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地理知识古诗词试题含答案.doc

(完整版)地理知识古诗词试题含答案.doc

(完整版)地理知识古诗词试题含答案.doc
(完整版)地理知识古诗词试题含答案.doc

地理知识古诗词试题含答案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万里船”描写的是( c)

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准葛尔盆地

2、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 ( c)

A、安徽黄山

B、江西庐山

C、山东泰山

D、四川峨眉山

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形容的是:(d)

A、四川九寨沟

B、长江三峡

C、海南“天崖海角”

D、桂林山水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b)

A、东北平原

B、河套平原

C、华北平原

D、成都平原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a)

A、江西庐山

B、安徽黄山

C、青藏高原

D、桂林猫儿山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 c)a、冷锋 b、暧锋 c、准静止锋d、对流雨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b)

a、路南石林

b、桂林山水

c、杭州西湖

d、云南滇池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a)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

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 c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d)

A、东风 B 、西风 C、冬季风 D、夏季风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d)

A、平原 B 、高原 C 、山地 D 、丘陵

1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a)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 、江淮地区 C、南岭一带 D、华北平原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b)

A、黄果树瀑布 B 、庐山瀑布 C 、壶口瀑布 D 、吊水楼瀑布

1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d)

A、源头 B 、上游 C 、中游 D 、下游

1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反映生态系统是(a)

A、生物循环 B 、物质循环 C 、食物链关系 D 、能量流动

16、“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c)

A、山西省 B 、北京市 C、江苏省 D、浙江省

1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月相是(b)

A、上弦月 B 、满月 C、下弦月 D、月蚀

1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月相是(a)

A、上弦月 B 、满月 C、下弦月 D、月蚀

1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的月相是(a)

A、上弦月 B 、满月 C、下弦月 D、月蚀

2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描写的地区是(b)

A、四川九寨沟

B、长江三峡

C、海南“天崖海角”

D、桂林山水

21、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生态系统是( b)

A、生物循环 B 、物质循环 C 、食物链关系 D 、能量流动

22、高鼎《春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是月份是( a)

A、农历二月 B 、农历五月 C、农历八月 D、农历十月

2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降雨类型是(a)

A、对流雨 B 、地形雨 C 、台风雨 D 、锋面雨

2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写的节气是(a)

A、惊蛰 B 、春分 C、雨水 D、立春

2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的节气是(d)

A、惊蛰 B 、春分 C、雨水 D、立春

2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写的节气是(c)

A、惊蛰 B 、春分 C、雨水 D、立春

2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写的节气是(a)

A、惊蛰 B 、春分 C、雨水 D、立春

28、“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的节气是(b)

A、惊蛰 B 、春分 C、雨水 D、立春

2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描写的节气是(d)

A、惊蛰 B 、春分 C、雨水 D、清明

30、古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具有此种天气的地区是( a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 、云贵高原 C、南部沿海地区D、四川盆地

3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中的巴山的夜雨出现在(c)

A、春季 B 、夏季 C、秋季 D、冬季

3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影响夜雨形成的主要因

素( a)

A、地形 B 、地理位置 C、季风 D、人类活动

32、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其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收

视热潮。在古诗词中也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如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中描述农历九月初三夜易形成

“露”的原因( d)

A、白天多云,空气湿度较大

B、天气炎热,水面蒸发量大

C、天气转

晴,大气散射明显D、夜晚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33、下列诗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d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影响桃花盛开时间的主要

因素是( c )

A、地球的形状

B、海陆位置

C、地形

D、纬度位置

35、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诗词歌赋描写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蕴含地

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

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C)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大气辐射

36、《中国诗词大会》以其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收视热潮。在古诗

词中也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完成下题:

下列诗句中,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的是(b)

①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②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7、《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文化益智节目,古代诗

词歌赋中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和规律的名词佳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景象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反应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词中的“春风”是指冬季风

D、“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应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38、古诗词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下列诗句中,描述气温日较差大的是(d)

A、才从塞北踏春来,又向江南看杏花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39、地理景观往往是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特点的反映,代表着当地最典型的地理特征,一般是由当地典型的动植物和地形构成,是我们学习是时候应该首先认识的.在古代也有很多的诗词和谚语反映了各地的地理景观的区别.下列诗句中,描写青藏地区景观的是(d)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40、“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我国哪个地区地理特

征( b)

A、云贵地区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华北地区 D 、新疆地区

41、古代不乏描述地理现象的诗文,如揭示地理现象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映的是(d)

A、地形与城市

B、地形与气候

C、地形与农业

D、地形与交通

42、我国古代诗人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十分仔细,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问诗中描述的地理现象与下列咖些地理事物有关(b)

①地球的自转②黄河注入黄海③地球的形状④地球的公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3、诗句“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地理位置的哪一特

征?( b)

A、经度跨度大

B、纬度跨度大

C、海域跨度大

D、东西跨度大

44、2018 年 4 月 4 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决赛落下帷幕。诗歌

和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下列对诗歌和谚语的解读不正确

的是(d)

A、“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反映了非季风区不受夏季风

的影响

B、“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内蒙古高原水草丰盛、

牛羊肥壮的景象

C、“早穿皮袄午穿纱 , 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

温差大的特点

D、“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梅

雨天气

45、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指的是(d)

A、极圈

B、南北极点

C、回归线

D、赤道

46、唐朝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

自西域归来的李白却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试从地理学角

度分析这两种风分别是(a)

A、夏季风、冬季风

B、西北风、东北风

C、冬季风、夏季风

D、秋季

风、春季风

47、仙李白在《将酒》中写道“君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 里的“天上” 、“海”分指的是(bc)

A、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

B、青藏高原上的巴喀拉山

C、渤海

D、黄海

48、下列句中的地理象解的是( a )

A、羌笛何怨柳,春不度玉关——春指的是西北季

B、人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温随地升高而降低

C、夜来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化象的描述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国西部多山地,部海,西高

49、下列句或理解正确的是( c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海”指的是南海

B、“早穿皮午穿” 的是地区的气温年差大

C、“人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述的是气候受地的影响

D、“羌笛何怨柳,春不度玉关”指的是地区不受冬季的

影响

50、下列句描写北方地区的是( a )

A、旱地麦浪泛金黄

B、大漠黄沙响

C、四季有花常雨

D、青稞美酒庄舞

51、李白句“ 几万里,吹度玉关。”描写了我国西北地区的

景象。诗中提及的能够影响到玉门关地区的风是(c)

A、夏季的东南风

B、夏季的东北风

C、冬季的西北风

D、冬季的西南风

52、苏轼诗:“乌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西湖楼下水如天.”该诗句描述的是(a)

A、天气

B、气候

C、降水

D、季节

53、古诗“一队风来一队沙,有人行处没人家”,描述的自然景观是(b)

A、地形崎岖的南方地区

B、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

C、寒冷的青藏地区

D、春季干旱的华北地区

54、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 ,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描绘了我国哪一地区的画面( d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55、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登高可以望远的原因是( a )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立方体

C、地球是长方体

D、地球是水平的

56、北国光,千里冰封,万里雪。望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

上下,失滔滔??” 著名的句反的是我国(a)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57、句“枯藤老昏,小流水人家”与“天,野茫茫,

吹草低牛羊”分描写哪两大区域的景(b)

A、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B、南方地区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D、北方地区青藏地区

58、古云:“一江春水向流” 、“大江去”、“ 江逝水”

其主要原因是( a)

A、我国地西高低

B、我国地形复多

C、我国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D、地呈梯状分布

60、句“人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是(b)

A、地形特征

B、气候特征

C、水文特征

D、土壤特征

61、句“百川到海,何复西”描述的地区是( d )

A、洲北部

B、洲南部

C、洲西部

D、洲部

62、唐朝人王之有云:“羌笛何怨柳,春不度玉关。”

李白却:“ 几万里,吹度玉关。”影响玉关地区的是(c)A、夏季的南B、夏季的北C、冬季的西北D、冬季的西南

63、唐代人白居易与友人游江西山,宿大林寺。当四月

初九,山上梨桃始花,作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请你判断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A、地形因素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洋流因素

64、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这首诗描述的是( b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规律

65、多种多样的植物为我们编织了一道道风景,许多诗人也写下了经

典的名句佳话。下面的诗句中, ( b ) 是在春天观察到的景色。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66、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一诗中,描述天气的一句是(a)。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路上行人欲断魂

C、借问酒家何处有

D、牧童遥指杏花村

67、以下几句古诗,描述了天气对人的影响的是( a )。

A、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8、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实际上描述的是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影响山中桃

花迟开的主要原因是(c)。

A、空气

B、降水量

C、温度

69、下面的诗句中,(c )是在秋天观察到的。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0、古诗词和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下列反映坡向对气候影响的是( c)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一山有圆季,十里不同天

C、宁种阳坡一寸土,不种阴坡一尺地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71、下列诗词所描写的地区位于南方地区的是(c)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九曲黄河万里河,浪淘风簸自天涯”

C、“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72、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形象描写区域特点的佳句.下列诗句中描

写西北地区的是( b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3、唐代诗人李白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蜀”指的是( d)

A、云南省

B、贵州省

C、广东省

D、四川省

(完整版)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 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 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 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10、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11、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 12、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原料。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高中物理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素材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 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 1.缸穿裙大雨淋。(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 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8、“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很齐全的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众所周知,从地心到整个宇宙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它涉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让学生一一地感知,仅管说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设备日益先进, 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虽然目前电影、电视、VCD、DVD、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中,但是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教师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疑,所以教 师的教学语言的基本功必须进行充电,除应该具备讲授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朗朗上口,比喻生动贴切等优点,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不但学生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增彩添色,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而且目前很多的地理试卷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含量的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试题。为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搜集了一部份诗词、民谣、谚语,仅供同行们参考: 1.(清.潘际云)的“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 2.李白《将进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3.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4.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 上游地区 5.“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气候特征 6.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7.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8.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9.李白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园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10.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1.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12.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 13.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福建省 14.宋朝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旅游胜地是:江西省庐山

公务员考试常见化学知识汇总(一)——诗词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 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地不完全燃烧 . 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 . 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地升华 . 洪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香炉峰瀑布地水汽在日光照耀下产生地折射现象,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也考,如年(乙级)第题:爱国诗人于谦地《石灰吟》中,只含有化学变化地诗句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自在人间 .粉身碎骨浑不怕 .烈火焚烧若等闲 解析:.燃烧是化学反应,石灰石地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而“千锤万凿”和“粉身碎骨”都是物理变化.其实这道题来源于中学化学常考地一道习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学化学原题】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地《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体现了诗人地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诗中蕴含着石灰地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地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 ()↓ 解析:.于谦地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地崇高情操,它所包含地物质也非常丰富多彩.它体现了人作用于自然环境,体现自然环境陶冶了人美好情操地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归纳了碳酸钙及与之相关地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描写了烧石灰地工人,先将深山中地石灰石(含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地将石灰石敲碎,然后放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地生石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地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地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雪白地碳酸钙,这样一系列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即→ →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能转化为能。(哈尔滨市) 分析:拉弯的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答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能。(河南省)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而本空应填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运动。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边和行船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D.都是岸边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故选B。 三、古诗词中的分子运动理论知识 例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填扩散和升高。

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

[转载]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 (2012-06-15 22:16:33) 转载▼ 分类:趣味地理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作者:huahua 一、古诗与气候知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 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刘禹锡)------对流雨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 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地形雨 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有可能是台风 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 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 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 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 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 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 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 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 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 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 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20、“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华北地区春旱,春天仍在冷气团的控制下,人们对春雨的渴求和珍爱 21、“孔明隆冬借东风,火烧曹阵在赤壁”------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东南风 22、“蜀军火烧葫芦峡,大雨救了司马懿”-----诸葛亮把司马懿围困在峡谷低地,然后用火攻,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气旋(热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遇冷降水。 2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内》-----四川盆地夜晚降温慢,山谷风热力环流中吹山风,夜雨多。 24、“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唐.张敬忠)《边词》-----节律美之纬度地带性 2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了甘肃玉门关处已经“无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李白的《蜀道难》: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2、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1、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完整版)古诗词基础知识及高考模拟训练

(一)诗歌基础知识篇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及其区别。 2、了解高中古诗词的题型特点与过往题目,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 【学习重难点】 古诗词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表现特征及其解题方略。 【高考考点示例】 【例1】(2014年上海秋季卷)(诗)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A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例2】(2015年上海秋季卷)(词)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筷子。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B )。(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古诗词中的物理

古诗词中的物理 你知道吗?物理知识其实无处不在。对于古诗,我们并不陌生,其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1.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2.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声音的传播。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听到钟声,而不是鼓声,这是由音色决定的。 5.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光沿直线传播。 6.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光的反射。 7.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前一句涉及平面镜成像知识,后一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沿直线传播。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0.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1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凝华。 1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扩散现象。 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 17.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光的反射。 18.人面桃花相映红。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光决定的。 1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光沿直线传播。 2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光沿直线传播。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的反射。 25.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光沿直线传播。 26.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7.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28.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光的反射和折射。 29.花气袭人知骤暖,雀声穿树喜新晴。扩散现象和声音借助空气传播。 30. 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光学现象,溪中的倒影。声学船夫唱歌,听到朱熹的。

(完整版)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

精心整理 诗情“化”意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 1、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 哀今征敛无。 2、 3、作品注释 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泉客,即绞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关于珠的 4、 5、 6、 其境,传统制酒工艺展现眼前,也可以看出黄庭坚生活的北宋时期榨酒还仅仅是把黍煮烂后加? 蘖(酒母)发酵制成,并不经过蒸馏。酒当然也就是低度酒。 令人称奇的是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诗篇中居然还有反映出酿酒原理的诗句。苏轼《东坡分类词》中《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有:“诗书与我为?蘖,酝酿老夫成缙绅。”诗中?蘖即酒母,生物酶催化剂。苏东坡在诗中借用酒的酝酿形容诗书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既是极好的劝学篇,又指出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有机化学反应的缓慢性。 4、酯类,关于低级酯。白居易在《饮后戏示弟子》中有:“欲我少愁忧,欲我多欢喜;无如温好酒,酒须多且旨。旨多宾可留,多即?不耻。”这里旨实指香味,但香味来源是酿酒过程产生的低级酯。

关于高级脂肪酸甘油脂,有一个知识是要学生掌握的。即室温下液体称油,固体或半固体称酯。《诗经?卫风?硕人》有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原诗是描写卫庄公夫人的白皙柔美,这里可借一“凝”字强化油和酯的概念关系。 5、金属冶炼方面: 浪淘沙 唐-刘禹锡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刘禹锡《浪淘沙刀首》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砂始到金。 诗对淘金过程的描写反映出了金的化学稳定性,即天然本色,无需冶炼还原,同时也反映出了金的 8、 9、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多学生不会区分“烟”和“雾”。通过对下面几句诗词中“烟”和“雾”的描写的分析,学生对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南朝四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D.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烟”、“雾”混为一谈,实际上固体小颗粒飘浮在空气中称为烟,而小液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很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就是“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下面列举一些很典型的例子: 01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个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什么? 分析: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02 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什么能量?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03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有哪些?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和地球则又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04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边来”。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05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 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 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水准,所以诗中蕴含了:“扩散 和升高”的物理知识。 06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 音色来判别的,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 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 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振动和音色”来辨别的。 07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 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诗词与地理

一、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能资源等。例如: 1、诗句与气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出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反映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可借以说明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一个“谁”字很有深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这个纯科学的结论用诗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宜。 2、诗句与地貌: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转帖: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完美整理版)

转帖: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杂谈 0217 2017 :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锋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雷阵雨(疑似对流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6、“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 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7、“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船棹风》) 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8、“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9、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也是日影变化的问题。 1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细、小。 14、“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5、“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古诗词中的科学

古诗词中的科学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古诗词中包含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完整版)中考古诗词常考知识点及常见鉴赏答题技巧,推荐文档

中考古诗词常考知识点及常见鉴赏答题技巧 【课程标准】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要求】 1.了解诗歌感情强烈、语言凝练、富有乐感等基本特征;理解现代白话诗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比喻、夸张等。 2.诗歌阅读,要经历“疏通字词典故—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复朗读诵读,能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意蕴。 3.了解教材古诗文中涉及到的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4.理解课内古诗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古代诗词,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能熟练背诵教材规定的背诵篇目。 5.学会揣摩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大意,感受诗词的审美情趣。要重点品味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鉴赏经典的名句。 【考点解读】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至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古诗阅读知识储备】 1.了解古代诗歌分类。 (1)从体裁分:古典诗歌首先分为诗、词、曲。 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包含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乐府诗(题目上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和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共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或末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偶句都押韵。绝句:一共四句,又叫“截句”,是律诗的一半。 词:句子长短不一,词牌限定了词的字数、音韵、文字的形式,词中用典较多。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分为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和婉约派(柳永、秦观和李清照)。 (2)从题材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咏史诗、送别诗、边塞诗。此外还有爱情诗、说理诗、感怀诗等。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写景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咏物诗: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