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一单诗精练六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 格式:docx
- 大小:51.44 KB
- 文档页数:3
课时作业(十三)古代诗歌鉴赏精准对练一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专练1.[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淲①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
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
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2.[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周邦彦晨色动妆楼。
短烛荧荧悄未收。
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
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
欲绾云鬟又却休。
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
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3.[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
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
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答:4.[观点态度]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5.[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群诗通练六题壁书志主题解说题壁诗并不是专指流于墙壁上的诗句,而是指唐代诗人随手题在壁墙、屏风、竹树等上面的诗篇,书写上随性直观,除了题留在建筑物上的诗句外,也有诗人把诗题留在石壁、竹子、树叶等山间的自然物质上。
题壁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怀,也道出了时代的变迁,以特殊的书写形式传递着种种信息。
一、(2018·齐齐哈尔五校联谊)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松汀驿①张祜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
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
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
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时看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了一种高妙的情致。
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B.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出西溪的独特风貌。
“积水”,暗写雨。
一场秋雨,溪水涨满。
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气势。
群诗通练二生活杂感主题讲解先人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触。
比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中国古代的诗歌,依据欧阳修的看法“穷尔后工”;表达的感情以哀愤恨懑的居多,轻松明快的较少。
一、 (2019 ·河南省八市学评上学期第二次测试) 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唐]韩翃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银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素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前一句“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这声音也烘托出秋意的浓厚和秋夜的沉静。
B.首联后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全部,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
C.颈联前一句“看”和“应”均为揣摩之辞,看来节候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摩之辞。
D.颈联后一句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原由:因为卧病,而使愿望落空。
2.请赏析本诗领联“银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精妙之处。
答:二、 (2018 ·泰安期末) 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范成大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岂是不可以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 注] 果何心。
注大块:大自然。
3.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的第三句承接首句再次提问,表达出卖菜老翁也想坐在暖和的屋里和亲朋围炉畅叙的心情。
B.经过“忍寒”“忍饥”的比较,说明在卖菜老翁看来,严寒已经算不了什么,饥饿才真实煎熬。
C.诗的第六句,将卖菜老翁的叫卖声和受冻的雀儿、受饿的乌鸦的喊声类比,描述出卖菜老翁的叫卖声的凄厉。
D.尾联中,借助对大自然的诘问,诗人旨在抒发对卖菜老翁的同情、同情,表达了诗人关怀人民疾苦的情怀。
4.请赏析这首诗首联中的“敢”“惯”二字的精妙之处。
答:三、 (2018 ·豫南豫北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六章单诗精练七野人送朱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写:同“泻”,言用水漂洗,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②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自”精妙传神,写出了西蜀樱桃应季而红,却无人欣赏的落寞,与“映阶碧草自春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B.“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指竹篮。
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和洽。
C.全诗可分三层:前两联写“今日”,颈联忆“昨日”,尾联回到“今日”;引起颈联诗人回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一小小事件。
D.这首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拓宽了生活层面,增添了感情厚度。
2.“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有人评价此联中“门下省”“大明宫”两个专有名词的使用,点铁成金,意蕴丰富。
试结合此联与尾联诗意简要分析。
答: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诗人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诗人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诗人十分细心地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答案精析第一组1.A [“自”理解错误,此句是说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表现了诗人的喜悦。
群诗通练七生死悼亡主题解说悼亡诗,即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诗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悼亡诗是悼念亡妻的;从宽泛的角度来讲,也可以是悼念家人或朋友的。
悼亡诗一如哀祭文,在古时专指悼念亡妻,它往往以爱情为经,以死亡为纬,在表现生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出语低沉哀怨,情感真挚动人。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哭刘蕡①李商隐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②,何曾宋玉解招魂③。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④。
注①刘蕡(fén):李商隐的友人。
②西晋文学家潘岳(安仁)善作祭文;诔(lěi),表示哀悼的文体。
③宋玉为屈原招魂,使他起死回生,所以创作《招魂》。
④孔子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寓意刘蕡被冤贬的情景,矛头直指昏聩冷酷的“上帝”,情绪激愤,有一种急风骤雨式的气氛。
B.颔联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了因阻隔而引起的深长思念,又烘托出悲怆凄凉的气氛。
C.尾联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由衷钦仰,因而不敢自居于刘蕡同列,只能痛哭于寝门之外。
D.这首哭吊朋友的诗,其意义远超一般友谊的范围,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
2.本诗颈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两句手法多样,表意深切,请加以赏析。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遣悲怀①元稹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群诗通练二生活杂感主题解说古人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
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中国古代的诗歌,按照欧阳修的观点“穷而后工”;表达的感情以哀怨愤懑的居多,轻松明快的较少。
一、(2019·河南省八市学评上学期第二次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唐]韩翃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这声音也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
B.首联后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所有,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
C.颈联前一句“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看来节候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测之辞。
D.颈联后一句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原因: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
2.请赏析本诗领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精妙之处。
答:二、(2018·泰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范成大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注]果何心。
注大块:大自然。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三句承接首句再次发问,表达出卖菜老翁也想坐在温暖的屋里和亲友围炉畅叙的心情。
B.通过“忍寒”“忍饥”的比较,说明在卖菜老翁看来,寒冷已经算不了什么,饥饿才真正难熬。
C.诗的第六句,将卖菜老翁的叫卖声和受冻的雀儿、挨饿的乌鸦的叫声类比,描绘出卖菜老翁的叫卖声的凄厉。
D.尾联中,借助对大自然的责问,诗人旨在抒发对卖菜老翁的怜悯、同情,表达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怀。
4.请赏析这首诗首联中的“敢”“惯”二字的精妙之处。
答:三、(2018·豫南豫北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六章单诗精练六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①诗韩淲②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③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④。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老: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
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
②韩淲:南宋诗人,南渡后迁居江西上饶。
曾短期出仕,因当政者力主议和,被斥免后家居二十年。
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
④行藏:出处,行止。
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首联既说明了节令、天气和地点,更通过满城风雨的环境烘托,独上吴山远眺大江的行为展现,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孤独黯然、满脸忧郁的形象特征。
C.第三句写自己年届晚境,老眼昏花,既然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的地步,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之将至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D.颈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和感伤。
这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2.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出句引用,写快到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仕出仕,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对点练1.[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淲①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
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
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2.[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周邦彦晨色动妆楼。
短烛荧荧悄未收。
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
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
欲绾云鬟又却休。
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
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3.[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
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
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答:4.[观点态度]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5.[思想内容]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Ⅱ群诗通题梅柳雁桐群诗通练一梅意象主题解说梅花以其婆娑美丽的姿态、黯然销魂的香味、傲雪绽放的性格和临寒不屈的意志,受到历代文人的赞美,成为古诗歌中常见的审美意象。
梅的意象内蕴主要有以下五种:象征超凡脱俗、节操高尚的君子;象征美人之姿;象征隐者风范;象征故乡;象征革命者的豪情。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词咏桃花,但开始并未点出花名,发端两句只说像梨花、杏花但又不是,叫人玩味猜测,直到最后一句才用“武陵人”的典故明示出此花之名。
B.郑词咏梅花却不点破,两个“道是”句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花色洁白、花香高雅,不言梅而梅自在。
C.严词“白白与红红”句,点明桃花之为红、白二色。
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这两首咏物词,虽然所咏之花不同,但都是以物况人之作。
发端两句都表现出观景者的心理感受,极富生活气息,虽明白如话,但绝非一览无味。
2.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作加以分析。
答:二、(2018·日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祁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
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
花无数。
问花无语。
明月随人去。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清”字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描绘了飘忽迷离的梦境,营造出一种素淡朦胧的意境。
C.上片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景传情;下片全写梦境,寄情于梦。
全词语言华美豪放。
D.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从闻歌入笔,转写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感情表现得深刻入微。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六章群诗通练一梅意象主题解说梅花以其婆娑美丽的姿态、黯然销魂的香味、傲雪绽放的性格和临寒不屈的意志,受到历代文人的赞美,成为古诗歌中常见的审美意象。
梅的意象内蕴主要有以下五种:象征超凡脱俗、节操高尚的君子;象征美人之姿;象征隐者风范;象征故乡;象征革命者的豪情。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词咏桃花,但开始并未点出花名,发端两句只说像梨花、杏花但又不是,叫人玩味猜测,直到最后一句才用“武陵人”的典故明示出此花之名。
B.郑词咏梅花却不点破,两个“道是”句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花色洁白、花香高雅,不言梅而梅自在。
C.严词“白白与红红”句,点明桃花之为红、白二色。
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这两首咏物词,虽然所咏之花不同,但都是以物况人之作。
发端两句都表现出观景者的心理感受,极富生活气息,虽明白如话,但绝非一览无味。
2.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作加以分析。
答:二、(2018·日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祁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
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
花无数。
问花无语。
明月随人去。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清”字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描绘了飘忽迷离的梦境,营造出一种素淡朦胧的意境。
C.上片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景传情;下片全写梦境,寄情于梦。
全词语言华美豪放。
单诗精练六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①诗
韩淲②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③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④。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老: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
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
②韩淲:南宋诗人,南渡后迁居江西上饶。
曾短期出仕,因当政者力主议和,被斥免后家居二十年。
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
④行藏:出处,行止。
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首联既说明了节令、天气和地点,更通过满城风雨的环境烘托,独上吴山远眺大江的行为展现,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孤独黯然、满脸忧郁的形象特征。
C.第三句写自己年届晚境,老眼昏花,既然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的地步,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之将至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D.颈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和感伤。
这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2.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出句引用,写快到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仕出仕,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B [“孤独黯然、满脸忧郁的形象特征”分析不准确,主人公也有积极顽强的一面,其不顾老迈,冒雨登山的举动便为明证。
]
2.“今古骚人乃如许”句收束上联的议论,强调自己和古今诗人有共同的感受,“乃如许”三字以虚写实,蘊含万千慨叹。
后一句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如何,而是化情入景,以景写情。
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拓展了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
第二组
1.B [B项不是委婉抒情,而是直抒胸臆。
]
2.不矛盾。
①壮心:诗人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
②断肠:诗人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跌宕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油然而生悲愁。
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
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诗意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
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
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
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