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太平洋海温对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61.00 KB
- 文档页数:10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一、概述ENSO事件,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是太平洋赤道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它主要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调整。
这一气候现象不仅影响太平洋地区的气候,而且通过大气环流的调整,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气候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ENSO事件的影响尤为显著。
ENSO事件通过改变中国上空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气候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学者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研究内容涵盖了ENSO事件的成因、发展机制、预测预报,以及对中国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随着观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对ENSO事件及其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ENS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如何全面评估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和人们对气候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1. ENSO事件简介ENSO,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与大气环流之间相互作用引发的一系列气候现象。
这一现象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种异常状态。
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拉尼娜期间则相反,该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降低。
厄尔尼诺现象表现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会引起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以海洋温度的异常升高为主要特征,这种现象会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造成深远影响。
下面将就厄尔尼诺现象的表现进行详细论述。
一、海温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升高。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域的海面温度较低,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海温会突然升高。
这种海温异常通常集中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并向东延伸至中美洲沿海海域。
海温的升高是厄尔尼诺现象的核心特征之一,它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降水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的另一个表现是全球各地的降水量异常。
由于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升高,厄尔尼诺现象往往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包括气压、风向等。
这些变化进而引发了各地的降水异常情况。
有些地区会出现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则会经历异常的降雨。
这些降水异常的出现对农业和生态系统都会带来重大影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环境。
三、风向变化厄尔尼诺现象还表现为全球风向的变化。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对于风场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影响,全球各地的风向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在厄尔尼诺发生期间,通常会出现一系列的气候异常事件,例如飓风的频繁发生、风暴的增多等。
这些风向的变化也会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四、生物多样性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
海温升高会导致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导致珊瑚礁大规模白化,给珊瑚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因此,良好的厄尔尼诺监测和预警体系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结语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的表现主要包括海温异常、降水异常、风向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影响。
这一自然现象的发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监测和合理应对。
厄尔尼诺现象有哪些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温异常偏暖的一种气候现象,经常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现象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变化之一,通常会伴随着大规模的气候异常事件。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的重要方面。
一、海温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的核心是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温异常偏暖。
正常情况下,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海水会被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水取代,形成所谓的“冷池”。
然而,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这个冷池区域的海温升高,形成了所谓的“暖池”。
这种海温异常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风暴活动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会引起赤道东太平洋的风暴活动增加。
由于海温异常,空气上升加剧,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对流活动。
这些对流活动将释放出大量的潜热能量,导致热带风暴的形成。
许多地区可能会经历异常的降雨和风暴,对农业、旱涝灾害等产生重要影响。
三、全球气候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范围内的气候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洋环流模式,导致更多的暖水流入中低纬度地区。
这会引起来自太平洋的暖湿空气传输到其他地区,进而导致其他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异常。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还改变了赤道东太平洋至印度洋的风场结构,导致印度洋偏暖和风暴活动增加。
这可能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东非地区的干旱或洪灾。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还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由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
四、生态系统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
由于异常的海温和降水模式,许多海洋生态系统受到极端的压力,包括珊瑚礁的白化、渔业资源减少等。
陆地生态系统也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由于降水分布的改变,影响到植被生长和动物迁徙。
一些地区可能会面临旱灾、洪灾和森林火灾的风险增加。
总结: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气候变化之一,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准确了解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对于气象学、农业、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至关重要。
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地球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的异常温暖现象,常常伴随着大规模的气候异常变化。
该现象通常发生在每2至7年左右,其主要特征是赤道太平洋海温明显升高,对大气环流造成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系统。
二、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是由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上升,而这一异常则与太平洋南美秘鲁海域出现的暖水流相联系。
具体来说,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水被称为东向表层流,即冷水流,而由于复杂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机制,暖水可以沿着厄尔尼诺模式的暖池(暖水聚集区)向东移动,导致海温异常升高。
三、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1. 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该现象出现的年份内,全球爆发了一系列的异常天气事件,如洪涝、干旱、台风等。
同时,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的是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其对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呈现出低温、干燥等特点。
2. 农业生产: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的异常分布上。
在厄尔尼诺年份中,部分地区可能面临干旱或洪涝等极端天气,这对于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产生了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给农民们带来了生计和粮食安全的巨大压力。
3. 生态系统:厄尔尼诺现象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都带来了显著的冲击。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珊瑚礁、浮游生物等因为水温的升高而受到伤害,部分物种可能因此而大量死亡。
而陆地生态系统中,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干旱区域的干旱程度加剧,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运行也受到了严重干扰。
四、应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通过不断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体系,能够更早地察觉到厄尔尼诺现象的迹象,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厄尔尼诺事件定义厄尔尼诺事件是指太平洋赤道区海温异常升高,并伴随着大气运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全球性影响的一种气候现象。
它以南美洲海岸的厄尔尼诺群岛得名,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
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通常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有关。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的水温会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特征,而厄尔尼诺事件中,海温异常升高,形成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这种异常升温是由于大气环流变化引起的。
在正常情况下,南半球的贸易风将热量带到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的深层冷水上升,而厄尔尼诺事件中,这种深层冷水上升被阻止了,导致东太平洋的海温升高。
厄尔尼诺事件不仅在太平洋地区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的影响。
首先,厄尔尼诺事件会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降雨量明显减少,而南美洲西部和中美洲地区的降雨量增加。
另外,由于大气锋面的变化,厄尔尼诺事件还会引发全球强风暴和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和风暴潮等。
此外,厄尔尼诺事件还对全球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海温升高,珊瑚礁受到损害,导致大量珊瑚白化和死亡。
此外,厄尔尼诺事件还会改变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迁徙模式,对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例如,一些重要的渔场可能会因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而无法继续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
对于预测和应对厄尔尼诺事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利用气候模型、卫星观测和海洋浮标等技术手段来监测和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此外,科学家还利用模拟实验来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指导应对厄尔尼诺事件的政策和措施。
总之,厄尔尼诺事件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现象,它的发生对全球降水分布、大气环流、海洋生态系统等产生重大影响。
加强对厄尔尼诺事件的研究和预测,以及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挑战,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世界各地的气候产生广泛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水温异常升高,通常伴随着赤道中东部地区的海温升高,由此引发的大气环流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周期性发生,通常每隔2-7年会出现一次,持续6个月至2年不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温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赤道及周边地区水温升高,进而影响全球气候格局。
我国在厄尔尼诺年份往往经历暖冬和炎热夏季,南方地区极端天气频繁发生。
同时,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上空辐散增强,从而影响亚洲夏季风的强弱和位置,进而导致我国的冬季降水偏少,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二、降水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全球范围内的降水分布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厄尔尼诺年份,东南亚地区的降水量通常较多,而澳大利亚、东非等地区则会出现干旱。
此外,拉美地区也常常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导致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三、飓风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热带气旋活动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年份通常会导致太平洋上飓风活动减少,而大西洋及印度洋上的飓风活动则较为频繁。
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地的气候和灾害风险。
四、农业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全球范围内的农业产量产生直接影响。
在厄尔尼诺年份,由于干旱和降水不均,将导致一些主要粮食作物的减产或绝收,进而影响全球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
此外,温室气体排放也会受到影响,增加环境压力。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气温、降水、飓风、农业等方面。
在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和研究将显得尤为重要,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影响机制,有效减轻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厄尔尼诺为什么导致我国北旱南涝厄尔尼诺现象是指热带太平洋表面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对我国的气候产生着重要影响,常常导致北方干旱,南方洪涝。
那么,厄尔尼诺为什么会导致我国北旱南涝呢?一、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引起热带太平洋风暖流向东移动,导致镇压性高压位置偏北,对我国的气候带来了以下几个主要影响:1. 影响太平洋风系统:厄尔尼诺引起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导致副高脊线南移,西南风系统变弱,北方冷空气南下减少,使北方气温偏高、干燥。
2. 改变大气环流:厄尔尼诺使得副热带高压脊线明显偏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辐合作用增强,气流下沉,导致中国南方湿度增加,易形成副热带高压的屏蔽效应。
3. 影响降水分布:厄尔尼诺使得赤道附近降水增加,北太平洋副高偏强,拉大了南北之间的温度差,提高了副高强度。
这使得北方的降水量减少,造成北方干旱,而南方则在夏季出现较强的降水,引发洪涝。
二、北旱南涝的原因分析厄尔尼诺导致我国北旱南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大尺度环流影响:厄尔尼诺使得西风急流增强,东亚和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减少,北方干燥缺水情况加剧,导致北方旱情。
2. 湿度输送路径改变:厄尔尼诺使得副高强度增强,南方湿空气更易通过赤道附近,进入华南、华东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增加了降水量。
3. 热带海温异常升高:厄尔尼诺引起热带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对我国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南方的降水,导致南涝。
三、如何应对北旱南涝的影响面对厄尔尼诺导致的北旱南涝现象,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1. 加强气象监测: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注意气候变化,做好应对准备。
2. 提高灌溉效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溉设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北方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加强水库调节能力:增加水库的设计储量,提高水库的调节能力,能够在南方降水过程中更好地减缓洪峰,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
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和周期变化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升高,并引发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现象。
它通常会带来降水量的减少、温度升高以及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各地的农业、渔业和能源供应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和其周期变化的相关内容。
一、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1. 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上升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所引发的。
正常情况下,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受到东风的吹拂,海面上升冷水将热量带走,形成所谓的冷池。
而在厄尔尼诺事件中,由于某些未知因素的影响,海水的冷池消失,使赤道东太平洋反转为暖池。
2. 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厄尔尼诺事件中,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洋流由东向西流动,将热量从东部输送到西部。
然而,在厄尔尼诺事件中,洋流异常转变为从西向东流动,导致热量在太平洋中心聚集。
3. 高压系统与低压系统的改变厄尔尼诺事件还与热带太平洋的气压系统有关。
正常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存在着高压系统,而热带东太平洋地区存在着低压系统。
在厄尔尼诺事件中,这两个系统的位置和强度发生了改变,导致气候异常变化。
二、厄尔尼诺的周期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并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1. 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率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率不规律,大约每2至7年发生一次。
而每次厄尔尼诺的持续时间通常为数月至一年左右。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呈现出相互转换的规律。
2. 拉尼娜现象的产生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相反极端。
拉尼娜事件中,热带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温度下降,导致气候异常变冷。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构成了所谓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3. 太平洋振荡与厄尔尼诺太平洋振荡是指热带太平洋大气和海洋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厄尔尼诺事件对夏季山东降水的可能影响厄尔尼诺事件是地球气候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这种气候事件发生后,会对全球范围内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包括降水分布。
本文将探讨厄尔尼诺事件对夏季山东降水的可能影响。
一、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及对降水的影响机制厄尔尼诺事件通常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有关。
当暖海表温度异常扩大并覆盖广阔区域时,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形成。
这种温度异常会改变大气环流格局,导致全球降水分布的变化。
厄尔尼诺事件对夏季山东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环流来实现的。
一方面,厄尔尼诺事件会增强副热带高压,使得夏季山东降水减少。
另一方面,厄尔尼诺事件还会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从而导致北太平洋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偏移。
这些异常偏移将进一步影响山东地区的降水分布。
二、观测资料对夏季山东降水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研究过去的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对山东夏季降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份的夏季降水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在一些年份中甚至会出现干旱的现象。
此外,通过对厄尔尼诺事件及其与山东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山东夏季降水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时间尺度上的异常。
即夏季降水的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时段,降水强度和频率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厄尔尼诺事件对山东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厄尔尼诺事件对山东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是复杂的,涉及到大气环流的变化、水汽输送以及水平辐合等方面。
其中,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偏移在夏季降水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西太平洋副高偏离其正常位置,使得华北地区降水偏强。
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北部偏南,导致南海副高相对偏弱,影响了山东降水的水汽输送。
这些变化共同作用,导致了山东夏季降水的异常分布。
四、厄尔尼诺事件对山东夏季降水的应对策略考虑到厄尔尼诺事件对山东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与具体表现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指的是太平洋赤道东部海域海温异常升高,并引发全球大气环流系统改变的现象。
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气候变动之一,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以及其具体表现。
一、成因1. 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主要是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
当太平洋暖流受到风场的阻挡,无法向西流动时,暖流会堆积在赤道东部海域,使该海域水温升高。
这种异常的海温差异意味着热传输和热量释放的变化,从而改变全球大气环流系统。
2. 推动力和正反馈厄尔尼诺现象的推动力是来自于不规则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当热带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时,造成大气上升运动增强,形成更多云层,降水增多,进一步导致热量释放增加,形成正反馈。
二、具体表现1. 海温异常厄尔尼诺现象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热带太平洋赤道东部海域的海温异常升高。
正常情况下,该海域的温度要比赤道西部的海域低,但在厄尔尼诺发生时,东部海域的海水会显著升温。
2. 降水变化厄尔尼诺现象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降水变化。
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地区的降水增多,而巴西北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的干季降水减少,导致干旱和灾害的发生。
3. 洋流异常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引起太平洋赤道地区洋流异常。
正常情况下,赤道东部海域的洋流会由东向西流动,称为赤道洋流。
在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海温异常升高,洋流会变得较为弱势,甚至出现逆流现象。
4. 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它会改变大气环流格局,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干旱、风暴等。
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影响温室气体的释放和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补充效应。
三、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1. 农业和渔业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农业和渔业产生深远影响。
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损失农业收入。
同时,海洋生物的迁徙和繁殖也受到影响,捕捞业受到冲击。
2. 经济和能源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也有重大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特征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温异常升高并持续时间达几个月乃至几年的气候现象。
它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厄尔尼诺现象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温度异常升高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温异常升高。
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赤道东部海域的表层水温较低,而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这一海域的表层水温会显著上升,甚至超过正常水温2-4摄氏度。
这种异常升温现象会持续数月至数年。
二、压力分布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全球大气环流出现巨大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的气压较低,而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气压升高,特别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
这种压力分布的异常会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如副高脊线的移动和异常降雨分布。
三、风场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大气环流发生改变,进而引发风场异常。
通常情况下,大气环流会形成东向的风,即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东风。
而在厄尔尼诺事件中,这种东风变弱甚至转化为西风,即逆厄尔尼诺事件。
这种风场异常对全球气候形成重大影响,如引发洋流异常和降雨模式改变。
四、全球气候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对太平洋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还对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广泛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可引发洋流异常,影响渔业资源分布;改变大气环流,导致全球降雨模式发生变化;影响飓风频率和路径,增加暴雨、洪涝和风灾的风险等。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全球温度产生短期影响,可能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五、影响经济和社会厄尔尼诺现象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降雨分布的改变,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涝,影响农作物生产和食品安全。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引发价格波动和商品供需失衡,对全球经济和贸易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海岸线沿近的国家和地区,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人口和基础设施安全。
总结起来,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特征包括温度异常升高、压力分布异常、风场异常以及全球气候影响。
这一现象的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天气、气候、经济和社会的多个方面。
水的运动 海—气相互作用1.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编撰的新报告预测,当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将至少持续至2024年上半年,导致拉美地区降雨异于往年,可能影响到农业。
路透社19日得到这份报告。
报告说,近几个月来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显著升高,“南美沿岸升温更为强烈”。
据预测,明年第一季度,秘鲁、厄瓜多尔和墨西哥等国降雨量将超出往年同期,巴西、圭亚那和苏里南三国将持续干旱,中美洲目前的旱情预计持续至今年年底。
报告强调,面对这些异常天气,拉美地区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生产活动将易遇困境。
特别是涉及秘鲁北部沿岸和厄瓜多尔南部地区的凤尾鱼和金枪鱼等主要鱼类的海洋捕捞业,面临的风险尤其大。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会导致全球气温和降雨模式变化,通常干旱少雨的地区可能发生洪涝,而某些多雨的地区可能出现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平均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
世界气象组织今年7月宣布,热带太平洋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和破坏性天气;厄尔尼诺现象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为90%。
依据粮农组织说法,厄尔尼诺现象已影响拉美部分地区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主要作物生产。
粮农组织已启动一项计划,调动资源帮助多个国家应对极端天气对其某些生产领域的影响。
这是10月10日在巴西亚马孙州的内格罗河支流塔鲁曼河河畔拍摄的船屋和内格罗河支流塔鲁曼河裸露的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结合实例,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原理、过程以及影响因素。
2.通过读图和材料等,综合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的影响。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01目标任务02预习导学河床。
(无人机照片)。
2.拉尼娜现象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的名称一样,来自于生活,来自热带太平洋东岸渔民对渔业与海温变化的认知。
厄尔尼诺现象相关影响
1. 厄尔尼诺现象简介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面的温度在一年中的异常升高现象。
这个现象大约每2-7年出现一次,经常引发全球的气候波动。
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影响主要有气候变暖,降雨模式的改变,及影响海洋生物等。
2. 气候变暖
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会造成气温普遍升高。
它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机制是:在厄尔尼诺现象期间,赤道太平洋的海面温度上升,大量的热量被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气温上升。
由此产生的气候变暖对各地区的气候影响深远,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干旱或洪水灾害等极端天气。
3. 降雨模式的改变
厄尔尼诺现象也引起降雨模式的改变。
因为海温的升高,海洋表层的水蒸气含量增加,这就会导致降雨的增多。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赤道地区,降雨量可能会显著增加,造成淹水,泥石流等灾害。
然而,在其他地区,降雨量可能会减少,导致干旱,甚至饥荒。
4. 影响海洋生物
除了对气候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海洋生物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一些生物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生物种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物种灭绝。
此外,海洋温度的升高还可能引发海洋现象的改变,如赤潮等,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总的来说,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世界性的气候现象,其影响全球所有地方的气候,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而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研究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保护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响应*龚道溢王绍武(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00871)摘要本文利用1974年1月到1996年12月重分析(NOAA NCEP-NCAR CDAS-1)全球500hPa 位势高度场资料,及同期赤道太平洋各海区SST资料,研究了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对SST的响应,在南北两个半球有很好的一致性。
全球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变化与超前3个月SST的正相关最为显著。
对SST响应最强烈的区域主要在南北纬30度之间的低纬,低纬地区局地SST对副高也有强烈的影响。
从10度到30度纬度,对SST的响应分别落后于赤道2到9个月。
在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响应表现为波列特征,对暖SST及冷SST的响应波列基本相反,但对暖SST的响应更为显著。
海温和副高的月际持续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副高9月-10月的相关障碍可能与NinoC区SST8月-9月的相关障碍低点有关。
关键词: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赤道东太平洋海温60年代,Bjerknes[1,2]首先注意到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水表面温度(SST)的变化,与低纬大气环流间有很密切的关系,而且赤道东太平洋地区SST的异常不仅通过Walker环流对低纬大气环流产生影响,还通过Hadley环流对北半球中高纬的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Bjerknes认为,SST偏高时,Hadley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支都加强,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中纬西风也随之加强,同时副热带高压的轴线更偏向赤道[3]。
反之,SST偏低时,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中纬西风将减弱。
Horel和Wallace[4]则提出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异常,可通过大气波列的方式影响北半球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型式,Karoly[5]则把这种关系进一步推广到了南半球。
80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显示ENSO具有全球范围的影响[6],许多地区的气温、降水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SST有着密切联系。
但是,关系最显著,信号最清晰的主要还是低纬地区,而副热带高压做为低纬最重要的环流系统,在SST的异常与区域天气、气候的变化联系机制中,是关键环节之一。
因此,副热带高压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响应规律如何,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
陈烈庭[7]探讨了北太平洋副高与赤道太平洋海温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臧恒范和王绍武[8]研究了北半球低纬500hPa高度及西太平洋副高强度、面积、西伸脊点、北界、脊线等指标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SST的关系;向元珍和包澄澜[9]讨论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对SST异常响应的传播特点。
由于缺少南半球的系统性资料,以前的研究多限于考虑SST对北半球副高的影响,尤其是对北太平洋副高的影响,而热带太平洋海温对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则研究得很少。
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SST关系如何?做为一个整体,全球副高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响应又如何?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热带太平洋海温资料包括CPC公布的Nino1+2(0︒~10︒S,90︒~80︒W)、Nino3(5︒N~5︒S, 150︒~90︒W)、Nino4( 5︒N~5︒S, 160︒E~150︒W)、Nino3.4(5︒N~5︒S, 170︒~120︒W)区海温和NinoC( 0︒~10︒S, 180︒~90︒W)海温,使用多种海温对比可以判断对副高影响最显著的海区。
全球500hPa高度场资料为最新的重分析资料(NOAA NCEP-NCAR CDAS-1),取10︒经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与全球气候变率研究》(编号49635190)成果5︒纬度格式,许多研究已经指出,重分析资料的可靠性是有保证的[10,11]。
海温资料和500hPa 高度场资料取统一的时间,从1974年1月到1996年12月。
首先定义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来表征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在给定区域里,所有500hPa 位势高度超过5840gpm的格点,与5840差值除10的累加和。
即如果格点500hPa位势高度等于5850gpm,则加1,5860则加2,其余以此类推。
取5840gpm做为标准是考虑到如果标准太低,月份之间差别不大,反映不出月、季和年际变化;如果标准取得太高则许多月份值为0,失去了定义的意义。
为了区别出各地区对海温响应的可能差异,考虑到多年平均副热带高压的中心位置,分别对以下区域进行定义和统计:(1) NAI:10︒~50︒N,110︒W~60︒E ; (2) NPI:10︒~50︒N,70︒E~120︒W; (3) SAI:10︒~50︒S,80︒W~70︒E; (4) SPI:10︒~50︒S,80︒E~90︒W ; (5) NI:10︒~50︒N; (6) SI:10︒~50︒S;(7) GI:50︒N~50︒S。
NAI代表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强度, NPI代表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 SAI代表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强度, SPI代表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NI代表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强度,SI代表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强度,GI代表全球副热带高压强度。
国家气候中心曾定义了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经度范围为110︒E~180︒,标准取5880gpm。
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与NPI的关系也较好,二者距平的相关系数达0.77。
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的差异,用各月副高强度距平来做为强度指数,就会存在南北半球指数间的季节差异,如果用各月副高强度标准化值来做为强度指数,则可消除这种季节差异造成的指数间的时滞假象。
例如用距平代表的NI与SI之间的同时相关系数为0.79,而用标准化值代表的NI与SI之间的同时相关系数则提高到0.90。
可见,经过各月标准化处理的副高强度指数的更具有代表性。
因此本文将使用经过各月标准化处理的副高强度指数。
2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南北半球副高的影响全球副高强度指数GI、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NI和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SI变化过程见图1。
图中可以看到,全球及南北半球副高强度变化的趋势、极大值、极小值、转折点等都非常接近,特别是几次强的ENSO事件时期,表现非常突出。
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NI与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SI间同时相关系数达0.90,二者与全球副高强度指数GI相关分别为0.97和0.96。
各区域副高强度指数都是同时相关系数最大,即没有发现有地区间的超前、落后现象。
因此,可以得到结论:从月平均来看,南北半球以及不同经度副高的变化基本可以认为是同时发生的。
NAI NPI SAI SPI NI SI GINAI 1.00 0.85 0.82 0.82 0.96 0.85 0.93NPI 0.85 1.00 0.82 0.87 0.97 0.88 0.94SAI 0.82 0.82 1.00 0.86 0.86 0.97 0.92SPI 0.82 0.87 0.86 1.00 0.88 0.96 0.94NI 0.96 0.97 0.86 0.88 1.00 0.90 0.97SI 0.85 0.88 0.97 0.96 0.90 1.00 0.96GI 0.93 0.94 0.92 0.94 0.97 0.96 1.00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2-1012-2-1012-2-112-101abcd图1副高强度指数与海温变化(a:全球副高强度指数GI b: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SI c: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NId:NinoC 区SST )为了讨论副高变化与SST 关系,这里共选用了5个常用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指数与各副热带高压指数计算相关系数(表2),发现南半球副高与SST 的关系甚至还略高于北半球。
这充分证明赤道东太平洋SST 不仅影响瓦克环流,也影响太平洋的经向环流,Wang [12]曾用南、北太平洋低纬(10度)和中纬(30度)几个区域地面经向风定义经向环流指数(Im ),研究了Im 与赤道东太平洋SST 及Walker 环流指数Iw 的关系,发现Iw 和Im 都与SST 有密切关系,Karoly [5]也指出赤道太平洋出现暖事件时,赤道到南纬20度左右和赤道到北纬20度左右的热带太平洋500hPa 高度会同时出现正距平,南北大致对称。
从整体来看,南、北半球和全球副高强度与NinoC 区SST 相关最高,但大都有3个月的落后。
由于GI 与NinoC 区SST 是所有相关系数中最高的,所以又作了GI 与NinoC 区SST 交叉谱分析。
图2是交叉谱分析的凝聚谱值和位相差,从达95%信度水平的46个月左右周期的位相看,上述相关分析中的SST 的数月超前关系是显著的。
但从纬圈平均来看,从赤道到南北约30度,有一个传播的过程。
图3是南北半球低纬沿纬圈平均500hPa 高度距平与NinoC 区SST 的交叉落后相关。
从10︒S 到30︒S ,相关系数逐渐降低,这表明副高受NinoC 区SST 影响在逐渐减弱,最大相关系数在10︒S 为0.74,到30︒S 仅为0.28,10︒N 为0.74,30︒N 为0.23。
随时间推移,SST 对500hPa 高度的影响逐渐向南北两个副热带传播。
NinoC 区SST 与纬圈平均500hPa 高度距平的最大相关系数,10︒S 出现在500hPa 高度落后2个月,15︒S 为3个月,到30︒S 则是落后9个月。
10︒N 出现在500hPa 高度落后2个月,20︒N 落后4个月,25︒N 为5个月,30︒N 落后7个月。
但是,最显著的传播主要集中于南北20度之间,图3b 中赤道附近的两个相关峰值,随落后时间的推移逐渐向副热带传播,但不超出南北20度,而在图3a 上30-40度纬度表现出的相关系数的高值,与落后3到12个月30-40度纬度的相关系数都在上升有关,并非低纬相关高值传播所形成。
01020304050607080900.00.20.40.60.81.0-8-6-4-20246846.03.92.095%图2 GI 和NinoC 区SST 交叉谱分析(左纵坐标及实线为凝聚谱值,右纵坐标及点线为位相差,正值代表SST 超前GI 月份)-90-80-70-60-50-40-30-20-100102030405060708090-0.20.00.20.40.60.830691215(b)N S图3全球纬圈平均500hPa 距平与NinoC 区SST 的交叉落后相关系数((a)中左为北半球 右为南半球, 横坐标为落后月数,负号代表SST 超前,正号代表SST落后 (b)中横坐标为纬度,负为南半球,图中数字为SST 超前月数)不过,从表2也可以看出,虽然大部SST 指数超前副高3个月相关达到最大,但中太平洋SST 对副高的影响,有比东太平洋早的趋势,偏早约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