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开国大典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1.十八大,一个积蓄力量、蕴育奋发的名词,一个充满希望、勾勒蓝图的工程,一个奉献忠诚、贡效才智的事业。
庄严肃穆体现着国家责任民族使命,隆重热烈凝聚着万民期盼华夏心愿。
热烈庆祝十八大胜利召开,激情拥抱更加幸福和谐的未来。
2.我们怀有“海阔天作岸,山高为人峰”的激情,期盼您的到来,为您欢呼;我们表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忠诚,渴望您的邻近,将您追随;我们献上“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茶”的敬意,迎接您的召开。
十八大,向您献礼!3.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坚信,十八大的召开将会在推进国家发展、增进百姓福祉上带来新的希望。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在充满希望的中国道路上不断前进!4. 我们有理由相信,党的十八大必定是一次胜利的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他将再次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更大的辉煌!祝十八大胜利召开,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5.喜迎十八大,再谱新篇章,五年凯歌奏响,龙腾盛世顺意吉祥!衷心祝愿党的十八大为国为民再添新篇章。
6. 改革开放的号角唤醒了神州大地,全国人民一片欣喜,三农政策服务农民兄弟,新农村建设悄然兴起,人民生活走向富裕,十八大的春风再次带来惊喜,改革开放的成就从胜利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
7. 期盼党的十八大,改革开放开新花;祝福十八大,国富民强美如画。
9. 十八大会,中国时间。
普天同贺,华夏欢颜!舞狮舞龙,礼花满天;群情振奋,天安门前。
改革卅年,沧桑巨变;国强民富,换了人间!长城脚下,泰山之巅;西北草原,天涯海南;长江之滨,黄河两岸;欢歌笑语,和谐美满!外国朋友,频发贺电;全球华人,奋勇争先!炎黄子孙,任重道远;再接再厉,共谱新篇!10. 国富民强党指路,全国人民享幸福;祝福党的十八大,改革开放加步伐;强国富民上水平,祖国前程美如画。
11. 喜迎党的十八大,全国人民期盼他;改革开放再深化,祖国实力更强大;谁想欺负都不怕;创建和谐奔小康,人民心中乐开花。
12. 党心、军心、民心,全国人民一条心;兴民、惠民、富民,一切为了人民;祝福、祝愿、全国人民一个心愿,祝党的十八大圆满召开,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国家繁荣富强。
开国大典课堂实录优秀3篇《开国大典》课堂实录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独立识字,认识六个生字:皖、歼、郝、钮、堡、钧;2、写摘录笔记,积累好词:豫皖苏平原围歼战郝副营长电钮地堡千钧一发憧憬璀璨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和线索,知道倒叙、首尾呼应写法,学习使用。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1、师:同学们,灯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平常都在哪里见过它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灯光》。
(齐读课题。
)3、释题质疑:当你读着课题,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师小结:是啊,每当晚霞带走最后一抹阳光时,夜幕就悄然降临了。
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读书;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4、那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师过渡:学贵有疑。
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
可是要想解决同学们的这些疑问,就要好好地读课文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2、汇报交流:(1)指名读词语:豫皖苏平原围歼战郝副营长电钮地堡千钧一发憧憬璀璨(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的事,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介绍倒叙)师: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中间写的都是往事。
先说现在再回到过去,这样的叙述顺序就叫倒叙。
这样写,文章条理清晰,还能吸引读者去阅读过去的事。
2、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课文开头两段和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在这两部分都写了什么?(灯光)3、首尾都写灯光,这样的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4、课文除了首尾写“灯光”外,还有哪些句子也与“灯光”有关?这些句子中写到了什么光?过渡: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如果说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颗珍珠,那么串联这些珍珠的线索是什么呢?(灯光)师总结:这条线索就是灯光,课文围绕着灯光写了“广场上的灯光——火柴微弱的光——给孩子照明的电灯——燃烧书本的光——广场上的灯光”。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能力检测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会议内容的是( )A.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以五星红旗为国旗C.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北平站”“北平东站”的大字一夜都改成“北京站”“北京东站”了与这一改变相关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3.杨凯在《中国梦的方位》中说:“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那么,“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的依据是( )A.中国共产党诞生B.中华民国建立C.国民政府成立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是指中国实现了( )A.全境解放B.社会主义C.国家富强D.民族独立5.下图知识卡片划线处应填写( )A三大改造D.西藏和平解放6美国作家约・托兰在《漫长的战斗》中指出:“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的,”下列我国出兵朝鲜的目的中与此相一致的是( )A打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B援助朝鲜C.保家卫国D.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7.下列是在某场战争中牺牲的现江西省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
据此分析,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D抗美圾朝战争8.在进行主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一最可爱的人”的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的是( )①当时的文献资料②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③电影《上甘岭》④当时的实况纪录片和照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2017年,朝鲜半岛上空阴云密布。
第18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和公元纪年,决定并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开国大典。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2.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要热爱人民的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综合和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原因,培养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难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教具《解放全国大陆形势》地图;《开国大典》彩色图片。
板书二、开国大典(1949.10.1北京)(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国民政府被推翻的标志是什么?(指定学生答)。
然后教师说明(指图:请同学们看《解放全国大陆形势》地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从各个战场上继续追歼国民党军队。
4月24日解放太原,5月,解放武汉、杭州、上海、西安、南昌几个大城市,6月解放青岛,8月解放长沙、福州、兰州,9月,西宁、银川、呼和浩特也相继解放。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基本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节课,我们就来讲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指定学生读书框内小字提示(教师利用这个时间板书本课标题),然后说明:建立国家等重大问题,将由中国人民及其代表协商决定。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9,北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
可联系近期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比如八届一次会议),或者省政协会议(比如省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等例子加以说明。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3、宪法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4、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
为援助朝鲜,保卫祖国的安全,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5、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西藏和平解放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国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6、大庆油田开发1959年9月25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
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就以“大庆”命名。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使中国的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为中国自立自强创造了物质条件。
7、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八年级历史试卷共6页,第1页 八年级历史试卷共6页,第2页学校____班级____姓名____考号____天门市拖市一中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下表) 1、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 )A.49年B.50年C.60年D.59年2、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议( )A .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B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C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D .采用公元纪年3、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它发生在( ) A.1950年10月 B.1951年10月 C.1950年3月 D.1951年3月4、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 )①朝鲜爆发内战②美国出兵侵略朝鲜③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④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A.①②③④B.①③④C. ②③④D. ③④5、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价改革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6、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反映了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是:( )A.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农业生产合作社C.人民公社大锅饭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A.浮夸风B.整风运动C.大炼钢铁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9、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 ) A .“两个凡是”思想的提出 B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 .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 10、有关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C.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D.农民的产品全部上交 11、“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指( )A.1966__1976B.1959__1969C.1968__1978D.1957__19671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C .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3、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B.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C.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D.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是( )A.四项基本原则B.经济建设C.改革开放D.自力更生 15、邓稼先被人们赞誉为( ) A.两弹元勋 B.党的好干部 C.党的好战士 D.当代保尔16、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 17. 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
中国历史大事表(八年级下册)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平);10月1日,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彭德怀);1950年,土地改革;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1956年,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文学艺术);1956年,歼5型歼击机研制成功;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有了能够用于实战的导弹);1966年,组建导弹部队;(主要任务:核反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1号);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1971年,中国自行研制出导弹驱逐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4年,中国研发出核潜艇;1976年,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5年,国有企业改革;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1986年,863计划(发展高科技的计划)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本路线,三步走)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93年,汪辜会谈(增强经济合作与交流);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新时期…统一大业…指导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1999年,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1年,中国承办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申奥成功(北京,第29届);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03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918事变仿写《开国大典》《918事变》篇一:《918事变》嘿,你知道918事变不?那可真是咱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深深的伤疤啊。
1931年9月18日,就像平常的日子一样,老百姓们还在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呢。
也许有人在想着晚上吃啥,是那热乎乎的炖菜呢,还是简单的窝窝头就咸菜。
可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危险像一条隐藏在草丛里的毒蛇,悄悄地靠近了。
日本鬼子就像一群发了疯的野狼,他们找了个蹩脚的借口,什么铁路被破坏啦,就悍然发动了对东北的侵略。
那“轰”的一声,柳条湖附近的爆炸声,就像是魔鬼敲响的丧钟,一下子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
我觉得当时的人们肯定是懵了,这好好的,咋就突然打仗了呢?就好比你正坐在家里悠闲地看着老母鸡啄米呢,突然一群强盗就闯进了你家。
东北军啊,本来是有力量抵抗的,可上头的命令就像一道冰冷的枷锁,限制住了他们反抗的手脚。
也许有人会问,为啥不反抗呢?这其中的复杂啊,就像一团乱麻,有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这种不靠谱的政策在捣鬼,也有当时对局势判断的失误等各种原因。
那日本鬼子可就嚣张起来了,他们像洪水一样冲进了东北大地。
火车被他们抢了,用来运兵运物资;房子被他们占了,老百姓被他们从自己的家里赶出来,像赶牲口一样。
东北的同胞们那可真是遭了大罪了,在寒冷的夜晚,可能只能蜷缩在街头巷尾,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被侵略者践踏。
这918事变啊,就像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它让中国人民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但同时,也像是一把火,点燃了中国人民心中抵抗的怒火。
虽然当时黑暗笼罩着大地,但这股怒火就像星星之火,总有一天会成燎原之势,把侵略者烧得屁滚尿流。
你说,要是当时大家都能团结一致,坚决抵抗,这事儿会不会不一样呢?这谁也说不准啊,但这事儿给咱的教训可真是太深刻了。
篇二:《918事变》918事变,哎呀,这事儿想起来就揪心。
你想啊,在1931年的那个时候,咱中国就像一个还在慢慢调养身体的病人,虽然有点弱,但也有着自己的生机呢。
可日本那些家伙,就不怀好意地盯上了咱东北这块肥沃的土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有:()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③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④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及外交部长⑤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2.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事件是A.开国大典B.三大改造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3.对于历尽沧桑的雪域高原来说,1951年5月23日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西藏获得解放的方式是()A.武力解放B.外国干涉C.和平协商D.农奴起义4.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作战的军队有()①中国人民志愿军②朝鲜人民军队③“联合国军”④苏联红军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5.如下图是某一时期的“福建省土地房产所有证”,它见证了新中国的()A.土地改革运动B.生产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6.黄炎培说:在东半球大陆上,建造一所新的大厦。
这座大厦是钢骨水泥的许多柱子撑起来的。
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
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
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这里“新的大厦”指的是A.全国人大召开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中华民国成立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某同学复习八年级历史时看到,“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与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是A.北平和平解放B.开国大典C.西藏和平解放D.南京解放8.当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时,世界为之震惊,国人为之振奋。
17《七律·长征》复习资料 1、课文重点 全诗要求会默写,会解释。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七律·长征》作者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全诗的中心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写山的句子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写水的句子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表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喜悦心情的句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全诗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词句解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水千山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重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重点)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是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加粗带下划线的内容必须熟练背诵。
家长签名: 第九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18《开国大典》 1、课文重点:第七自然段要求熟练背诵。《开国大典》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全文按会前、会中、会后的顺序安排课文材料,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2、词句解析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表达了人们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毛泽东对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是否遗体归葬的抉择,表现了毛泽东的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4、会背、会默写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5、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从集体利益出发,没有私心。 17《七律·长征》 一、《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1、( )( )信息2、( )( )( )( )的周幽王3、( )( )的建议4、平( )无( )5、( )临( )敌6、( )来( )去7、( )兴( )分8、( )( )( )( )的烽火9、故( )重( )10、( )兵( )动11、传递( )( )12、( )( )( )( )地跑13、( )( )信心14、( )( )地跑15、( )( )角色16、一( )时间17、( )( )地图18、一( )地图 1、早在(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利用(烽火)传递信息了。 2、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有:(烽火)、(人报信)、(漂流瓶)。 3、晋代陆凯的诗《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天涯若比邻”一句出自唐代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因特网将世界连城一家》1、( )途( )涉2、( )( )电报3、一( )计算机4、( )( )文字 1、现代人传递信息的方法有:(邮寄)、(电报)、(电话)、(广播)、(互联网)等。 2、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984年,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诞生。 三、《神奇的电脑魔术师》1、( )( )( )( )的电子邮件2、( )( )( )( )的作品3、( )想( )真4、( )( )的特点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主要讲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它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信息。 四、《网上呼救》1、一( )学院2、( )( )资料3、( )( )的灼痛4、一( )寂静5、( )( )的信息6、( )( )的感觉7、心( )如( )8、( )( )良好 《网上呼救》告诉我们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五、《把握自己》1、( )( )的网站2、( )( )的事实3、一( )千( )4、( )( )下降5、不良的( )( )6、( )而( )险7、 ( )( )未来8、( )( )的未来9、( )( )心态10、( )缚( )灵11、( )( )的晴空 《把握自己》使我们了解到沉迷网络的严重后果,如: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同学因每天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视网膜脱落;有的同学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竟铤而走险,走上了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甚至发生了杀人或自杀的恶性事件。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1、( )( )信息2、一( )计划3、( )( )的计划 《奇怪的东南风》1、( )( )清新 《奇怪的东南风》的写作思路是:(记录信息) 、(分析信息) 、(请教别人)、(得出结论)。侧重于(了解问题的研究过程)。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1、( )远( )长2、开( )元( )3、( )( )辉煌4、( )( )自豪5、( )( )能力6、( )( )问题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写作思路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侧重于(了解研究报告的写法)。 fēng huǒ chǒng fēi bāo sì gù jì chïng yǎn yì chāi ( )( )( )( )( )( ) bào kān jī chǔ shǔ míng xiǎn hè zhuï tîng xīn jí rú fén ( )( )( )( )( )( ) jǐng tì dú hài shì wǎng mï qiǎng jié chïng jǐng nǘ yì ( )( )( )( )( )( ) liú lǎn xíng fǎ cì yǔ diàn dìng ( )( )( ) (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刘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伟人的风采,体会中国
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去感受伟人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
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资料。
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②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
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
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图片:
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
盛况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a.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b.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 檐 瞻
qǐnɡ qínɡ 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②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
决。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①练习分段。
a.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
顺序分段。
b.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
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②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
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③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
备)。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②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严密,环环相扣,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穿插的教学课件,
引读提示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
之中。同时,我特别注重朗读地指导,随着典礼仪式的进展,指导学生读出文中的热烈的场面
以及人们的激动的心情。
因为本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本课时,我精讲了开国大典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典礼过程,
简要了解了阅兵式及群众流行,将这些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再次结合文章进行场面描写的教学。
这样取舍之后,整堂课显得比较有层次,比较有顺序。到了课的最后,学生的感情也调动起来
了,声音非常响亮,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不过感觉在理解重点词句的运用上还是欠缺一些,如
果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词句上再细致一些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