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 格式:pdf
- 大小:245.91 KB
- 文档页数:3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多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病越来越常见,如何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
一、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外伤史明确,以低能量创伤为主,多为跌伤所致,多有髋关节疼痛,部分有膝关节疼痛表现。
若为移位性骨折,则所表现出的疼痛较为严重,受伤侧肢体无法活动,且伴有患肢短缩及外旋畸形,诊断比较简单。
而未发生移位的骨折,疼痛可能相对较轻,个别患者还能勉强下地行走,需细致检查,避免出现漏诊事件。
二、临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所需遵循的原则。
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不管是应用非手术方案或手术方案治疗,均有一定风险性。
因应用非手术方案,有较高致残率、死亡率,故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多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依据个体情况,对内科合并症要引起充分重视,若有严重基础疾病,需由医生对两种治疗方案的获益和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与患者和家属深入沟通,最终对治疗方案进行确定。
三、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常用骨牵引(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或皮牵引治疗,经临床实践表明,采用卧床牵引的方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对生理功能未构成明显干扰,可避免应用手术方案造成的损伤,且利于骨折断端血液供应恢复。
但应用保守方案,也有较多不足之处存在,如在采用牵引开展治疗期间,需长时间(10-12周)保持在卧床的状态,故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在进行严格制动处理时,易增加骨质疏松、膝关节僵直、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风险。
据相关研究示,相较应用手术方案治疗的患者,应用非手术方案治疗者,有更高致残率、死亡率,故非手术治疗仅在机体基础状况极差,有极大的手术风险,或预期生存期限较短的病例中适用。
四、手术治疗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需尽早实施手术,提倡手术尽量在患者入院后48h内进行。
分析原因,因在此时间范围内完成手术,效果更为理想,可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由手术延迟引发的病死率。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整体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骨折病症,在进行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方式与内固定手术治疗方式相比,更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下地负重行走,并且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相对较少,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应用的作用优势相对比较突出。
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康复出院以及骨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某医院收治的38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其病例资料以及治疗、护理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在70岁至85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75岁。
在对于患者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检查与诊断中显示,其中,35例患者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在日常生活中导致的,3例患者的骨折病症是由于车祸造成的,在对于骨折患者的病情类型划分中,按照Evans分型方法,32例患者的骨折病症属于Ⅲ型,6例患者骨折病症属于Ⅳ型。
另外,在对于患者病例资料进行筛选中,主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资料选取。
首先,患者年龄在70岁及以上;其次,患者骨折病症发生前髋关节能够负重行走,并且没有明显的疼痛;再次,骨折发生后有明显的移位,并且属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后,患者骨折类型按照Evans分型在Ⅲ型及以上。
此外,在X 射线检查中显示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上述病症特征患者。
1.2 护理方法对于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护理实施中,主要分为的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两个阶段。
1.2.1 术前护理首先,对于患者进行术前护理中,其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的心理干预和护理方案确定两相内容。
其中,对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的心理护理,主要是由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相对比较大,因此,手术前患者及其家属难免会存在有较多的顾虑,这对于手术的正常进行和实施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在手术前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手术方法以及效果、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等的耐心讲解和介绍。
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3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观察作者:张永胜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3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按Evan分类,Ⅱ型8例,Ⅲa型15例,Ⅲb型6例,Ⅳ型7例。
全部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12个月随访。
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期间无感染及死亡病例,术后康复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优20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8.8%。
结论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方法,安全可靠,能够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高龄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63-02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约占老年髋部骨折的49%,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其发生率每年递增1-3%[1]。
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尽早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我院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共收治了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70-92岁,平均82岁。
致伤原因:滑倒摔死20例,眩晕跌5例,车祸6例,高处跌落伤5例。
骨折按Evan分类Ⅱ型8例,Ⅲa型15例,Ⅲb型6例,Ⅳ型7例。
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冠心病共30例,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2例,脑梗死3例,轻度肝肾功能不全1例。
1.2 方法1.2.1 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健侧半卧位。
常规采用前外侧切口入路,切口长12-15cm平均13.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顺臀大肌肌纤维方向有限钝性分开臀大肌前部分纤维并切开其在大转子附着处,显露转子间骨折,切断外旋短肌,T形切开关节囊,脱位髋关节,先对大小转子骨折块进行复位、钢丝捆扎或粗丝线缝合固定,距小转子上1.5cm (或股骨头下1cm)锯断股骨颈,对转子骨折块粉碎难固定者,全部取出骨折近端,测量股骨头大小,选择合适人工股骨头;扩髓,从小到大依次选择髓腔挫适度扩大远近端髓腔,按标准植入生物型加长柄假体。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分析作者:邢建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30期【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疗效及临床分析。
方法 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 4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根据Harris评分,13例达优、17例达良、9例为可、1例为差,但生活还可以自理。
平均随访3个月,复查X线片,没有发现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且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临床疗效近年来,随着我国年龄趋于老龄化,以及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等生理衰退,导致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
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不佳,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得到了普遍认可。
本研究中,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70.5~87.5岁。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辅助检查结果,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1.2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进行详细的系统检查,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病情给予初步评价。
对于高血压患者,应给予降压药,有效控制血压;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调整用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对于肺功能较差的患者,给予低流量吸氧,增加其血氧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