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14.1 压强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压强》九年级物理教案●一、教材分析:《压强》(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一节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
这一节内容的特点是:既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对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第一次较大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章节,而且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都经常用到。
这节内容包含了提出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以数学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用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这就给我们很好的机会来创设一个全面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应该充分挖掘生活、生产中的教学资源。
●二、学生现状:学生生活中对压力已经有比较模糊的认识,加上本学期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力》、《二力平衡》、《弹力》、《摩擦力》等章节接触过压力,所以他们对“压力”已经很熟悉了,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他们也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所以本节一开始的学习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已经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
但是由于之前所接触的压力大多数是“压在水平面上”的,因此容易联想到重力并跟重力混淆,在本节课中可以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
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
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造成概念上的错误即可。
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下节课或者章未复习时进行,避免冲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物理九年级人教新课标14.1压强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压力的概念,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压力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3.理解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1.认识压力①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用字母表示②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指向支撑面。
③压力的单位:用字母表示;④画一画下列图中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小组交流)⑤思考:压力等于重力吗?二者有什么关系?二. 合作探究1.压力的作用效果①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阅读教材P76第一节,用手指尖压一压另一手臂,或者用铅笔尖压一压纸面,可以看到树皮、沙地、手臂、纸面会发生②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小组交流)将铅笔一端削尖,用两个食指如图分别顶住两端,手指感觉一样吗?将铅笔尖轻轻压在手指上与稍重一点压,感觉一样吗?小结:根据体验,我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和有关。
③分析P77图14.1--3三个实验,根据什么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比较甲与乙,结论:比较乙与丙,结论:2.认识压强阅读P77中间部分,完成下列问题:①在物理学中把叫做压强,它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用符号表示,单位:用字母表示。
1Pa表示②根据定义,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其中F表示单位必须是 ,S表示单位必须是根据公式我能推导出F= ,S= .三. 展示反馈四. 课堂小结今天我学会了:五.达标检测 1. 芭蕾舞演员足尖对地面的压强比大象脚掌对地面的压强还大,约2.5×103Pa ,其含义是 2.下列对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B . 压力的作用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C .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D .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存在压力 3.同一块砖头,要想对地面压强最大,放置的方式是。
4.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入口处耸立的“九龙柱”和前面一块卧碑,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海峡两岸的关系坚如磐石,体现了闽台之间独特的“五缘”。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3)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3)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2)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压强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压强现象,如行走时的鞋底、自行车轮胎等。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压强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课题:压强。
2. 探究压强的概念(1)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压强?(2)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 = 压力 / 受力面积。
3. 实验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1)教师提出问题: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压强可能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3)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4)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4. 应用压强知识(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2)学生举例说明,如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等。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的原理,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人教版压强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知道压强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和影响压强的因素。
教学准备:1. 教具:压力计、海绵、尺子、铅笔、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步行、跑步时脚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二、探究压强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介绍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探讨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压强的计算方法:压强 = 压力 / 受力面积。
三、学习压强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压强的计算方法,示例说明。
2. 学生练习计算压强,教师辅导。
四、探究影响压强的因素(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五、应用压强知识(10分钟)1. 学生举例说明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轮胎的气压、铁轨下的枕木等。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14.1《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
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2. 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 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2.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3. 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四重点、难点:压强的概念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五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创新: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虚拟软件制作课件,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能各更加直观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起到图文并茂的视觉作用,解决学生在认知上出现的误差。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安排学生看教材图“14.1-1;14.2-2”,并提出问题(1)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压力的效果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生:看图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导入新课。
二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一)压力师: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压力存在的实例生:举手回答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1)压力的大小与重力有关系吗?什么情况下压力等于重力?(2)压力的作用的在什么位置?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生:讨论分析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强调(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师:安排学生按“图14.1-”3进行实验生:实验探究师:提出问题(1)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2)实验得出怎样的结论?生:实验结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3.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压力的概念。
2、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
3、能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教学用具:
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压强的资料或图片
学具:压力小桌、海绵、小刀、橡皮泥、大头针、图钉、花纸片、纸板等
媒体: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实验:学生捏鸡蛋(1)用两指捏;(2)把鸡蛋放入手掌用力捏。
问:第2次为什么费了很大劲都很难捏破鸡蛋
(二)新课教学
1、压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怎么画力的示意图?作出下列压力的示意图,并分析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1)、茶杯对桌面的压力 2)、木块对斜面的压力 3)、往墙上按图钉,手对图钉的压力
结论: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明上。
问:压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一定相同吗?
分析木块对斜面的作用力可知,压力方向与重力方向不一定相同。
问: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重力的大小吗?
木块对斜面的压力就不等于木块的重力,手对图钉的压力与图钉的重力根本无关,以上事例说明压力的大小不一定就等于重力的大小。
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它对水平面的压力才它的重力。
课堂练习:
关于压力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3)、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除了重力和支持力之外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物体对桌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压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重力相同,所以此时的压力就是物体的的重力。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蝉的口器能刺入树皮,骆驼的脚会望沙地中陷入一些,都是压力作用的效果。
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观察用不同的力使压力小桌压橡皮泥或海绵产生形变,猜想与假设:
1)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2)与受力面积有关。
上述猜想与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提示学生,设计实验时,应注意控制变量):
仿照教材图14.1-3进行实验。
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压力相同,乙图接触面积小,效果明显。
结论: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压力大效果明显。
分析:比较乙、丙两图,接触面积相同,乙图压力大,效果明显。
结论:在压力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受力面积小效果明显。
3、压强
如果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也不同的情况下,怎么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比较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
若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大,则效果就明显。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压强的单位:N/m2,读作牛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有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
课堂练习:
在高速公路上,一些司机为了降低营运成本,肆意超载,带来极大的危害.按照我国汽车工业的行业标准,载货车辆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105Pa以内.有一辆自重2000kg 的6轮汽车,已知该车在某次实际营运中装货10t,每个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
0.02m2.求:
(1)这辆汽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少?是否超过行业标准?
(2)如果要求该车运行时不超过规定的行业标准,这辆汽车最多装多少吨货?(设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变)(计算中g取10N/kg)
4、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播放关于车辆超载对路面造成破坏的报道。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公路会“体无完肤”。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是有限度的。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止路面被损坏呢?引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减小受力面积。
例:磨刀。
(2)增大压力。
例:用力劈柴。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受力面积。
例:盖房时,地基比墙体宽。
(2)减小压力。
例:汽车上路时,不能超载。
(三)课堂小结
压力的定义、方向、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压强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计算公式;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与压强相关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下列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压强的一项是
A.火车铁轨不直接铺在路面上,而铺在一根根路枕上。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一端被削得很尖。
C.注射器的针头很尖。
D.菜刀用过一段时间后,要磨一磨。
2. “业余侦探”小星发现两个并拢的“可疑”鞋印.为了估测那个人的体重,小星在方格纸上描下一只鞋底接触地面部分的轮廓如下图,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5cm2。
测量时,凡大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不算。
为了测量压强,他在紧挨鞋印旁边地面用压力测力计竖直向下压一薄垫片,垫片的重力不计,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是10cm2,当垫片下陷的深度与鞋印的深度相同时,测力计读数是15N。
根据以上数据,试求:(g取10N/kg)(1)垫片对地面的压强;
(2)“可疑”人的质量。
3、动手动脑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