交辞令,不仅逻辑严密,而且表达相当精练有力。
比《尚书》式的记言文有很大进步。
如书中对于“吕相绝秦”的描写。
2.记事文字的特点
(1)《左传》已能以简要的文字,为事件的过程勾勒出较具体而明晰的轮廓,使人看到事件发生、发展及结束的过程,有时也能点明其原因。
处理复杂事件时驭繁于简。
如对战争的描写。
(2)在《左传》的记事中,有时引入具体、细致的情节描写,使记载生动,具有趣味性。
这点在中国后来的历史著作中被发扬光大。
3.记言记事的缺陷
《左传》的叙述仍保留了不少早期散文的痕迹,即由于过分浓缩而至费解。
这样影响了读者的自由欣赏乃至阅读快感,导致文章感染力的下降。
(三)《左传》的影响
《左传》叙述较为具体、丰满,在文字的驾驭上已具有相当功力,为《战国策》、《史记》等的出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那些具有文学性成分的描写,也为《史记》、《战国策》等书所继承和发扬,在中国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国语》
(一)《国语》简介
1.作者
《报任安书》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后人疑之,现在一般认为《国语》写于战国初期,作者不详。
2.主要内容
《国语》所记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史事,以“国”为目,所以称为《国语》。
3.记事时间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讫战国初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后五百余年。
(二)《国语》记事记言的特点
1.记言文字的特点
(1)作为历史著作,《国语》的记言常有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之处,不符合于文学性的要求;
(2)有不少赡而不繁的段落
①或具有趣味性,以《晋语》中记晋公子重耳离开齐国的一段为代表;
②或兼具讽刺意味,最有代表性的是《晋语》所载叔向对晋平公的讽谏;
③或经过适当的夸张而颇具诱惑力,以越臣文种在越国与吴国作战失败后代越王向吴王求和的一段话为代表。
这些可以使对话生动有力,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具有可以相通之处。
此类对话在《国语》中较多地出现,也就意味着文学成分的增加。
2.记事文字的特点
《国语》虽无《左传》那种总揽全局的记叙,有时却较能注意细节的交代和叙述的周密,可以晋重耳离开齐国的一段为例;间或也能渲染气氛;可以《吴语》中记吴晋争长,夫差陈兵而得为盟主的一段为例。
3.记事记言的缺陷
为了文字的精炼而过于浓缩,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战国策》
(一)《战国策》简介
1.作者
《战国策》的作者不止一人,其时代为战国后期或末期,个别的甚或在秦末、汉代。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次而定名的。
2.内容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其中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夸张和虚构。
3.写作目的
说明游士作用的伟大,同时也作为游士游说人主的教材或参考书。
(二)《战国策》的文学性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是文学成分最多的一部。
此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的描写
(1)对游士的描写
《战国策》比《左传》、《国语》更注意写人物。
因为这是一部以战国游士为中心的历史故事集,重点在游士的言行,以突出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力量,因而对游士的描写比较生动。
如《秦策一》描写苏秦在失意时和得意时的情形对照。
(2)对游士以外的人物的描写
要写好游士,显出其力量,也不能把对方写得如同木偶,因此,对写游士以外的人物《战国策》也给予一定的重视。
在这方面,《战国策》很注意人物话语的运用。
有时用独白,有时用对话。
凡用得较为成功的,都有助于表现人物感情或精神风貌。
可以《魏策》所记的唐且与秦王的对话为例。
(3)写人物时往往将话语、神态、动作结合在一起。
2.叙述事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