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端午粽》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端午粽》说课稿3篇《端午粽》说课稿1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
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文做好铺垫。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端午粽》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端午粽》课文条理清楚,环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端午粽》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端午粽》原文端duān午wǔ粽zònɡ一yì到dào端duān午wǔ节jié,外wài婆pó总zǒnɡ会huì煮zhǔ好hǎo一yì锅ɡuō粽zònɡ子zǐ,盼pàn着zhe我wǒ们mén回huí去qù。
粽zònɡ子zǐ是shì用yònɡ青qīnɡ青qīnɡ的de箬ruò竹zhú叶yè包bāo的de,里lǐ面miàn裹ɡuǒ着zhe白bái白bái的de糯nuò米mǐ,中zhōnɡ间jiān有yǒu一yì颗kē红hónɡ红hónɡ的de枣zǎo。
外wài婆pó一yì掀xiān锅ɡuō盖ɡài,煮zhǔ熟shú的de粽zònɡ子zǐ就jiù飘piāo出chū一yì股ɡǔ清qīnɡ香xiānɡ来lái。
剥bō开kāi粽zònɡ叶yè,咬yǎo一yì口kǒu粽zònɡ子zǐ,真zhēn是shì又yòu黏nián又yòu甜tián。
外wài婆pó包bāo的de粽zònɡ子zǐ十shí分fēn好hǎo吃chī,花huā样yànɡ也yě多duō。
【 - 小学作文】【篇一】端午粽教案10《端午粽》教学设计10 《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粽子,谈话导入1、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2、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一句话,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而不是“xuān”。
部编版小学语文《端午粽》课文原文及赏析
《端午粽》课文原文:
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
那些粽子啊,有红枣的,有豆沙的,有咸肉的,真是各种各样,美味极了。
粽子是用碧绿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或者是香甜的豆沙,或者是咸香的咸肉。
剥开粽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直流口水。
我和弟弟最爱吃的就是外婆包的红枣粽。
那红枣又大又甜,糯米也软糯可口。
每次吃完粽子,我们都会把粽叶留下,做成小船或者小帽子,玩得不亦乐乎。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强壮的选手们奋力划动龙舟,场面非常壮观。
外婆说,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赏析:
《端午粽》这篇课文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绘外婆煮粽子的情景,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课文首先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粽子的种类和口感,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粽子的香气,感受到粽子的美味。
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粽子的制作过程和材料,使读者对粽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描写吃粽子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儿童的游戏活动,使得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同时,通过外婆的话语,介绍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整篇文章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真挚感人,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也传达了家庭亲情的温暖和深厚。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端午粽》选自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第十三课。
本文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和奶奶一起包粽子、讲屈原的故事,展现了端午节的习俗和民族精神。
详细内容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解析、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屈原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如“纪念”、“民族精神”等。
2.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以及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如“奶奶把绿绿的粽叶摊在手上,放进去一颗红枣,再放进去一些糯米,然后用绳子绑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新学的词语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主要内容:生字词:端午、粽、屈原、纪念、民族精神等。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课文解析:奶奶包粽子、屈原投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新学的词语造句。
(3)简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答案:(1)见课本生字词表。
(2)例句:端午节到了,妈妈给我包了一个大粽子。
(3)见课文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端午粽》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1篇)《端午粽》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粽》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五、评价设计:本课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重点放在多种方法识字和指导朗读上,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并体会节日的气氛。
六、教学准备:生词卡片、课件、字帖。
七、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背古诗(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
(板书课题:端午粽,相机指导端、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
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
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
(课件问题)(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知识点教材分析:《端午粽》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外婆包的端午粽,并说明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
本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出了端午节外婆盼望家人团聚的画面;第2、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外婆包的端午粽;第4自然段指出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
本篇课文呈现出一幅节日期间温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作者介绍:屠再华(1932~)笔名杜鹃花,男,汉族,浙江杭州人。
著有散文集《常有灯为伴》、《快乐老家》,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儿童散文诗集《娃娃闹海》、《幼儿文学作品选——小魔伞》,童话集《卖花小鹿》等。
曾获浙江省文学类“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三届蒲公英奖优秀作品奖和银奖。
相关资料:1.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2.粽子“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
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我会写:午wǔ(上午)(中午)(下午)(午后)节jié(春节)(过节)(节日)(节目)叶yè(红叶)(竹叶)(叶子)(树叶)米mǐ(大米)(小米)(玉米)真zhēn(认真)(真正)(天真)(真心)分fēn(分开)(分手)(春分)fèn(过分)(本分)豆dòu(豆子)(红豆)(土豆)(大豆)我会认:端duān(端水)(端正)粽zǒng(粽子)(肉粽)节jié(节日)(端午节)总zǒn g(总是)(总共)米mǐ(大米)(米饭)间jiān(中间)(一间房)分fēn(分开)(分别)豆dòu(大豆)(豆子)肉ròu(猪肉)(牛肉)带dài(带鱼)(带领)知zhī(知道)(知己)据jù(据说)(根据)念niàn(思念)(想念)易错的字:真:里面有三横。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粽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一)初读课文1、你自己读读看。
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端午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画,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五、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六、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
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
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吃粽子等节日活动。
(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还词入文,再分节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
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是一样的吗?
(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
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
)
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更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粽子的样子。
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
(学生回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
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到幸福和喜悦。
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习俗?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
(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
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
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地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
通过展示平台,我一笔一画地来教学生书写。
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