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案1[教案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146.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要紧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觉他们所取得的庞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现和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查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专门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精湛聪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战胜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一辈子,增强承担挫折的意志。
二、重点难点1、本课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这必定要求学生分别明白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
这些都属于了解层次的知识。
2、本课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点的概括。
要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明白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就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其一样属性,最后才能归纳其本质特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差不多了解了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在元谋人、北京人的时代,生产极度低下,人的生存都成问题,他们要紧依靠渔猎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树上的巢中。
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发生庞大变化,显现了氏族聚落。
什么是聚落,什么是氏族?(生看书回答)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差不多显现了专门多氏族聚落。
大伙儿一定专门想明白当时的人是如何样生活的,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一、半坡聚落1、半坡遗址概貌:看“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二、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1)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2)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三、学情分析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归纳。
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明白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绩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归纳其本质特征。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主体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生产生活状况,以说明性语言为主,尽可能利用第一课成立的知识储蓄,前后联系。
明确我国南北一路进展,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学情分析按照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腕,制作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设置问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探讨欲望,意在情境中终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比比较的学习,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的地方,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域、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特点,从而了解生活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氏族聚落居民的历史文化。
2.与北京人的纵向比较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半坡人河姆渡人所取得的进步,培育学生比较和表达的能力。
3.对半坡人、河姆渡人异同的横向比较学习,找出南北聚落的不风格,并归纳出它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大体特征,培育学生分析、归纳、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工协作搜集有关氏族聚落的资料,按照资料自制聚落衡宇模型,发挥想像力,描画聚落概貌图,并以一天的生活场景为内容进行描述,创设历史情境,掌握氏族聚落的大体情形。
2.设置问题,推波助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学习比较的方式,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示激发探讨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觅知识要点,最终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专门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所取得的成绩,感受我国远古居民高超的智慧,悠长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上册历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学习本课正文前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提要,明确聚落、氏族的含义。
接着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自学要点:三个专题(半坡聚落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河姆渡氏族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并汇报自学所得,并鼓励学生画一幅想象图。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提示,指导学生看书上“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什么是氏族聚落,并指出继山顶洞人之后,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
)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由于这些氏族聚落的居民的辛勤劳动,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他们会种植什么作物?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等等。
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自学探究这些问题。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建筑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彩陶艺术。
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感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和材料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七千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学难点:概括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文字以说明性语言为主,趣味性不强,知识较为零碎、枯燥,与现实联系不强,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材料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一起到三个氏族聚落去参观一下。
在参观以前,让我们先进入时空隧道,回到那久远的蛮荒时代……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在云南。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
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1.懂得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特点。
2.通过对半坡人、河姆渡人异同的比较,找出南北聚落的不同风格,并概括出它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
3.通过了解古代氏族聚落当时的生活,体会到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学会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培养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法、联系比较法、读图观察法。
一、导入示标:在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我国远古居民生活的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渡到比较稳定的定居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氏族聚落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2.半坡聚落发现于,距今约6000多年,是最具代表的氏族部落,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的是如开垦耕地的石斧、石铲,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
房屋是,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是,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3.河姆渡聚落发现于距今约7000年,是氏族聚落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还饲养猪、狗、牛等家畜。
他们住的房屋是建筑形式,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如骨耜。
(二)质疑问难:。
三、探究交流:历史插图和课本内容密切相关,它勾画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如亲临其境,仿佛进入了历史殿堂。
这些图片画面清晰、直观的再现历史,对历史学习起到了于无声处显神通的作用。
■半坡聚落的遗物,勾画多彩的农耕文化●找一找:下列是关于“半坡聚落”相关图片,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得出半坡聚落分别掌握了哪些技能?●议一议:与北京人生活环境相比,先进在哪些地方?●说一说:鱼纹彩陶盆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觅米之香,梦回河姆渡●找一找:下列是关于“河姆渡”相关图片,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得出半坡聚落分别掌握了哪些技能?■识玉断分化●猜一猜:玉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1)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2)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8分钟)课前五分钟内容,师问: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北京人哪些方面具备人的特点?二、导入新课(2分钟)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 (打一植物)“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打一植物)”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是哪个国家?那又是在什么时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
三、探求新知(20分钟)展示课题。
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导言,了解什么叫氏族,什么叫聚落。
说一说:什么叫氏族?氏族有何特点?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氏族聚落遗址?(一)半坡聚落1.先通过看书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内容,梳理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半坡遗址类别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制陶业建筑业表现栽培粟和蔬菜磨制石器饲养猪狗制造彩陶建筑半地穴式房屋2.观看表格相应内容的图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饲养的禽畜产品、制造的陶器,半坡聚落概貌,以及半坡居民的彩陶艺术。
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实物模拟图片和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特点,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与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教学要点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生活的年代2.磨制石器及弓箭的使用3.水稻和粟的种植及半坡彩陶4.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5.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二、大汶口原始居民1.父系氏族及氏族瓦解时期的代表2.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黑陶和白陶的制造3.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现象教学重点、难点要求学生能够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对原始农业文明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先提问: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主要有哪些,他们使怎么生活的,他们的生存问题有保障吗?有固定的居住地吗?(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或树上)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人使如何生活的。
板书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并观察《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这些聚落的居民主要吃什么,他们怎样获取食物,住在哪里,生活是怎样的。
半坡聚落: 半坡聚落指半坡遗址生活的原始居民。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
遗址略呈椭圆形,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氏族聚落的概念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氏族聚落及其分布。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氏族聚落的概念及其特点2. 我国的氏族聚落分布3. 典型氏族聚落的代表性文化4. 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5. 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氏族聚落的概念、特点、分布及其代表性文化。
2. 教学难点: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氏族聚落的概念、特点、分布及其代表性文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氏族聚落,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氏族聚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氏族聚落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氏族聚落的概念、特点、分布及其代表性文化。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如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氏族聚落,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氏族聚落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氏族聚落概念、特点和分布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保护氏族聚落措施的看法。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实地考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氏族聚落发展变迁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开展氏族聚落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提高学生对氏族聚落美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2. 邀请氏族聚落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氏族聚落文化的理解。
3. 组织学生参与氏族聚落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类氏族聚落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实地考察。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示和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二、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这必然要求学生分别知道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
这些都属于了解层次的知识。
2、本课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要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知道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就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其一般属性,最后才能归纳其本质特征。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在元谋人、北京人的时代,生产极度低下,人的生存都成问题,他们主要依靠渔猎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树上的巢中。
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氏族聚落。
什么是聚落,什么是氏族?(生看书回答)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
一、半坡聚落
1、半坡遗址概貌:看“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
半坡聚落遗址在今天西安的东郊。
这个遗址的面积达到了五万多平方米。
画分布示意图,同时说明:遗址北部是公共墓地,东北部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南部是居住区。
居住区四周有宽深各五米的壕沟,用来防止野兽侵袭。
居住区中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四周分布着几十座圆形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
2、半坡人的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聚落中的半坡人是怎样生活的?半坡人主要吃什么?他们怎样获得食物?他们住的这些房屋是怎样的?(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组交流,自由回答)和北京人相比,半坡人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生齐声说,进步了)你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半坡人在哪些地方比北京人进步了?(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半坡人已经掌握了建筑房屋的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看“房屋复原图”。
半坡人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开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他们还开始饲养一些家畜。
半坡人使用的工具已经是磨制石器了。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呢?(生思考,讨论,自由回答)
归纳:(1)在制作方法上,一个是初步打造,形态粗糙;一个是打制后在磨制,更加精细、光滑。
(2)功能上,打制石器是和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相适应的,磨制石器是和农耕生活相适应的,效率更高。
半坡遗址中的窑场说明什么?(生回答)半坡人烧制陶器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在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
半坡的陶器是怎样的呢?(生回答,彩陶)出示图片。
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还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二、河姆渡聚落
和半坡聚落差不多时候的长江流域,生活着河姆渡聚落的居民。
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用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来考察河姆渡遗址的情况。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哪里?他们吃什么?他们是怎样获得食物的?他们居住的房屋是怎样的?(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组交流回答)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今天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他们还饲养一些家畜。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还使用用动物骨骼制成的骨器。
他们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为什么河姆渡聚落的房屋不是象半坡那样的半地穴式,而是干栏式的?(生思考回答)
我们了解了半坡和河姆渡两个氏族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聚落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小组讨论,小组推举代表回答,其他人补充)归纳:共同点:(1)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期;(2)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兼有饲养、渔猎采集;(3)都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4)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
不同点:(1)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南北);(2)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半地穴式、干栏式);(3)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粟、水稻);(4)陶器所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随着氏族聚落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氏族聚落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代表性遗址是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氏族成员间的贫富分化,这种变化的产生预示着漫长的原始社会就要走到尽头了。
本课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对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的学习,探讨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明白了人类社会从远古开始就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原始居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