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8份)(新版) 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6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热学基础知识热量与温度热传递与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学基础知识电荷与电场电流与电阻磁场与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学基础知识,了解热量、温度、热传递等概念。
2. 理解并掌握电学基础知识,了解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与应用2. 教学重点:热传递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电荷、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量传递实验装置电学实验装置(包括电源、导线、电阻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热量传递实验装置、电学实验器材)笔记本、文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和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与电的本质,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热学基础知识:讲解热量、温度、热传递等概念,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2)电学基础知识:讲解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等概念,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现象和电现象。
(2)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知识巩固:(1)教师针对学生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热学基础知识:热量、温度、热传递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学基础知识:电荷、电场、电流、电阻磁场、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对外做功与系统内能变化之和。
(2)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会产生电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热学、电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涉及第一章《力和运动》中的内容。
具体包括: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2.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原则;3.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其意义;4. 熟悉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力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木板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牛顿第一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能够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说明参照物的选择原则。
3. 请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4. 请列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机械能》:第1节《机械能的概念》;第2节《动能和势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
2.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概念》;第2节《串联和并联电路》;第3节《电阻和电流》。
3.第三章《电磁学》:第1节《磁现象》;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机械能、电路、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机械能守恒、电路的串并联、电磁感应等现象的理解。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2.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课堂互动:提问、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第一章《机械能》:第1节:机械能的概念第2节:动能和势能第3节:机械能守恒2.第二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概念第2节:串联和并联电路第3节:电阻和电流3.第三章《电磁学》:第1节:磁现象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第一章:1.解释机械能的概念;2.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第二章:1.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2.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第三章:1.描述磁现象;2.解释电流的磁效应。
2.作业答案:第一章:1.机械能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时,其动能和势能的总和;2.动能=1/2mv²,势能=mgh。
第二章:1.串联电路:各元件依次相连,电流相等,电压分配;并联电路:各元件并列连接,电压相等,电流分配;2.电流=电压/电阻。
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精品教案全册表格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围绕第四章《电与磁》第二节“磁场”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磁场基本概念、磁场方向、磁感线、磁场强度以及地磁场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磁场基本概念,掌握磁场方向、磁感线、磁场强度等知识点;2. 培养学生运用磁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提高科学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场基本概念、磁场方向、磁感线、磁场强度。
难点:磁场方向判断,磁感线理解,磁场强度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细线、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池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磁铁吸引铁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磁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即磁场。
2. 例题讲解:(1)讲解磁场基本概念,引导学生通过磁铁吸引铁钉实验,理解磁场存在;(2)讲解磁场方向,通过观察磁铁N、S极,引导学生判断磁场方向;(3)讲解磁感线,让学生通过绘制磁感线图,理解磁感线分布和特点;(4)讲解磁场强度,通过实验演示电流与磁场强度关系,让学生理解磁场强度影响因素。
3. 随堂练习:(1)判断磁铁N、S极;(2)绘制磁感线图;(3)分析电流与磁场强度关系。
六、板书设计1. 磁场基本概念、方向、磁感线、磁场强度;2. 实验现象及结论;3. 磁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体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磁场基本概念;(2)判断磁铁N、S极,并说明判断方法;(3)绘制磁感线图,并说明磁感线特点;(4)分析电流与磁场强度关系,举例说明。
2. 答案:(1)磁场是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具有方向性;(2)磁铁N、S极可通过观察磁铁吸引铁钉方向来判断;(3)磁感线从磁铁N极出发,回到S极,磁感线越密,磁场越强;(4)电流与磁场强度成正比,如电流越大,磁场强度越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磁场基本概念、方向、磁感线、磁场强度等内容掌握较好,但在磁场方向判断和磁感线绘制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练习。
2024年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运动与力第1节:描述机械运动第2节:速度与速率第3节:力的作用第4节:牛顿第一定律2. 第二章:压强与浮力第1节:压强的计算第2节:浮力第3节:阿基米德原理第4节:物体浮沉条件3. 第三章:电与磁第1节:电流第2节:电压第3节:电阻第4节:磁场第5节:电磁感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压强与浮力、电与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电磁感应等现象的本质。
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2. 教学重点:掌握机械运动、压强与浮力、电与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小车、滑轮、砝码、磁铁、电流表、电压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小车、滑轮、砝码、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如乘坐电梯、划船、使用电器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例,详细讲解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
3.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板书设计1. 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将本章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展示。
2. 突出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和字体进行区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压强的计算、浮力的计算、电流的计算等。
分析题:分析物体浮沉条件、电流方向等。
论述题:阐述牛顿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开展小研究、小制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热传递与内能气体的性质2.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3. 电磁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现象的微观解释光的反射与折射电磁现象的应用2. 教学重点:热传递与内能的关系光的传播规律静电现象与磁现象的基本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现象实验器材(如酒精灯、烧杯等)光现象实验器材(如平面镜、三棱镜等)电磁现象实验器材(如电池、导线、磁铁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课堂练习本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兴趣。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热现象:讲解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
光现象:讲解光的反射、折射原理。
电磁现象:讲解静电现象、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强调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热传递与内能气体的性质2.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3. 电磁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
绘制光的反射、折射光路图。
分析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参见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提高自学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热现象:重点解析: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强调热力学第一定律。
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表格式一、教学内容第1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1节:功与功率第2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章:电磁感应第1节:磁场与磁感应强度第2节:电磁感应现象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与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2.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理解磁场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2. 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重点:1. 功与功率的计算。
2. 磁场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磁铁等)。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挂图或实物展示运动员举重、跑步等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功与功率的关系。
2. 例题讲解:解析运动员举重时的功与功率计算。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给定场景下的功与功率。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4. 知识拓展:介绍磁场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展示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探索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功与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应用实例。
3. 磁场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4. 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给定场景下的功与功率。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守恒实例。
解释磁场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答案:见课后习题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探讨电磁感应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史,了解伟大科学家的贡献。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功与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板书设计中的磁场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5. 作业设计中的解释磁场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2024年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第1章《机械能》:1.1能量;1.2机械能的种类;1.3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能量和机械能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机械能及其转化与守恒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能量和机械能的基本概念,机械能的种类及其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能量转换演示仪、滑轮组、重物、弹簧测力计、秒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滑轮组、重物、测力计、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体下落过程中能量的转换,激发学生兴趣。
a. 教师操作能量转换演示仪,让学生观察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现象。
b.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2. 知识讲解:a. 教师讲解能量和机械能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b. 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种类及其转化过程。
3. 随堂练习:a.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教师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滑轮组中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能2. 内容:能量:能量的定义、单位、分类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转化过程、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b. 列举三个实例,说明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c. 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物体下落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答案:a.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物体在高度方向上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物体在发生形变时,由于弹性力的作用而具有的能量。
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的直径大小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
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
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将物质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作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活动1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提出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学生回答: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运动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活动2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滴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整杯水都变成红色,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知识拓宽:结合演示实验,阐述课本P3的图1-1-7中现象说明的问题。
实验中如果将水注入硫酸铜溶液的下方,是否能够影响实验效果?
活动3
提出问题:固体分子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现象,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并举例说明。
归纳总结:
(1)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在相互接触时,都能彼此进入到对方内部,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时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典例剖析: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风景秀丽。
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点拨】分子运动是微观上的运动,肉眼是看不见的,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的反映出来的;机械运动是宏观上的运动。
由此展开分析、解答。
【自主解答】B
归纳总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能够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地反映出来的,我们只要是看得到的运动都属于宏观的机械运动。
我们平时所见到的阳光下尘土飞扬、浓烟滚滚都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探究点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提出问题1: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但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
演示实验1: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演示实验2:拿出准备好的注射器,拧下针头,拉开活塞,用大拇指堵住针头的一端,用力压活塞,有什么感觉?将活塞中的空气换成水,再做一做同样的实验,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实验3: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
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连接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
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归纳总结:
(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个力是同时存在,又是同时消失的。
(2)不同情况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若d指“分子间的距离”,r指“分子间的平衡距离”,
则有:
①当d=r时,F引=F斥,处于平衡距离处。
②当d<r时,F引<F斥,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当d>r时,F引>F斥,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2:结合P5的图1-1-12,讨论交流物质三态的分子模型。
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三种物态下分子排列的不同特点。
归纳总结:
固态
典例剖析:从分子作用力的角度说一说“破镜重圆”能否真的发生。
【点拨】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
【自主解答】不能,因为裂隙之间的分子距离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
板书设计
1.分子动理论
教学反思
本节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知识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