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
- 格式:pdf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10
高三重点地理知识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何影响中国气候高三重点地理知识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何影响中国气候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高三重点地理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副热带高压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
它通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影响。
在太平洋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
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所以我们平时总说的副高副高,其实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至于为什么叫北,是因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北太平洋的缘故。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夏半年的天气过程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其高度可延伸至平流层。
在整个对流层的同一高度上,中心温度比四周高,是一个常年存在的、深厚的暖性反气旋。
在地面上,闭合等压线的形状东西扁长,范围非常大,尤其是在夏季,几乎占整个北半球的1/4.其强度和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中心平均气压为1020百帕左右,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岛附近,其西部高压脊很少深入至中国沿海地区;夏季高压强度增加,中心气压值平均值可达1025百帕以上,中心位置约在西经1500、北纬360处,高压范围较大,其西部脊线可伸至我国沿海地区。
太平洋高压脊的活动,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十分密切。
它送出的暖气团,与中高纬大陆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形成大量降水。
随着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南北进退,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也随之移动。
6月以前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西部脊线,在北纬200以南活动,雨带徘徊在长江以南地区;6月中旬,脊线突然北跳至北纬250附近,雨带则徘徊在江淮流域,形成准静止锋与梅雨天气;7月中旬,脊线第二次北跳,维持在北纬300附近,雨带就北移至华北;9月以后脊线南撤,雨带又复南移;10月中旬以后,脊线又回复至6月以前的位置。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赤道中东太平洋于2020年8月至2023年1月,连续三年发生拉尼娜事件。
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常年同期会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
说明拉尼娜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提示东南信风持续加强会导致拉尼娜现象。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业质量标准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水平1运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的含义。
(综合思维) 明确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条件。
(区域认知)水平2 运用资料,描述不同海域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热交换过程。
(综合思维)结合地图,说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特点。
(综合思维)水平3 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综合思维)说明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分析水温异常变化对沃克环流的影响。
(综合思维)水平4 能够结合实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综合思维)归纳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1)海洋是大气中01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海—气间水分交换方式:海洋通过02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03凝结,并以04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05水分交换。
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06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07海洋表层。
海洋再通过08潜热、09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10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11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大气主要通过12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3.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海—气相互作用通过13大气环流与14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2018 海气相互作用复习题答案By AXD ZHHR MYW1、为什么暖池位于热带西太平洋?1)南、北赤道流都是自东向西运动,其将大量的表层暖水运输到了热带西太平洋,使得温跃层东部变浅,西部加深,较深的温跃层使得温跃层以下的冷水难以上升到海表,因此,西太出现暖池,与之对应,东太海水较冷。
这种 SST 的纬向差异在赤道低层大气中建立了纬向压力梯度,增强了赤道信风和对应的沃克环流,信风增强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大洋东部的海表冷却和温跃层上翘,使得 SST 的纬向梯度进一步加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信风和对应的沃克环流,形成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耦合反馈机制;2)赤道太平洋东西跨度大,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难以影响到赤道西太平洋 地区;3)赤道西太平洋岛屿众多,不规则的边界削弱了边界涌升流;4)欧亚大陆东端和北美大陆西端的地形阻断了北极冷水进入太平洋,太平 洋深层水主要来自大西洋,深层水在长期输运过程中由于混合及地热加热得以缓慢增温;5)该海域位于信风与季风的交替区,平均风速小,蒸发小。
赤道西太平洋 年均风应力明显小于其它海区,弱风减小了自海面向大气的显热、潜热输送;2、热带东太平洋水温季节变化的方向为什么呈东-西向在背景风场为信风的情况下,SST 正(负)异常信号的西侧会出现异常西风 (东风),从而造成西侧的背景信风减弱(加强),导致海面蒸发减弱(加强),因此平均西向流的冷平流作用减弱(加强),最终出现在赤道 SST 正(负)异常的西侧。
线性化后的混合层简化方程为222''''T T V c V T t x H c UH αεαμ∂∂+=-∂∂= 平均纬向风为东风,即U 为负时'T x∂∂ 为负,即西传。
3、热带东太平洋上空的I TCZ为什么总是位于北半球?什么机制导致热带东太平洋上空 ITCZ 位于北半球?1)Ekman 输运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分布南北不对称,在北半球,在东北信风的驱动下,Ekman 输送沿西北方向,不会产生离岸/向岸流,在南半球,在东南风信风的驱动下,Ekman 输送沿西南方向运动,产生了明显的离岸流,此也形成了东太平洋冷舌及温跃层的倾斜,于是在赤道东太平的南侧产生离岸涌升流,导致SST 偏低,加之秘鲁寒流的影响,导致该区域SST 常年处于较低值,打破了太阳辐射南北移动引起的海温变化,使得ITCZ常年位于北半球。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9章--侯淑梅--整理第九章低纬度和高原环流系统第一节1、天气学是如何规定低纬地区的?答:低纬地区一般是指30N-30S以内的地区,其中包括热带和副热带。
天气学依据低纬地区和中纬地区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的显著差别,将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所包括的地区,即赤道两侧盛行东风带的地区范围定义为热带地区,将盛行东风带与中纬度盛行西风带之间的过渡区,即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地区定义为副热带地区。
P4612、为什么说热带地区的大气过程,对全球的大气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答:热带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一半左右,其中海洋约占3/4,该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超过反射回太空的许多倍,其净收入的热量是驱动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能量来源,同时对高温洋面的水汽蒸发也是全球大气的重要水汽来源。
因此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大气过程,不仅仅具有地区性的天气意义,而且对全球的大气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中、低纬度大气运动与中高纬的差别是什么?答:(1)低纬度f很小,天气尺度系统具有非地转运动特征,但行星尺度运动具有准地转运动特征。
在分析赤道(5°N~5°S)以外的低纬度行星度运动时可采用准地转近似。
(2)热带大气中水汽充沛,凝结潜热效应对垂直运动和散度场具有显著的影响。
4、在热带天气分析中,一般采用流线分析和卫星云图分析。
5、热带地区实际风与地转风的区别?答:在20°N附近以北的低纬度地区实际风与地转风的差别已不大,风与气压场己比较接近准地转平衡关系。
但是,在20°N以南的广阔热带区域中,无论是按尺度分析的结果还是按实际资料得出的分析结果都不能采用推地转近似描述风、压场的关系和系统的结构特征。
6、什么是压能风?答:在地转平衡关系中,将f用绝对涡度(f+ζ)代替,位势φ由动力位势Ф代替(Ф=φ+V2/2,Ф称为动力位势或压能,φ为位势高度)。
这种关系式可以描述热带地区的稳定运动(即定常运动),即使f很小,只要具有相对涡度,风与动力位势场的关系就可以成立。
高三地理西太平洋暖池一、暖池概述西太平洋暖池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一个特殊海域,其显著特征是海水温度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这一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通常高于周围海域,有时甚至能达到28摄氏度或更高。
由于其温暖的水温,西太平洋暖池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二、地理位置西太平洋暖池位于北半球,主要位于西太平洋的中间区域,从菲律宾至印尼中部,往东延伸至赤道附近的海域。
这片区域大致呈椭圆形,面积约为400万平方公里。
三、形成原因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信风带的作用:在季风的影响下,信风带将温暖的表层海水从东南方向带到西太平洋区域,形成了暖池。
2. 热膨胀与冷却收缩:在热膨胀过程中,暖水区域的海水会上升到海面,而在冷却收缩的过程中,海水会下沉,但大部分暖水仍保持在表层。
3. 海洋环流:西太平洋暖池与周边海域的海洋环流共同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海洋流动系统。
四、对气候的影响西太平洋暖池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降雨模式:暖池的存在会影响季风和台风的活动,从而影响降雨模式和分布。
2. 影响气候模式:通过影响热带太平洋的海温分布,西太平洋暖池对全球气候模式产生影响。
例如,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与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密切相关。
3.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由于西太平洋暖池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五、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西太平洋暖池的温暖海水为大量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这里集中了大量的鱼类、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
然而,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这一区域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六、与全球变暖的关系西太平洋暖池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也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影响。
了解西太平洋暖池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地球上两种重要的气候变化现象,它们对我国的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气候背景、影响因素和具体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气候背景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变化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表面海温异常升高,拉尼娜现象则是指东太平洋表面海温异常降低。
这两种现象是跨大洋的,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与南、北半球之间的海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太平洋海洋和大气系统的异常交互作用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
其中,厄尔尼诺现象通常是由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和压低位异常触发的,而拉尼娜现象则是由相反的情况引起的。
三、具体影响1. 降水和干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降水量通常会减少,导致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而拉尼娜现象相反,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降水量会增加,可能引发洪涝等灾害。
2. 气温变化厄尔尼诺现象使得我国华南地区的气温较往年偏高,而拉尼娜现象则会导致我国华北地区的气温较往年偏低。
这种气温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 台风频率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西太平洋的台风频率较往年明显减少,引起我国沿海地区的减灾能力下降。
而拉尼娜现象则相反,会导致台风频率增加,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
4. 海洋生物和渔业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于我国的海洋生物和渔业也有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地区的渔业资源减少,而拉尼娜现象则会导致渤海和黄海地区的渔业资源增加。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适应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变化,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测技术,为我国的气候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太平洋经向模态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会对太平洋地区的气候、生态系统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太平洋经向模态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它们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1. 太平洋经向模态简介太平洋经向模态是指太平洋地区存在的一种大气气候模态,其主要表现为季风变化、降水分布、海温变化等特征。
太平洋经向模态通常包括厄尔尼诺(EN)事件、非厄尔尼诺(Non-EN)事件和正常年(Neutral)事件。
厄尔尼诺事件通常表现为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伴随着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降水异常增加,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正常或偏低。
非厄尔尼诺事件则是指太平洋区域没有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通常表现为正常的海水温度和降水分布。
正常年则是指太平洋区域没有发生任何异常气候事件的年份。
2.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简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指太平洋地区海洋和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引起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紧随着的是大气环流的改变,包括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异常减少。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通常发生在2到7年一次,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3. 太平洋经向模态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相互作用太平洋经向模态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通常会对太平洋经向模态产生影响,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伴随着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降水异常增加,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正常或偏低。
这种气候变化会导致太平洋经向模态的改变,例如太平洋北部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而太平洋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降水量减少。
此外,太平洋经向模态的改变还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例如影响东亚季风、澳大利亚季风等。
另一方面,太平洋经向模态也会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发生。
在太平洋经向模态处于非厄尔尼诺状态时,通常会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发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当太平洋经向模态处于厄尔尼诺状态时,通常会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发生产生促进作用。
气象学与天气气候学课程论文——ENSO事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姓名:陈玲学号:1201050110院系:水文水资源学院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二O一五年七月ENSO事件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什么是ENSO事件1.1定义ENSO事件即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南方涛动是指在太平洋与“印尼—澳洲”地区之间气团平衡移动的情况,它与出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时的典型风场有关。
在La Niña(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尼—澳洲”(印度洋)的气压减弱。
El Niño(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降低,“印尼—澳洲”的气压升高。
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循环过程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的异常状态。
因此厄尔尼诺也称ENSO暖事件,拉尼娜也称ENSO冷事件。
1.2形成原因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
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
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海洋底部的涌升补充,由于底层海水温度较低,因此使表面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于是在西太平洋上,空气受热上升;而在东太平洋上,空气冷却下沉。
这就在热带太平洋上空形成了一个环流圈(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空气从西太平洋上升,在高空向东输送,到东太平洋以后下降,在低空向西输送形成赤道东风,回到西太平洋,周而复始。
但是,一旦东风减弱,甚至变为西风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
由于东太平洋的海水变温暖,本来冷却下沉的空气被削弱了,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温度差值变小,整个沃克环流的强度也会减弱。
不仅如此,沃克环流原本上升和下沉的位置也会发生偏移,原本在西太平洋的上升中心移动到了中太平洋,赤道东风随之变弱,并向东撤退。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目标】1.能利用有关地图、照片、文字等学习资料对沃克环流、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2.了解并理解,并能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影响;3.通过读图并整理数据信息,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4.通过对比读图,比较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并能适当表达;5.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料信息的提取,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通过讨论提出应对策略。
【教学重难点】1.沃克环流;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可能影响。
【教学过程】1.课前:播放《厄尔尼诺》影音资料。
(设计意图)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回顾:(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知道了海洋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和“大气的水源地”,这正是科学家们通过长期观测并发现全球气候异常与海洋表层水温出现异常有很强的相关性的原因。
(2)海—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大气环流,它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引入新课)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种大气环流与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有着重要的联系。
它就是“沃克环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板书)一、沃克环流3.引导读图4.5(P41),并归纳。
(1)区域选择:赤道附近及其以南(约00—50S之间)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和西部;(2)结合图例读出以上三大洋东、西部海水温度的数值,并加以对比。
(设计意图)掌握读图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区域比较的学习方法。
4.引导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过程,同时由学生尝试画出以上三大洋东、西部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设计意图)利用旧知,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名词解释:[沃克环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接近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介绍地理科学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欲望。
6.结合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内容的阅读,归纳“沃克环流”的形成机理,并完整表达。
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是近年来气象学领域关注的重要气候现象之一。
它可以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引发各种气象灾害,同时也对农业、水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副热带高压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对气候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副热带高压是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一个高压区域,主要位于北半球30°-40°和南半球20°-30°之间。
其形成与地球自转、季风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不仅会影响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还可能对天气系统的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与形成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伴随着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
它通常伴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减弱或消失,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往往是由赤道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变化所引起的,其中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明显升高,伴随着大气环流的异常和降水变化。
三、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副热带高压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初期副热带高压减弱或消失,对于一些地区而言,这意味着干旱和气温的升高。
而在厄尔尼诺事件逐渐消退时,副热带高压会重新建立并加强,且对气候的影响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四、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的气候影响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会改变大气环流格局,导致部分地区的干旱或洪涝灾害。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海洋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如引发珊瑚白化现象、影响渔业资源等。
在一些地区,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导致暖冬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此外,它还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五、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能源供应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与具体表现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
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一、成因: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时内海洋与人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而引起海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的可能原因有几种。
1、信风张弛:常情况,在信风的作用下热带太平洋地区会保持水位西高东低、海表温度西暖东冷。
这是因为在东道地区好行的偏东信风作用下,在赤道大陆西中为远大海岸的风。
该风作用产海面使得表层较温暖的海水流向大洋西侧,南大洋东侧深层较冷的海水涌来补充表层海水的提失。
形成赤道太平洋西侧海平面比东侧高的分布。
从而出现赤道东侧海域水温相对较低,尤其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类似其他地区更明显偏低的情况。
另外,全球大气环流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以顺时针方向偏转的大气环流系统。
在这种风应力作用下,洋流自高纬度向低纬度流动,使得南美西岸盛行冷洋流,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南美沿岸以及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
但是,信风往往会因为某种原因强度和范围发生改变。
当某种原因使得偏东信风减弱或转为偏西风时,维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东低的支柱被破坏,西太平洋堆积的高水位暖海水迅速向东蔓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海域较正常时水位下降、暖水层变薄、海表温度降低。
随着东西向海水压力差的减小,赤道潜流减弱,进而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涌升流也减弱;同时,向东蔓延的暖水逐步占据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并从海面一直可以到达100米深处。
因而使得赤道中、东太平洋较正常时水位上升,海表温度升高。
当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爆发了。
2、大气季节内震荡:有人认为:在海气相互作用下,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季节内震荡的异常加强通过减频增幅可能成为激发厄尔尼诺的重要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