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员的身材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戏曲表演身段基本功教学一、引言戏曲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戏曲表演中,身段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形态美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戏曲表演教学中,身段基本功教学必不可少。
二、身段基本功的概念身段基本功是指戏曲表演中,演员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角色性格和情感状态,并通过这些动作来达到艺术效果。
身段基本功包括步法、手法、眼法、身法等方面。
三、步法1. 走路姿势:走路时,要注意保持一个优美端正的姿势。
头部应该微微向前抬起,颈部放松自然;肩膀应该下沉,胸部挺直;手臂自然下垂,手掌稍微向内收;腰部不要太过用力扭动,双腿轻盈地前进。
2. 行走节奏:行走时应该注意节奏感。
在行走时可以根据角色性格和情感状态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行走节奏。
比如,如果是表现悲伤的角色,可以适当放慢步伐,增加停顿时间;如果是表现快乐的角色,则可以加快步伐,增加跳跃感。
3. 步法训练:在进行步法训练时,应该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
可以从简单的直线行走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复杂的曲线行走和转身等动作。
四、手法1. 手势形态:手势在戏曲表演中非常重要。
手势形态要求优美大方,并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掌心向上”代表善良和柔情,“掌心向下”则代表强硬和决断等。
2. 手势训练:在进行手势训练时,要注意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可以通过做一些简单的手指操来提高手指灵活度。
另外,在进行手势训练时也要注意动作规范和节奏感。
五、眼法1. 眼神表情:眼神在戏曲表演中也非常重要。
演员通过眼神的变化来表现角色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
比如,眼神凝重可以表现出角色的决断和冷静,眼神流露出柔情则可以表现出角色的温柔和感性。
2. 眼法训练:在进行眼法训练时,要注意眼睛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可以通过做一些简单的眼球运动来提高眼睛的灵活度。
另外,在进行眼法训练时也要注意动作规范和节奏感。
六、身法1. 身体形态:身体形态在戏曲表演中也非常重要。
伴侣·2023/09从小结缘戏曲,走上专业戏曲之路1995年8月,谢彦巧出生于河南嵩县车村镇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的她非常可爱,有着圆圆的脸蛋和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她的父母都非常喜欢豫剧,平时他们也会教女儿唱。
慢慢地,他们发现女儿很有节奏感,且一学就会。
虽然不是专业的艺术工作者,但谢彦巧的父母却成了她的伯乐和引路人。
慢慢地,在父母的培养下,谢彦巧很快能流畅地演唱一些戏曲片段,并在家乡小镇小有名气。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风靡全国的《梨园春》来到河南嵩县招募。
得知消息后,谢彦巧的父母第一时间把女儿送去参加了周擂台赛,可没想到,年幼的谢彦巧竟然获得了周冠军。
谢彦巧获得周冠军后,父母对她的要求更高了,觉得女儿光会唱不行,必须得配合眼神和动作才完美。
从那之后,父母开始有意识地把她往专业方向引导。
4岁时,谢彦巧被父母送到为期45天的戏曲夏令营。
这是她第一次接受专业的戏曲训练,才知道唱戏不是单用嗓子唱,还需要练习基本功——压腿、踢腿、下腰。
初次练习基本功,谢彦巧一边练一边哭。
老师教导她要坚强,要吃苦耐劳。
谢彦巧坦言:“这个思维模式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对自己非常苛刻,永远对自己不满意。
”戏曲夏令营虽苦,但谢彦巧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心疼她而让她放弃。
相反,他们更坚定地要让女儿在唱戏这条路上走下去。
小镇上找不到戏曲老师,他们就每周送女儿去城里学。
后来,得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老师的学校有一个小朋友戏曲班,他们便立即将女儿送到了那里。
此后,小小的谢彦巧便开启了长期的寄宿生活,在戏曲学校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彦巧的辛勤付出,使得她在演艺事业上不断结出硕果。
9岁时,她荣获全国第八届戏剧“小梅花”金奖;10岁时,她荣获河南省新年戏曲大赛少儿文/阿春谢彦巧在表演豫剧组一等奖;11岁时,她荣获河南省“黄金叶”戏曲大赛金奖。
2011年,16岁的谢彦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
通过4年的专业学习后,她如愿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习殿堂,开始了7年的本硕学习,从此走上专业戏曲之路。
戏剧表演知识:演员如何保持身材和云淡风轻意态演员是戏剧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将戏剧角色融入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的人物。
为了有效地诠释角色的形象和气质,演员需要注意自己的身材和云淡风轻意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演员如何保持身材和云淡风轻意态。
一、身材如何保持对于演员来说,身材不仅影响角色形象的体现,也会直接决定演员能否胜任一定类型的角色。
因此,演员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达到合适的身材比例,才能更好地塑造角色。
1.控制饮食首要的方法是控制饮食。
演员的饮食应该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同时,演员应该定时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吃夜宵的习惯。
此外,演员也可以采用餐后坚持走路,以促进新陈代谢的方式,帮助身体更快地消耗卡路里。
2.定时锻炼锻炼身体也是非常关键的。
演员的锻炼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健身房、瑜伽、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三次锻炼。
此外,每天适当的散步也可以帮助身体长期保持活力。
演员锻炼的重点不是太过强壮或健美,而是柔和而有韧性的身体,以避免在表演中出现不自然或僵硬的现象。
3.睡眠质量演员们的工作琐碎,需要长时间的排练和夜间的表演,因此睡眠质量更容易受到影响,而睡眠质量直接决定了身体健康状况。
所以演员也应该注意睡眠的质量,规律的作息和足够的睡眠时间都是保持良好身材的前提。
二、云淡风轻意态“云淡风轻”是一个形象化的词语,意为在应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时,要以淡然的心态去平衡自己,让内心处在一种自然、平静、宁静的状态。
演员身处于戏剧创作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而云淡风轻意态非常关键。
1.心态平和演员需要掌握情绪的调节方法,保持一个平和、平衡、自信的心态。
在排练期间,演员面临着角色情感的压力,要准确把握角色的情感变化,贯穿每个表演环节。
在表演期间,演员要表现出情感丰富和深度,要接受观众的带来的表演压力,不能太过紧张,更不能过于自满。
2.技巧云淡风轻意态的表现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例如保持心情愉悦、与人和善相处、懂得放松和休息等。
京剧净行简介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流派众多,其中净、小生、武、丑、杂技等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在这些行当中,净行表演者被称作“净”或“丑”,担任净行的演员被称为“净演员”。
一、京剧净行的特点净行在京剧中起到扮演戏中正面角色的作用,通常扮演英雄人物,其行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巧华丽:京剧净行要求演员跳跃、翻滚、击打等高难度技巧,并配合音、乐、器和服装等元素,呈现出轻灵、柔美、优雅、华丽的表演形态。
2.形象特殊:京剧净行演员必须有一张圆形脸、双眉弯起,眼珠扁平、微西,长鼻子,嘴唇内收,身材瘦小。
这些特殊的“容貌”使京剧净行的表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3.表演手势细致:京剧净行演员在表演中会配合特殊手势,例如”探子”、“礼仪”等,表现出演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净行演员的养成与训练京剧净行的技艺以孙派、程派为代表,相对于其他几个流派,这两个流派的技艺更为优秀。
净行演员的基本要求是身手敏捷,音乐素养优良,言语清晰,身材瘦小。
京剧净行演员为了能够更好地表演,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技巧、音乐素养和戏曲知识。
平时训练内容包括:语音功底、唱腔、表演技巧、舞蹈、射击、剑术等多种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通过分析,揣摩和模仿角色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角色表达的内涵和人物特点,让其在表演中更为自然和流畅。
三、净行经典代表作品京剧净行是京剧中最具表演特点和观赏价值的行当之一,其表演的经典作品也是京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之一,下面是几部经典代表作品的介绍:《红字》:该剧是北京传统戏曲的代表作之一,是洪流派的经典剧目。
《霸王别姬》:这部作品是北京戏曲中最经典的一部剧目,是李少春、陈少春父子把”礼武全才”表演至完美境界的代表性之作。
《昭君出塞》:这是京剧净行中的经典作品,是晋剧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剧以中国古代传说为背景,表现了边陲文化和忠贞之爱。
总之,京剧净行是京剧艺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其表演方式和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京剧净行演员通过努力训练和不断的完美表演,将这种魅力传承下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试窥昆剧闺门旦表演艺术特征作者:刘轩来源:《剧作家》 2017年第3期刘轩摘要:作为“百戏之师”的昆剧,由于其“轻柔婉折”的声腔特点,形成了多演绎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传统,故而闺门旦作为旦行的一个分支,在昆剧表演艺术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拟从昆剧闺门旦表演艺术的整体风格出发,通过对具体剧目的分析,说明作为“形神兼备”的表演艺术体系,昆剧艺术中的闺门旦行当在运用程式创造人物时所展现的一些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闺门旦雍、倩、丰程式化丰富性引言戏曲表演艺术通常是针对某个戏曲表演内容所采取的一系列戏曲表演活动方式的组合,即,戏曲表演艺术由戏曲表演活动方式所构成。
在明朝中期,昆剧成熟之后,形成了所谓“江湖十二角色”,戏曲表演的人物行当基本确立下来,戏曲表演艺术的程式性也进一步确定了。
“将一切表现形式都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有序的凝聚,使中国戏曲的一切表现形式都弥浸在这规范化的性格之中,这却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性格风格——程式性(程式化)。
”[1]程式是一定的,各个行当都有分工,都具有一定的成规。
“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小到举手投足、哭笑耍腔,大至分行(行当)分场、升堂(上场)、下场,只要是带规范性的表现形式,都可泛称为程式。
”[2]作为“百戏之祖”的昆剧,由于其“轻柔婉折”的声腔特点,形成了多演绎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传统,故而闺门旦作为旦行的一个分支,在昆剧表演艺术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拟从昆剧闺门旦表演艺术的整体风格出发,通过对具体剧目的分析,说明作为“形神兼备”的表演艺术体系,中国戏曲艺术中的闺门旦行当(主要以昆剧为例)在运用程式创造人物时的独特性。
(上)雍、倩、丰:昆剧闺门旦表演艺术概说一、昆剧闺门旦简介闺门旦,顾名思义,因其扮演的人物所处多在闺阁之内而得名。
在昆剧中也称“五旦”“小旦”。
通常扮演年已及笄(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以大家闺秀居多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幽闺记》中的王瑞兰等;帝王妃子和新婚贵妇也多有闺门旦应工,如《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浣纱记》中的西施、《奇双会》中的李桂枝等;还常扮演蒙尘流落的善良美貌女子,如《西楼记》中的穆素徽、《紫钗记》中的霍小玉、《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等。
戏曲行当介绍
中国戏曲是一种古老而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中的表演者被称为戏曲行当。
戏曲行当是指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特定角色类型的演员群体。
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表演风格、技巧和形象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戏曲行当介绍:丑行当:丑行当是戏曲中的喜剧角色,通常以滑稽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
丑行当的形象多样,有白丑、黑丑、花脸等不同类型。
他们通过夸张的动作、诙谐的对白和搞笑的表情,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武行当:武行当是扮演武将或武打角色的演员。
他们擅长武术动作和技巧,并能在舞台上展现出精彩的武打场面。
武行当通常要求身体健壮、技艺高超,并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
生行当:生行当是扮演男性正面角色的演员,如英雄、官员、文人等。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生行当需要具备较高的声乐技巧和演技功底。
净行当:净行当是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如女主角、妻子、女仆等。
她们以柔美的舞姿、婉转的唱腔和优雅的动作,展现出女性角色的温婉和柔情。
净行当通常要求外貌漂亮,舞蹈和唱腔技巧高超。
旦行当:旦行当是扮演女性正面角色的演员,如仙女、贵妇、公主等。
她们通过婀娜多姿的舞蹈、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展示女性角色的威严和优雅。
旦行当要求声乐技巧高超,形象美丽。
除了以上行当,还有一些特殊行当,如花旦行当(扮演年轻女性角色)、老生行当(扮演老年男性角色)、小生行当(扮演青年男性角色)等。
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通过多年的训练和舞台实践,演员们才能将角色塑造得生动而鲜活。
花旦的表演基本功分析花旦是京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因其婀娜多姿的表演风格而备受关注。
花旦的演员在扮演角色的同时,还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花旦演员,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来对花旦的表演基本功进行分析。
一、身段身段是花旦演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它包括身体的挺拔、坐姿、行走、下腰、跳跃等。
在京剧中,花旦的身段要求恰如其名,既要有花一般绽放的美,又要有旦一般妩媚的风姿,所以在表演中,花旦演员的身姿必须优美、舒展、灵活,要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情、心态,从而更好地传达角色的情感。
二、唱腔唱腔是京剧表演的核心之一,也是花旦演员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这里主要包括嗓音、声音、走音等。
嗓音是花旦角色的主要表现形式,常用吐字清晰、音高婉转的表演手法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声音也很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到角色的形象和气场,要在表演中时刻注意音量和声调的变化。
走音则是花旦演员必须要掌握的特殊技巧,使得演员在表演中能够流畅地转换唱腔,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音乐元素。
三、化装化装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花旦演员的基本功之一。
她们的化妆和发型通常非常繁琐,不仅要有精湛的手艺,还要有对角色外貌的深入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花旦演员不仅要注意化妆品的搭配和使用,还要考虑头饰的样式和大小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角色的形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四、表情表情是花旦演员在表演中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巧。
她们在表演中要借助面部的变化来展示出角色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京剧表演中通常有“七势”和“十八反”的说法,花旦演员要通过自己的表情来展现出角色所表现的身份和情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花旦表演基本功包括身段、唱腔、化装和表情。
这四种技巧都是花旦演员在表演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基本功,才能够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从而将观众深深地吸引住。
此外,花旦的表演基本功还包括许多细节方面,如手部动作、眼神、身躯的转折动作、头部的移动等等。
中国戏曲旦角详解中国戏曲旦角详解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丑角)。
戏曲中的旦角到底是什么?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戏曲旦角详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戏曲旦角详解老旦: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指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
元曲谓之卜儿,汉剧称为夫。
《红楼梦》第五八回:“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
”彩旦:传统戏曲表演中的女性丑角。
又称丑旦。
扮演年龄较老者的女丑又称丑婆子或摇旦。
花旦:传统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扮演天真活泼或放荡泼辣的青年女子。
在有些剧种里,女性角色除老旦、彩旦外,统称“花旦”。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所谓装旦,即今正旦也;小旦,即今副旦也。
以墨点破其面,谓之花旦。
”清、昭槤《啸亭续录·莺花小谱》:“近日京都优人以四喜部为第一,花旦姿首美者甚多。
”正旦:传统戏曲脚色名。
简称“旦”。
由宋杂剧、金院本的“装旦”演变而来。
在剧中扮演女主角。
元、杂剧、明、清、传奇及一些地方戏剧中都有此角色,在京剧里称作“青衣”。
元、关汉卿《都二元》楔子:“冲末扮、竇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
”清、孔尚任《桃花扇·选优》:“还是我老妥做了天下第一个正旦。
”《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他公公在临春班做正旦,小时也是极有名头的。
”装旦:戏曲中男子扮演的旦角。
宋、周密《武林旧事·乾淳教坊乐部》:“装旦,孙子贵。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
假妇人即后世装旦也。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元、襍剧旦有数色,所谓装旦,即今正旦也。
”刀马旦:传统戏剧中旦角的一种。
扮演骑在马上使用大刀长枪作战的女性,如《穆柯寨》的穆桂英、《战金山》的梁红玉、《扈家庄》的扈三娘等。
[标签:标题]篇一:新凤霞的资料新凤霞,评剧青衣、花旦,籍贯江苏,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于苏州。
由人贩卖到天津。
童年时期随“姐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
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
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
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
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
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
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
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
《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
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
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I“四功五法”与戏曲的化_中国广播文艺理论讨论 二、“四功五法”与戏曲的歌舞化、戏剧化、节奏化戏曲在长久进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
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和,表演容易的故事。
唐代盛行歌舞,以手舞足蹈著称。
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到互相影响和融合的作用。
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容易的武打。
明代、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美。
清乾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汲取各种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化;大致到同治、前后,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才日臻成熟。
(一)四功五法戏曲是以“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以“手、眼、身、法、步”的程式化表演为造型元素。
因此,“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演员需要具备的四种基本功,它与“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办法,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四功五法”。
“唱”,指传声、传情地唱歌。
行话说:“四功五法唱为冠,发声运气唱之元”,“运气得法助发声,方能越唱越悦耳。
唱曲铿锵有弹音,似奏琵琶、钟或琴。
着力应在板眼上,反喉玉润装点音”,这充分解释了“唱”的重要性。
演唱最基本的要求是字清腔纯,节奏精确 ,以字生腔,以情带腔。
“念”,指有节奏感和性的念白。
古有“千斤白,四两曲”之称。
俗语说:“死曲活白”,就是念白比唱曲困难得多。
由于唱曲不但有旋律依借,而且有弦乐和锣鼓伴奏;念白只靠演员一张嘴来说,要念出人物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来。
念白分为“韵白”和“散白”。
“韵白”就是韵律化的念白,“散白”指的是以为基础,临近语的念白(如的语、苏剧的吴语、京剧的京白等)。
“做”,泛指表演技巧,普通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演员在表现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时都要有舞蹈化的韵律,给人以美感。
做功要考究以腰为中枢,从动作逻辑动身来达到自然和睦。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注重把技巧动作与人物的身份、动作目的、情感结合起来,给人以真切的感觉。
凡舞台艺术,色艺双绝乃是最高境界。
不过这“色”落到传统戏曲里,并非全指表演者的相貌,而是指由其扮相和表演一起营造出的、和行当、角色十分贴脸的形象,就是王瑶卿夸梅兰芳的“样”,真是“行风流,动风流,行动怎么那么风流”。
显然,身材也是“色”的重要一环,尤其对旦角演员而言。
晚清民国那会儿的京剧老生不怎么发愁身材的问题,一则是传统观念对于男人的身材,不管台上台下,总不是那么在乎的——现在也是这样,在中国讨论减肥健身的女性远远比男性多。
二则,红角儿或深或浅都有点“烟霞癖”,提神醒脑,还能造成嗓子的“云遮月”。
抽大烟的人干瘦,脸上也挂相。
但对于“女为悦己者容”的女性,挂相则不美,所以旦角儿抽鸦片的比生角儿要少。
而传统对女性身段的审美是要看着瘦抱着有肉,身段的窈窕自然也是舞台上旦角儿的追求。
正值盛年的名旦发胖的不多,细细想来在情理之中。
唱戏是个力气活儿,吃饱了才能干活儿——张君秋常常如此教导学生——这力气活儿自然消耗大。
再者传统戏曲讲究四功五法,圆场、卧鱼、屁股坐子,哪样不是台下千锤百炼才有台上光彩照人?沈世华回忆她和名坤旦言慧珠一起练功劈腿的场景,自己怎么劈言慧珠就怎么劈,自己劈多少言慧珠就劈多少,沈世华那时候十几岁,言慧珠比她大了二十多岁。
下这么大功夫,焉能不红,焉能不瘦?四大名旦晚年尚小云身材保持得最好,想来和他“文戏武唱”也不无关系。
有一段市面上流行一种减肥拖鞋,脚心到脚跟悬空,受力全在前脚掌,跟京剧旦角模仿三寸金莲时踩的跷一样,若那种鞋真能减肥,京剧旦角儿绝计胖不了。
跷功好的筱翠花陈永玲师徒,晚年还真依旧是弱不胜衣。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1932年程砚秋不到30岁,去欧洲考察前腰围不赢二尺,去了之后眼界大开,很是想摆脱戏子的旧命运,于是大吃大喝,试图毁掉自己。
可惜事与愿违,一年后还是得回国唱戏,当时报载,“程之体格则较去国时,益见肥硕高大耳”。
程先生这么一胖,就没再瘦回来。
除了像程先生这样任性的主儿,旦角儿发胖,要不是因为中年发福,要不就是因为中途改行。
梅兰芳中年发福,常演的剧目多是《醉酒》《宇宙锋》这种行头上就不显腰身的,晚年创排剧目《穆桂英挂帅》,剧中主人公穆桂英亦是五十许人,未尝没有因时制宜扬长避短的意思。
而那些中途改行的演员要还打算吃这碗饭,多半是要速速减肥的。
“文革”期间昆剧演员全部改行,体格娇小的昆大班武旦王芝泉,生了小孩后体重达到120斤,她形容自己像个“球”,大家都觉得她没法再回去唱戏了。
为了重回红氍,王芝泉在一个月里只喝水吃蔬菜,猛跑步、跳绳,疯狂减肥,体重一下减了10斤以上。
无独有偶,“文革”期间在雷州半岛当派出所所长的吕瑞英,1978年刚回上海,当她出现在上海越剧院院长袁雪芬面前时,袁雪芬惊呆了:“是瑞英吗?”136斤体重的吕瑞英比原先胖了近30斤。
要上舞台,就必须改变形象,吕瑞英开始
玩命地减肥、练功,渐渐地把体重降到了110斤。
实在减不下来的,像在“文革”中脑部受伤后来严重肥胖的朱东韵,就只能转幕后伴唱了。
朱东韵后来成为越剧界第一个专职做唱腔设计的艺术家,她对袁派声腔艺术的发展直接惠及后来的方亚芬、华怡菁等袁派演员,但未能像同期的吕瑞英、金采风一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焕发舞台青春,创立并巩固自己的流派。
即便是程先生,虽然在台下红烧肉、肘子等油腻食物轮番上,看得一旁的坤旦童芷苓为他的胃担心,在台上,也不能任性到“我胖由我胖,明月照大江”的程度——无他,即使是程砚秋,太胖观众也会嫌弃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程砚秋新编《英台抗婚》,献演于杭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杭州人饱受越剧耳濡目染,程年岁也大,身段发福,演英台实在讨不来好。
演了两天,大会堂两千多个座位,只卖出一半。
不过程先生还找到了一些掩饰身材的方式。
差不多与杭城折戟同时,程在江城武汉演《金锁记》,配演的小生杨玉华不巧是中小个儿。
程先是高系罗裙,上台后一腿弯曲,一腿斜支,瞬间便是罗裙拖地、行不露足的窦娥了,一晚上的戏全靠双腿来来回回倒腾;腰巾由两边开洞穿过,仅见正中一段,反而凸显了腰稍,而腰巾大结悬垂于正中,令身宽一分为二,也不令观众感觉上下一般粗了。
在站位上,程先生也是始终成侧面45度,与小生同台并立时则撤后一步,这也在视觉上缩小了和小生身材的差距。
当然,也不是回回都能这么“一床锦被遮盖了”。
程先生拍电影《荒山泪》时,为了显脸小,故意把片子贴得特别宽,可惜机位并非是像观众的座位那么固定,当镜头扫到他的侧脸时,便是又黑又宽的一片,有点儿欲盖弥彰的意思。
不过,程先生最能征服观众的,还是他幽咽婉转的唱腔。
著名电影演员石挥在连看了程先生八场戏后不由得感叹:“程先生的‘神技’就在初上场时,群相失笑以为如此胖妇,焉能演戏,但一、二场过去,马上就没有‘胖’的感觉,悲凄凄的腔调,使人有说不出的苦味在心头。
最好的场面是场上静悄悄的,灯光暗得很,一盏孤灯,一个人凄凉地唱着二黄慢板或反二黄,钟声一碰,真令人神往……”
在王瑶卿心中,与梅兰芳的“样”并立的,是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和荀慧生的“浪”,这其实都是他们的技也近乎道。
色艺双绝,“色”虽然放在“艺”前面,可并不见得比“艺”更重要。
传统戏的褶子向来宽大,演员穿上本就可以修饰身材,也符合含蓄蕴藉的审美。
青春版《牡丹亭》的旦角服装改得较为贴身,而演员本人体态颇丰,行动起来曲线明显,也是挺符合观众“慕色”而昆曲“还魂”的主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