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温与我国大陆降水的EOF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98.79 KB
- 文档页数:3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一样,都是一种海水温度大范围季节性异常变化的现象。
由此可导致一些地区的天气异常,从而形成气象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每隔若干年发生一次大规模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明显出现在南太平洋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
那里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5左右。
可是每隔2至7年,这里的海水温度便会异常升高,结果造成鱼死鸟亡,海洋动物迁移,渔业收成大幅下降的现象。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目前还没有搞清楚。
它的出现一般在圣诞节前后或稍后一两个月,于是讲西班牙语的当地人把它称作了“厄尔尼诺”,即“圣婴”。
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变冷的现象。
为此,讲西班牙语的当地人就把它称作“拉尼娜”,即“圣女”的意思。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会引起全球气候系统的异常变化而形成气象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正常的热量、水蒸气等分布的动态平衡。
这种海水和空气温度的异常升高的结果,往往是全球范围的异常天气变化。
使得一些地区到了该冷的时候冷不下来,另一些地区该热的时候热不起来;那些原来是多晴少雨的地区却出现了雨量猛增而形成洪涝灾情,那些原来雨量充沛的地区反而烈日当空久旱缺雨。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赤道太平洋中部、东部地区降雨量通常都会大大增加,而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不雨;北半球的很多地区都会出现冬天气温偏高而夏季气温较低的暖冬凉夏现象。
拉尼娜现象一般会紧随厄尔尼诺现象出现。
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热量向空气扩散,热空气再被太平洋上空的大风吹走,上层海水的温度逐渐下降。
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海水再翻上来,使得海水表面温度进一步下降。
如果大范围上层海水持续变冷达6个月以上,其温度低于常年0.5℃以上,就形成了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有哪些影响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升高的气候现象,其周期大致为2-7年。
厄尔尼诺事件会对世界各地的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包括中国。
本文将探讨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一、气温变化1. 冬季气温升高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升高。
在厄尔尼诺年份,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流域、华南等地的冬季气温通常较常年暖和。
而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冬季气温则相对较低。
2. 夏季气温波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中国的夏季气温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有研究表明,夏季气温在厄尔尼诺发展期与成熟期偏高,而在衰减期偏低。
这种波动可能对中国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降水变化1. 冬季降水偏少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及新疆等地的冬季降水明显减少。
这种降水减少对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供应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2. 夏季降水不确定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较为复杂,具体情况难以确定。
有些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偏多,而另一些事件则可能导致夏季降水偏少。
这种不确定性给农业生产等方面带来了挑战。
三、台风活动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而言,在厄尔尼诺发展期与成熟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即台风)生成的频率较常年显著减少。
这意味着中国沿海地区可能会出现较少的台风登陆。
四、其他可能影响1. 黄河流域洪灾增加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中国北方地区降雨偏少,这在部分情况下可能增加了黄河流域的洪灾风险。
因为厄尔尼诺事件通常会导致印度夏季风减弱,从而降低了黄河流域的降水量。
2. 气候异常事件增多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中国境内出现更多的气候异常事件,如干旱、洪涝、寒潮等。
虽然预测这些事件的具体发生地点和时间是相当困难的,但厄尔尼诺的发生增加了这些异常事件的概率。
总结起来,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气候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不仅在冬季和夏季的气温上有所波动,降水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此外,台风活动和一些气候异常事件也会受到其影响。
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及对中国次年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次年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气候系统变化,对全球气候模式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在降水分布上。
中国作为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夏季降水对其农业、水资源管理及自然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次年夏季降水的影响,对于提高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分类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的特征及其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接着,本文将分析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次年夏季降水的影响机制,包括大气环流的变化、海洋温度异常的传播等。
本文将基于历史数据和气候模型模拟结果,评估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次年夏季降水的影响程度,并探讨其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可能变化趋势,以期为我国的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厄尔尼诺现象概述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的气候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现象,主要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一系列气候异常现象,包括但不限于降水模式的改变、风向的变化以及全球温度的波动。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机制相对复杂,涉及到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受到信风的影响,表层暖水被推向西部,而较冷的深层海水上翻至东部。
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这一过程受到干扰,信风减弱,导致暖水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积聚,海水温度升高。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它不仅改变了风暴路径和降水模式,还影响了全球的温度分布。
例如,在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海岸可能会出现异常的暴雨,而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则可能遭遇严重的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还与北美洲的冬季气候模式有关,可能导致某些地区出现暖冬或冷冬。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概述名词解释拉尼娜是指海洋中的赤道的中部和东部太平洋,东西上万公里,南北跨度上千公里的范围内,海洋温度比正常温度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偏低0.2摄氏度,并持续半年(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
意为“小女孩”(圣女婴),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他是拉马德雷的孩子。
形成原因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
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
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自然界中的两大气候现象,它们的出现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气候变化。
本文将就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厄尔尼诺是指东太平洋海域海温异常升高,常伴随着赤道及南北半球气候异常异常现象的自然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我国气候异常变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厄尔尼诺现象会给我国带来干旱天气。
由于厄尔尼诺导致热带太平洋暖水向东移动,东亚地区降水减少,往往导致我国南方地区干旱。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导致我国冬季异常暖和。
在厄尔尼诺年份,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温度往往偏高,雪量偏少,对农业和水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再次,厄尔尼诺年份我国台风频率较低。
由于厄尔尼诺导致副热带高压偏南加强,我国南海热带海域西风出现减弱,导致台风生成率较低,减少了对我国南方地区的灾害影响。
总的来说,厄尔尼诺现象给我国带来的主要是气候异常变暖、干旱等不利气候影响。
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的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指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降低,常伴随着南美洲西侧海域异常干旱的气候现象。
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则与厄尔尼诺相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拉尼娜现象会给我国带来异常丰水的冬季。
拉尼娜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我国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气温偏低,降雨量增加,冬季雪量增加,对农业和水资源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拉尼娜年份我国台风频率相对较高。
拉尼娜导致副热带高压偏北减弱,我国南海热带海域西风增强,台风生成率增加,对我国南方地区的灾害风险增加。
再次,拉尼娜现象导致我国夏季异常炎热。
拉尼娜导致副高偏北加强,西太平洋高压加强,我国南方地区受副高影响,气温偏高,降水减少,夏季干旱现象加剧。
总的来说,拉尼娜现象给我国带来的主要是气候异常偏凉、丰水等气候影响。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气候现象,它们的出现和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气候的两大现象,它们的发生和发展对气象、农业、海洋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两个方面着重展开说明。
一、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1.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与正常情况下的海温分布差异明显。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气候、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导致海洋表面蒸发增加,释放更多热量到大气中,造成大气稳定层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沿海地区的降水和气温。
2. 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下降,与正常情况下的海温分布差异显著。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海洋环流系统:拉尼娜现象是受到海洋环流系统变化的影响。
海洋环流系统的异常,导致海水温度下降,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降水,形成拉尼娜现象。
海洋环流带动了大气环流,使得拉尼娜现象持续一段时间。
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气候多样的国家,而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则往往导致我国东北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而南方地区则易受风暴和降水的影响,导致洪涝灾害等问题。
著名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是1998年,许多地区受到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2.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对我国的气候有不同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使得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偏低,东北和华北地区易遭遇严寒和干旱,南方地区则可能受到降水和洪涝的影响。
2010年的拉尼娜现象导致我国南方地区雨水增多,引发多地洪涝。
总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气候现象。
了解这两个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有助于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方面能够更为有效地防范和调整。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两大气象现象,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对我国经济、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EOF分解与GA优化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场动力预报模型反演'洪梅;张韧;万齐林;刘科峰;余丹丹【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10(068)005【摘要】基于NCEP/NCAR提供的1950-2000年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首先用EOF 方法对海温场序列进行时、空分解,在考虑相邻时段位势场空间模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引入动力系统重构思想,以EOF分解的空间模态时间系数序列作为动力模型变量,用遗传算法全局搜索和并行计算优势,进行了模型参数的优化反演,建立了EOF 分解时间系数的非线性预报模型.通过模型积分和EOF时、空重构,实现了海温场的中长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在1-6月时效预报上,模型预报海温场与实际海温场非常吻合;对于7-15月时效的预报.尽管模型预报的海温场与实际海温场存在一些出入,但基本构型大致相符,特别是对12月以七的海温场形态和范围仍然能较为准确地描述.所有时效的预报结果均能对1997年的El Nino事件特征有不同程度的描述.该研究方法为海温场以及El Nino/La Nina事件的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中提出的反演热带太平洋海温场与El Nino/La Nina的动力统计模型的研究思想和技术途径,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场的预测试验中(特别是中、长期预报)表现出良好的预报效果,为热带太平洋海温场及其异常的El Nino/La Nina事件的中、长期预报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和参考方法.【总页数】9页(P731-739)【作者】洪梅;张韧;万齐林;刘科峰;余丹丹【作者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南京,211101;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南京,211101;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南京,211101;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南京,21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P433【相关文献】1.EOF分解与Kalman滤波相结合的副高位势场数值预报优化 [J], 刘科峰;张韧;姚跃;张吉荣;徐海斌;王辉瓒2.EOF迭代模型的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释用方法 [J], 池俊成;史印山3.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ENSO指数的动力预报模型反演 [J], 张韧;洪梅;王辉赞;陈奕德;王彦磊4.基于EOF分解的中期平均气温距平客观预报方法 [J], 黄威;张恒德;鲍媛媛;康志明5.EOF 分解方法反演海浪参数的有效性研究 [J], 陈忠彪;何宜军;丘仲锋;张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春季气温异常及其成因分析摘要:中国春季具有升温快、气温反复、冷暖气团交替活动活跃等特点,研究春季气温对生产生活等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本文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全国160站1951-2015年3-5月平均气温资料、功率谱、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全球海温重建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经验正交函数展开(EOF)、相关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春季气温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中国春季气温南高北低。
近65年明显增温,1994年突变,气温变化存在18年、5-6年周期震荡。
气温异常原因是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及500hPa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南侧环流异常,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时,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使我国春季气温偏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面积偏大,使我国春季气温偏高,反之亦然。
关键词:春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环流异常;东太平洋海温、北太平洋海温1资料和方法本文选取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全国1951-2015年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位势高度场及U、V风场资料,网格分辨率为2.5°×2.5°,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全球海温重建资料,网格分辨率2.0°×2.0°,由国家气候中心系统诊断预测室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项指数,包括面积、强度、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指数及印缅槽指数,春季取3-5月。
运用于线性趋势、三阶趋势分析中国春季气温时空特征,M-K检验与滑动t检验相结合分析得出气温突变年份,用EOF方法将气象要素场分解为时间与空间函数独立的两部分,得出气象要素空间与实践分布,最后采用t检验相关性,对气候稳定性采用u检验等。
2中国春季气温特征2.1 中国春季气温空间分布我国春季平均气温呈南高北低形势。
南部如两广及云南南部春季平均气温18~25℃,西南地区北部稍下降,为8~15℃,长江中下游至华北12~15℃,东北地区春季温度较低,为-3~5℃,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因地形因素影响,气温较高,为7~15℃,西北地区东部至内蒙古西部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