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背篇目
- 格式:doc
- 大小:529.50 KB
- 文档页数:83
初中文言文必背篇目以下是初中文言文必背篇目的题目和作者:
1. 《论语十二章》 -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2. 《陋室铭》 - 刘禹锡
3. 《爱莲说》 - 周敦颐
4. 《河中石兽》 - 纪昀
5. 《三峡》 - 郦道元
6. 《答谢中书书》 - 陶弘景
7. 《记承天寺夜游》 - 苏轼
8. 《与朱元思书》 - 吴均
9. 《愚公移山》 - 列御寇
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
11. 《富贵不能淫》 - 孟子
1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子
13. 《鱼我所欲也》 - 孟子
14. 《曹刿论战》 - 左丘明
15.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战国策》
16. 《出师表》 - 诸葛亮
17.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18. 《马说》 - 韩愈
19. 《小石潭记》 - 柳宗元
20.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21. 《醉翁亭记》 - 欧阳修
22. 《湖心亭看雪》 - 张岱
23. 《北冥有鱼》 - 庄子
24. 《虽有佳肴》 - 《礼记》
25. 《大道之行也》 - 《礼记》
以上是部分初中文言文必背篇目的题目和作者,具体篇目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地区而有所差异。
文言文精选,初中必背篇目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和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增进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以下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篇目,并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解读。
《论语十则》《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其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温习,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是一件快乐的事,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强调了复习旧知识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
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令人陶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现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环境。
桃花源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过着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生活。
作者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陋室铭》刘禹锡的《陋室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陋室不陋的原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开篇就点明了主题,即房屋的好坏不在于其外在的条件,而在于居住者的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描绘了陋室清幽的环境和高雅的交往。
《爱莲说》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对莲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将莲的高洁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莲相对比的是牡丹的富贵和菊花的隐逸,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峡》郦道元的《三峡》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三峡两岸山峰的雄伟险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描绘了春冬季节三峡的清幽秀丽。
初中古诗词必背篇目初中阶段是中国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以下是一些初中阶段学生必背的古诗词篇目,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代表性,而且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
1. 《观沧海》 -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1. 《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2.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3.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 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14. 《鹊桥仙·纤云弄巧》 - 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15. 《满江红·写怀》 - 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这些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
1、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初中古诗文必背篇目1. 《关雎》(节选)作者:《诗经·国风·周南》·先秦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2. 《木兰辞》(节选)作者:南北朝·佚名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唐·王勃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 《使至塞上》作者:唐·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5. 《行路难·其一》(节选)作者:唐·李白原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作者:唐·杜甫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作者:唐·岑参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 《钱塘湖春行》作者:唐·白居易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 《渔家傲·秋思》作者:宋·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宋·苏轼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有哪些篇目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初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篇目:1. 《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章,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自然景观。
2. 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表现了诗人的豪放与浪漫。
3. 杜甫的《春望》、《登高》等,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等,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边塞风光。
5. 孟浩然的《春晓》、《过故人庄》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6.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骈文的代表作,以其华丽的辞藻和雄浑的气势著称。
7. 苏轼的《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语言著称。
8.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9. 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等,以其婉约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
10.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其高尚的情操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此外,还有一些文言文篇目也是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如:1. 《论语》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 《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
3. 《左传》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4.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展示了古代历史人物的风采。
5. 《庄子》中的《逍遥游》、《齐物论》等,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深邃思想。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篇目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历史信息,对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古诗词必背篇目2023年版
初中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
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2023年版的初中古诗词必背篇目,供学生们学习和背诵:
1. 《诗经》选篇
- 《关雎》
- 《蒹葭》
2. 屈原《离骚》选段
3. 曹操《观沧海》
4. 王之涣《登鹳雀楼》
5. 王勃《滕王阁序》选段
6. 李白《静夜思》
- 《将进酒》
- 《望庐山瀑布》
7. 杜甫《春望》
- 《登高》
- 《春夜喜雨》
8. 白居易《琵琶行》选段
9. 李商隐《无题》选篇
10. 杜牧《秋夕》
1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3. 李清照《如梦令》
- 《声声慢》
14. 王安石《元日》
15.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16. 杨万里《小池》
17. 范仲淹《岳阳楼记》选段
18. 欧阳修《醉翁亭记》选段
19. 朱熹《观书有感》
20.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选段
这些古诗词涵盖了从先秦到宋代的各个时期,包括了诗歌、词、赋等多种文学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背诵,深入理解每篇诗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全必背【⼗篇】。
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全必背【篇⼀】 《鱼我所欲也》 先秦:孟⼦及其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
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选取熊掌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命⽽选取道义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来求得⽣存的⼿段,哪⼀样不可以采⽤呢?如果⼈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某种⼿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却不肯采⽤;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也不肯采⽤。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初一古文必背篇目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文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及《次北固山下》等19首必背古诗文。
下册语文的古诗文学习内容包括13首古诗和6篇文言文,下边整理分享这些课文的原文。
第一部分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咏雪宋·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宋·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高考之初中必背50篇古诗文1、《论语》十则1、简介《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其中一共有20卷。
2、文本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3、注释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2、鱼,我所欲也——孟子1、简介《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2、文本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赏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
”(《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
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
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
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
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
《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
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
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名家评论朱熹:“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1、简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2、文本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