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9劝学第三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重点1. 《劝学》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 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劝学》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 将文中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等儒家经典,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勾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对疑难问题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5. 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整理并总结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如何运用《劝学》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2. 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运用和情感态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八、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教案等;3. 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4.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劝学【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把握相关句式的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关于荀子①生平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②荀子的主要观点“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③荀子的名言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天论》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劝学》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劝学》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劝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劝学》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不苟》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非相》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
——《君道》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天论》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
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
——《正论》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性恶》2.关于《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荀子《劝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未2009-03-09 0033《劝学》教案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2、研读课文第四语段,学习多样化的设喻方式。
3、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一、让学生诵读课文,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师生共同研读第四语段。
1、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再指名让学生参见注释串解本段。
2、讨论问题:(1)既然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如此重大,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学习呢?明确:本段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了学习所应该持的方法和态度。
(2)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连续两次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请一学生朗读说明学习要积累的句子。
注意这里的3个“焉”:“风雨兴焉”“蛟龙生焉”中的“焉”作兼词,“于此”的意思。
“圣心备焉”中的“焉”是语气词,“了”的意思。
神明:精神智慧。
跬步:跬,古代的半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喻说明学习要积累,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几句。
教师小结: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4、请一学生朗读说明学习要坚持的句子。
怎么理解呢?(请一学生翻译)教师提示:“功在不舍”中的“舍”是“放弃”的意思,书上注释为“走个不停”只是一种形象表述。
教师小结: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5、下面两句说明学习要专心,请一学生朗读。
劝学教学目的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荀子《劝学》篇全文共15节(有的选本是14节),这篇课文节选了其中的第1、3两节和第6节前半部分,是全篇的精华所在,都应视为教学重点──这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
从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来说,则应以探究词义为重点。
教学难点是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2.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
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本课用2.5课时理解课文,教学生诵读。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2、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
(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预习安排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輮(ru)虽又(yu)槁(gǎo)暴(p)砺(l)参(cān)省(xǐng)乎己知(zh)明跂(q)生(xng)非异也跬(kuǐ)骥(j)驽(n)锲(qi)镂(lu)螯(o)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课题:10.1 劝学(第三课时)I、教学目的: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II、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要求: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
2、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Ⅲ、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积累法Ⅳ、教学内容:一、课堂导入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多元融合,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大步跨进了新纪元。
从小我们就受到“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劝学》,看看荀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二、授课内容(一)中心思想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二)写作特点1、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文中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却无板滞生硬之感,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2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文章中简短的排比句式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于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同样,文章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也很有特色。
如在阐述学习要专心的道理时,作者用“蚓”和“蟹”作对比,突出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的反衬。
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三)补充资料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伦》一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字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人之性恶”苟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
9 劝学-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课程简介本节课程是人教版必修三语文中的一节课,主题为“劝学”。
本课程主要通过议论文、对联、剪纸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效地对学习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章内容,领会劝学的思路和方法,把握劝学文章的写作特点。
2.能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写出一篇有关学习的作文。
3.能学会剪纸制作,通过剪纸的形式传达思想。
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学霸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想更好地学习的愿望。
2.让学生谈谈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分析哪些方面是下降的,为什么?以此引出劝学的话题。
主体课本阅读和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劝学》一文,鼓励学生感受其中的理念,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以及感悟。
2.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探讨:“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学习?”。
3.请部分学生就学习问题讨论中的观点立场分析进行评价、引导同学着重探究和分析。
学会写作1.讲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分析议论文的写作策略、方法和技巧。
2.为学生提供议论文批改范文,因材施教辅以具体例子,告诉学生如何撰写出精彩的议论文和论题,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自己的原因和证据。
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发表博客等方式实践议论文的写作。
剪纸制作1.引导学生认识剪纸,能够自己参与剪纸的创作。
2.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剪纸,再与小组合作,进行素材的收集与策划,因材施教辅以具体例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3.让学生分享自己剪纸的经验,以此激发同学的创新思维,同时提高他们的手工技能。
总结1.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理解劝学的思路,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同时会制作剪纸,并对同学进行展示。
2.鼓励学生将劝学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任务,自己撰写一篇劝学的作文。
2.剪纸创作集锦,可以作为学校网站的主页等板块的背景,展示本次学习的成果。
总结本次课程主要针对劝学这一重要主题完整地展开,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习惯,即注重掌握学习技巧、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干劲,形成全面可持续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