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筏基础设计注意事项
- 格式:ppt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12
桩筏基础设计讲解桩筏基础是一种常用的复合地基形式,其结构由桩基与承台组成。
这种基础形式适用于土层较薄,承载力较低的地区,能够有效地分散建筑物的荷载,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
接下来,我将详细讲解桩筏基础的设计原理和施工步骤。
首先,桩筏基础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
这包括建筑物的重量、附加荷载以及土壤的承载能力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桩筏基础的安全系数要求为2以上,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桩筏基础的设计步骤如下:1.确定桩的数量和布置方式。
桩的数量和布置要根据建筑物的荷载和土壤的承载力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桩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2到3倍桩的直径之间,以保证桩与桩之间的承载力传递。
2.桩的设计。
桩的设计包括桩的直径、长度和材料等方面。
桩的直径和长度要根据土壤的承载力和建筑物的荷载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直径要保持在300mm以上,长度要超过土层的较为松散的部分,才能达到稳定的效果。
桩的材料通常选择强度较高的钢筋混凝土。
3.布置钢筋筏板。
钢筋筏板是桩筏基础的主要承载结构,需要根据桩的布置方式和荷载计算结果来设计。
钢筋筏板一般由高强度混凝土铺设而成,其尺寸一般要超过建筑物的底部面积。
4.桩与钢筋筏板的连接。
桩与钢筋筏板之间需要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以确保二者能够有效地传递荷载。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焊接和预埋螺栓连接。
连接件的选用要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和设计规范来确定。
5.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与控制。
在桩筏基础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的监测和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监测手段包括测量桩的沉降和倾斜,以及对钢筋筏板的压实情况进行监测。
总结来说,桩筏基础是一种可靠的基础形式,可以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分散建筑物荷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在进行桩筏基础设计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确定桩的数量和布置,设计桩的直径、长度和材料,布置钢筋筏板,连接桩与钢筋筏板,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与控制。
只有在合理设计和严格施工的基础上,桩筏基础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
浅谈筏板基础设计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建筑物地基土的类别和地基土层的分布情况决定了建筑物所采用哪一种类型的基础形式。
而筏板基础能很好的将地基承载力充分的发挥的同时,又能使沉降不均匀得到良好的调整,因此筏板基础被广泛应用于诸多的结构类型中。
本文就筏板基础设计的方法及筏板基础设计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一些浅析。
关键字:筏形基础;筏形基础设计;筏板;基础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国家的建筑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建筑设计的推陈出新和建筑使用性能的不断扩大,无论是从建筑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筏板基础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识和研究。
筏板基础从传统的应用于大型高层的建筑开始,到现今在一些纷繁复杂的小型建筑中也得到重视,其地位和分量也不断增加,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对筏板基础设计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筏板基础由于建筑物的地基土的类别和地基土层的分布情况决定了建筑物所采用哪一种类型的基础形式。
而筏板基础不仅充分发挥了地基的承载力,也使沉降不均匀得到良好的校正,这也是筏板基础能够广泛应用于诸多结构类型之中的原因。
筏板基础刚度大,整体性好,根据上部结构形式划分,筏板基础的构造形式主要可分为两种:平板式筏板基础和肋梁式筏板基础。
在柱网相对较大的大型商业建筑施工中,往往建筑的上部所要承受的荷载最大,所以我们通常会选择肋梁式筏板基础。
而平板式筏板基础则被广泛的应用在小型公共建筑或者是低层住宅建筑。
而近些年来,平板式筏板基础因其施工简单的特点,在高层建筑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通常被拿来建造地下的车库,因为此,这样的建筑是不被允许过多的设置内墙的,从而对箱型基础,限制了其使用。
而筏板基础因其能满足停车库对空间的使用要求,而成为较理想的基础型式。
二、筏板基础埋深及承载力的确定在城市区域,基础筏板的预埋深度取决于所需建造的建筑物地下室的层数多少和每层的高度。
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某城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建筑层数为地上12层,地下1层。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地基承载力较弱,不均匀沉降风险较大。
因此,为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项目采用管桩加筏板基础。
二、设计方案1. 管桩基础设计(1)桩型选择:采用PHC预应力管桩,桩径为600mm,桩长根据地质情况确定。
(2)桩距:根据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桩距控制在1.5米至2.0米之间。
(3)桩基布置:采用梅花形布置,确保桩基均匀受力。
(4)桩基承载力:根据荷载要求,单桩承载力不小于300kN。
2. 筏板基础设计(1)筏板厚度:根据荷载要求和地基承载力,筏板厚度不小于800mm。
(2)筏板配筋:根据荷载要求和混凝土强度,筏板配筋采用HRB400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3%。
(3)筏板与桩基连接: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三、施工方案1. 施工准备(1)施工人员:组织具备相关资质的施工队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2)施工材料:准备足够的PHC管桩、钢筋、混凝土等材料。
(3)施工设备:准备挖掘机、桩基施工设备、混凝土搅拌车、泵车等施工设备。
2. 施工步骤(1)桩基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桩基施工,确保桩基垂直度、桩顶标高和桩距符合要求。
(2)筏板施工:在桩基施工完成后,进行筏板施工。
首先进行筏板基础模板安装,然后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并进行养护。
(3)桩基与筏板连接:在筏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桩基与筏板的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3. 施工质量控制(1)桩基施工:严格控制桩基垂直度、桩顶标高和桩距,确保桩基质量。
(2)筏板施工:严格控制筏板厚度、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确保筏板质量。
(3)桩基与筏板连接:确保连接牢固,防止因连接不良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
四、安全措施1. 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
2. 施工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误入危险区域。
浅谈桩筏基础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几个问题摘要:从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桩筏基础的设计思路、布桩方式、桩土共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还提出了一些对设计进行优化的思路和具体方法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桩筏基础;设计思想;布桩方式;优化设汁1 引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桩筏、桩箱基础由于其在控制沉降和满足承载力要求方面的可靠性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设计通常采用“均匀布桩”或“等承载力布桩”等传统布桩方式。
不少学者、专家及工程设计人员对此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一系列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设计思路采用桩筏基础一是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二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但对一具体工程而言,这两个要求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桩群属于端承桩时,显然沉降量不是主控要素,因此本文讨论指的是摩擦群桩和端承摩擦群桩的桩筏基础。
由于岩土工程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由于桩筏基础沉降计算的复杂性和不精确性,不少工程设计人员不顾地质条件的差异,一味倾向于将桩基直接嵌入基岩,嵌岩深度有越来越深的趋势。
导致这种设计倾向的一个根由是,根本不考虑地基土参与承担荷载的可能性,以及忽略了建筑物可以承受一定沉降量的可能性。
事实上,不管是以承载力控制设计的思路,还是以沉降控制设计的思路,都必须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沉降和承载力要求。
因为不管采用哪一方面作为主控要素,其另一方面的要求都必然是前提条件。
这两种设计思想主要是侧重点不同,设计的着手点不同而已。
图1投资与沉降在深厚软土地基上建筑物的沉降量与工程投资是成比例的,但不是线性关系,大致如图1所示。
3布桩方式布桩方式与实际设计息息相关,且意见不一,因此倍受关注。
本文就下述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3.1 “外强内弱”还是“内强外弱”对这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种不同认识:一是筏基沉降呈现“盆底型”的沉降衄线,即中间大,周边小;二是桩顶反力呈现“倒盆底型”的分布规律,即角桩反力大于边桩,边桩反力太于内部桩。
筏板基础设计步骤及要求筏板基础设计的一般要求(1)埋置深度当采用天然地基时,筏板基础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地面以上高度的1/12,当筏板下有桩基时不宜小于建筑物地面以上高度的1/15,桩长度不计入埋深。
但对于非抗震设计的建筑物或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筏基的埋深可适当减小;在遇到地下水位很高的地区,筏基的埋深也可适当减小。
一般情况下,为了防止建筑物的滑移,设置一层地下室是必要的,这在建筑使用上也常常需要。
当基础落在岩石上,为设置地下室而需要开挖大量石方时,也允许不设地下室,但是,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防止倾覆和滑移,应采用地锚等必要的措施。
(2)选型梁板式筏基和平板式筏基两者相比,前者所耗费的混凝土和钢筋都比较少,因而也比较经济;后者对地下室空间高度有利,施工也比较方便。
因此,筏基型式的选用应根据土质、上部结构体系、柱距、荷载大小及施工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
在工程设计中,一般认为柱距变化不超过20%、柱间的荷载变化也不20%时,对于柱网均匀且间距较小和上部荷载不很大的结构,通常考虑选用平板式筏板基础;对于纵横柱网尺寸相差较大,上部结构的荷载也较大时,宜选用梁式筏板基础。
对于上部结构为剪力墙体系时,如果每道剪力墙都直通到基础,一般习惯把筏板基础做成平板式的;而对于每道剪力墙不都直通到基础的框支剪力墙,必须选用梁板式的筏板基础。
(3)筏板厚度筏板厚度可根据上部结构开间和荷载大小确定。
梁板式筏基的筏板厚度不得小于200mm,且板厚与板格的最小跨度之比不宜小于1/20。
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度应根据冲切承载力确定,且最小厚度不宜小于300mm。
(4)筏板平面尺寸筏板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地基承载力、上部结构的布置以及荷载分布等因素确定。
需要扩大筏基底板面积时,扩大位置宜优先考虑在建筑物的宽度方向。
对基础梁外伸的梁板式筏基,筏基底板挑出的长度,从基础梁外皮起算横向不宜大于1200mm,纵向不宜大800mm;对平板式筏基其挑出长度从柱外皮起算横向不宜大1000mm,纵向不宜大600mm。
浅谈桩筏基础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几个问题浅谈桩筏基础设计方案优化中的几个问题摘要:从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桩筏基础的设计思路、布桩方式、桩土共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还提出了一些对设计进行优化的思路和具体方法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桩筏基础;设计思想;布桩方式;优化设汁1 引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桩筏、桩箱基础由于其在控制沉降和满足承载力要求方面的可靠性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设计通常采用“均匀布桩”或“等承载力布桩”等传统布桩方式。
不少学者、专家及工程设计人员对此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一系列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设计思路采用桩筏基础一是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二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但对一具体工程而言,这两个要求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桩群属于端承桩时,显然沉降量不是主控要素,因此本文讨论指的是摩擦群桩和端承摩擦群桩的桩筏基础。
由于岩土工程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由于桩筏基础沉降计算的复杂性和不精确性,不少工程设计人员不顾地质条件的差异,一味倾向于将桩基直接嵌入基岩,嵌岩深度有越来越深的趋势。
导致这种设计倾向的一个根由是,根本不考虑地基土参与承担荷载的可能性,以及忽略了建筑物可以承受一定沉降量的可能性。
事实上,不管是以承载力控制设计的思路,还是以沉降控制设计的思路,都必须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沉降和承载力要求。
因为不管采用哪一方面作为主控要素,其另一方面的要求都必然是前提条件。
这两种设计思想主要是侧重点不同,设计的着手点不同而已。
图1投资与沉降在深厚软土地基上建筑物的沉降量与工程投资是成比例的,但不是线性关系,大致如图1所示。
3布桩方式布桩方式与实际设计息息相关,且意见不一,因此倍受关注。
本文就下述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桩基设计与施工的注意事项引言:桩基作为基础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分布载荷并将其传输到地下的土层中。
因此,在桩基设计和施工阶段,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桩基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介绍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桩基设计的注意事项:1. 场地勘察:在进行桩基设计之前,务必进行详尽的场地勘察工作。
通过对土壤、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特征的调查,可以了解地下情况,为桩基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此外,还应对可能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进行评估,并考虑到这些因素对桩基的影响。
2. 桩型选择:桩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决策是选择适当的桩型。
根据地层条件和设计要求,可以选择摩擦桩、端承桩、混合桩等不同类型的桩。
不同桩型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桩长的确定:桩长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桩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桩长应超过承载土层的不良土层,以确保桩基能够承受设计荷载。
在桩长确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条件、荷载特性、工程要求等因素,以找到最佳的桩长方案。
4. 桩的布置间距:桩的布置间距也是桩基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合理的桩间距能够保证桩基整体承载力的均衡分布,并减小桩与桩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层的强度、桩的直径和类型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的桩间距。
二、桩基施工的注意事项:1. 桩材料的选择:在桩基施工中,选择合适的桩材料十分重要。
一般采用的材料有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木材等。
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土壤条件和工程预算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桩材料。
2. 施工方法:桩基施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钻孔灌注桩、挤土桩、冲击沉桩等。
在选择施工方法时,需要考虑桩型、土层条件、施工场地等因素,并进行必要的方案优化。
此外,对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的选择也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评估。
3. 施工质量控制:桩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桩基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桩的制作、安装、固结等环节的监控,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