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含答案说课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5
⼀、阅读: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笔录,计⽇以还。
天⼤寒,砚冰坚,⼿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患⽆硕师名⼈与游,尝趋百⾥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弟⼦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余⽴侍左右,援疑质理,俯⾝倾⽿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不敢出⼀⾔以复;俟其欣悦,则⼜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现代汉语翻译下⾯句⼦。
(3分)俟其欣悦,则⼜请焉。
2、⼈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2分)3、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 (3分)【1、3分 等到他⾼兴了,我才⼜向他请教。
(原句中词语翻译错⼀个扣0.5分,句⼦不通顺扣0.5分,扣完该⼩题分值为⽌)2、2分 因为我守信,按时还书。
3、3分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请教 (各1分)】⼆、对⽐阅读:[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笔录,计⽇以还。
天⼤寒,砚冰坚,⼿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
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深⼭巨⾕中,穷冬烈风,⼤雪深数尺,⾜肤皲裂⽽不知。
⾄舍③,四⽀僵劲不能动,媵⼈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
②箧:书箱。
③舍:学舍,书馆。
④媵⼈:服侍的⼈。
(⼄)任末①年⼗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读,暗则缚⿇蒿⑥⾃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易⑧之。
临终诫⽈:“夫⼈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
”[注 )①任末:⼈名。
②笈:书箱。
③或:有时。
④庵:茅草⼩屋。
⑤荆:这⾥指荆的枝条。
⑥⿇蒿:⼀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⑦悦:敬佩。
⑧易:交换。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一、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假:走: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⑴①余因得遍观群书得: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⑵①色愈恭,礼愈至至: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至:③至理名言至:⑶① 稍稍宾客其父稍:②不敢稍逾约稍:3、请写出一个表现作者读书刻苦的句子:4、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A 、先达德隆 / 望尊B、益慕圣贤 /之道C、门人弟子 /填其室 D 、手指不可 /屈伸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中的“稍”字的作用是___,它照应了“___”一句。
6、选出下面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 、门人弟子填其室B 、或遇其叱咄C、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D、俟其欣悦7、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________(2)________ (3)________9、划分朗读节奏⑴余因得遍观群书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0、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_”与“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11、“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
12、在原文中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1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14、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二、阅读并完成“当余之从师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也。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一、文学常识。
1、宋濂,字,号,朝人。
有《宋学士文集》。
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
本文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3、解题:洪武十一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
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无多,往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穷。
虽生知安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选郑《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注】①济:对事情有益。
②方寸:指人的内心。
③生知安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
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④洒然:畅快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B.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C.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D.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走:_________(2)礼愈至至:_____________(3)读《易》至韦编三绝绝:_____________(4)老吏苦之苦:____________3.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内容都和学习有关,但侧重点不同。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
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冕屡应进士举,不中。
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
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
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
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选自宋濂《王冕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B.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C.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D.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2. 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出游B.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等待C. 或牵牛来责蹊.田(《王冕传》)践踏D. 馆.秘书卿泰不花家(《王冕传》)寓居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在宗庙中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他已经成年。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1.基础知识题1) 嗜学 (shì xué) 2) 逾约(yú yuē) 3) 俟 (sì) 4) 叱咄(chì duō)5) 皲裂(jūn liè) 6) 媵人 (yìng rén) 7) 箧 (jié) 8) 缊袍 (yùnpáo)2)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致书以观:没有钱买书来看)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不敢稍微超过借书的时间限制)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加冠:指成年,益慕:更加崇敬)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患:遇到困难,硕师:指大师,先达:指学问高深的人)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3) A4) ①僵(jiāng) ②舍 (shè)5) B6) “余缊袍敝衣,与黄巢齐名。
”(缊袍:指质地粗糙的衣服)7)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作者遇到困难,想要寻找名师问学,不惜走远路。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有足够的乐趣,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寒暑易节,惟岁计之不暇。
或托疾于床笫,命曰“危”,则视死如归。
或乘醉于傍路,言曰“乐”,则以醉为常。
东篱菊庐,西藩石屏。
颍川赤壁,XXX。
《诗》云:“君子于役,不知疲倦。
”盖大丈夫之志,岂在物化之际乎!1、解释下列句中的文言实词。
①逆旅________________②岁计________________③托疾________________④归________________⑤疲倦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无从致书以观A、以中有足乐者B、录毕,走送之C、俯身耳以请3、下列选项中的文言句式与“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也出一言以复”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天大寒,XXX,手指不可屈伸,XXX。
送东阳马生序九年级(下)3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等同于临别赠言。
这一文体,在惜别伤离、劝勉激励的同时,也常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
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品味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
(3)理解在对比中见精神的写法。
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
如相反对比:“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再如相同或相关的对比: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
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意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故事复述宋濂给马生讲述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勉励马生读书要刻苦努力。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 (3)与之论辨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腰.白玉之环原意为:人身体的部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手自笔.录F原意为:笔,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3)动词作名词不敢稍逾约.原意为:约定,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3. 一词多义(1)从:①无从.致书以观F____________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③当余之从.师也F ____________④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⑤从.流飘荡(《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2)日: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F2017____________②主人日.再食2018____________③隐天蔽日.(《三峡》) ____________④意与日.去(《诫子书》) ____________(3)慕:①益慕.圣贤之道F ____________②略无慕.艳意 ____________(4)患: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F ____________②无冻馁之患.矣F ____________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5)色:①未尝稍降辞色.____________②色.愈恭F____________③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____________(6)至:①礼愈至.____________②至.舍F____________③至.若春和景明(《某某楼记》) ____________④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____________(7)足:①足.肤皲裂而不知F____________②以中有足.乐者F ____________③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____________4. 重点实词(1)余.幼时即.嗜学余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计.日以还计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弗.之怠.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走.送之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敢稍逾约...稍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逾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余因得.遍观群书得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既.加冠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益.慕圣贤之道.益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游F: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尝趋..百里外尝F: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叩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先达德.隆望.尊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门人弟子填.其室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未尝稍.降辞色..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辞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辞:____________________(17)援.疑质.理援:_____________________质:_____________________(18)俯身倾.耳以请.倾:_____________________请:_____________________(19)或遇其叱咄..叱咄:___________________(20)不敢出一言以复.复:_____________________(21)俟.其欣悦俟:_____________________(22)卒.获有所闻卒F:____________________(2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_____________________ 曳:_____________________屣:_____________________(24)穷.冬烈风穷:_____________________(25)大雪深数.尺数F:____________________(26)至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27)媵人持汤沃灌...汤:_____________________沃灌:___________________沃:_____________________(28)以衾.拥覆衾F:____________________(29)久而乃和.和:_____________________(30)寓逆..旅寓:_____________________逆:_____________________(31)主人日再食..再:_____________________食:_____________________(32)右备容臭.臭:_____________________(33)烨然..若神人烨然:___________________(3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_____________________ 敝:_____________________(35)略无慕艳..意慕艳:___________________(36)以中有足乐.者乐:_____________________(37)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奉:_____________________(38)今虽耄老..耄老:___________________(39)犹幸预.君子之列预:_____________________(40)而承天子之宠光..宠光:___________________(41)缀.公卿之后缀:_____________________(42)县官日有癝稍..之供癝稍:___________________(4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___________________遗:_____________________(44)无冻馁.之患矣馁:_____________________(45)假诸.人而后见也诸:_____________________(46)流辈..甚称其贤流辈:___________________(47)生以乡人子谒.余谒:_____________________(48)撰长书以为贽.贽:_____________________(49)与之论.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50)言和而色夷.夷:_____________________(51)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诋: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言虚词①无从致书以.观 ____________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____________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1)以④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⑤以.衾拥覆 ____________⑥以.中有足乐者 ____________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___________(2)于②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____________③今诸生学于.太学 ____________①弗之.怠____________(3)之②益慕圣贤之.道 ____________③当余之.从师也 ____________(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____________(5)或.遇其叱咄 ____________①俟其.欣悦 ____________(6)其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____________①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7)则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____________(8)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9)故.余虽愚 ____________(10)故余虽.愚____________①当余之从师也. ____________(11)也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___________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____________(12)也②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____________④言和而.色夷 ____________(13)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14)烨然.若神人 ____________①烨然若.神人 ____________(15)若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③不必若.余之手录 ____________(16)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1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__________(18)况才之过于余者乎.____________(19)有司业博士为.之师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浏览题1、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2、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文学家。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追谥“文宪”。
3、本文的文体是赠序。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开始是指送别相赠的诗文集的序言,后来,专指用于送别赠言的文章体裁。
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补充解词。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特别喜欢2、无从致.书以观:得到3、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5、既.加冠:已经6、益慕..圣贤之道:更,更加;仰慕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 8、尝趋.百里外:快走,跑9、执经叩.问:请教 10、俟.其欣悦:等待11、卒.获有所闻:终于 12、持汤沃..灌:热水;浇13、逆旅:旅店 14、日再.食:两次15、略无..慕艳意:毫无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概;像这样17、四海亦谬.称其氏名:不恰当 18、裘葛之遗.:给予19、皆集.于此:聚集 20、非天质之卑.:低21、诋.我夸际遇之盛:指责三、原文填空。
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揭示作者勤奋刻苦和持之以恒原因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初步揭示作者勤奋的学习态度的句子:手自笔录3、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刻苦精神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侧面表现先达德高望重的句子:门人弟子填其室5、写作者平时请教情景的句子: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6、写先达发怒时请教的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7、点明虚心请教的好处的句子是: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8、表现路途险恶的句子是: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9、揭示作者学有所成原因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写作者以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检测题(含答案)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烨(huá)然若神人B.余幼时即嗜(shì)学C.天大寒,砚(yàn)冰坚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kòu)问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先达德隆/望尊B.益慕圣贤/之道C.门人弟子/填其室D.手指不可/屈伸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录毕,走送之(完成)B.未尝稍降辞色(颜色)C.尝趋百里外(曾经)D.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5.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录毕,走送之_B.腰白玉之环C.主人日再食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6.请结合名著内容,比较古典小说《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7、填空(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或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下基调的语句:____________(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3)、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刻苦的句子:____________(4)、初步揭示学习勤奋态度的句子:___(5)、写作者幼时抄书原因的句子:___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第1页/共8页 苏教2019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送东阳马生序 1. 下列句中加线的“之”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当余 之从师也 B. 益慕圣贤 之道
C. 弗 之怠 D. 录毕,走送 之
B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之”的用法: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用作动词,到……
去;(5)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例句“之”是助词,的。下面选项“之”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代词。故选B。
2.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①资:盘缠。②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选出下列加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 既加冠/若 既不出户 B. 故余 虽愚/ 虽有千里之能
C. 益慕圣贤 之道/夫以孔子 之圣 D. 礼愈 至/ 至于夏水襄陵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word可编辑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 1.本文作者 宋濂 ,字 景濂 ,号 潜溪 ,浙江金华人。明初 散文 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勉励,推崇,赞许 1.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明初四学士”之一。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2)无从致.书以观( 取得,买到 )(来)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向) (4) 弗之怠. ( 抄书)( 懈怠) (5) 走.送之( 跑 ) (书) (6)不敢稍逾约..( 超过 ) (7) 既加冠..( 指已成人 ) (8) 无硕师..名人与游(学问渊博的老师 ) (9) 尝趋.百里外( 快步走 )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挤满 ) (11) 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 提出;询问 ) (13) 或遇其叱咄.. (.有时)(训斥,呵责 (14) 俟.其欣悦( 等到 ) (15) 负箧.曳屣. ( 书箱;鞋 ) (16) 持汤.沃灌( 热水 浇洗 ) (17) 以衾.拥覆 ( 用 被子 ) (18) 寓逆旅..主人( 住 旅店 ) (19) 腰.白玉之环 ( 腰佩 ) (20) 烨.然若神人 ( 光彩照耀 ) (21) 緼.袍敝.衣 ( 旧絮;破 ) ( 22)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 (23)执经叩问(请教) ( 24)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25)礼愈至 (周到) (26)卒或有所闻 (终于、最终)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穿着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得书之难,从师之难,行路之难,衣食之难)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 “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word可编辑 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2.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6.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17.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讲述作者求学的艰苦情景,得出要勤苦求学的结论。 21.“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22.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23、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4、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5.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概括了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26.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27、勤学的故事、名言。 凿壁偷光 (西汉 匡衡)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经》)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悬梁(汉朝孙敬)刺股(战国 苏秦) 囊萤(晋代车胤) 映雪( 晋代孙康)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高明《琵琶记》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吴承恩《西游记》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word可编辑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 1.本文作者 ,字 ,号 ,浙江金华人。明初 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内容多是 1.本文选自 朱元璋称他为 刘基称他为 。他是明初 之首;“ ”之一。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无从致.书以观( )(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4) 弗之怠. ( )( ) (5) 走.送之( ) ( ) (6)不敢稍逾约..( ) (7) 既加冠..( ) (8) 无硕师..名人与游( ) (9) 尝趋.百里外( )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 (11) 未尝稍将辞色..( ) (12) 援.疑质.理 ( ) (13) 或遇其叱咄.. (. ) (14) 俟.其欣悦( ) (15) 负箧.曳屣. ( ) (16) 持汤.沃灌( ) (17) 以衾.拥覆 ( ) (18) 寓逆旅..主人( ) (19) 腰.白玉之环 ( ) (20) 烨.然若神人 ( ) (21) 緼.袍敝.衣 ( ) ( 22)略无慕艳..意( ) (23)执经叩问( ) ( 24)德隆望尊( ) (25)礼愈至 ( ) (26)卒或有所闻 ( )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8.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word可编辑 12.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16.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17.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1.“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22.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23、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24、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5.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6.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