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消融对肝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像
- 格式:pptx
- 大小:11.06 MB
- 文档页数:41
肿瘤消融术的优点缺点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问世后,肿瘤消融治初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到20世纪90年代,热消融技术迅速兴起,肿瘤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出现重大的进展。
近20年来消融技术飞速的发展,消融治疗被广泛的应用于肝、肺、肾脏等实体肿瘤的治疗中。
消融治疗具有微创、安全、可操作性高、重复性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无论作为根治性治疗还是姑息性治疗手段,消融治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以射频、微波、冷冻消融为代表的消融治疗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
肿瘤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进行靶向定位,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肿瘤组织。
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 和 MRl;治疗途径包括经皮、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这3 种。
肿瘤消融治疗的特点包括:(1) 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2) 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
肿瘤消融治疗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继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之后的第3 大肝癌治疗手段,而且由于其疗效确切,特别是在中晚期胰腺癌、肝癌等治疗方面,纳米刀肿瘤消融治疗疗效显著,因此被认为是攻克晚期胰腺癌、肝癌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纳米刀消融(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缩写:IRE)机制:纳米刀在超声、CT和MRI等医学影像设备的辅助下,通过释放1500~3000 V的直流(25~50A)高压电脉冲,作用于肿瘤的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导致细胞膜形成多个纳米级的不可逆孔道,破坏细胞内外平衡,从而促使细胞凋亡,体内吞噬细胞将细胞碎片吞噬掉,同时激活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控制肿瘤的作用。
优点:常规物理消融术有3个问题,即肿瘤消融不全面,血管损伤,肠壁和胰管损伤。
但是,纳米刀方法没有此限制。
由于纳米刀只需要很少的能量输入就可导致细胞死亡,纳米刀消融用时更短、更高效,相比其他物理消融,纳米刀可以有效保留周围组织结构,不损伤血管、胆管、输尿管等组织结构,且不受热沉效应影响,消融更彻底,消融边界更清晰,由于纳米刀是诱导细胞凋亡,在1个月内就会出现很明显的病灶缩小,同时会激活人体内免疫系统,有助于机体对肿瘤的控制,因此,纳米刀在治疗恶性肿瘤及靠近肝门区、胆囊胆管、胰腺、输尿管的肿瘤具有独特优势。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肝切除并微波消融与TACE治疗多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贾哲,张海涛,李培鑫,刘坤,马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50摘要: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肝切除并微波消融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多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多发性肝癌患者225例,其中102例接受TACE治疗(TACE组)、123例接受肝切除并微波消融治疗(肝切除组),按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
评价两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链抗原199(CA199)]。
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生存时间以及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和术后3年复发率。
结果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共90对患者匹配成功。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TACE组和肝切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11%(82/90)、88.89%(80/90),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术后1个月ALT、AST、TBIL均低于术前,ALB高于术前,以肝切除组术后1个月变化较为显著(P均<0.05);两组术后1个月血清AFP、VEGF、CA199水平均低于术前,以肝切除组术后1个月变化较为显著(P均<0.05)。
术后随访3年,TACE组与肝切除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2.30 ± 0.64)、(22.90 ± 0.51)个月,肝切除组生存时间长于TACE组(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肝切除组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均高于TACE组(χ2分别为4.490、4.358、3.894,P均<0.05),而术后3年复发率低于TACE组(χ2=3.985,P<0.05)。
结论 肝切除并微波消融与TACE治疗多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在改善肝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提高远期预后方面,肝切除并微波消融的效果较好。
肝癌的消融治疗近年来,肝癌的患病率日趋身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消融治疗方案,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预后较好。
1.肝癌消融治疗的种类针对肝癌患者实施消融治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化学治疗,二是温度治疗。
化学消融主要是利用乙醇、醋酸等化学物质在作用下产生肿瘤细胞坏死现象,从而实现消融肿瘤的效果。
温度消融主要是在患者肿瘤组织内通过光、电、声等实施冰冻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射频消融以及高强度超声聚焦等,促使患者细胞脱水,产生冰晶,从而导致肿瘤坏死现象。
患者肿瘤组织凝固型坏死后,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现如今,医疗水平逐渐提高,诸多消融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构成了肝癌综合治疗体系。
通过新型的消融设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1.肝癌消融治疗的优势一般情况下,通过影像学方法实施肝癌消融治疗,首先靶向定位患者肿瘤。
通过针对性的方法将患者的肿瘤组织杀灭。
消融治疗的操作比较简便,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多次施行该治疗方案。
通过物理手段杀灭肿瘤组织叫做瘤内注射治疗,通过化学手段杀灭肿瘤组织较多间质毁损治疗,在肝癌患者无严重出血倾向时,可实施消融治疗方法。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消融治疗的影响引导技术主要分为:CT、超声及MRI等。
治疗途径主要包括:经腹腔镜手术、经皮、经开腹手术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经皮消融。
在肝癌患者中实施局部消融质量,充分发挥其微创优势,有助于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针对肝癌患者实施消融治疗,不但可以完全缓解预期,还能够作为辅助治疗方案,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肝癌消融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一般情况下,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包括:单发肿瘤的直径≤5cm,可实施消融治疗,多发结节转移直径在3cm内可以使用消融治疗方案。
倘若患者远处转移、无血管或者早期肝癌患者都可实施消融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的效果。
如果患者为单发肿瘤,且直径<3cm通过消融治疗可获得根治性效果。
肿瘤的消融治疗作者:姚原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21期隨着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肿瘤的治疗方法也有了极大的进展,可以更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把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到最小。
其中消融治疗就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
肿瘤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进行靶向定位,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肿瘤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着消融治疗技术日趋成熟,微波、射频、冷冻和纳米刀,均已广泛或逐步应用于治疗各类良恶性肿瘤,如甲状腺、乳腺、子宫的肿瘤性疾病以及肝癌、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性疾病,成为消灭或彻底破坏肿瘤的一把新利剑。
消融治疗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与手术媲美的效果。
肿瘤消融治疗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通过某些介质把能量传递到肿瘤内部,对肿瘤组织进行烧灼或冷冻来杀灭肿瘤细胞。
热消融(微波、射频)主要是用介入方式,在CT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把能量直接输送到肿瘤内部,也可在腔镜下应用。
冷消融(氩氦刀)可在上述的介入和腔镜下使用,但是大多数还是在手术中应用。
还有一种方式是无创治疗,应用专业的设备把能量透皮送入肿瘤内部(如超声聚焦刀),放射性消融也是通过类似聚焦技术来实现的。
主要包括冷消融(氩氦刀)、热消融(微波、射频)和超声波或放射线聚焦消融等方式。
下面就根据能量传递能力、传递效率和治疗的安全性来介绍这几种消融治疗方式及其适应证。
1.热消融术(微波、射频)。
是通过电极针直接把能量传输到肿瘤组织,使治疗区温度达到60℃(即刻)或54℃(3分钟),造成组织细胞不可逆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这类方式能量传递效率很高,是有创治疗,有一定出血、气胸的危险性。
射频消融可以通过伞状多爪的电极形式,采用多极射频,目的是为了有效扩大消融范围和治疗不规则形状肿瘤。
微波消融在同样大小肿瘤的情况下,只需要多极射频一半左右的治疗时间。
由于术中多极射频需要多次打开和收回伞状电极,所以这一过程将大大增加手术时间。
因此,微波消融的手术时间大大优于多极射频,可有效降低麻醉的风险和其他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2020CCO樊嘉院⼠:免疫微环境对肝癌免疫治疗的影响⾄关重要!今天,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学肿瘤防治中⼼、⼴东省抗癌协会承办,国际抗癌联盟、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程院医药卫⽣学部协办的2020中国肿瘤学⼤会(C C O)在花城⼴州盛⼤召开。
在院⼠论坛专场,来⾃复旦⼤学附属中⼭医院的樊嘉院⼠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肝癌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先,樊院⼠表⽰,肝癌⽬前仍是肿瘤领域最⼤的挑战之⼀。
总体五年⽣存率仅7%~10%,且仅有30%的患者有⼿术机会,但术后5年转移/复发率60%~70%,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差异巨⼤。
肝脏是⼀个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占肝脏细胞总数的10%~20%。
,在维持机体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
同时,肝脏也是最常见的癌转移的靶器官,肝细胞和免疫细胞共同营造“促转移微环境”。
樊院⼠提出,肝癌的发⽣发展与微环境密切相关。
多种因素导致微环境紊乱,进⽽促进肝癌发⽣,微环境免疫炎症反应的失衡是关键机制之⼀。
同时,肝脏微环境决定肝癌病理类型:凋亡微环境形成的是肝细胞癌;坏死微环境形成的则为胆管细胞癌。
因此,调控肝癌微环境是重要的治疗⼿段。
研究发现,多激酶抑制剂可同时针对肝癌细胞和肝癌微环境,包括微环境⾎管⽣成、免疫调控、炎症反应。
P D-1/P D-L1抗体在肝癌的有效率⽬前居于各种药物之⾸,因此,深⼊阐明肝癌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临床意义重⼤!樊嘉院⼠也从6个⽅⾯为我们分享了⽬前针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系列探索的现状!免疫微环境细胞成分既往研究综合评价了淋巴细胞的密度、部位、亚群和功能状态,得出结论:活化的杀伤性T细胞(C T L)/调节性T细胞(T r e g)⽐例的平衡决定肝癌预后。
同时,微环境中T r e g与巨噬细胞(m a c r o p h a g e,MΦ)协同促进耐药,研究表明,缺氧等应激激素导致T r e g与MΦ聚集,促进索拉⾮尼耐药,当去除/抑制微环境T r e g与MΦ,部分逆转索拉⾮尼耐药。