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 格式:docx
- 大小:19.31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歌赏析及答案(一)、望岳1.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景色。
2.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4、“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的特点,其中“割”好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表现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名句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统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做简要赏析:“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7“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8对诗句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头两句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对泰山的仰慕之情和对泰山高大的惊叹。
B.“割黄昏”的割字用的奇险,形象的写出了泰山高大俊俏的特点。
C.“会当凌绝顶”写的是诗人远望山中云气升腾叠起,不觉心胸激荡。
D.末尾两句形象的写出诗人登上泰山之颠后的真实感受体验。
9.解词(1) 夫:语气词(2)造化:天地、大自然(3)会: 会当、定要(4)岱宗:泰山(5)青:苍翠的山色(6)钟:聚(7)割:分(8) 凌:登、乘(9) 眦: 眼眶(10)未了:不尽10.对这首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景而望,距离是由远到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的登岳。
11.对这首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首联有问有答,写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混淆”的“割”字用得好,写出了诗人近望泰山时所感受到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荡雄生曾云”是写诗人远眺山中云气升腾叠起,感到自己腾云驾雾如神仙一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五首
1.《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
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石壕吏》
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八上语文文言文理解之作者思想感情1.《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2.《爱莲说》: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望岳》:雄心气概:表达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4.《春望》: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凄凉伤痛之情,对妻儿的强烈的思念,忧国、思亲又叹息衰老的愁苦之情。
5.《石壕吏》:通过写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官吏的横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自豪之感。
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却不受朝廷重用。
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和自我排解的乐观。
8.《湖心亭看雪》: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9.《归园田居·其三》:表明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10.《使至塞上》:受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孤寂、抑郁。
11.《渡荆门送别》:豪情万丈、充满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12.《登岳阳楼·其一》: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表达了作者饱经风霜的憔悴悲伤之情,它是诗人发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的呐喊和呼唤。
13.《长歌行》: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14.《野望》:抒发孤寂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5.《早寒江上有怀》: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1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想做官却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17.《黄鹤楼》:思念家乡的忧思之情。
18.《送友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19.《秋词》: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20.《鲁山山行》: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八年级上语文书古诗词人教版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书古诗词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9、《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练习题一、课内诗歌鉴赏(一)《望岳》1.这首诗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是分别指出。
首联是从远处望整座泰山,颔联则是近望泰山,颈联写细望所见,尾联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顶而望的意愿。
2.这首诗歌写出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写了泰山地域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这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割”用拟人手法突出大自然的有情和泰山高大巍峨的“奇险”,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奋力攀登,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喜悦。
(二)《春望》1.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了那几句诗?统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破”“深”两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国都沦陷城池残破随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战乱的危害表达了诗人忧时伤国之情,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仿佛令人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草木丛生人迹罕至,令人满目凄然。
作者寄情于物,春城败象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身边。
3.结合诗句内容,谈谈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让人流泪,花也好像在流泪;虽然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令人心惊,鸟似乎也在心惊。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表达作者因战乱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
4.展开想象,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蕴含喊的情感。
略(三)《石壕吏》1.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是个中心事件的句子是?叙事诗有吏夜捉人2.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汇总一、杜甫诗三首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春望》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人教版已删除文言文1、杜甫名作《石壕吏》被删除。
旧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包括了《望岳》《春望》《石壕吏》。
最新版教科书中,《望岳》被移至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春望》被移至八年级上册(第24课),《石壕吏》不再选入。
2、白居易名作《卖炭翁》重新被选入教科书。
2010版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曾删除过《卖炭翁》一文;最新版教科书将之重新收入,放置于八年级下册(第24课)。
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被“富贵不能淫”取代。
旧人教版共收录《孟子》三章,分别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放置于九年级下册(第18、19两课)。
新教材也收录了《孟子》三章,分别是:《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前两篇放置于八年级上册(第21课),后一篇放置于九年级下册(第9课)。
4、《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被替换成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主要内容就是骂劫掠圆明园的联军是强盗。
5、回应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调整并不是删除,而是将其安排在最适合教学的地方对于报道中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删除鲁迅文章”,2013年9月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各套教材中,鲁迅作品都占了较大比重。
在这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中,鲁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入选作品数量排在课文作家首位。
在2001年版的教材中,人民教育出版社把鲁迅先生的《风筝》编入七年级上册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
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反映,鲁迅的《风筝》一文部分段落涉及的思想背景超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理解力,影响到学生对主题的把握。
因此,在这次调整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尊重教师的意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风筝》换下,以避免教学困难。
对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安排,编者是有通盘考虑的。
我们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学段、不同册次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的相关作品,慎重放入教材。
《望岳》《春望》赏析题教学参考一、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 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远、近朝、暮)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秀美、虚;高大、实)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__ ,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_ 。
(远望、近望、细望、俯视)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5.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6.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二、杜甫简介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多媒体显示: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这是一首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就这些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4.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5.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6.学生齐背《望岳》。
四、师生共同研讨《春望》本诗采用诗歌境界教学法。
它以启发诱导学生想像、体验、品味诗歌为手段,以诗的不同境界为阶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分三个教学步骤: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多媒体显示: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1.(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
2.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
(1)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当以鼓励为主。
(3)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引导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4.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形象体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