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退休职工再就业问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退休职工再就业问题分析
2013-02-04 | 访问次数:443 | 编辑:rky | 【大 中 小】
2013-02-01
摘要:本文从可行性与必要性两方面分析了退休人员继续就业问题,并指出退休人员再就业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进而提出应从理念、政策、退休培训等几方面帮助退休人员实现再就业。
关键词:老龄化,退休职工,退休职工再就业
传统的农民务农,没有从业年龄、劳动时间,也没有工龄和退休,自己雇佣自己,直到丧失劳动能力,或者生活有了安逸的保证,不再需要再劳作。农民具有劳动能力的一生,都是他的务农生涯。然而,对于受雇佣的员工来说,到达退休年龄,便可以从工作岗位中退出,由国家和家庭承担其养老的责任。但是,随着老龄化危机的蔓延,国家和家庭承担的养老责任越来越重,已经难负重任,而我国迟迟未能改革的退休年龄制度,使我国出现大量“低龄老人”的退休职工。他们大都身体情况良好,未能完全适应退休后的赋闲生活,有一定的就业意愿。
传统的养老观念认为,老年人退休后就应该赋闲在家,好好安享晚年,让子女承担起应尽的养老义务。如果老年人出去工作,便是子女大大的不孝,会遭到社会的谴责。新时代的养老理念则认为,老年人适当的社会参与,不仅有益于老年人自己,更有益于国家经济建设。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适当的社会参与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是重要的人力资源等。本文将从生理和法律双重角度分析退休职工再就业的可行性,再从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分析退休职工再就业的必要性,接着对退休职工再就业存在障碍性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是文章结论。
一、退休职工再就业可行性分析
生理分析:根据德国解剖学家赫伯特·豪哥对死者大脑的检测,得出结论:人的大脑神经细胞体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大或是缩小。一般来说,当人的年龄到达60岁,神经细胞体积才开始缩小,但是缩小的速度很缓慢。哪怕是90岁的高龄,不过也才缩小至70%。从中可见,从生理的角度来讲,45至65岁时是大脑发育最成熟时期,也是一个人工作状态最完善的时期。我国《劳动法》规定的退休年龄是,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因此,即使一个劳动者从劳动岗位上退下来,并不代表他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相反,这些退休的“年轻老人”往往还具备良好的再就业的身体素质。
法律分析: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保障我国公民具有参加劳动的权利和就业的资格。这种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人人平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即使是退休职工,依然享有劳动的权利和再就业资格。另外,我国《劳动法》中,只对劳动行为能力的年龄下限做了规定,即劳动者必须年满16岁,但对劳动者行为能力年龄上限并没有明文规定。从法律上看,退休职工再就业是可行并且受法律保护的。
二、退休职工再就业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层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退休职工再就业有利于缩减投资成本,扩大生产性消费,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为国家财政做贡献,降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冲击。从人力资源开发来说,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矛盾严重,一方面,低层次人力资源过剩,另一方面,高层次人力资源短缺。退休职工再就业,既可以用其充分的经验培养年轻人,促进他们技能的提高,而高技能的退休职工又可以填补一些重要岗位,缓解人力资源结构短缺的现象。 个体层面:一方面,退休职工再就业有利于缓解职工退休带来的种种不良心态。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职工由于角色的突然转变,心理上容易产生种种不适应感。包括孤独、自卑、急躁的心理。长久下来,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退休职工再就业,可以弥补他们因退休产生的空虚心理,增加他们的社会认同及自我认同,也使自身价值继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退休职工再就业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增加退休职工家庭的经济收入。1999年11月,王红漫对北京大学燕园地区退休职工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退休职工再就业,是为了获得经济补偿。如我们所知,现今物价不断攀升,且涨幅惊人,而退休金的增长却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老年人有限的退休工资可能不足以维持日常开销。再就业获取的收入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局面。因此,部分老年人由于经济上的需求而考虑重新就业。
三、我国退休职工再就业障碍性因素分析
对退休职工存有偏见。受旧观念影响,很多人仍然对退休职工再就业存在偏见。有的人提出,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已经存在巨大压力,年轻人就业岗位尚且不足,老年人再就业,必然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使年轻人就业更加困难。也有人认为,老年人年老体弱,思想已经僵化,无法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因此不应再就业。
退休职工就业途径单一。退休职工再就业主要借助熟人网络,即亲戚朋友帮忙介绍。张翼在研究中指出,现在我国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主要帮助的是强关系网络,也就是“差序格局”的中轴——由家庭或家族关系所形成的亲属和朋友结构。小部分老年人借助中介机构以实现再就业。但总的来说,国家组建的正式组织对老年人再就业起到的作用不大。退休职工再就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老年人就业渠道单一。
退休职工再就业缺乏政策、机制上的保障。目前,我国退休职工再就业依然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对于退休职工人力资源开放和利用,政府政策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而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实践往往是针对中青年职工,使退休后再就业职工的人力资本无法得到正确的衡量、评价,缺乏对退休职工再就业的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退休职工再就业既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也存在种种障碍性因素,阻碍了退休职工顺利实现再就业。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面临养老金支付危机。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压力。而退休职工再就业,可以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老年人再就业,能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应想出对策,消除退休职工再就业道路中的障碍性因素。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对退休职工再就业的看法,应该认识到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同时,也要鼓励老有所为。其次,针对老年人整体素质偏低,可以对老年人进行退休培训。要从体制上保障老年人实现再就业,不仅政府应出台政策法规,鼓励老年人再就业,企业也要制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章程,对老年人的人力资本进行正确衡量。此外,组建退休职工人才市场,改变退休职工基本依靠于熟人网络进行就业选择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闽伸.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经济师,2003(6)。
[2]张翼、李江英.强关系网与退休老年人口的再就业[J].中国人口科学,2000(02)。
[3]王庆斌.浅议退休人员再就业争议归属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0(4)。
[4]王红漫.老年人再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市场与人口,2001(1)。
作者简介:许文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修爱军: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许文婷 修爱军来源: 《劳动保障世界》2012年第12期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 据统计,至2009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全国人口的1/8,约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到人口比例的31%。虽然我国老年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利用率偏低,“未富先老”,在中国已不可阻挡,本文借鉴国外一些经验,对退休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进行一下探究。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力资源 利用率 再就业
一、开发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未富先老的人口大国, 而当前社会发展形成的家庭人口年龄架构为1:2:4的倒三角形,即一个小孩+两个父母+四个祖父母,这样便造成了一家只有两个人为社会服务,却要维持七个成员消费的格局,在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衰弱,社会保障制度不太完善的情况下,还面临着未来30年养老金缺口高达60000亿元的棘手问题。显然退休人员的再就业,变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介于我国所面临的特殊国情,我们必须认清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中所蕴藏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巨大潜能,从而减轻社保财务负担,积极的缓解中国老龄化危机。
二、我国老年人力资源所具备的三种资本
1.人力资本:我国老年人口年龄结构较轻,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根据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0岁~64岁年龄组的老年人占36.37%,65岁~69岁年龄组老年人占26%,两者合计占62.7%。由于当代老年人的寿命有不断延长的明显趋势,他们多年积累形成的经验技术等能量的释放在进入老年阶段后会保持一种惯性。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老年人在知识积累和抽象思维方面的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继续加强。因此,全面利用老年人的经验、知识、洞察力,尤其是在我国低龄老年人口占大多数的有利契机下,完全有理由把老年人力资源看作是社会全体人力资源价值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来对待。
2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作为就业能力的一个层面,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主要起着获得信息,赢得资源的作用。一方面,在关系本位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在观念还是行为上,人们一直都处在一个严密复杂的人伦关系中。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还不够成熟,劳动力供求信息流通不畅,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借助某些“非市场”的渠道才有可能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年轻的求职者相比,刚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人,由于年长而必然带来一种人脉网络上的扩展,他们可以从这种信度较高的信息网络中甄别信息,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再就业机会。
3.道德资本:道德资本是一种值得他人信赖的人格上的健全性和稳定性的品质。这种高尚的品质,在我国老年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青壮年时期置身于丰厚的民族道德之中,深受着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传统思想的熏陶,养成了仁慈无私、淳朴敦厚的高尚品格。一旦求职成功,表现出对工作机会的更加珍惜,他们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能够在工作中转化为积极的生产力,为用人单位带来效益。
三、我国城镇退休人员再就业现状及其原因 1.我国城镇退休人员再就业的现状。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资源丰富,利用率却偏低。据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业率为15.1%,,远远低于瑞典老年人的就业率达到68,6%,丹麦达到60,2%,英国达到55,5%,葡萄牙达到51,1%,芬兰达到49,6%,德国达到39,5%。造成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大量闲置,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积极老龄化与老年人再就业研究
劳保082 张娟娟
[摘要]:进入21世纪的我国逐步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并正在向老人高龄化趋势发展,因此解决老年人养老等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和社会都应当在大力的发展经济,完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的前提下,提倡劳动者转变养老观念,变被动的养老保障为主动的养老保障。而现阶段正在逐步发展的“老年人再就业”正满足了这一要求,正在逐步的践行“积极老龄化”政策。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 老年人 再就业
一、“积极老龄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的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指数和健康指数都有很大的提高,相较于建国初期我国的死亡率大大的下降,人均寿命大大的延长。据统计,1981年中国人均寿命为67.77岁,而现阶段已达到75岁,逐渐趋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国际标准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则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已于21世纪初期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和老龄化的速度均居世界前列,而且由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特征。因此老年问题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议程中的一个越来越重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好老年问题,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优势,这就会极大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但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这就有可能减缓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甚至于阻碍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因此,解决好老年问题,保障好老年生活,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就显得很重要。而“积极老龄化”作为解决老年问题的一种主要的途径,因其具有极大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受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极老龄化”作为一种政策或者说是指导思想,在全国各地区都极大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积极老龄化”的含义及其实行的意义
(一)积极老龄化的含义
积极老龄化主要表达了比“健康老龄化”更为广泛的意思,“积极”一词不仅仅指身体活动能力或或参与体力劳动,而且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的基本内容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以期老年人能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战略的理论基础是能力本位论,就是说年龄增高并不必然带来能力的衰退。所以只从年龄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是不客观的。“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使老年人生活更加的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们,包括哪些体弱者、残疾和需要照料者,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理解:人口老龄化人类老龄观念的一次变革;积极老龄化不仅是老有所为、而且包含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教;积极老龄化还体现了老年人对社会的积极参与。
(二)积极老龄化实行的意义
从其含义可以看出,积极老龄化的实行具有巨大的意义。一方面,对于国家或政府来说,实行“积极老龄化”政策,有利于实现在经济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目标,可以减轻社会养老保障的财政负担,因为我国现阶段的法定离退休年龄较之于人均寿命年龄太低,国家或政府需要支付长达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养老保障金,这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从社会和家庭来说,“积极老龄化”的实现可以实现和谐社会和和睦家庭的建构。首先老年人在离退休之后不是脱离社会,而是积极的参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努力做出最大的贡献,积极的联络社会联系交往网络,为和谐社会的构造奉献自己。同时,老人积极的参与社会,为家庭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文化的提高和丰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